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科学技术大会工作讲话

时间:2022-05-18 04:02:00

导语:粮食科学技术大会工作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粮食科学技术大会工作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国粮食科学技术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总结“*”粮食科技工作,研究落实《“*”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全面部署“*”和当前粮食科技工作。这是在开始实施“*”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局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国家粮食局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全国性粮食科技大会。参加会议的既有长期工作奋战在科研战线的老科技工作者,又有粮食科技战线上的新兵;既有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又有来自企业第一线的科研工作者;既有科技管理干部,又有科研人员。在此,我代表国家粮食局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为我国粮食科技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多年来始终支持粮食科技工作的部门和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关于粮食行业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组织实施《“*”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的工作,建伟同志将在会上工作报告中作出具体安排。下面,我着重就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充分认识粮食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

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明确任务,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奋斗。总书记、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总书记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深刻分析了世界新科技革命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总理深刻阐述了未来15年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实施《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会议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强调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也是贯穿《规划纲要》一条主线,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这次大会确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政方针,描绘了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以这次大会精神为指导,努力做好粮食科技工作,全面提高粮食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开创粮食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时期,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粮食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对推动粮食流通现代化,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保护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粮食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粮食科技支撑发展的能力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时期,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粮食安全面临的压力加大,粮食流通现代化任务加重,粮食企业和产业面临的国内国际竞争加剧,这对粮食科技发展提出了重大需求。同时,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给粮食科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粮食科技进步带来了历史机遇。我们要正确把握粮食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和粮食工作的全局角度,充分认识推动粮食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

(一)粮食科技进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

《规划纲要》提出,“我国的基本国情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决定了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为标志的一系列粮食生产科技的突破和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物质保证。改革开放特别是“*”以来,一批先进实用的粮食储藏、流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提高了粮食流通和供给保障能力。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而农业资源、生态和环境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增大。要突破农业资源约束,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充分利用粮食资源,进一步提高粮食储存、物流和加工的现代化水平,增强粮食市场保障能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健全现代粮食市场、物流、储备体系,进一步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长远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于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库、藏粮于科技”的有机结合,而“藏粮于地”和“藏粮于库”都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因此,必须坚持科技兴粮,把推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科技进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举措。

(二)粮食科技进步是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粮食流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粮食流通的便捷、安全、节约、环保、高效。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现代化整体水平仍比较低,在粮食集约化处理和储粮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粮食现代物流技术,高附加值的粮食加工和深加工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粮食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散粮运输是粮食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损耗小的特点。目前我国散粮运输比例只占粮食流通量的10%,远低于发达国家90%的水平。这除了粮食生产和流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和体制因素外,物流技术落后和设施不配套也是重要原因。粮食流通现代化的基础是粮食科技的现代化,和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流通基础设施、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粮食科技进步,实现粮食流通领域技术创新和突破,大力改造传统的粮食流通设备和技术,建立现代化粮食流通的技术支撑体系。

(三)粮食科技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种粮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这些目标,都要靠科技进步。从促进种粮农民增收看,粮食科技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科技增加粮食产量,实现增产增收;二是通过科技提高粮食质量,实现优质优价增收;三是通过科技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实现减损增收。这里我想着重讲一下减损增收。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包括收获环节和晾晒、烘干、储藏、运输、加工、消费环节的损失相当大。由于农民缺乏科学储粮知识和技术,仓储设施条件差,防护措施少,虫霉鼠害严重,农户储粮环节的损失尤为严重,也从源头上影响粮食质量安全。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粮食局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从20*年开始,在江西、湖南、黑龙江等11个主产省实施“减少三大粮食作物农户储粮损失技术集成与示范”试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受农民欢迎。最近,总理在我局呈报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我们正在就改善我国农户储粮条件、加强粮食产后减损工作研究提出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粮食产后减损技术的开发,大力推广新型适用的农户储粮、农村干燥处理技术和设备,加强对农民科学储粮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是广大种粮农民的热切期盼,也是粮食行业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努力创造条件,推动农户安全储粮和产后减损取得明显成效,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四)粮食科技进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效益的基本途径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粮食科技进步方面,企业负有重要的责任。在这一点上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类粮食企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承担起这一新世纪的历史重任。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企业普遍存在经营方式和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经营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随着对外开放扩大、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深入和粮食消费结构升级,粮食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粮食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是,要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设备和经营方式,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在企业管理中,也要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实施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近年来,我看到很多粮食企业包括不少民营粮食企业稳步发展壮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快速扩大,效益很好,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十分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科技进步成为这些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很多事例都说明,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能否做大做强,科技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各类粮食企业尤其是粮食加工、储备、物流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都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科技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五)粮食科技进步是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转变粮食产业的增长方式,是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粮食产业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成本高、消耗高、产业链较短、效益不高,不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比如,玉米通过深加工可开发多种用途的产品,大大增加附加值,美国的玉米深加工产品达到3000多种,我们目前只有700多种,增值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米糠、稻壳、麦麸、油脚等粮油加工副产品和废弃物利用率也很低,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主要原因还在于科技创新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工利用技术、工艺和设备相对落后。先进科技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粮食产业要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带动粮食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粮食资源利用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粮食经济发展新路子。必须在粮食储藏、物流、加工等环节,积极开发和采用环保、安全、节约、高效的新技术,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高技术引入粮食流通领域,适应市场需求,发展集约化、资源节约型现代粮油加工和精深加工,发展绿色、营养、安全、健康的粮油食品,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粮食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工作和粮食科技工作高度重视。《规划纲要》将许多粮食生产和流通的科技课题都列入了国家科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把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加快实施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形成快捷高效、节省成本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同时加强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强对农民储存粮食的技术指导,支持企业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为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根据《规划纲要》和“*”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要求,国家粮食局制定了《“*”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优先发展的领域和重点工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引领、统筹协调、优化机制的原则,建立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安全、环保、节约和高效的粮食流通技术体系,实现到2020年使我国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目标。这是“*”粮食流通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国粮食行业和粮食科技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二、正确认识粮食供求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形势,坚定做好粮食科技工作的信心

粮食科技工作与粮食工作密切相关。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当前粮食形势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情况。

(一)当前粮食供求形势总体平稳

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基本情况是,产量继续提高,消费平稳增长,产需缺口逐渐缩小,库存保持相对稳定,市场价格总体平稳。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价格以及气候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粮食连续恢复性增产。20*年粮食增产775亿斤,20*年增产291亿斤,粮食总产达到9680亿斤。今年国家继续稳定、完善、强化各项支农政策,粮食生产保持良好势头。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今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达到15.75亿亩,比去年增长0.7%。夏粮已获丰收,比上年增产148亿斤。如果下半年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今年粮食产量将比去年略有增加。粮食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当年粮食产需仍有一定缺口。但品种结构存在不平衡,玉米产大于需,由于玉米加工业发展较快,对原料的需求在增加,小麦产略大于需,稻谷产需基本平衡,大豆产需缺口较大,需要通过进口弥补。由于粮食连年增产,产需缺口缩小,给市场粮价带来一定下行压力。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国家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措施。继去年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后,今年又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6月1日预案启动后,小麦价格总体稳定在最低收购价水平,收购进度较快,截止8月20日,11个小麦主产区国有粮食企业已收购小麦750亿斤,其中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省按最低收购价收购667亿斤。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也已启动,收购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建设用地增加,耕地面积减少,依靠扩大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余地不大,加上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目前科技进步对我国粮食单产的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粮食需求看,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总量将继续增长。同时消费结构有所变化,居民口粮消费稳中趋降,饲料和工业用粮继续增长。总体上看,今后我国保持粮食供需总量平衡的压力增大,供需品种结构和区域矛盾趋于突出,有的粮食品种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粮食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强调必须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方针,是十分正确的。为此,必须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健全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现代粮食物流和市场体系、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监管体制、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建立和健全确保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这些都对粮食科技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近几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确定的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原则和粮改总体方案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初步形成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在粮食主产区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营机制逐步转换;国家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实现向依法管粮转变,粮食流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总体上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基本框架已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期间使用国债资金集中建设了具有现代化功能的粮库仓容1*1亿斤,粮食储存、港口、码头和粮食接卸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仓储能力和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流通现代化和粮食科技进步,相互带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粮食事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国务院今年5月再次下发了《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提出要坚持中央确定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重点是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妥善解决企业历史包袱,积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组织结构创新,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推进产销区之间建立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进一步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为粮食科技进步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进一步增强各类粮食企业的发展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科技意识,促进企业逐步成为粮食科技创新的主体,更好地推动粮食科技进步。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实现“*”粮食科技发展目标

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政策措施已明确。做好粮食科技工作,关键是认真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精神,组织实施好《“*”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里我强调几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粮食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

粮食科技工作事关粮食工作的全局,指导粮食行业科技发展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粮食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粮食科技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有专门的负责同志抓科技、管科技,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地区要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和要求,从本地区粮食生产和流通特点出发,结合区域经济和粮食产业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粮食科技面临的重大需求,明确粮食科技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制定本地区粮食科技发展的规划或指导意见,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明确工作定位,形成促进粮食科技进步的合力

推动粮食科技进步,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相关方面的作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科技工作的统筹和指导,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协调落实有关政策,为粮食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粮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要充分利用本单位的人才和科研资源优势,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和生力军作用。企业要努力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特别是大型骨干粮食企业要发挥粮食科技进步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建设研发中心,努力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中储粮总公司在粮食储藏科技方面,华粮集团在粮食物流科技方面,中粮集团公司、中谷集团公司在粮油加工科技方面,要力争取得一批行业领先和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发挥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在带动和促进全行业粮油科技工作的示范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要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粮油学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建设中介机构有效参与的粮食科技服务体系。

(三)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推动粮食科技进步,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粮食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把体制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把优化创新环境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粮食部门要积极协调落实国家对自主创新的有关支持和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粮食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要高效利用科技资源和优势,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加快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国家级社会公益科研机构要发挥科技创新龙头作用,不断提高粮食科技创新的原始创新能力。

(四)坚持突出重点,带动粮食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

《“*”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所提出的粮食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是粮食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提高粮食科技整体水平的关键。必须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同时,把优先领域真正放在优先位置,突出抓好重点项目的实施,集中行业优势力量,组织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力争在重点技术、重点装备、重点工艺、重点产品上实现重大突破。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科技等部门对粮食科技的资金投入,用于重点项目的落实。参与国家粮食重大科技项目的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认真做好所承担的任务,力争取得优异成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围绕优先领域和重点项目开展配套课题研究,为重点项目实施提供服务。同时,要注意发挥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促进粮食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粮食科技进步,必须深化粮食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体现粮食行业发展目标和创新规律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和建立竞争、流动、开放的科技运行机制,促进粮食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粮食科研机构,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对于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类科研机构,要支持它们进入企业或向企业化、市场化转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粮食科技进步,关键在人才。要加强粮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的学科结构和布局结构。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都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粮食科技人才工作、成长环境,完善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和机制。特别要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粮食科技带头人。

同志们,大力推动粮食科技进步,是我们粮食行业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粮食科技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全局,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只争朝夕、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扎实工作,不懈努力,为全面实现中长期粮食科技发展目标,促进粮食行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