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会发言

时间:2022-10-31 09:00:00

导语: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会发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会发言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全县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加快推进我县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农业服务体系是服务“三农”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全县农业服务体系广大干部职工辛勤战斗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第一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做了大量艰苦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在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已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特别是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混淆、人员包袱沉重、专业结构不合理、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较为突出,农业服务体系的服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因此,改革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调动广大农业服务体系人员工作积极性,已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实施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政府必须从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从“无限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做市场管不了的事情。在现有体制下,农业推广公益职能和经营服务混在一起,农技人员忙于“吃饭”,一些重大技术推广、重大疫病防治受到很大影响。实施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将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彻底分开,农业服务机构只承担公益性职能,财政保障人头经费和工作经费,有利于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公益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进行改革,从而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提高效率。

(二)实施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是强化为农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必须加快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民身份转换。而目前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已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只有进行彻底改革,搞活机制,合理设置,才能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治优势、服务体系的人才优势转变为促进发展的经济优势,才能使农业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实施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的现实选择。目前,农业服务体系普遍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工资待遇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职工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为农服务出现“梗阻”。要稳定和加强农业服务队伍,就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通过竞聘上岗,全面推行聘任制,减员增效,建立精干高效、结构合理、责任明确、能进能出的管理运行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服务队伍。通过竞聘上岗,把那些事业心强、业务素质高、热爱农村工作的“精英”选择出来,并为他们解决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服务体系的稳定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上级有要求,自身有需要,群众有呼声。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站在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站在乡镇综合改革的高度,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准确理解和把握这次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二、突出重点,强化责任,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在5月底前基本完成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工作的各项任务。

(一)分离职能,提高服务效能。合并专业站,整合力量,分离职能,组建乡镇公益性农业服务中心,是这次乡镇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也是牵引整个改革工作的核心。组建乡镇公益性农业服务中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减一、合一”。所谓“减一”,就是将乡镇农经管理站从农业服务体系的范畴剥离出去。按照农业部、中央编办、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农经发〔2003〕5号)精神,去年年初,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我市乡镇农村经营管理职能调整有关工作的意见》(渝办发〔2005〕27号),将乡镇农经管理站承担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职能,归入到乡镇政府,纳入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范畴,撤消乡镇农经管理事业站,这项工作已全面结束,全县共招录农经管理公务员49名。所谓“合一”,就是“合并为一个机构”,将已纳入县机构编制管理的乡镇现有农技、农机、林业、水产、畜牧兽医等全部农业服务机构,合并组建成综合性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心”为乡镇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由乡镇党委、政府直接管理,并接受县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考虑到部分农业服务行业行政执法的需要,中心加挂畜牧兽医站和林业站的牌子,以便于行政执法。同时,按照县委常委会的意见,由于畜牧兽医工作的特殊性和人员体系的复杂性,这项改革暂缓推进,畜牧兽医涉及的公益性服务职能的履行方式、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暂时维持现状。此外,按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意见》渝委发〔2005〕20号文件精神,县水务局派驻乡镇的9个片区水利水保站不纳入“中心”,其人事、财务等继续由县水务局管理。

分离职能,就是按合理划分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的原则,“稳定公益性职能,剥离经营性职能”,由新组建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承担辖区内公益性农业服务职能,主要包括重大技术推广、信息服务、资源环境保护、灾害预报防治等公共服务。将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的经销、农业机械维修、一般性技术推广以及产后加工、运销等经营性服务职能剥离出来,按照市场化原则,组建农业经营性服务实体,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对新组建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首要任务是抓好定编定岗定员工作。县编办要按照市里核定的编制控制数,坚持“整合力量、专业互补、因地制宜、精简效能”的原则,根据乡镇人口规模、地域范围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编制数合理分解下达到每个乡镇,然后由每个乡镇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合理确定各专业人员的配置比例和设置具体的工作岗位,不搞一刀切。各街镇乡要按照设置的岗位,采取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的方式做好定员工作。比如,沿山乡镇应相对增加林业岗位的设置,部分受地理限制农机推广较为困难的乡镇应减少农机岗位设置,还可根据产业特点,设置特殊岗位,如枇杷、笋竹、冬菜等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设置相应的公益性技术服务岗位。而一些产业不强,需求不多的专业岗位,可以不予设置。今后因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需设置新的岗位,可以在不突破中心编制总数的前提下进行调剂。岗位人员的流动等工作,要打破街镇乡行政区域界限,实行考试考核,竞争上岗的办法,由人事部门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在全县范围内调配,以便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专长和作用。今后“中心”新补充人员,必须在核定的编制内,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由县人事部门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采取考试、考核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否则就象过去一样,需要新的服务岗位,因受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限制,不能灵活地设置岗位,只能简单增加人员、增设机构,而一些不需要的岗位又不能及时调减,导致乡镇农业服务人员总量和机构越来越多,人浮于事,机构臃肿,难以很好履行服务职能。岗位设置后,一定要定编定员到人,人员一经确定岗位,要逐步成为这一行业的行家或专家,带动和促进该行业发展。

(二)落实投入,保障资金供给。改革后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是为“三农”提供公共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机构。作为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理应由政府“买单”,纳入财政保障。对于这一点,中央和国务院都有明确的要求,农业部、中央编办、科技部、财政部农经发〔2003〕5号文件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目前我县还未完全落实到位。从全县农业服务体系的经费供给形式来看,有财政全额拨款的,如乡镇水利水保站;有财政差额拨款的,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有自收自支的,如乡镇畜牧兽医站,且实际发放也千差万别。这次改革以后,要按照全市的统一要求,除畜牧兽医站暂时维持现状外,其它不再设置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性质的公益性乡镇农业服务机构,现有在编人员以及原来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正式离退休人员,均纳入财政全额供给范畴。在保障人员工资经费的前提下,县财政要根据各乡镇自身财力状况和工作量的实际,预算工作经费,以保障公益性农业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服务中心人员从5月份开始实行工资全额统发。

(三)妥善安置,稳步推进改革。妥善安置人员,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也可以说是一条经验。从这次乡镇农业服务体系改革的情况看,全县总体上的核编数量与现有编制管理的人数基本持平,编制数约有节余。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乡镇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一是核编数与现有应进“中心”的实际人数持平,基本上可以全员定编定岗到人,不存在多余人员需要分流的问题;二是核编数多于现有应进“中心”的人数,对这种情况,剩余编制数仍留在乡镇,县里不再收回;三是个别乡镇如果核编数少于现有应进“中心”的实有人数,出现人员超编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由县人事局牵头,将未竞争到岗位的人员调配到编制有余的街镇乡,对仍有超编的人员,按照市里的要求,实行“一次定编,分次分流,逐步到位”的办法,暂时维持现状,以后采取只出不进,自然减员,逐步缩编到位。在改革中,要积极鼓励自谋职业,对自愿要求辞职的,按有关政策给予支持。

同时,要妥善处理相关问题。一是做好遗留问题的清理兑现。要依照非在编人员(临聘人员)原清退时所确定的原则和政策杠子,按照“谁聘、谁退、谁用、谁负责”的原则,对至今仍未兑现被清退人员应得经济补偿费的,必须尽快全额兑现;对原拖欠被清退人员在工作期间的劳动报酬和个人垫款,要在清理核实的基础上,尽快予以补发和归还;对被清退人员尚未完善财务手续和清退手续的,要尽快予以完善,尽量防止矛盾激化导致上访;二是加强对原清退人员的扶助。对生活确实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尽快纳入低保范畴,对需要给予社会救助的,要尽力提供社会救助,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要抓紧落实。三是继续清退非在编人员。个别街镇乡由于原来清退工作不彻底,目前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中仍然存在部分非在编人员,要按照足委〔1999〕74号和足委〔1999〕82号文件予以清退。否则,问题越积越深,负担越来越重。四是做好相关资产的处置。按照公正、公开的原则,对现有乡镇农业服务机构的资产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严格区分国有、集体和私有资产。涉及集体资产的,按规定进行产权界定;涉及国有资产的,要依法纳入正常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资产审计完成后,可将其中原用于经营性服务的国有资产进行剥离,在剥离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资产,经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后核销;其余国有资产经评估后,连同其相应的债权、债务,可以优先出售给创办农业经营性服务实体的分流人员。一些闲置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优先、优惠租赁或出售给分流人员或清退的非在编人员,用以扶持和帮助他们领办、创办农业经营性服务实体。

(四)面向市场,搞活经营服务。培养和扶持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健康、快速发展,是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出发,加强对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的引导和扶持。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市场化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大力兴办各类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经营性服务。特别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现有农业服务体系中竞争落岗人员、被清退的非在编人员创办经营性服务实体,为农民群众提供市场化的服务。

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扶持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一是鼓励、引导和帮助现有人员自愿分流,领办、创办农业经营性服务实体,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优势,开展经营性服务,对其创办的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流通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二是允许和鼓励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不断做大规模,增强实力,尤其要积极引进一批大型的农资经营企业,采用直销连锁的方式,统一标识、统一经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培训、统一价格的方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组建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连锁站,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既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又可以加强监管,杜绝假冒伪劣,降低风险。三是对一些发展较好、带动性强的农业经营性服务实体,可以优先培育成为县级、市级乃至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需要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将一些公益性服务项目以招标方式,有偿、优先交由这些重点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承担。四是鼓励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允许申请使用政府有关农业科技研发、引进和推广资金,享受农机具购买补贴等。五是将农业经营性服务人才纳入全县人才管理范围,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成果验收与评价等方面与公益性农业服务人员同等对待。六是在市里建立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专业扶持发展资金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要帮助经营性农业服务机构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扶持,重点扶持一批示范性农业经营性服务实体。要通过扶持和帮助农技人员的创业,培养一批既精通农业技术、又有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人才。

三、规范管理,提升素质,确保全县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成效

新建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能否承担和履行好各项公益性服务职能,使广大农民群众满意,使乡镇政府满意,是这次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在农业服务中心管理上狠下功夫。

一是要狠抓责任落实。服务中心人员纳入财政全额供给后,必须明确工作对象、服务范围、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要切实改变现在的管理模式,对“中心”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将每个人的目标责任通过聘用合同固定下来,岗位、责任、任务落实到每个人,与考核挂钩。可以一年一聘,也可以一聘几年,但年度目标任务一年一定。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增强中心人员的责任感,有利于推行考核与责任挂钩,有利于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这里给农业服务中心人员敲个警钟,不要以为从差额拨款转为财政全额拨款,就端上了铁饭碗,职责不好好履行,法定的、国家规定的政策性、服务性收费不认真收取,大家要明白,这些资金是财政对农业服务体系经费保障的重要来源,必须及时足额收取,并按收支“两条线”的财政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因此,收费也是责任,也要写进责任制,与相关人员的工资、报酬挂钩,县财政局要会同县目标办和业务主管部门,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和可操作行的考核办法。

二是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这次改革后,要放开出口,严把进口,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自愿出“中心”的要积极鼓励;不能胜任服务岗位工作或考核不合格的,经培训、教育仍不能胜任或工作不负责任的,要给予辞退或待岗处理。今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若需补充人员,必须在有编制的前提下,按照专业对口原则,由人事部门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按有关政策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优秀的专业人员。

三是要加大培训力度。由于旧体制的影响,现有农业服务中心相当部分人员专业不对口,涉农专业人员比例仅为42%。因此,必须把加强对农业服务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抓好。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全市“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的要求,研究制定全县农业服务人员培训工作规划,明确培训的对象范围、内容方式,并分层次开展培训。同时,不得以培训为名搞创收,变相增加基层和农业技术人员的负担。要积极筹措培训资金,制定具体方案,扎扎实实推进培训工作,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使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基本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现实需要。在实施素质提升和技能培训工作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各业务主管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业务这条渠道,培训更多的专业人才,又要统筹全县不同专业、不同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培训渠道。支持鼓励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实现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基本素质。要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的技能考核,相关的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对重点产业的岗位服务人员,每年要组织一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试,通过以考促学,提高服务能力。

四是要建立实用的考核评价制度。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内部运行和管理上建立岗位责任制的同时,还要建立由服务对象、村社干部和党委、政府共同考核评定的“三评”制度,量化考核指标,把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农业服务的实绩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农业服务人员的评价作为是否续聘、职称评定、职级晋升、增加工资、兑现待遇等的重要依据。合格不合格、称职不称职、该奖还是该惩,主要由服务对象说了算。具体的考核办法由各街镇乡制定,并报县人事和农业主管部门备案。

五是要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各乡镇服务中心应根据自身实际,对如何服务好群众,要进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找出一条既让群众满意,也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要通过建立农技人员联系大户、承诺服务、技术承包等方式,在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中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及时有效地为农民和各类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大户提供技术、政策、信息等服务。要按照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组装配套和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带动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圆满完成

实施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是全市的统一部署,是一项涉及人多面广、情况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确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严格坚持原则。一是必须坚持高度统一思想,做到全县上下步调一致。首先是各级领导的思想要统一,切实加强对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领导;其次,部门要搞好协调配合,保持全县上下一个声音;第三,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的全过程,对改革对象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二是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各街镇乡要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将出台《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意见》为依据,不变通,不出台土政策,严格做到“政策、方案、过程、结果”四公开,不能各行其是,乱开口子。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有情操作。对于有人员调整或分流的乡镇,不能把改革对象当负担,一定要做好耐心细致的工作,给予改革对象更多的选择权,通过机制的转换来调动每一个人积极性,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四是必须坚持周密组织,做到积极稳妥推进,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二)严明组织纪律。各街镇乡一定从改革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大局意识,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齐心协力、全力以赴。要认真抓好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有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改革过程中农业服务队伍人员的思想稳定,保证改革和农业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要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定,严肃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坚决杜绝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暗箱操作、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等行为。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对违规违纪者,要举报一件,查实一件,处理一件,决不姑息迁就,确保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做好信访稳定工作。乡镇农业服务体系积压的矛盾较多,有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以来,上访不断,要妥善处理,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稳定环境。从前一阶段的情况看,涉及上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映举报农业服务体系新招录人员中存在弄虚作假现象,挤占了符合招录条件的人员。尤其是对假文凭、假年龄和计划生育违规的反映较多,通过组织人员核实,对举报属实的人员取消了录用资格。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个别基层的工作人员素质太低,帮助出假证明,还盖上单位的公章,给招录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增加了工作难度,延误了工作进度,纪检监察部门要认真核实,进行严肃处理。二是要求兑现以前的清退费和工作中的垫支款,这一问题已在前面进行了说明,希望大家严格按要求办理,不能因为这些事情再引起群众上访。三是以前清退的个别临聘人员认为标准太低,要求追加补偿费用,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服工作,讲明政策。这次动员会召开后,肯定还有部分群众上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政策,认真商讨处理办法,绝不能拖、不能等、不能怕、不能软,不能推诿回避,要按照“谁受理,谁负责”、“一办到底”和“一次性解决”的要求,认真处理好上访群众的初次来信、来访及电话信访,积极推行首办负责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尤其是对一些具有群体性倾向、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上访,信访部门要作好应急预案,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收集掌握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动态性的情报信息,找准问题症结,尽可能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力保不引发群体性事件。

同志们,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的矛盾尖锐,体系建设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希望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齐抓共管,扎实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圆满完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