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守土纪念碑碑文

时间:2022-10-24 11:38:00

导语:抗洪守土纪念碑碑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抗洪守土纪念碑碑文

公元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中苏阿拉克别克界河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使这条发源于前苏联境内、最大流量仅四十四立方米的小河沟变成一条浊浪翻滚的巨龙,以每秒一百二十立方米的巨大流量汹涌而至,撕裂地势低凹的××团农业灌溉引水的桑德克龙口,夺路喀拉苏自然沟涌入额尔齐斯河。

洪水上下冲击三十五公里,两万多亩良田和一万多亩草场被浸泡在水中,上年投资刚新建的桑德克龙口和新开垦的三千多亩耕地,近两千亩边防林带被冲得一点不剩,下游的十几个单位和两千五百多口人被洪水分割包围,形成一个个孤岛……此难使使震惊,全国关注,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

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家业被毁。

根据国际法惯例,国界在两国的界河中心。如果任凭界河改道,这片国土将非我所有。何况××驻守屯垦的土地中有五十五点五平方公里本来就是所谓的争议地区。沙俄一直认定喀拉苏自然沟为两国的国界。这片土地是原中苏边境西段众多争议地区面积最大三块中的一块,而且又是唯一被我方实际控制的一片国土。

一九六二年“伊塔事件”发生后,奉命驻守屯垦在这片国土上的××人,无愧于军垦英杰,虽遭此大灾,终未渝回天之志。男女老幼奋挣扎之力,举守土爱国之心,舍小家顾大家,全力投入到抗洪守土的斗争之中。

根据水利专家的建议,抗洪指挥部制定出“疏堵并举、凿渠分洪、两岸推进、相机堵坝”的方针,并架起了一条空中索道,及时将人员、物资通过架在两岸大树上的空中钢丝索道运到对岸,保证了两岸堵坝的顺利进行。

由于得到苏方的谅解,五月二日,通过地雷爆破,人工辅挖的分洪渠道爆破成功。同时用粗铁丝编织成网,将数十只装满泥土的麻袋连成一体投放水中,对保证抗洪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键时刻,××领导亲临现场并组织北屯附近、工矿企业职工赶到抗洪守土第一线,驻地边防部队派百余名指战员参战,地方政府和哈萨克农牧民也赶来支援,抗洪物资从四面八方运来。各族人民同甘共苦,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守土为国的壮歌。

消息传到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农业部即向中央写出《关于中苏边境西段界河改道情况的紧急报告》。几天后,中央军委专门为此下发了一份文件,要求××尽快恢复边境地区地物地貌,以保证在边界谈判中我方对该地区边界走向处于有利地位。

××和××人圆满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于的神圣使命,他们用血肉之躯牢牢地守卫着这片有争议的国土,成为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界碑。正是以戍边屯垦为终身职业的边境农场职工世代生活在边境线上,才使中哈两国在边界谈判中将包括××守卫的这片土地在内的近九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永远归我所有。界河边耸立的三十二号界碑表明,这片土地不再有争议,永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

守土有功,是自治区党委、××党委对××维稳戍边的褒奖,更是几代人矢志不渝的永远追求。

抚今追昔,倏忽十年有余。如今××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昭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无比优越,军垦战士无愧为边境地区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

为记载历史,昭示后人,立碑在此,铭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