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时间:2022-01-12 12:05:00

导语:发展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展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发展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散杂居少数民族现状的调查报告

总书记在2005年5月27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镇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现状,探讨加快这类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根据市民族办和区民宗局工作安排,我分别深入18个村,开展调查研究,召开12次座谈会,听取部分村两委领导的情况介绍,老党员、少数民族代表共同分析散杂居地区经济状况。全镇共有200多人接受了这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还深入实地,查看了解近几年来扶持少数民族户发展经济和子女就读,以及这些项目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情况等。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镇散杂居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我镇是少数民族杂散居的地方。根据全镇详细摸底结果,我镇现有18个少数民族,人口470人,约占全镇人口的1.8%,分布在18个行政村。

2004年,全镇18个行政村工农业总产值×元。但从各村情况具体分析,其经济发展状态极不平衡。群众年人均纯收入2212元,低于全区人均纯收入600元。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的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基本上在1000元以下,低于全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

两大差异决定了散杂居少数民族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是自然生存条件的差异。地处山区、半山区的行政村,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长期缓慢,人均收入大约在2212元以下;地处浅丘陵地带的行政村,人均收入大约在2212元以上。

二是思想观念的差异。地处山区、半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长期存在死守家园一块田、自给自足保稳定的陈旧观念,安于现状,不敢承担风险,缺乏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地处浅丘陵地带的少数民族户,虽然日子能过得去,但手中钱财并不多,却耽于现状,裹足不前,缺乏开拓精神;

二、影响散杂居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各有关部门大力扶持下,我镇散杂居少数民族户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少数民族户的群众也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但历史形成的原因以及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和思想观念等主客观因素,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我镇散杂居少数民族户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薄弱,生存条件较差。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是偏僻、边远、贫穷的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如梓桐村,距离市城区33公里,由于交通条件限制,市城区在收购花生、田藕时都已涨价0.2~0.4元,他们还是低价销售,如果要想每斤多卖0.1元,必须自己用肩挑8公里到集镇卖给商贩。仅这两项收入就减少2万多元。板桥村、赤岩村、桂花村等同样存在类似问题。18个行政村虽然都通了公路,但等级不高,且有部分没有通到少数民族聚居的村社。如原来的狮子村、高寺村、接龙桥村都没有通路。简易机耕路通往这些行政村,如遇雨天,道路难行;一但下大雨交通断绝,群众生产生活便受到严重影响。学生读书每天打火把上学、回家,由于山高路远,这些村的农副产品销售价格比浅丘村至少低20%以上。广播电视、通讯设施也由于散杂居少数民族行政村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差、投入不足而无法建设,影响了当地群众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如梓桐村、新开村、虽离场镇才十几公里,但至今没通有线电视,无线收视效果极差。根本没有通讯条件,要打手机也只有到山顶。饮用水是民族地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至2004年底尚有18个行政村未用上达到卫生标准的自来水。大多居住户靠挖山洞引水。2004年底,船山区委、区政府实施红层打井后,目前已经完成500多口卫生井。

2、产业结构不合理,群众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是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进步与落后的重要因素。我镇散杂居少数民族行政村产业以农业为主,花生、田藕种植、家禽养殖为辅。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人才、资金都比较缺乏。种养业仍没有跳出小农经济、小规模经营圈子,直接制约了种养业效益的提高。如:板桥村的梨树种植、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对果树栽培技术和科学种植的益处一知半解,管理粗放,人为地造成果树少收或欠收;水果品种老化,绝大部分老果树没有经过嫁接和改良,时间长了原有的优势就消失了,又没有及时引进名优水果和反季节水果品种,严重影响果品产量和质量;再加上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保鲜手段欠佳,果品、蔬菜大量霉烂,往往造成增产减收的尴尬局面。

3、集体经济薄弱,缺乏造血功能。调查结果表明,散杂居少数民族行政村的村财力基本上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行政村要建一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是向各级要一点,群众投工投劳一点,结果常常是建一个小项目就缺一大笔资金,要么就拖欠工程款,要么就成为半截子工程。如梓桐村、板桥村,2000年村财力没有一分钱。村里修建道路,建设村塘库堰、节节堰等公益设施、共投入资金6万多元,镇政府扶持了2多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万多元,缺口资金多达2万余元。而村财收入杯水车薪,村委会债台高筑,引导群众脱贫致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没有村财收入,村两委要帮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也无能为力。梓桐村两委为了带领群众致富,组织村民小组负责人到大英县学习优质天府白鹅养殖经验,但由于天府白鹅种价格较高,群众承受不了,而村财困难又无法给村民一点补贴,因此,无法推广天府白鹅养殖,增加村民收入也成了空话。

三、加快散杂居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总书记“5.27”讲话指出,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他强调:“始终要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处理好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各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各级领导干部应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乃是民族工作的主题,只有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才能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民族工作部门应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指导和帮助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做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不断加大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坚决制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扶贫攻坚,关心支持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要特别重视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选好村级班子,尤其是要注重党支部一把手的选用。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对散杂居少数民族行政村村主任进行短期培训,通过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民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他们用政策法规指导工作和处理问题的素质与能力,鼓励他们正视少数民族户的困难和问题,带领群众知难而上,改变落后面貌。

2、要用好用活民族政策。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制定了许多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政策。比如,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年省人大通过颁发的《》等,也都明确规定了扶持散杂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散杂居少数民族行政村一方面要加强对政策的学习和认识,使这些政策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使各级各有关部门了解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以便结合实际执行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各级人大应加大对民族工作的监督和对有关民族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使之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找相关资料)

3、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闭塞是制约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加快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就要加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继续对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每年集中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能源、水电、通讯等方面的建设,帮助散杂居少数民族行政村找准发展经济的启动项目,力争在几年内使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状况有一定的改观。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副县级民族宗教办公室,对促进散杂居少数民族行政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遂宁市民族办公室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行政村对口帮扶,帮助散杂居少数民族行政村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深受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的欢迎。建议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的散杂居少数民族行政村对口帮扶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积极落实各项扶持项目、资金和措施,确保工作到位,有所成效。

4、建立产业结构调整激励机制。总书记在2005年5月27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快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的主业仍是农业,农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是影响农业增效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直接因素。这些地区要加快发展,就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主线,着力培育能够发挥本地优势的各类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应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技意识,普及科技知识,促进他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更新,引导他们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探索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新途径、新做法,改变农产品流通落后和附加值低的状况,走出一条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发展新路子。各地可根据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建立奖励基金,(例如:河沙镇在2004年成立船山区花生协会和河沙镇田藕协会发展花生和田藕时候,每亩奖励20元。)引导和鼓励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与特点,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寻求改革新突破,形成开放新局面,发展能带动一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农业。各级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应通过机制创新来优化组合要素,调动各方积极性,激活内在活力,推动资金、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5、鼓励农民外出务工。解决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问题,是增加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既能解决少数民族眼前脱贫的问题,又可让少数民族群众在打工中学习技术、学习管理、积累资金、改变观念,为原住地的经济发展储备人才,积蓄后劲。中国发展很快,引入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人,可通过专门的劳务中介机构,积极解决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问题。

6、散杂居少数民族教育要同当地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青少年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必须与其经济结构和发展相适应,这种适应主要表现为通过民族教育的发展为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满足需求的合格人才。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应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合理确定散杂居少数民族教育的结构、办学形式、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实现散杂居少数民族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师资、财力、物力等方面帮助散杂居少数民族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安排教育经费时,散杂居少数民族户子女较多学校应当高于其他学校,并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方面给予照顾。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散杂居少数民族及其地区教育经费的供给机制,来增加投入,保证正常办学需要;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打造扶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平台。要积极帮助扶持散杂居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加快散杂居少数民族高、中级人才的培养。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协商,帮助散杂居少数民族能平等享受民族政策,克服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滞后所带来的影响,考上各类大学本科或重点大学,为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的人才。

200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