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讲话(县)
时间:2022-06-02 10:38:00
导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讲话(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经县委、县政府同意,今天我们在峡江明珠郭家坝镇召开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全面总结全县前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以强力推进、健康发展为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调动一切资源服务于课改,进一步研究超常规措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推进全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郑县长讲话精神,结合我县前段课改实施情况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现就后段课改工作谈四点意见,供与会同志们参考。
一、认真总结经验,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准确地说,我县课程改革实施应追溯到20*年。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教育系统上下共同努力,课程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
(一)掀起了大学习、大培训的热潮。
全县牢牢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教研室为主阵地,精心组织了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培训活动。全县先后举办课改骨干教师培训278人次;通识性培训2554人次;新课标培训2797人次;新教材培训1608人次。综上所述,全县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48场次,参训教师7237人次。此外,我县向省市送培培训者156人次。
县教育局机关把今年九月定为课改学习月。扎实开展了课改学习活动。9月25日教育局召开专题办公会,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入全局性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强力推进、健康发展”的指导方针,明确了目标任务,划分了机关各股室在课改中的职责。教育局机关干部学习课改精神,撰写读书笔记蔚然成风。9月30日,教育局在教研室举办了全体机关干部、教研室全体人员、二级教育单位负责人、县直学校及茅坪镇中小学的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参加的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会。会上传达了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议精神,提出了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研究了强力推进的工作措施;教研室主任谭文生等几位专家作了课改的专题讲座。全县教职工各类学习活动方兴未艾,掀起了学习新课改、树立新理念的热潮,为我县课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新课程全面启动,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全县进入课改实战的教师有1200多人,其中一至三年级700多人,七至九年级500多人;进入课改的学生27109人,其中一至三年级9276人,七至九年级17833人。今年秋季全县全面进入课改,特别是以课堂为中心,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新理念的校本行动一浪接一浪,各乡镇各学校均开展了走进新课程的教学竞赛活动,正以强劲的势头推进课改。
(三)立足校本行动,在整合学校资源上初显特色。
校本行动包含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科研五大内容。各学校立足校本,充分挖掘、整合各类资源推进课改工作,各显特色。县一中注重校本研训,设置了“名师沙龙”,让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为全校教师作报告;为38名新教师确立了指导教师,举行了隆重的“师徒结对仪式”;开展了新一轮的新课改示范课和新教师汇报课的验收活动。县实验小学校本研训、校本管理有章有法。该校今年暑期有六名骨干教师被选调到其它教育单位任职,这对实验小学不能说不是一种挑战。但校长李维新却坚定地说:“骨干走了,实验小学的文化底蕴没有走,我们将用三年时间再造一批名师。”。县实验小学、一支笔中学等相继以课改为核心,重新构建了人本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县一中、县实验小学、磨坪中学等单位强化校本研究,一部分课题相继结题并通过省市验收。郭家坝从解决教师专业化入手,痛下决心,在中学和小学采取超常规措施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师多头带课、疲于奔命的现状,中学课改年级全部实行专业化。该镇还调整一部分优秀教师去上过去大家认为是“副课”的课。如让学校优秀教师史华林去带校本课程。该镇小学教师最多兼两门课程,从而使广大教师专心上好自己的专业课,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全县教师专业化趟出了一条新路。归州中心学校从机制入手,采取镇中心小学管面上小学的方式,大大推动了课程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全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泄滩从练教师内功入手,屈原从校本课程开发入手,实验中学、县二中从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研究型教师入手,使校本行动真正开展起来了。还有很多学校都立足本校实际,在整合学校资源上下功夫并初显特色。
(四)教研部门积极主动,发挥了尖兵和先锋作用。
县教研室在全县课改中非常主动,非常积极,非常扎实,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的课改工作。我县课改工作有目前这样的现状得益于教研室的努力。近一年来,全县以教研室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寒暑假培训教师达7237人次。今秋课改正式启动后,县教研室对课改进行了周密安排,做到一月一个主题。其中:九月为“走进新课程视导月”,十月为“走进新课程教学大赛月”,十一月为“走进新课程课题研究指导月”,十二月为“走进新课程成果展示月”。在九月的视导月中教研员们历时20多天,听课297节,与师生座谈38场次计1687人,专题讲座20余场次计1200人。我亲眼目睹杜平老师身患重病坚持上一线,走进学校深入课堂,调研视导。教研室主任谭文生爱人住院动手术坚持不下火线,而是请人照看动手术住院的爱人,直到视导结束才赶到医院看望住院的妻子。这些专家们的行动让我们机关工作人员深受感动,他们的事迹激励我们深入课堂,潜心研究课改的一系列问题。
(五)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良好的课改氛围正在形成。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课改工作。副县长郑礼昌同志今天一到郭家坝就深入课堂听了四节课,课后进行了点评,点评得十分专业,非常精辟。会上就扎实推进我县课改工作作了明确指示。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听取课改专题汇报三次,开专题办公会两次,为课改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追加财政预算5万元用于课改培训。罗联锋副书记、郑礼昌副县长多次到省教育厅和其它部门争取信息技术、对口支援等多个项目用于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郭家坝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课改工作,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镇班子成员在教师节期间多方筹措资金3万元深入到学校慰问教职员工,给教职员工以极大地鼓励。专题召开全镇村级干部会,向广大农村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镇里拨出课改专项经费以满足课改应急之需。镇长、分管镇长还走进课堂,为课改指点迷津。
沙镇溪镇党委、政府强化舆论宣传,逢会必讲课改,优化社会环境,为课改造势助威,取得了学生家长的理解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大投入,为课改保驾护航,先后投入10万余元用于教师培训和学校内部条件改善;强化督导,为课改提供了不竭动力,党政领导下乡每到一处必关注学校课改情况。党委书记马晓红主动联系县实验中学的骨干教师与镇中学开展教学研究联谊活动,并与分管镇长一同走进课堂听课,镇长梅云友在暑期教师集训会上作报告,动员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
全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为课改营造浓烈的外部氛围。宜昌日报、三峡晚报、三峡商报、县电视台、三峡*在线、*教育网等新闻媒体都为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地报道,为课改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教育内部已经有了浓烈的课改气氛。杨林桥镇中心学校教室有“自主合作,积极探究”的固定标语,学生成长公约上了墙,这种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充分领悟到学习方式的变革,师生地位的变化;成长公约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和学校不再是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约定的平等关系。郭家坝镇在课改氛围的营造上做得很好,大家来到这里都已经感受到浓烈的气氛。县直学校和其它乡镇也都突出了课改氛围的营造。
这些特点,这些成效,这些良好的势头,都为我们进一步推进课改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进一步推进我县课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对课改的信心和决心。
二、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对课改健康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们在总结课改成效的同时,必须冷静地、理性地把握住我们在课改实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正视我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在认识上特别是各级一把手的认识上有差距。有少数学校和地方的一把手缺乏必要的政治敏感性,面对革命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认识上不主动、不到位、不深入;满足于一般性号召、一般性要求;有少数校长对现有的体制不适应,把学校校长官僚化,对教育组(站)到中学管理小学的教育体制改革不适应,导致在如课改此类重大问题上还是习惯于当甩手掌柜;有少数校长把课改等同于一般的教学工作,对其复杂性、全局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分管校长和教导处抓一抓就行了。
(二)在具体工作措施上有差距。有少数学校面对课改这一全局性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显得手足无措,心中无数,表现为重点不突出,要害没抓住,难点没突破,头发胡子一把抓,显得手忙脚乱;有的有措施但只是停留在比较宏观、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大而划之搞一搞,至于有没有效果,根本没去想、没去看。
(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差距。
先进的教学理念不能内化为学校、校长、教师的工作和课堂教学实践。主要表现为:①穿新鞋,走老路;②重形式,轻内容(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甚清楚,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去合作学习,一上课就让学生分组,无需讨论的也在讨论,出现一种“虚假繁荣”而没有解决实际问题);③重结果,轻过程(新课改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很多课都没有达到,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很多教师没有去研究,没有去想办法实现,还在一味地强调知识的灌输);④重大学科,轻小学科(课改中没有主课与副课之分,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之分,而是强调各学科相互渗透,但我们有部分学校、部分校长、部分教师仍然痴心不改地在强调语、数、外学科,其它学科视而不见);⑤重激励,轻是非(一节课中有的老师只有两个字:“真棒”,即使学生回答的是错误的,他也不去纠正,一味地讨好学生、取悦学生而不明是非);⑥重课改年级,轻各学段衔接;⑦重知识的传授、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⑧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⑨重教材本本,轻教材整合和驾驭(有的老师按照教材编写顺序照本宣科地从第一个问题讲到最后一个问题,既无重点也没有突破难点,没有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更不用说去整合教材了,这样的课很显然没有什么效果,教学任务是没有完成的);⑩重信息工具,轻实践和生活中的资源(很多同志一提到课改就强调无多媒体,好象无这些智慧工具就寸步难行。课改的确需要这些工具,但它们不是唯一的,生活中有大量鲜活的、十分丰富的教材资源,但我们的老师们忽视了,没有去发现、去挖掘)。
(四)在推进课改的力度上有差距。
县城和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与面上学校之间,毕业年级、非课改年级与课改年级之间存在不平衡。
(五)在经费投入和设备配套上有差距。
课改需要经费投入,需要物质保障。尽管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我们的经费投入还达不到课改的需求,我们的仪器、设备、图书等不能满足课改的教学需求。
(六)在营造课改的内外环境上有差距。
大部分学校没有营造一种浓烈的课改氛围,社会和家长误解甚多。如实验中学的家长强烈要求学校补课,有很多家长自发交钱到家长代表那里。教育局、学校与家长代表积极进行沟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没有补课。这说明社会和家长对新课改是理解支持的,只不过还需要一个过程罢了。
三、明确课改目标,切实把握课改的实质
(一)基本思路和基本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揽全县教育工作的全局,坚持强力推进、健康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立足于校本行动,立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立足于*实际,立足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努力整合校长、教师、学生、社会四大资源,进而实现*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基本任务:
1、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理念;
2、验证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与新教材;
3、开发地方、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
4、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评价系统;
5、探索与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实施方式;
6、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教研。
四、采取超常规措施,强力推动课改健康发展
(一)突出政府行为。
本次课改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作为国家意志、政府行为、教育行政一把手工程,搞好课改政府是保障。具体表现在:
①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做出两个决定,各级党委、政府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为课改提供了政策保障;
②县委、县政府和乡镇党委、政府对课改的务实支持为课改提供了物质保障;
③各级政府的督导落实为课改提供了工作保障;
④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为课改提供了机制保障;
⑤教育行政部门的竭诚服务为课改提供了后勤保障;
⑥积极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课改提供了健康发展保障。
(二)强化校长责任。
校长是推进课改的核心。校长要努力做到:
①切实转变观念,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成为教育专家,这是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
②亲自操刀,使课改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
③求真务实,扎实有序地开展校本行动。以重新构建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来推动学校的课改工作。
④组织创新,各级管理机构要成为学习型组织。校委会、年级组、班委会要从过去单纯的管理机构转化成既是管理组织,更是一种学习型组织、一种研究型组织。
⑤全员参与,形成课改强有力的优秀团队。充分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带动,达到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非课改年级、后勤方面都要积极参与,共同搞好课改工作。
⑥加强宣传,致力于营造浓烈的课改氛围,特别是要办好家长学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家长学校办校率2004年县直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达到100%,2005年乡镇中心小学达到100%,20*年农村完小、面上小学达到90%以上。县直学校家长受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率达到85%以上,农村家长受教育巩固率、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率达到50%以上。
(三)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是课改实施的关键。新课改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要求教师“洗脑”“充电”“加油”。要做课改下的好教师,首先要具备十精,即:精深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技艺、精心的准备、精辟的见解、精当的问题和引言要精典、旁白要精彩、板书要精妙、吸取课改理念的精华、对自己的要求要精益求精。
要切实驾驭教材。切实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教师要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弄清新老教材的衔接,新教材是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通过生活、实践去推导结论,构建新知识。
要切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变学生容器为火炬,教师要善于“导”,导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是平等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要切实立足课堂教学,整合课堂资源。既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信息技术、智慧工具等),更要注重挖掘无限资源(在生活实践中去挖掘)。要充分准备,为上好每一节课搞好专业知识、课堂资源的储备。
要实事求是,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延伸主课与副课、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的融合。
要切实以德育为首,以良好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切实终身学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和统一。
要切实增强责任,注重教师职业生活方式的转变,把教师对职业的追求转化为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四)构建评价体系。
教育局按照课改的要求已出台对县直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校长的目标评价,各位校长要按方案的要求把目标搞明确,任务搞具体,工作搞落实。督导室要把课改纳入对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各学校要把课改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实行四挂钩:即与竞争上岗、年度考核、晋级晋升、评先表模挂钩。“四挂钩”的内容要体现在学校的制度中,落实在工作中,人事股要审核把关。要重新构建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教育股和教研室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拿出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的评价方案,教研室要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力度,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
(五)加强教研视导。
建立一种协作机制,实行联片教研,建立教研协作区;同时建立教育局领导联系乡镇制度、骨干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
(六)推进教育创新。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超越,超越过去,超越自己。就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我们在工作中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突破和创新:
1、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问题。这是课改中最难的问题。这一难点的突破可用这样一个等式来表达,即:强制+激励+规范=制度。也就是说,要重新构建学校管理制度,用规范的校本管理制度来促使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强制就是要用过硬的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学习新课改理论,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激励就是要充分肯定在课改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去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规范就是确保课改的健康发展。总之,通过采取强有力措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类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将课改落实到课堂,落实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2、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项工作在我县开展得还很不平衡,目前经专家审查、教育局批准启动的只有29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方案,还有大部分学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突破这一难点要重点把握思路、内容和要求三大要素。思路包括灵魂、系统开发、普及课程三步,灵魂就是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内容包括主题、子课题、借鉴其它学校的经验;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小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初中以探究性学习为主,高中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教研室要制订全县校本课程总体方案,编制信息树,确定有条件的部门、乡镇和学校负责开发,实行全县校本课程资源共享,为提升全县校本课程开设整体水平创造条件。各学校要立足于本地实际,但又不局限于本地实际,还要结合本县、本市、本省、全国的实际,发挥本校的区位、环境、物质、师资等方面的优势,从全县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中选择适当内容,或自主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资源,扎实开好校本课程,努力形成自身的特色。
3、校本研训的突破问题。校本研训的突破主要有以下程序:
一是反思。反思就是总结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查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去伪存真。
二是找准着眼点。着眼点就是学校、教师要解决的问题,问题不在多,要精,一个一个地解决。学校校长、教师必须善于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三是分析校本资源。重点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省、市、县、乡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四是提出要求。做到研、训、赛相结合;说、讲、评相结合;搞好学科带头人的考核。
五是全员参与实践。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研训的实践活动中来。
六是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教师良好形为习惯的养成。
七是进一步反思。
经过上述程序的循环往复,校本研训的也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
首先要把握三个概念,即综合、活动、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其次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起点:立足过去的传统活动。
第二,内容:包括四大领域。即: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
第三,融合点:在上述四大领域中找到一个融合点。
第四,确定主题:可选择的有: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各学科综合资源的整合等。
第五,活动:全员参与开展活动。
第六,成果展示:展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的优秀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第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志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我们责无旁贷。我深信,只要我们全县上下形成共识,众志成城,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添新措施,就一定能推动我县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一定能推动我县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 上一篇:哲学史综合创新研究管理论文
- 下一篇:政府会议年终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