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园蔬菜经济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02 08:55:22
导语:绿园蔬菜经济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镇组建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带动蔬菜生产迅猛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种好形式。短短两年时间,全镇商品型蔬菜种植由1995年不足3000亩,发展到2007年6000余亩。蔬菜大棚亩均效益由原来不足5000元,增至现在12000元,露天蔬菜由原来每亩不足2000元增至现在的5000元。种植蔬菜已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菜农人均收入达5000元。蔬菜经济也成为全镇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一、合作社的由来
镇商品蔬菜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起步阶段。从1998年至2001年8月走的是由政府引导、扶持,能人示范带动的路子,政府工作人员亲自考察市场,引进蔬菜品种,能人示范,带动农户发展,甚至组织干部帮助农民卖菜。经过艰苦的努力,面积和品种有所扩大,发展到千亩菜园、三个主产品种。由于种植分散、规模小,指导困难,种植效益低,发展缓慢。第二、成立蔬菜协会,摸索推进阶段。2001年8月起成立蔬菜协会,培植经纪人队伍,使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走入市场化。初期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协会的松散性,服务的质量难以维系、经纪人队伍恶性竞争,出现大起大落的增加—锐减—增加的多次反复,影响销售服务;或集体打压菜价,侵占菜农利益,导致农户种植蔬菜积极性不高,发展不稳。第三,走上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8月,由镇政府倡导,在原蔬菜协会的基础上,由蔬菜经纪人宇尔兵等40余人发起,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组建了全市第一家蔬菜经济合作社──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
二、合作社运行的基本情况
合作社组建后,首先召开了首届社员大会。制定通过了合作社章程,完善了相关制度。民主选举产生了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理事长、监事长,理事会下设市场营销部、生产服务部、技术服务部、财务管理部四个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市场调查、市场开拓、收购销售产品;生产资料供应、生产管理服务;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和财务结算、财务核实,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的提取和管理使用。
合作社组建后,建设了8.1亩的蔬菜交易市场,建设500平方米的彩钢交易大棚及农资供应门市部,配备了5辆运输车辆,蔬菜安全检测设备和电脑、电话、传真机等办公设施。
在运行机制上,以坚持家庭联系承包责任制为基础,走合作社+基地+会员的路子,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和销售并全程承担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会员负责种植。在合作社内部实行“十统一”:统一品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资料供应(成本价供应给会员)、统一生产规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会员产品按年初确定的保护价)、统一销售、统一提取公积金(利润部分30%)、公益金(利润部分30%)、风险金(利润部分40%)、统一分配方案。
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产品发展到大棚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韭菜、豇豆,露天韭菜、茄子、黄瓜、豇豆、青菜、鲜食甜玉米等,年保护价订单生产各类蔬菜5000亩,鲜食玉米700亩。在销售渠道上,合作社除了在南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合肥、滁城等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置固定摊位挂牌销售外,产品还进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苏果等大型超市。在品种选择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作社择优试种,成熟迅速推广。生产管理上,坚持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操作,并建立蔬菜生产档案,每一批蔬菜,通过安全检测后方可进入市场。经过两年努力,镇已被市农委菜办列为滁城蔬菜基地,被南京市商务局定为南京市无公害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及苏果等超市的蔬菜定点供应单位。目前,合作社社员由建社初的40人,发展到现在416户,并带动周边1000余户,年生产销售各类蔬菜1000多万公斤。更可喜的是,合作社的订单现已辐射到施集、、乌衣、大王等镇办,取得了种植户、合作社“双赢”的良好局面。合作社理事长宇尔兵被评为市“首届十强经纪人”,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被评为“市十强合作社”。
三、合作社的良好效应
1、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市场的信息通过合作社较为准确地传递给农户,合作社通过自身经营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民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蔬菜、,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全镇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11%,主产村达70%。
2、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合作社将当地蔬菜购销大户、加工大户、种植大户等按自愿、民主原则组织起来,为农民统一提供种苗、传播种植技术,拓展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了科技、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合作社真正将产、加、销、供诸环节有机衔接,解决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促进了优势整合和利益互补,夯实了农业产业化基础,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成为联系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桥梁。
3、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层次。合作社为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推广提供了组织保证。合作社通过组织分散的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极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合作社组建短短两年,就注册了“尔兵”、“美中之玉”两个农产品品牌商标,为拓展市场打开了绿色通道。
4、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合作社是由蔬菜经纪人和种植大户牵头组建的。这些能人利用自己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农产品科技水平,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稳定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的返利、分红制度直接带动农户增收;合作社向入社农户无偿提供农技、市场信息,低价提供优质种子、农资等社会化服务项目,间接地节约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菜区农户人均纯收入2007年预计为5550元,户收入3万元以上的社员占入社的菜农户20%。
5、促进了行业的自律和规范。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产、销售会有很大的自发性、趋同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农业产业的大起大落。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实行“十统一”,有效地促进了行业的自律和规范,避免了农户之间、农户与经纪人或加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实现了行业整体优势互补,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对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产品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
1、机制创新,是镇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合作社运行机制创新,防止了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包括合作社自身的盈余过于向少数人集中,使以生产者为主的农民真正享受到合作社的好处。在利益分配上,按农产品投售量进行分配。在决策机制上,采用一人多票制,农民拥有的股份越多或投售的农产品数量越多,在合作社的发言权就越大。正是这些农民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机制,使镇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以生产者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
2、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办社,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管理。镇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在建社时充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进行组建,区以上工商部门登记,以经济法人资格参与市场竞争,在生产上实行标准化作业。合作社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从产前优良品种、安全农用物资的统一供应,产中统一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后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科学规定,保证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为打造信得过农产品品牌奠定了基础。申报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使产品提高档次和“身份”,在营销上实施品牌策略,进行品牌销售,已形成了“尔兵”、“美中之玉”等名牌。
3、依托营销种植大户,滚大专业合作“雪球”。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是依托当地的营销大户和种植大户牵头组建承办起来的。在组建时就发挥了当地的资源和种植优势,并按市场需求指导、组织生产,使合作社在建社之初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优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能人”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实行联合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分散农户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弱势地位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深受农户喜爱。因此,随着入社农户的增多,合作社规模效益显著,“雪球”越滚越大,越做越强。
4、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党委政府扶持力度大。镇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基础上的。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合作社,一是因为合作社能够解决农民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能够给农民增加收入。在农民自愿的条件下,为了扶持、规范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区政府、镇政府整合省“优势农产品”、“节水灌溉”项目资金200万元,集中扶持发展蔬菜生产。镇政府从2005年以来每年投入近30万元,用于蔬菜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农户每根钢架10至15元的补贴。各级政府相继扶持鼓励,大大促进了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 上一篇:农民用水情况调查与思考
- 下一篇:畜牧企业产业化调研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