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小学教育管理调查报告
时间:2022-01-22 01:17:00
导语:寄宿制小学教育管理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完善中小学寄宿制,创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县**乡中心学校实行农村集中办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寄宿制度,走出了新路子。笔者就该在校寄宿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调查,采写了这篇调查报告。
**乡位于**县东南部,是该县老区基点乡之一。全乡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1.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以上。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1084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041元。目前,全乡有初中与小学合办的中心学校1所,在校学生786人。
一、发挥师资作用,走集中办学之路
在上世纪80年代普及初等教育时期,**县按照分级办学原则,各乡镇和村组普遍兴办了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进入9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在校生以每年40%左右的数量锐减,一些学校不得不实行隔年招生。加上居住分散,有的学生需走十几里山路,致使许多孩子到八九岁甚至十岁才上学。这也造成一些学生到初中阶段就因年龄偏大而辍学,前些年该乡初中辍学率高达14%,小学也达到8%以上,“普九”目标难以实现。由于生源减少,有些教师不安于在偏远农村教学,积极性难以发挥,办学效益低下,如该乡界源村1998年村级小学共有学生28人,配有教师4名,师生比为1:7,大大高于1:23的国家标准。同时,由于有的村还存在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还要管理行政、财务等全部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师资资源浪费,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开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当地群众反响十分强烈。
为改变不利局面,**乡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密论证和精心准备,于2001年下学期施行了集中办学,将村级小学全部撤销,全乡只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达589人,服务半径21公里。开始走上创办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农村学童寄宿制
农村尤其是小学年级集中办学,面临着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过远的难题,家长和校方均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方便及人身安全问题存在较大顾虑。如离中心校最近的**村学生上学需走6华里村道。最远的**村则为28华里,创办中小学生寄宿,学校,家长、学生和老师都认为是较好的办法。为此,中心校在当地乡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集中办学的当年即开始筹办并实施了农村学生寄宿制度。乡政府出资4万元,县教育局出资3万无,学校自筹2.5万元突击整修和改建了学生住宿房42间,面积1860平方米,订制上下学生床铺420位,可收住学生420人,当时入住学生312人。设学生和教工食堂一处,面积400平方米。购置了彩电、VCD和适合儿童观看的碟片,添置了洗衣机、蒸汽柜、开水桶、餐桌等等。新建了学生食堂,配备了卫生、健康、负责的炊事员,学生凭自愿每餐花0.3元、0.5元或1元即能分别买上一份新鲜可口的蔬菜、半荤半素菜或荤菜,即使不自带菜,全在食堂买,每月伙食费(大米自带)也只有30—50元。因此,实施寄宿制后,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即走上正常轨道,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同。从当年在全乡进行民意调查中,召开2次座谈会,发出征求意见表300份,对集中办学,学生寄宿制的实施效果感到满意的达262人。
三、健全制度,加强完善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乡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和实施学生寄宿制走过的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路子。在集中财力解决好基础设施的同时,校领导十分重视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努力使全新的办学方式和物质资源收到最好的成效和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的办学和学生寄宿管理模式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1、以管理约束人,建立完善制度。
寄宿制学校师生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学校及时拟订并实施了《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等,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道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一是加强宣讲教育。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结合发生在学生当中的好习惯或不良习惯展开剖析,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二是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成立值周班监督岗,负责全校教室的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对全住校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记录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督促了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形成;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教室。让学生大胆、自由地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
2、配齐配全生活指导老师,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
一是配齐了生活指导老师。特别是对小学寄宿生,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因此,生活指导老师注重加强了对学生夜间就寝的管理。如在晚上,每隔两个小时生活指导老师起床一次,给学生盖被,叫学生上厕所,监督寝室纪律等。每周二、四开设劳动兴趣课,由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帮助寄宿生学会洗脸、洗脚。叠被晒被、洗饭盒、蒸饭、系鞋带、换洗衣服、洗浴、伤风的防治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指导作用。班主任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这种工作的双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重任。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班主任更成了联系学校工作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班主任每学期都制定出学生生活能力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如定期开展生活能力实践活动,举行生活能力分项、综合竞赛等。
3、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采学习教育活动。
抓好学科渗透。《生活与劳动》课的老师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在生活与劳动课堂上,教师还结合本校实际,教给学生如何蒸饭、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务、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钱,教师就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就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认知、对比,学生渐渐主动地能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4、家校配合,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至关重要,该校充分利用开办家长学校这种有效形式,加强了校内外教育的衍接沟通。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既使家长能放心孩子的学生和生活,又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同时抓好定时家访,填写家访联系单,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档案。做到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收到对孩子的最大教育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心校在办学管理模式改革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如:一些学生很少做过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存在着生活能力过低现象;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常常将家中带来的钱用于吃零食或打游戏机上,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维持;一些学生家庭经济太困难,生活费用太低,有的孩子只到食堂蒸饭,从不买新鲜热菜,一周仅靠一瓶自带的咸菜维持。既无营养,也不卫生,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等等。
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有关政策扶持的因素。本人认为,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能力过低的现象,学校和家长要认真挖掘成因,积极采取策略,要将培养寄宿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抓实,通过和课堂教育相结合,寻求相应的教育对策及其途径,使寄宿生能在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有益的营养,为以后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有些学生自制力差等问题,教师与家长更应加强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树立积极健康人生观、生活观教育,促使他们从小养成健康朴素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娱乐市场的整治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三厅两室”,给中小学生营造一个清新、健康成长环境;针对贫困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学校都要对他们予以关注和扶持。目前,在大学阶段已有了相对完善的贫困学生扶持救济机制。但在中小学,还停留在开学注册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至二十几元的减免,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尤其在对待中小学生生活上存在困难方面,社会普遍存在较为漠视的现象。家庭贫困不是孩子的过错,他们同样需要关爱、欢乐和营养。我认为,在中小学校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一级政府要承当起应有的责任。
总之,办学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协作和配合。**乡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实施学生寄宿制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