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一
时间:2022-11-04 11:25:00
导语: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这次农村工作会议是新年以来第一次全市性的大型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的部署,认真总结“十五”以来我市“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科学分析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的形势,全面筹划“十一五”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部署今年的“三农”工作。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会前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贯彻意见的汇报,市委孙书记就“三农”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今天会上孙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下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一、前五年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00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280亿元,比去年增长16%,比2000年增长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88元,比上年增长14.2%,人均纯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数628元,增幅高于全省4.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长6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基础。总的来说,“十五”时期是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具体讲:
是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五年。“十五”期间,我市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以传统粮油、蚕桑和渔业为主向特色优势农业为主的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上了新水平,以高效生态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化生产布局基本形成。建设了竹笋、特种水产、干鲜果、优质瓜类、“双低”油菜等五大生产区及沿104国道早园笋和沿南太湖名优蔬菜二大特色产业带。特色规模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50多万亩,比2000年的110万亩增加了1.3倍。农业招商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业招商引资连续五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实到外资从2000年110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37亿美元,近五年累计达到4.39亿美元。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645家,比2000年增加89%,加工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比2000年的47亿元增加了2.2倍,基本形成了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带动的格局。“亿千”龙头企业达到18家,德清欧诗漫集团公司等5家进入全国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行列,有12家被列入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近几年以淡水鱼、茶叶、大米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广东温氏集团引进后,发展养鸡户1500多户,年供应商品鸡2500万羽,每年增加农民净收入3000多万元。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全市有“农家乐”“渔家乐”3000多家,观光休闲农业景区22个,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点3个。去年全市“农家乐”和休闲观光农业景区接待游客达233万人次。“农家乐”吸纳农村劳动力1万多人,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已制定、颁布农业标准144个,注册农产品商标620个。通过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81只,绿色食品27只,分别比上年增加52只和18只;拥有21个省级农产品著名商标,26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其中当年新增5只和2只;通过认定的省无公害农产品种养基地、森林食品基地201个,面积137万亩。畜禽防疫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禽流感防治工作2004年获省政府一等功。农业接轨上海成效显著。从1999年开始连续7年,组织以农产品供沪为重点的**农业接轨上海活动,供沪农产品销售金额从6.3亿元增加到38亿元,增加了5倍多。我市农产品成规模进上海超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已达25家,年销售额8亿元以上。在2005浙江**(上海)农博会上,达成今年农产品供沪订单40.21亿元。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种养业产值比由65:35调整为41:59。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二三产业比重已占95%以上,比2000年提高6个百分点;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达67%,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
是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的五年。“十五”期间,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累计投资30.1亿,实施土地整理面积221万亩,完成标准农田建设165万亩,不仅为发展高效农业和结构调整夯实了基础,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宅基地复垦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农田水利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9.1亿元,新建和续建了凤凰中型水库、对河口大型水库,全面完成了一期“治太”、城市防洪以及南门、德清大闸等重点水利工程,有效地解决了**的洪涝之患。“万里清水河道”、水管体制改革分获2005年省大禹杯单项奖。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扎实推进,新增50万人口受益。近年来,全市各地从实际出发,以“六大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许多工作走在全省乃到全国的前列。村庄整治“百千工程”累计投入28亿元,已完成6105个自然村、454个行政村的整治工作,受益人口达到123.6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66.6%,有58个村成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有效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环境。康庄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累计完成路基改造1200公里,路面硬化1400公里,1063个行政村已全部开通等级公路,提前两年完成省政府提出的通村率、硬化率“双百”任务。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已完成通村数1044个,通达率为98%,名列全省第一。20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达48.7%以上。按照“生态立市”的目标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开展了矿山整治,平原绿化,实行了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农村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着眼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所有乡镇实现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三县两区都被评为省教育强县(区)。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二年中培训被征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等22万人。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了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近两年时间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341个,分别达到69%和54%。全市各乡镇卫生院已全部实行了疫情预警网上直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等为主要内容,初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2003年开始已有8.81万被征地农民落实了生活保障制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从124万增加到175万人,参保率达到92.9%,比2000年提高29个百分点;29386户低保对象落实了生活保障,五年中发放救助金5586万元;2004、2005两年各类危房改造达到1501户,投资2032万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5%,比2002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建立老年活动室74个。
是农村改革攻坚克难不断深化的五年。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激活发展的内在动力,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全面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逐步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3.2万户专业大户经营了72万亩耕地和水面。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农民减负措施。2004年,我市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免交乡(镇)级以上其他规费,农民的税费负担从2000年的123.5元下降为16元。在全省首创农技人员“赤脚下田、洗脚上岸”的改革,有800名农技人员以各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直接领办创办基地、经营实体的有380多人,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在省内率先推开,各乡镇全面建立了财务管理服务中心,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制和电算化管理,财务管理日趋规范。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有15个村开展了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为探索集体资产管理、维护农民利益积累了经验。建设农业信息网和农技110服务网,为基层、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科技、市场信息服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行政村撤并工作顺利完成,全市乡镇数从2000年的79个减少到60个,行政村由1724个减少到1063个。
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所得实惠最多的五年。200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可达2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比2000年增长1.8倍,农业总产值达到106.8亿元,比上年增长8.9%,比2000年增长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88元,2005年增幅列全省第二位,绝对值排名从2000年的第5位上升为第4位,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在农业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三个代表”学教和先进性教育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按照“六好”要求,切实加强乡镇党委和基层政权建设,促进乡镇机关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按照“五好”要求,切实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提高。村级财务公开、村务公开全面推行,日趋规范,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逐步扩大。法制宣传教育得到加强,平安村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社会总体保持稳定,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我市“十五”期间“三农”工作,克服了市场风险和台风、畜禽疫病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2005年战胜了4次台风的严重影响,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引起了中央、省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市委、市政府适应新阶段新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广大农民面向市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结果;也是广大基层干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真抓实干,共同奋斗的结果。总结前五年“三农”工作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条:
(一)必须坚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不断争创“三农”工作新优势。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作为“三农”工作创新破难、加快发展的根本,不断拓宽“三农”工作的思路,创新工作办法和载体。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城市化理念建设农村,以知识化理念培育农民,才能着力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保障农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新发展。
(二)必须坚持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十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狠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动摇,从传统农业到高效生态农业,推进了由农业产业优化逐步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历了减粮扩经、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三个阶段,实现了由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由平面型调整到立体式调整、由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到整个农村产业结构全面调整的转变,使农业经济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必须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拓展农村经济发展途径。五年来,我们始终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强化政策扶持引导,积极培育特色规模基地,向一产提升;强化农业招商引资,扶优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向二产转移;开拓农产品市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向三产跨越;鼓励农民积极到市外建基地、办企业、设市场,向市外拓展,扩大了农民的增收空间,使农民收入得到持续、稳定、高幅增长。
(四)必须坚持以统筹发展为重点,不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三农”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加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有力地推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农村环境的改善,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等,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等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规模型、集约型转变。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开发和推广运用,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市“三农”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但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社区、农民是弱势群体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我们要全面把握当前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认真分析“三农”工作形势发生的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和趋势,深入研究发展中面临的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整个农业正在发生向高效生态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趋势。针对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面对市场消费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和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一个新课题。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正在引起全社会上下共同关注和重视,建设机制正在发生向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的方向转变的新趋势。面对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落后于城市并严重制约农村发展的实际,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已经成为一个新课题。
三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整个农村正在发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快的新趋势。面对包括市民化在内的农民群众“求知、求美、求富、求安”等要求,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又成为一个新课题。
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乡村治理方式正在发生向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重点的民主管理、依法自治转变的新趋势。随着农民素质的提高和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新课题。
五是农村改革同时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发展体制正在发生向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转变的新趋势。随着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冲破城乡二元结构束缚,消除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机制成为一个新课题。
六是全党全社会关注“三农”的氛围更加浓厚,农业农村工作领导方式正在发生向统筹兼顾和公共服务转变的新趋势。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方力量,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各部门的一个新课题。
总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把握“三农”发展呈现的积极趋势,针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认真研究和落实有效的对策措施,努力保持“十五”时期良好发展态势,实现“十一五”“三农”发展的新飞跃。
二、今年和“十一五”时期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正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这一国情出发,在正确把握“两个趋向”和科学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和作用,自觉地把这项工作作为现阶段农村工作的总抓手,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使我市的“三农”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十一五”期间,我市“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两个趋向”的转换规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实现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的精神,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调动多个积极性,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村产业大发展,社会环境大改善,生活质量大提高,文明素质大提升,民主管理大推进,公共服务大覆盖。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到7:53:40,城镇化水平达到58%,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形成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三县两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区,80%的县区建成全国或省文化先进县区,村民自治机制得到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要全力实施好“十大工程”:
——产业提升工程。继续大力推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基地建设,建成在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为抓手,重点培育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亿千”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联结农户、企业、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观光农业新景区,继续鼓励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基本建成以高效种养殖业、先进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为特色的生态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生态环境工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加强农村治污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农村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建设高效生态林业示范区,促进生态资源与经济优势的高度统一。
——农村社区工程。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完善村庄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成批推进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全面提升村庄环境建设水平;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和谐社区建设。
——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和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本建成以小城镇为中心、与主干线相匹配,干支结合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等全方位服务。
——科技教育工程。大力发展农业企业研发中心和农业科技企业,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入实施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
——卫生健康工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三条医疗保障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新型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社会保障工程。实行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同比增长机制。提高“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水平,建立健全农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文明素质工程。加强理论宣传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扎实推进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
——农村和谐工程。进一步健全民主议事制度,保护村民自治权利。建立和健全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积极开展民主日、民主恳谈会、民主评议村两委会成员等活动,建立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平安。
——先锋模范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党员干部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2006年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推进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今年我市“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中心,进一步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培育现代农民,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
根据上述要求,今年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高效生态农业为重点,促进农村产业新发展
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立足增加农民收入,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农村新产业。一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按照生态、高效的目标,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提升规模型特色农产品基地生产水平,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要着力建设在长三角地区有影响的、**基础比较好的水产苗种、高产竹笋、名优茶、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10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100个农业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加快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和循环农业。科技和品牌质量工作要有明显增强。引进各类优新农产品品种200只以上,新增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著名商标、国家绿色(有机)食品15只以上;新增认证通过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5万亩。二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高度重视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下决心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政策配套,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大发展、大提高。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大市场,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壮大新兴农产品(如龟鳖等)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连接市场的桥梁作用、科技信息的服务作用,通过龙头企业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市场开拓联为一体,把农户、专业合作社、科研单位结合起来,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新培育“亿千”农业龙头企业5家,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外向型农业和农业接轨上海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全年协议农业利用外资3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2亿美元,协议农业利用内资30亿元,实际到位18亿元,农产品进入上海的供货额达到40亿元。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能手发展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推进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实力。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科技含量。以农业标准化技术、生态高效技术、以及种子种苗、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技术的开发推广为重点,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实力。积极鼓励创建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民营科研推广机构等为主体的新型农技服务组织;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推进农技推广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等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结合农村实际,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特点,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紧密结合的产业和产品,促进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着力创优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中小企业、个私经济的发展。继续加快食品加工园区、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进园区创业,通过产业集聚,实现信息、公共设施等资源的共享,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力争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达到70%以上,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达到75%以上。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优势,建成和开发一批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结合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农业旅游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并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品牌,使农民在向三产的跨越中拓展增收空间。
(二)以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促进社会环境新改善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形成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村新社区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环节。一是加快推进“百千工程”。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结合城郊结合部建设、开发区建设和城镇建设,进一步研究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整合和建设力度,建设一批服务设施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实施20个以上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300个村环境整治,人口受益率达到72%,并完成120个中心村规划编制;建立健全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有60%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力争达到80%,农村污水集中处理抓好试点,创造条件逐步推开。积极开展宅基地整理、置换工作,为农村新社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步伐。在基本完成康庄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交通资源,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步伐,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的目标。扎实推进千镇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促进城市商贸向农村辐射。三是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以老虎潭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计划完成水利投资14亿元,完善城市防洪工程;全面实施“百库保安全”工程;继续推进中格局圩区建设。抓好土地整理,完成土地整理10万亩,建设标准农田9万亩,土地开发、复垦3万亩,优质园地建设为基本农田6万亩;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切实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以开展建设“千里绿色通道、千里清澈河道、千村环境整治”工程为目标,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抓好200万亩生态公益林和山区造林、城镇、平原绿化,建设千里绿色通道。继续重视矿山整治,加强矿区生态复绿工程。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抓好工业“三废”治理,坚持达标排放;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大对生活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抓好农业生态保护区建设,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三)以农民教育培训为重点,促进文明素质新提升
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一是深化“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注重实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类培训。要因地制宜地拓展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转移就业率,尤其要加强对生产基地农民的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年内完成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10万人,其中就业培训转移率达60%以上。二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快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配强配好农村师资力量,真正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切实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着重解决农民子女特别是贫困农户子女上得起学的问题。三是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塑造农村新风貌。
(四)以卫生健康工程为重点,促进生活质量新提高
在改善基础和环境等农民生产生活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一是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市平均筹资水平达到人均60元,比去年提高20元,覆盖率达到93%以上。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步伐,分别达到68个和498个,市区要全部完成,三县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农村家庭健康建档率达86%以上,切实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文化特色村、示范村,繁荣村落文化,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积极推进城市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区域化供水步伐,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继续实施千万农民饮水工程,年内新增受益农民12万人。
(五)以农民保障工程为重点,促进公共服务新拓展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和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公共服务网络建设。一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农民养老保障,尽快建立完善城乡对接的农民养老保险体制,逐步解决农民老有所养问题。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由市区向全市全面推开。认真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完成农村低保户危房改造任务,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的60%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动态管理,扩大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二是继续推进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供养率保持在95%以上。根据当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进一步抓好敬老院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全面发展。三是维护农民权益。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依法扩大农民工失业保障、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积极开展农民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活动,维护农民权益,努力实现农村社会救助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便民化。
(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促进民主管理新推进
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以居住地登记和人户一致为原则的户籍管理制度,完善与此相配套的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全面取消对农民进城打工就业的政策性限制,创造宽松的环境,开拓就业岗位,使农民工进得来,有事做,稳得住。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今年要继续扩大试点,加快推进步伐,已经开展的,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完成乡镇农技推广和畜牧兽医体系改革,逐步改变农技推广与农村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要全面落实实施方案的各项措施,确保改革到位。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制,扩大农业信贷担保覆盖面。开展乡镇配套改革,推进农村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逐步建立驻村指导员专职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防止反弹。
三、真抓实干,狠抓落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关键是要一步一个脚印抓好每一阶段、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集小胜积大成。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制订规划,明确措施。各地要在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认真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明确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要围绕今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进一步完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来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投入,各级都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要按照中央提出的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切实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政策规定和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要整合村庄整治、土地整理复垦、农田水利、农村教育、农村卫生、平原绿化、农村交通、小城镇建设等各项建设资金,集中投入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要以“真心回报母业”的态度全力支援新农村建设,并通过倡导“村企结对”、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等多种渠道,切实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
(三)各方协调,形成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农口部门的工作,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各行各业都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建设新农村中来,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形成全社会合力兴农的良好局面。涉农部门责无旁贷,要全力以赴为新农村建设做好工作,宏观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门,都要主动把农村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筹划部署。各有关单位要根据部门职能,按照省、市委“真情送服务”的要求,为新农村建设出力。
(四)加强领导,狠抓当前。一年之计在于春,良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完成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首先要抓好今年,抓好今年工作先要抓好当前。各地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抓好当前各项“三农”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好步。一是要切实抓好冬春水利基本建设,落实好防汛各项准备工作。二是要认真抓好冬春森林防火责任制落实,完成绿化造林各项任务;三是严格抓好动物防疫检疫措施到位,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四是要加快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五是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为全年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同志们,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增强“三力”,实现率先崛起的重要时期,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走在率先崛起的前列,意义重大而又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市委的领导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 上一篇: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讲话
- 下一篇:机关作风建设动员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