公车改革为何走不出"怪圈"

时间:2022-03-10 07:12:00

导语:公车改革为何走不出"怪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车改革为何走不出"怪圈"

年末岁终,有关公车改革的话题再次引起广大干群的关注。在网络上搜寻公车改革,仅用0.07秒,出现335000个有关公车改革的查询结果。公车改革喊了几年,为何总是旷日持久,举步维艰。临近全国“两会”前夕,有关公车改革必将再次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的热门话题。

一、公车改革为何原地打转路在何方?公车引发的“车轮腐败”问题,近年来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这几年,公车改革经过各地实践,大多采取取消公务用车,发放交通费用补贴或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等办法。由于我国大大小小的官多,尽管各级政府制定了一套又一套制度,出台了一项又一项政策,可是“公车腐败”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道理很简单,公车改革的阻力来自于既得利益的领导阶层。任何一项改革必然会触及到一个阶层的利益。如国企改革,一批工人下岗,各级领导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能够冲锋在前,大刀阔斧,乘风破浪。但公车改革涉及到自身既得利益的时候,就显得不那么痛快,难以“忍痛割爱”了,或左顾右盼,或等待观望,反正不做改革的先锋。如今的改革已经到了“深水期”,涉及到领导阶层的既得利益,就没有工人、农民在改革中那么好说话了,改革的难度大大增加。如执政能力建设、遏制两极分化、反腐败斗争等等,说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那么,下一步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会不会又在与“潜规则”的博弈过程中扭曲变形呢?首先,补贴的标准如何制定?因为中央没有统一规定,具体实施方案由各地制定,如果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财政的承受能力,将补贴标准定得很高,那么改革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其次,按照中央有关公务用车制度的规定,较低级别的领导并无专车待遇,有些地方却大小领导人人都有一份车贴。这等于把应当清理的“专车配置”,变成了名正言顺的“车贴”。第三,新的用车模式下可能出现上级坐车下级出钱的怪现象。因此,公车改革尽管搞了几年,但成效不大,似乎在原地打转,没有走出“怪圈”现象。

二、不能过高评价公车改革的成果。现在的公车改革是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自己制订规则、自己执行、自己解释。这就像外科医生给自己做手术,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遇到一点痛就会本能地将手术刀缩回来,肯定不会像给病人做手术那样利索干净有力。难怪干群质疑这种让既得利益者主持公车改革,肯定不会完全代表公共意志。现在各地在公车改革上都有创新做法,大多采取货币化方式,基本做到人人有份,皆天欢喜。而且在算经济帐的时候,总是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十。其实,聪明人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看出,公车改革的帐不能这样算。原来在公车使用中“公务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也就是说,费用中的2/3是不合理的。“车改”后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1/3,其实仍然有1/3不合理的费用被保留了下来,这是以改革的名义把这部分不合理开支“合法化”了。此外,还有这个节约帐也要看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假如一个街道办事处过去超配了10辆车,每辆车按5万元计算,全年要支出50万元。而车改后包括发放种类补贴,每年只要30万元,意味着全年能节约20万元。按照这样算法,车改的成效就十分明显。反之,如果这个街道按规定仅配了二辆公车,每年仅支出10万元,而车改后按同样规定发放补贴,每年却要增加20万元,这又如何肯定车改政绩呢?因此,这种自吹自擂的政绩要打一定的折扣才能让百姓心服口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公车改革方案要体现社会公众意识。原来只在个别地方实行的公车改革,如今已呈燎原之势。公车改革事关党风廉政建设,节省资源和成本,势在必行。如今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公车改革收到一定成效,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记取和反思。一是标准不合理。公车改革有卖车买车问题,还有补贴问题。一些单位制定的公车拍卖标准不合理,给领导的补贴和给普通职工的补贴差距太大,领导捞好处太多,职工吃亏太多。一些事业单位,只补贴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职工根本没有考虑在内。标准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公车改革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二是操作不规范。改革需要规范程序,需要在阳光下进行,才能保证改革公正、公平。有的则在内部拍卖公车,领导举牌后谁还敢再举?领导仍然是摘最大最肥桃子的人;有的单位搞公车改革,关起门来自行出台办法,不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不征求、不听取群众意见;有的单位既发补贴又配公车,变相给领导和职工提高待遇,致使群众意见不少。三是目的不明确。公车改革的目的在于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取消官僚特权,堵住腐败漏洞。但是上述种种行为不但无助于取消官僚特权,还助长了官本位的风气。因此,公车改革者首先要认清到底为什么要搞公车改革,是处处站在领导的角度,代表领导的利益,还是出于公心,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如果是前者,处处为领导着想,事事为领导考虑,那公车改革完全成了一场换汤不换药的“政治秀”,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公车改革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热点焦点,那么,有关公车改革方案一定要体现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否则,改革就不可能彻底或成功。要把公车改革的标准让群众来评判,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第一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