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会议讲话

时间:2022-12-27 04:39:00

导语:应急管理会议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应急管理会议讲话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信心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一案三制”建设,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市政府办公厅内设置了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市政府应急管理的运转枢纽作用。市级有关部门明确了分管领导及责任处室。各县(市)、区已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二是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33件专项应急预案、8件专项保障工作方案、160件部门预案。县(市)、区制定了总体预案,192件专项预案,270件部门预案。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继续推进,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三是应急预案演练有序进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预案认真开展应急演练工作,演练内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个领域。四是应急救援队伍得到加强。全市已基本形成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五是物资保障能力有所提升。重点加强了抗洪抢险、消防特勤、医疗救护等方面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六是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建立。气象、洪涝、海洋、农林、环境、化工、卫生、疫情等灾害、事故和事件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得到加强。七是应急宣传培训全面展开。印发实施《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宣传教育工作总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与此同时,我市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差距。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对公共安全抱有麻痹情绪和侥幸心理。二是体制机制的差距。应急管理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尚处在探索建立当中,主管部门和配合部门在落实职责、协调运作方面,各地各部门发展也不平衡。三是基层基础工作上的差距。四是预案操作能力上的差距。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增强人本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抓紧抓好应急管理这项安国利民的大事。

二、学好法律,掌握规律,进一步深化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结提炼了近几年应急管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集中体现了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些规律性认识。我们要认真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并深刻理解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既要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又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既要搞好常态管理,更要加强非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尤为重要。第二,必须遵循突发事件的内在规律,掌握预防和应对公共危机的主动权。大量的经验教训表明,对于错综复杂的突发事件,要用系统的、综合的办法,快速判断、把握先机、果断处理;要把分散的力量迅速集中起来,统一指挥、形成合力;要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和处置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风险,同时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第三,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应对、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应急管理的效能来源于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具体的经验做法和规律性认识,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予以规范和升华。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本质上就是要不断推进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第四,必须立足基层基础,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各种风险和灾害。基层是隐患排查的第一责任,是信息报送的第一来源,是先期处置的第一时间,是协助处置的第一帮手,是恢复重建的第一战线。基层的应急能力,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要坚持把强化基层基础作为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加强社会动员,形成应急管理工作的强大群众基础。第五,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关联性、危害性和应对的难度在增加。我们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创新中谋求发展,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不断创新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三、认清形势,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

目前,我市公共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极端性气候引发自然灾害的概率和强度趋势增加,增大了预防和应对的难度。二是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压力很大。三是公共卫生事件呈现明显的不确定性,传染病传入和传出的几率增大。四是社会转型和利益多元化加快,各种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容易激化,群体性事件诱因复杂且大量存在。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安全保障技术水平还不够高等现实问题,居安思危,毫不松懈地抓紧抓实抓好应急管理工作。2008年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强化源头预防,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深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要着力抓好五项机制建设:一是强化各级应急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建设,明确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区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将应急管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内容。二是健全信息报告和通报机制。依法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重视社会舆情。健全综合应急管理机构与专项应急机构的会商通报机制。三是完善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联动机制。各级政府要积极整合各方面应急力量和资源,理顺关系,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各级政府应急办要加强综合协调,强化对防范处置政策措施合理性、合法性的审核评估,提高应对工作规范化水平。四是强化信息和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坚持快速反应、主动引导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制度。五是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建设。

(二)抓紧编制实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好规划。大力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实现应急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救援队伍,补充、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重点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综合协同应对能力。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发挥专家在应急处置中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加强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强化生产、流通领域的协议储备。积极开展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的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三)进一步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要将落实预案与完善预案紧密结合起来,深化预案工作。抓紧编制预案操作手册,进一步界定职责、健全机制、细化流程、明确措施。要出台预案管理办法,加强预案动态管理、演练和评估工作。要强化预案的约束力,将预案落实情况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

(四)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综合评估。建立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是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加强应急管理信息报送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认真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月度统计,并及时上报市政府应急办。强化风险评估,建立综合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检查监控、防范和整治。强化突发事件处置评估和应急管理能力评估。

(五)进一步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多数问题发生在基层,解决也要在基层。一是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各县(市)、区政府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建立或明确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落实责任人,负责辖区群众的组织动员、宣传教育工作。各有关部门要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特征,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二是立足实用,加快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预案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主线,管用是预案的生命线。所有街道(乡镇)、社区(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力争到2008年底基本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三是整合力量,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要配备必要装备,强化队伍训练,提高综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四是实施规划,提升基层应急保障能力。五是丰富形式,广泛开展基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工作。六是防患未然,做好风险隐患排查和监管工作。排查要全面,整改要有力,监管要到位。七是强化预警,尽快畅通信息网络渠道。要着力培植基层信息员队伍。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应急平台的信息、预警等功能要向街道和社区延伸,努力构建全覆盖的应急管理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