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农村文化调查汇报

时间:2022-11-06 10:55:18

导语:县委农村文化调查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委农村文化调查汇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省委、省政府自2005年起实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打造“政府买单、农民看戏”的惠民模式,为切实落实好中央、省、市文化惠民政策,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我县严格执行《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认真实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文化“新貌”

多彩的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近年来,中央、省、市对农村文化工作日益重视,我们县委、县政府也十分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关心农民文化生活,全县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出新出彩。一是农村集体文化活动“兴”起来了。农民作为农村文化的创造者和受惠者,富足起来的物质生活,使农民逐渐注重生活的质量,参与社会群众文化生活。现在有相当部分的村活跃着农民集体健身、跳舞的身影。陈营镇郊区村的"健身秧歌"既健身又娱乐,群众很喜欢,从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10余支队伍几百人。县城锦湖公园,每天早晚时节,出现了几百人共跳健身舞、共练健身剑、共唱健身歌、共做健身操的多彩的景象。壮观的场面,优美的舞姿,甜美的舞曲,使居民和农民群众心旷神怡。二是农村节庆文化活动“闹”起来了。过去农民总是在过年节时舞龙舞狮,现如今不仅过年过节,就是星期六、星期日,乃至村里邻里喜事都或舞龙舞狮、或扭秧歌、或敲锣打鼓庆贺,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乡村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农民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目前,全县共有乡村腰鼓队60多支、舞龙舞狮队30多支、秧歌队80多支。三是农村群众艺术“活”起来了。随着农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农民不仅把劳动作为一种健身的方法,而且注重“身动”和“心动”、“智动”的结合。珠田乡珠田村成立了村农民书画协会、农民书法研究会,长年组织本村及邻村农民开展书法和绘画比赛,展览书法和绘画作品,进行书法和绘画交流,陶冶了农民书法和绘画的艺术情操。目前,在县文化部门和文联的指导下,全县有摄影、音乐、书法、舞蹈、吟诵、曲艺、绘画、作家等各类组织和协会30余个,培养了一批艺术新人,他们长年活跃在城乡大街小巷和乡村田间地头,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成为我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下在我县广大老年农民中流行这么一组口头啴:“清茶淡饭水当先,看书写字亦悠闲,散步成习不可改,心欢体健乐晚年”。四是农村民俗文化“新”起来了。是世界稻作起源地,历史悠久,民俗文化遗存丰富,农耕习俗、节庆习俗、饮食习俗等民俗源远流长,为弘扬传统的民俗文化,农村“古习新做”,乐此不彼。苏桥乡跳脚龙灯逢节必舞,为苏桥山村带来无穷欢乐。青云抬阁每当丰收时节,穿街过巷、进村入户,为农民生产生活增添吉祥。石镇上丁村“打连厢”总是农闲、过节时集体“闹”村。陈营社里村“尊贤人”,大力宣扬品高、贡献大的村人事迹,鼓励全村村民向“贤人”学习,积极营造新农村、新农家、新农民氛围,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目前,我县稻米习俗及贡米生产技术、苏桥跳脚龙灯、串堂班、张思能伤烫疗法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是农村休闲文化“旺”起来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起来了,山绿起来了,水清起来了,路畅起来了,农民“路径健身”活动也热起来了。陈营镇正大西路、石洋西路、建安西路和“一河两岸”,每天早晚“路径休闲”和“路径健身”的人络绎不绝,或三五成群谈笑而行,或成双成对牵手漫步,或单人健步而走,如今这里已成为陈营镇居民和农民休闲健身的最好去处。同时,还有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在自己建造的小洋楼里辟出健身房,购置了健身器材,进行健身锻炼。所有这些都为我县居民和农村群众“康乐寿”提供了便利条件。六是农村网络文化“酷”起来了。随着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互联网上网越来越便捷,网络文化在城乡日渐壮大。在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村,电脑也已进入部分农家,部分农民在网上学知识、做生意,享受网络带来的全新的文化享受。七是农村民生文化“热”起来了。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基础上,已完成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其余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正在紧张建设之中;新建45个农家书屋,统一为每家农家书屋统一配送了图书1268种、报刊41种及《管理人员工作细则》、《村民借阅须知》制度牌、100本借书证、《农家书屋管理须知》和《图书资料入库登记表》;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步伐得到加快,数字有线电视越来越普及,数字电视用户在我县已达2万余户,全县有线、无线电视覆盖率达99%,电视已成为广大城乡居民和农民了解党的政策主要渠道;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深入开展,仅2010年共送文艺节目下乡432场次,观众达51万人次;送电影下乡2429场次,观众达83万人次;开展综合性文体活动221场次,参与活动人员达5多万人次。通过努力,我县农村过去流传的“早晨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和“一日三件事,干活睡觉看电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新农村、新农家、新农民时代已经到了。

二、农村文化“新招”

1、领导重视,党和政府始终心中装着农民文化生活。我县始终把文化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经常研究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县总体建设之中,确立了“弘扬稻作文化,加速工业崛起,建设中国贡米之乡,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路。在具体工作中,近两年来共召开全县性的文化工作会议10余次,每次县委、县政府领导都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即使是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会、全县古籍普查工作会和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工作会,分管领导都亲临大会指导,给了我们从事农村文化工作者以极大鼓舞。尤其是在2007年数字电影放映首映式上,县四套班子领导均亲临首映式,县委书记作重要讲话,县长亲自为首映式开机,这等高规格、隆重的首映式在农村文化发展史上记上了厚重的一笔,在全市、全省都产生极大的凡响。2005年省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政策实施后,我县根据省、市关于《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结合实际制定了《县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并适时根据调整的相关文件及时修订我县实施细则,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文广局、财政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工作有序地进行,较好地缓解了农民看戏难、看电影难、开展文体活动难的问题,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拥护和喜爱。

2、精心组织,文化主管部门始终服务农村农民文化。精心服务是开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环节,我县文化主管部门努力做到:一是培训好农村文化骨干,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加强农村文化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办班的形式,经常性对乡镇分管领导、文化站长进行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文化活动组织能力;加强业余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每年举办书法、美术、声乐、舞蹈等多门类艺术培训班10多期,三年来培训学员120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我县业余文化人才素质;加强民间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机制,确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多名,促进我县非物资文化遗产有效的传承和协调健康的发展。二是教育好部门文化骨干,变“粗服务”为“精服务”。在实践中,我县广大文化骨干始终展现“三种精神”:首先,以“德艺双馨”的服务精神,为广大农民精心演出。尤其是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中,县文工团在工作安排上做到“年初有计划、月月有布置、场场有主题”,演出中战严寒斗酷暑,为农民送去精美的文化节目;他们还不失时机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基层群众既掌握了政策,又享受了文艺节目带来的快乐。其次,以“板车精神”的事业情结,为基层群众放映。县电影公司认真落实上级精神,坚持做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一场电影。裴梅镇放映员叶腾宝年逾花甲,在电影放映行业工作四十一个春秋,与电影放映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他硬是用两条腿推着板车步行放映累计行程绕地球两圈之多。他就象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爱护电影机,他用旧棉被垫着板车,装着数字放映机,徒步拉车,而电影机从未出现过任何机损故障。他执着的精神被基层群众称为“板车精神”。所有的放映员都以叶腾宝为榜样,严格工作纪律,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第三,以“农民所乐”的创新精神,为农民群众搞好活动。结合农村生活习俗,创新活动方式,组织全县各乡(镇)、村(居)委会开展农民竞技赛、农民运动会等各种活动,收到了实际效果。我县青云镇李山坞村、梓埠镇椒源村开展了有巧妇烹饪、家庭接力、独轮车运输、夫妻水上运输等趣味赛事,通过比赛营造了团结气氛,使农村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了,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了,从而促进了全社会和谐文化建设。

3、精心组织,文化文艺骨干始终创新农民文化生活作品。近年来,我县文艺专干和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潜心创作,在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曲艺、舞蹈等领域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现代赣剧:《但愿人长久》;话剧小品:《分爹》;音乐及歌曲:《相聚》;舞蹈:《庆丰收》;民间艺术:《长工耘禾歌》、《劝嫁歌》;书画:《鱼米之乡》、《行书》;摄影:《农民运动会》等一批优秀作品获国家省市奖。尤其是反腐倡廉现代赣剧《但愿人长久》在省艺术剧院、市会议中心进行了公演,并在全市十二县(市、区)巡回演出,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在全省“玉茗花”戏剧节上获奖;在市第二届农民艺术节上,我县选送的节目和作品获得5金5银7铜的喜人成绩,金牌数位居全市第一。

三、农村文化“新难”

主要是:一是村级文化基础设施仍很落后。在上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下,我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得到批准,并正在建设之中,大大提高了我县文化基础设施水平,但村级文化基础设施仍很落后,基本没有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之类的场所。建议上级加大对村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二是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日常经费的紧缺。我县严格按照省《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但在推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开展时,缺少会议、下乡检查等日常经费。建议上级部门在农村文化专项资金中划出一块作为推动活动开展的日常经费。三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力度。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面临着经费紧缺等困难。建议以省、市政府名义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意见,并将传承人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四、农村文化“新想”

1、加快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加快乡镇文化站,尽快实现“乡乡镇镇有文化站”的目标;切实抓好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文化基础设施水平。

2、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培育乡村文化特色。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精心培育竹根雕、剪纸、农民画等传统民间艺术,促进“一乡(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促进“非遗”名录项目可持续发展。

4、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继续认真组织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确保每个乡镇每年有10场以上文艺演出,有4场以上大型综合性文体活动;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放映电影12场以上,每个学校放映电影4场以上,县城社区每周放映数字电影4场以上。另一方面,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通过努力,使县农民文化生活在现有的基础上更热、更火,农民的笑脸更美、更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