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经营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0-08 08:49:44
导语:现代农业经营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活力的需要,也是党的十八大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作为农业大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今年4月份县农粮局对全县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一次模底调查,现根据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一)家庭农场式经营已初具规模。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创新之举,是农业生产走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对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2012年县有家庭农场1844个,其中种植业550个,养植业1294个。在种植业中种植20亩以下规模的12个,20-50亩29个;50-100亩250个;100亩以上259个。在养殖业中养殖规模在200头以下的61个;200-500头417个;500头以上的47个;5000羽以下的有16个;5000-1万羽157个;1万羽以上的395个;其他201个。2012年家庭农场全年营业收入52810万元,使用劳动力总人数6057人,其中家庭成员4775人,常年雇工1282人。拥有农机具台套963台套。
(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增加。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2012年县拥有农民合作社总数121个,比2011年增加13个,增长12%;发展成员2441户,比上年增长14.28%;从产业分类情况看,粮油类10个,发展成员63户;经济作物类38个,发展成员1031户;畜牧类38个,发展成员936户;渔业类3个,发展成员96户;林业类15个,发展成员172户;农机类12个,发展成员90户;养蜂类3个,发展成员43户;其他类2个,发展成员10户。从生产经营情况看,2012年经营总收入48098万元,统一销售农产品总额52216万元,购买投入品总额28310万元,分配盈余总额274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5.6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1.73万元。从品牌认证情况看,合作社拥有商标数11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合作社数3个,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合作社数2个,通过QS认证合作社数2个,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合作社数1个。部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8个,县级示范社17个,幅射带动农户数26528户。
二、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的困难
随着全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但是,在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健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农村稳定发展,着力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对全县山塘、沟渠、水库等进行了整理与维修,但还存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中小型水库的支渠和尾渠破损严重、农业机械在田间行的机耕道不畅、种粮大户谷物烘干场所及设备欠缺、仓贮条件差等。
(二)发展资金紧缺。资金紧缺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季节性投入资金大,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同时还要缴纳大额的承租费,雇佣劳力,发放工资。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难,目前农村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金额少,加上农田不能抵押,缺乏有效的担保,多数种植大户享受不到银行贷款。对专业合作社而言,由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低子薄,资产不足,实力不够,又缺少必要资产抵押,同样存在银行融资困难的问题。
(三)土地流转不规范。目前,土地流转信息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完善起来,供需双方信息有效对接机制缺失。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流出方往往是分散的农户,在定价上处于不利地位。部分种粮大户承租他人土地只是通过口头协议,与农户间没有规范的文书合同,伴随土地租金在年度间的涨落变化,农户和大户间的租种矛盾时有发生,导致土地流转不能持续、稳定开展。
(四)农技水平不太高。部分种粮大户未经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对农业新技术掌握较少,科学种粮水平不高,在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田间管理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都迫切希望得到专家和农技人员的及时指导。
(五)专业合作社欠规范。一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大多数合作社虽然建有合作章程,建立联合会等组织机构,但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上,仍缺少健全的财务管理、内部监督、收益分配等制度,活动比较松散。二是认识不足,目的不纯,合作意识淡薄。一些农民参加合作社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单纯追求合作社解决自己生产经营的实际困难,而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意识。三是经营人才缺乏,产品竞争力弱。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者80%以上都是农民,经营管理者都是农民成员本身,法人代表一般都是村级负责人或当地的种养殖户,因此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靠长久积累的经验做事,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需要。
三、进一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一是加大投入。要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能源等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一事一议”制度,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二是加强管护。对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要明确产权主体,健全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鼓励并尝试由当地专业合作组织负责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费用收取及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等工作。三是加快建设。重点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及水库除险加固、渠系畅通、河流治理、中低产田改造、机耕道修建等工程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要在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加速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规模、高效、集约利用土地。一是要创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集中经营。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将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政府要鼓励各村将集体土地集中起来,连片整体发包,赋予经营者一定年限的经营权,开展农业规模经营。二是建立健全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保障农民在土地承包和流转中受益。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是探索创立基金。通过政府牵头,组织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协商达成“存一贷十”的担保协议,创立专门的基金为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进行融资。二是积极鼓励农户联保贷款。只要农户没有不良记录,可以采取由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进行小额信用贷款。
(四)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一是出台政策培育壮大种粮大户。在土地流转,生产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政策优惠。二是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产领域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对认定的家庭农场,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其倾斜,实行以奖代补,并加强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库和培训基地,着力打造合作社领军人才队伍和辅导员队伍。
(五)加大农民农技培训力度。一是拓宽新型农民培养渠道。以县内职业学校为依托,开设并完善农学专业,针对全县的水稻、茶叶、烟草、柑橘、特种养殖等主导产业开设相关课程,招收初中毕业生、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场主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并实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培养具有农科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职业农民。二是让科研力量对接农业需求。县内职业学校、农(林)科所要以“农业需求为科研要求”为宗旨,积极与乡镇政府、企业、合作社、村庄、农户等结合,通过建立校外教学科研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选派教师担任乡镇科技干部,与乡镇政府联合开展科技助农行动等形式,让学校和农(林)科所的科研力量有效对接农业需求。
(六)积极构建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承担,政府要在农村基础条件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投资、农业信息、政策和法律援助、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统筹规划、加强投入和建设。二是强化中介合作服务的多元化。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强化流通设施建设,创新流通方式,畅通流通渠道,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为农民提供农资配送、农技推广、产品营销、农机作业等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多元化的服务主体,鼓励其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三是放活市场经营性服务。鼓励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服务经济实体、农业龙头企业、个体营销大户。
- 上一篇: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探讨
- 下一篇:干部作风建设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