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育局副局长课程改革会讲话
时间:2022-06-02 10:28:00
导语:县教育局副局长课程改革会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表彰暨“屈原杯”教师“五项全能”竞赛颁奖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交流总结近年来我县课改工作的成功经验,全面展示课改实验的优秀成果,表彰奖励课改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推进课改工作的新思路和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全县课改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首先,我代表县教育局向所有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与同志们一起研究探讨。
一、认真分析形势,增强搞好课改实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0*年秋季,全县小学1至3年级、初中起始年级和起始学科全部进入课改。一年多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县课改实验工作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和有益的经验,为推进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组织领导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政府行为,一把手工程。为确保我县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我局早在20*年课程改革实验筹备阶段,便成立了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各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教研室、仪器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全县课改实验工作,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县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意见》,对全县课改实验工作进行了全面地安排部署。县教育局还成立课改实验专家指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各乡镇和县直学校也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完善了实验工作方案,为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组织保障。
2、思想认识统一。思想认识是先导,只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才有步调一致的集中行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课改的启动阶段,县教育局就明确提出了“强力推进、健康发展”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并通过召开会议、媒体宣传、集中培训、专家讲座、外出参观、校本培训等多途径、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的认识,统一了思想,增强了积极投身课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加课改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切体会到,实施新课程,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资源观,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坚持推陈出新,开拓创新,常教常新。
3、管理制度健全。全县课程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各项管理制度是保证。县教育局对全县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地方课程开发、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等都下发了指导性文件。各学校都制定了《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教师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综合实践活动制度》、《教师考核评价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落实,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4、教师培训落实。我们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按照“通识与学科渗透,集中与分散结合,讲座与校本同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精心组织课改培训工作。截至8月底,我县中小学教师分别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类集中培训10134人次。其中参加省级培训146人次,市级培训336人次,县级培训2840人次。两年来用于课改培训的经费达146.3万元。各学校在积极搞好送培工作的同时,还采用集中学习辅导、专家讲座、课堂教学大赛、开展教学反思、开展校本教研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5、调研视导深入。为落实全县教育创新,推进基础教育质量工程,县教育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在沙镇溪镇召开了“西部”教学研讨会,在郭家坝镇召开了全县课程改革现场会。去年10月和12月,县教育局分别组织对全县各中学的课改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视导和检查。并针对10月份检查中暴露的问题,及时下发了《县教育局关于健康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县教研室把课程改革作为本室工作的重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视导活动。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检查视导工作,及时纠正了课程改革中的不良倾向,促进了工作的健康发展。
6、经费保障到位。县政府、县教育局每年都要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资金用于全县教师的培训工作。各乡镇政府也都不同程度地给予了经费投入。如沙镇溪镇政府一年来解决镇教师的培训经费达到10余万元。各学校克服学校经费困难,积极筹集经费,选送教师参加集中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不少学校重视设备设施的配备完善,尽力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用于课改的经费投入达到575万元,其中用于教师培训146.3万元,“四优”成果评选奖励19.3万元,校本课程开发22.3万元,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设备设施配套建设387.1万元。
7、改革成效显著。目前全县进入课改实战的教师有1300多人,进入课改的学生26000多人。各乡镇各学校课改推进有序,改革成效显著。全县教师中新的课程理念已经逐步树立,学校新的课程结构正在逐步形成,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改变,校本教研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一支课程改革骨干队伍正在形成,屈原文化地方教材开发已见雏形。
我们在总结课改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正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县课改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认识有待提高。有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改革至今还存在着患得患失思想,对课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工作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甚至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二是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全县乡镇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工作不平衡。尤其是在重点问题的突出和难点问题的突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三是校本行动有待加强。各学校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注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开发、校本教研、校本管理,但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时效性不够强,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四是课改环境需要改善。家长、社会理解、支持、参与课程改革的氛围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教师的素质还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课改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急需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加以解决。
二、突出工作重点,推进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地向纵深发展
我县二次创业的蓝图已经描就,二次创业的战鼓已经敲响。作为二次创业重点工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圆满成功,将直接关系到二次创业的成败。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
课程改革不是一种改良,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我们要深刻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日本课程改革每五年要进行一次,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因为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变了,随之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都要变化,改革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教育的属性、教师专业技术与行为的转变又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长期性。英国教师的教育行为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用了二十年,而我们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就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是值得欣慰的,但是我们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认真思考如何巩固目前的课改成果,同时也要提高对课改艰巨性的认识,增强搞好课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课改,当好课改的急先锋。
2、进一步发挥各自职能,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教育局相关股室和教研室、仪器站等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履行好自己在课改中应担负起的职责,搞好组织、管理、协调、视导与服务,为课改的健康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给予有效的指导,提供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强化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的职能,充分发挥课程改革专家组调研视导、专业引领、检查评估的作用。课改工作落实的主体在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课改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必须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建立课程改革议事制度,定期研究课程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学生调查研究,领导和指导课程改革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各学校要及时总结课程改革经验,树立课程改革的典型,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表彰,充分调动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3、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既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又是课程改革的促进者。实施校本教研,是新课程对教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校本教研工作,能促使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变,形成教师和学校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创新,从而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这也是学校管理创新的发展。因此,各学校要把校本教研工作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原动力来抓,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来抓,作为学校管理创新、重建学校文化、建设学习型学校的基础工作来抓,校长要确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通过一年的实践,各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学习反思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在抓制度落实的同时,促进教师的团队合作、区域合作,提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首先是促进教师之间合作。加强合作研究,培育教师的团队精神,建立合作文化,是新课程的需要、是培养教师队伍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全县要进一步完善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县教研室、教研协作区、乡(镇)教研站和学校四级教研网络。乡镇要建立以各初中为轴心的辐射片、带动各小学的教研网络。学校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年级教研组建设,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师资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新课程的实施团队。通过联片的区域合作,解决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学科教研组教师的合作,解决过去教师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年级教研组的建设与合作,以期解决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其次,在加强团队合作教研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水平,我们要针对本校课改中的实际问题,大兴教研之风,树立“教研兴校”“务实教研”的意识,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学校要有计划地实施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发挥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校本教研中的示范、指导、引领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请进专业人员、课程改革的先进典型等采取专题报告、理论辅导、现场指导、专业咨询、经验介绍等方式,指导、引领学校的课改工作。积极支持教师参与市、县及区域性的教研活动,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建立校际之间的联合协作研究。校本教研的关键是立足校本,注重结合自身实际,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不能一提到教研,就误认为只有省、市、县各级课题研究,而且级别越高越好。今后评价学校教研工作的好坏,应重点看学校通过校本教研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多大幅度的教学效率,校本教研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贡献率有多大。
其三,通过校本教研,培养课程改革的骨干队伍。学校要把建立新课程实施的骨干队伍,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广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在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等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骨干教师;要在校本教研、区域性教研中,培养和提高骨干教师;要在每年一次的学校评优活动中培养和提高骨干教师;要在总结交流经验、树立典型中培养和提高骨干教师,从而建立校级、县级、市级三级新课程实施的骨干教师队伍网络,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质量。
4、进一步加强校本资源开发,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深化新课程改革,要进一步抓好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提高教师的开发与运用能力,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各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校内及周边环境、校园文化积淀都不一样,各学校的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各具特点,这些都是我们的校本资源,立足自已学校的实际,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立足校本实际,合理开发校本资源。一是积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兴趣、经验、信息、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差异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具有很好的动态生成性。因此,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现有的经验、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即时地捕捉、归纳和总结,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生长点。江苏洋思中学根据学生实际,开发了以“四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二是积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发挥自身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三是积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师生关系的课程资源,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地进行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倾听对话、交往互动、合作交流。四是积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校内各种场所和设施等物质的课程资源和各种人文课程资源,结合学科实际,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五是积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校外的人文景观、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区等课程资源,运用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把校外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校内外课程资源网络,保障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5、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质量
我们要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把握“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题策略,深化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重建课堂文化,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全面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一是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削弱,而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技能要求的提高。过去我们在培养教师教学基本功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各学校开展了丰富的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活动,我们这次举行的“走进新课程‘屈原杯’‘五项全能’竞赛活动”就是对教师基本功的一次展示,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各学校要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具体工作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这次技能比赛为契机,扎扎实实地开展练就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工作。
二是要抓住关键环节。首先要抓教学设计,在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式、指导学习方法、运用教学技术、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校同时要积极开展集体教学设计研究,专题教学设计研究,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水平。其次要抓课堂实施过程,加强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研究和指导。要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的经验,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改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抓手,研究探索适应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增添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现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第三要抓课后反思,通过教学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和优化课堂,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是要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教研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研究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把新的课程理念和课堂标准运用到上课、听课、评课的教学实践之中。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坚持突出教学评价促进发展的价值,充分发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功能,充分发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进行教学评价要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积极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探索建立教学开放周(日)的活动,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课堂教学评价。这样,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交流、对话与协商的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从而,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调控、推动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建立新的评价与考试机制
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都对学生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要求。考试与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实现“一改变三突破”,即: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实现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的突破,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关于学生学业评价,县教育局已经下发了文件,各学校要根据文件要求,认真做好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并在实践中逐步适应和完善这种评价方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内容,也是本次改革的一大突破。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将作为衡量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希望各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要坚持诚信原则,精心组织实施,保证结果的客观公正,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宜昌城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本县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改革的具体办法,使学业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真正成为转变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杠杆。
7、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全县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尤其是硬件在“普九”工作的推动下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新课程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教学设备、实验器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差距尤其突出。为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我们要呈现各具特色的教学环境,必须在改善学校环境、改善办学条件、丰富课程资源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学生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优越的教学条件。
同志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不可挡,怀疑责问是无济于事的,患得患失只能失去机遇,安于现状不思改革更会危害教育事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们充分理解新课程,诚心接受新课程,热情投入新课程,有效实施新课程,坚持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求真务实,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广工作。
- 上一篇:哲学主义现象学管理论文
- 下一篇:哲学合法性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