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劳务经济会讲话

时间:2022-10-22 05:21:00

导语:全市劳务经济会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市劳务经济会讲话

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产生后,同志代表新当选的同志向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表态,要抓好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今天的劳务经济工作会议标志着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工作开始启动,具有象征意义。根据会议主题,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直辖十年来我市已趟出一条劳务输出的成功路子

我们一直把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三农”难题的破解之策,大胆探索和实践,趟出了一条新路子。特别是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劳务经济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经济”之后,各区县、各部门都有一些切实的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积累了一些新鲜的经验、涌现了一批先进的典型。到去年末全市已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706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6%。这主要得益于“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政府与市场联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40个市级部门组成了市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专司其职,区县建立了相应的工作体系。**年以来,投入财政性资金4亿多元,用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在强化宣传引导、政策调控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注重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充分调动企业、学校、中介机构和民间力量组织劳务培训、输出,全市劳动力成建制转移输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如江津区津北建筑公司,使用农民工2万多人,将建筑劳务市场拓展到18个省市,并将重点锁定在北京,中南海的建筑维修就是由他们来承建的,这是**的光荣。在**进京的65家劳务企业中,该公司输出农民工规模等四项指标雄居第一。

二是坚持以中长期培训为主,着力提升劳动力素质。近三年来,我们狠抓中长期技能培训,全市共完成订单培训58.45万人,就业率达98%。截至去年底,全市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116万人,占转移总数的16.4%。其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有11万人,占培训人数的9.5%。技能培训催生了职教产业,市区和一批区域性职教中心迅速崛起。发展态势最好、也是起步最早的永川“职教城”,现有在校生7万多名。为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去年我们对“三类”人员实施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政策,有4.68万名学生从中受惠。今年,这一政策又拓展覆盖到了福利机构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孤儿和退役士兵。

三是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精确设计,定点落实。针对三峡库区就业困难的特殊矛盾,我们制定实施了“双零”转移的目标,2963户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了就业,农村移民富余劳动力“零转移就业家庭”可望在上半年消除。去年下半年,主城区与库区重点移民区县建立了对口支援新机制,仅半年时间,对口支援集团就吸纳了1.3万名库区劳动力就业。对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我们分类进行培训辅导和职业介绍。如将青年农民推荐到大中型企业,培养成为稳定转移的技术工人;鼓励竞争力较弱的中年农民不拘方式打短工、挣现钱。

四是坚持“输出”与“回引”互动,在劳务输出中锻造能人。全市344家职介机构、88个市外劳务窗口和市政府6个驻外办事处发挥了劳务输出前沿阵地的作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劳务输出地得到巩固,还积极开拓了新疆、云南等新的务工基地。去年,组织11.59万农民到新疆摘棉花,挣回务工收入2.35亿元。今年,市政府又与新疆建设兵团签订了长期劳务合作协议,确保了我市季节工持续规模输出。同时,积极导演“凤还巢”,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年以来,全市返乡创业农民申办个体工商户6.5万户,创办有一定规模的企业4798个,总资产达46.9亿元,年产值73.6亿元,吸纳务工农民27.1万人。

五是坚持对农民工维权服务与规范管理相统一,促进城乡和谐。**年,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进城务工农民服务管理的试点工作,颁布实施了《**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办法》。在规范化管理方面,为140多万进城务工农民办理了流动人口居住证,仅**年办证务工农民就达到89.9万人。在开展组织化维权方面,去年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1.6万件,使5256名农民工得到法律援助。我们还与广东、浙江等30多个省市建立了法律援助协作机制。在人性化服务方面,主城区建成“农民工公寓”36个,为1.3万农民工提供了廉租住房;定点落实农民工子女就读中小学校133所,每年减免各种费用1亿多元。广厦**一建创造了“善待好、组织好、教育好、管理好”农民工的“四好”经验。在农民工的原籍地,如南川、忠县大力推行“全程”服务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

这些经验很宝贵,更值得发扬。但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抽样调查表明,我市只有19.1%的农民工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拥有技师和高级技师证书的还不到1.5%。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竞争力的发挥。二是组织管理的触角还不够周延。特别是中介组织培育不理想,作用不显著;输出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服务缺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农民工还是“亲带亲、邻带邻”,“散兵游勇”式的外出务工。缺乏像开县、云阳拆房工,以及巴南石龙技工、**装卸工等成建制、专业化方向的输出渠道。三是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不健全。乡镇、村社一级仍然是薄弱环节。我在调研中发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委会主任和村长大致能说清楚外出务工人数,但绝大多数对当地农民的去向心中无数,更不用说服务跟进了。四是农民工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全社会创业氛围不浓,特别是农民工“小有所成”与“小富即安”相生相伴,大力弘扬不甘人后、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五是权益保障仍未完全到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急需更新与跟进。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有超过6成的农民工未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合同的规范性亦需改进;尚有3成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部分农民工全年医疗费用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达14.4%,成为进城务工经商农民难以承受的负担。同时,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仍未根本改善。这都有赖于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地探索、努力地解决。

二、把劳务经济打造成为“第一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市第三次党代会围绕**新阶段发展“314”总体部署,突出城乡统筹这条主线,谋划“一圈两翼”发展新格局。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把劳务经济发展真正打造成为“第一经济”,这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事关**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劳务经济是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是农民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这是必然趋势。农民工队伍是工业化的新生力量、城镇化的先头部队。直辖以来,我们着力实施的“三百”工程及现在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循着这一发展方向,也是卓有成效的。从产业结构看,农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产值份额不断缩小。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24.2∶39.9∶35.9调整为**年的12.3∶43.0∶44.7,农业增加值份额减少了11.9个百分点。从就业结构看,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实现身份、职业、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农业领域就业的份额也不断减少。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1996年的58.3∶18.6∶23.1调整为**年的48.4∶19.2∶32.4,农业就业份额减少了9.9个百分点。两个“涉农份额”的减少,从宏观效益上讲,推动了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产业升级;从微观效益上讲,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后生产和生活质量,也让继续生活在农村的人能更多地分享诸如安全饮水、乡村公路、教育、卫生等农村公共服务。

第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富矿”,必须加快转化为人力资本。我市农村劳动力有1300多万人,富余900多万,剔除700多万已经转移的,尚有200多万富余劳动力需要寻找转移门路。劳动力作为第一资源,开发利用得好,就会转化成为“富矿”,成为现实生产力。山东如意、宁波雅戈尔,青岛双星、海尔,温州奥康鞋业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先后落户我市,固然是产业梯度转移的大趋势,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拥有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方面的突出优势。可以说,质优价廉的劳动力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全国乃至全球,当前正在发生一个深刻的变化,即劳动力已经由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局部性、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频繁。沿海发达地区的“民工荒”已初见端倪。前不久,主城9区与万州、涪陵、**等区县同时拉开民营企业招聘周大幕,可惜的是过半企业没有招足人员,甚至出现了招工岗位比求职人员还多的景况。可以预见,随着我市“一小时经济圈”发展上档提速,用工需求必然大增。今天发达地区的“民工荒”在不远的将来极有可能在我市主城区上演。所谓“民工荒”,其实荒的是“技工”而决非“普工”。这意味着相关制度变革的临界点已经到来。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抓住机遇,促进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刚才接受同志颁奖的赖长春同志,就是搞数控车床的,像这样身有长技的人多多益善。

第三,发展劳务经济在带动农民增收上可收“吹糠见米”之效。仅靠“两亩地一头牛”的传统耕作方式,农民难以增收致富,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事实。发展劳务经济,把相当数量的农民从农业中分流出来,拓展非农就业空间,就能够增加收入。今年一季度,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了17.2%,固然有物价上涨因素,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务工收入的增长。**年以来,全市劳务总收入由133亿元增加到283亿元,年均增长18.8%;农民人均劳务收入由548.2元提高到1210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9%提高到42%,占据了农民收入的“半壁河山”。去年我市农民人均劳务收入比上年增加194元,对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率达到318%。在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面前,在粮食总产量、农业增加值负增长的背景下,有力支撑了农民收入不减反增2.3%。对农民而言,发展劳务经济是增收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解决生计问题的一条保障线。

第四,劳务经济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契机和条件。现代农业的核心在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整体竞争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耕地人均占有量大大增加,缓解了人地矛盾,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有了提高的可能。因为输出一个劳动力,就等于在家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翻了一番。同时,为土地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契机。以农机化为例,直辖之初我市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是2%,居全国倒数第二位,去年提高到了11%。进步不小,但潜力依然很大。随着大量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减少,就必须通过机械化进行春种秋收、施肥除草乃至农副产品加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会随之提高。

第五,发展劳务经济将有利于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目前我市农村面源污染带来的COD已经接近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所排放COD量的总和,十分惊人。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有限的土地承载了太多的负荷。要想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小康目标,必须同时做好“加法”与“减法”两篇文章。“加法”就是增加环保投入、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构建起广袤的生态环境屏障。“减法”就是减少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人口,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对自然、对生态的侵害。我们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也有基于生态环保方面的战略考虑。通过发展壮大“一小时经济圈”,预计到2020年,这个区域将承载全市70%以上的人口,我市生态压力就能得到缓解。

三、劳务经济发展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第一,劳动力管理要由人工静态管理向信息化动态管理转变。扎实的基础工作,是搞好管理和服务的基本前提。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不对称,缺乏交流和沟通平台,劳动力资源调查、技能培训和组织输出“三大系统”未完全联动是症结所在。全市劳动力资源管理服务体系牵涉面比较广,纵向有区县、镇街、村社,横向涉及农业、劳动、扶贫、民政、公安、教育、计生等部门,形式上是在齐抓共管,但管理绩效依然差强人意。比如,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这些数据主要是抽样统计而来,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再比如,我们对每一个劳动力的家庭情况、务工去向、从事职业、流转情况等,是不是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适时更新?这涉及到一个信息体系的问题。如此繁杂的事务性日常工作,需要由原始的、手工的静态管理向信息化动态管理转变。特别在乡镇、村社,要调整职能、配强队伍、添置设备,做到基础信息翔实、全面。有的区县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比如永川区劳动力资源调查实现了“一镇一库、一村一档、一人一卡”,基本掌握了劳动力的“来龙去脉”。江津、合川、开县等地在乡镇成立职介所或劳动力转移促进会,在村里设立了劳务信息员,就形成了全覆盖的信息网络。

就市级层面,职能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力量,形成统一的劳动力资源调查、技能培训和组织输出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间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紧密合作、无缝链接。请市劳务办牵头,尽快研究解决三大系统纵横对接问题,以确保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快捷、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为全市劳务资源管理与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劳动力培训要由数量扩张向“数”“质”并重转变。劳动力培训不光要“块头”,更要重“品质”。劳务品牌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外化。现在已进入品牌经营时代,谁提供的劳动力更具有“含金量”,谁就能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占据竞争的有利地位。市劳动保障局的同志给我讲,一个搞数控车床的学生,刚从学校毕业,就找到了一份月薪7000元的工作。我在开县调研时,巨龙职业学校的校长,叫陈小林,她向我们讲述了她的经历:父亲早逝,家境困难,不得已外出打工。凭着勤奋和真诚,她赢得了企业的青睐,当上了中层管理人员,工资待遇提高了。回老家后用打工赚来的钱到三峡学院念书,毕业后返回曾经效劳的企业当上了高层管理人员。从这个往返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去沿海打工,有无文化,人生境遇大不一样。为此,她辞去报酬优厚的工作,回家乡办起了开县巨龙职校。该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立专业,将汽车维修和电子技术打造成为热门专业,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一门看家本领。他们在学生入学前就签订就业责任书,保证最低工资收入不少于1500元,保证已安置就业的毕业生下岗的三年内再安置一次就业。而且他们还在沿海多个地方外派工作组,同时向用人单位确定学生联络员,既掌握了学生的就业情况,又方便地获取了新的就业信息。现在,从这个学校毕业的2万多名学生在全国各地干得风生水起。一说到巨龙的学生,人家就刮目相看,这就是品牌效应。劳动力培训要以新生劳动力培训为主,以中长期培训为主,兼顾技能和学历,做到因需施训、因人施训、因事施训。响当当的劳务品牌靠的就是培训特色和质量。

第三,劳动力转移方式要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具体地说,转移形式要由“分散化”转向“组织化”。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市通过各类组织、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培训机构等有组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仅占转移总数的30%。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通过政府、能人、中介组织和劳务基地联动,使劳务输出由“游击队”式的输出向有组织的“集团军”输出转变。合川区农民孙辉菊外出务工返乡后成为职业劳务经纪人,近年来由她介绍外出就业的农民就有2万多人。垫江县针对建筑劳务输出规模大的实际,在云南昆明、湖北十堰等地建立建筑劳务输出基地,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在这些地方务工经商的垫江人达到10万之众。

转移方向要“市内外兼顾”。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市外,二是“一小时经济圈”,三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县城。近几年,劳动力市外转移的增量和增速均高于市内,这是个好势头。到去年底,全市转移到市外的农民达到344.8万人。开县常年有40万人在外面打工,其中有一个叫肖家运的老板,旗下有2万之众,他原来所在的社共有196人,现在这个社留在家里的还有3个人,其余都转移出去了,有的已是上海户口,还有的在**主城、万州、开县等地买了房子。他已经在**投资1.7亿元,现在又想回家乡办所学校。很多像他这样的游子,恋乡情结重,“致富不忘家乡人”,总想回乡搞实业,报效父老乡亲。“一小时经济圈”要强身健体,夯实经济基础,变“小马”为“大马”,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强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市里即将出台“一圈”对口帮扶“两翼”的意见,劳务经济合作将被列为第一序列的考量指标。要做优县域经济,做强工业园区,吸纳农民入园就业。要发展好服务业,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蓄水池”。比如全国足浴保健行业的领头羊——**富侨公司,不仅安置了江津本地农村劳动力1万人,还吸纳了其他区县包括四川、贵州的一些农村劳动力。

转移对象要抓住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城镇周边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介于“城”与“乡”之间,生活条件比边远农村好,但不如城市居民宽裕,普遍存在“宁吃低保、不愿转移”的心态。调动和发挥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必须跟进相应的政策。无论是农村的低保政策也好、资助困难群体的政策也好,都要有利于这些人出去就业、创业,而不是赖在这个地方“吃低保”。二是边远山村的农民。目前,我市尚有9万多户、33万人居住在生存条件极端恶劣、不宜人居的高寒山区和峡谷地带。他们信息闭塞,与外界缺乏交流。除了将这部分人纳入农村低保予以救助外,还要通过整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教育、产业化扶贫和易地扶贫等多种渠道,以及鼓励男婚女嫁等方式,帮助他们实现“从山上到山下、从山里到山外”的转移之路。城口高观镇生态扶贫移民新村从综合配套扶助入手,每户安排1万元左右的贴息贷款发展山羊、药材或魔芋,解决生产发展问题;每家安排1个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解决观念和家庭开支问题;每户从国土整治中无偿划拨0.8亩土地,解决吃菜问题;每户配套130平方米土地解决建猪圈,栽果树,养鸡鸭,稳定增收问题,较好地解决了搬迁农户之忧。

第四,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由“打工仔”向“创业者”转变。农民工输出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他们外出务工,其中一部分人今后将成为城镇居民。另一方面,在积累一定的技术和资金后,不少人又衣锦还乡,成为创业劲旅,成为带领乡亲发家致富的领军人物。云阳务工人员彭青春在外打工致富后,投巨资买下了云阳磐石城宾馆,从事服务业;打工仔黄焕投资100万元和复旦大学教授合资办起了瑞怡数码有限责任公司,准备在高科技产业大干一场;开县人邱天打工成功后,投资4亿多元开发东河流域,建3座电站;并投资2000多万元,在新县城建起“荣泰百货大楼”。永川一姓夏的老板,在山西开煤矿致富后,最近投资上亿元在家乡修建一个五星级宾馆。我们鼓励农民走出去“换脑子、学技艺、挣票子”,更鼓励他们返乡创业“搞项目、办厂子、带乡亲”。

要为返乡创业的志士能人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鼓励他们放手一搏、成就事业。开县、铜梁等地实行“建一处园区、引一批能人、带一片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政策,创建小型工业园区和商业服务一条街,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奉节县通过“万封学生信”鼓励创业、领导入户倡导创业、创业者现身说法带动创业和“半边天”投身创业四大举措,激发群众创业意识。市农信社推出农民“助学贷款”、“创业贷款”、“消费贷款”和“路费贷款”等金融产品,有力地支持了农民创业。像巫溪这样最不具备发展工业条件的县也由打工仔引回了衬衫厂。只要功夫深,再偏僻的地方也会有创业者的福地。

四、以制度创新促进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完善土地政策。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从全国发展趋势看,以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土地政策创新已呼之欲出。在推进“第二个飞跃”的当口,必须创新有助于集约经营的土地制度和政策。农民外出务工后,家里的土地不至于弃荒撂荒,需要合理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也必须实现土地集中经营;吸引城里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进入农村,更需要土地向规模集中。因此,要在充分尊重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我市的江津、南川、大足、永川等地进行了土地、代耕代种、土地股份制、“公司+农户”等模式的尝试,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将承包地转包或出租,使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种田能手集中,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在土地流转中,可依托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但是千万不能越俎代庖。不能由乡镇政府出面租赁农民的土地,然后再发包给农民。政府可以做中介,让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忠县在每个村建立“土地租赁中介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土地流转服务。对已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的务工经商农民,要鼓励其自愿退出承包地。对农民退出的土地,当地的集体经济要组织好复耕和流转经营。

农民宅基地整理这项工作也要尽快启动。我们鼓励农民退出宅基地,到城镇集中居住,再用耕地占用费实现农民宅基地整体还耕,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成都打造“五朵金花”就是这样运作的。据国土部门的同志讲,集中建小区和分散建农房的用地面积相比,后者是前者的三倍,孰优孰劣显而易见。为鼓励农民置换宅基地,市里将出台一些配套的优惠政策,包括农民退出宅基地进城后享有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目前,九龙坡、江北、巴南、江津等地在土地流转方面正积极探索经验,我们大力支持,乐观其成。市委、市政府将召开“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产业发展”现场会,推动这项工作。

第二,创新户籍管理。对已经具备进城条件的农民放开户籍限制是一种必然。只要他不是一进城就吃低保,就应该允许农民工职业与身份的同步转换、住地与户籍的同步转换。当然,这种转换必须是有序的、梯度的,而不是“一窝蜂”式的涌进大城市。正确的做法是先从农村到集镇、再到县城、到区域性中心城市,一部分人再转移到主城区。这样一个梯度转移的过程,才能真正做到有序,才不会留下“后遗症”。否则,一系列城市问题将接踵而至。渝中区在我们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约23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承载了近70万常住人口,可以想见城市环境和公用设施承载了多大的压力。为方便农民“进镇入城”,我们在原来11个区县和经开区、高新区试点基础上,对进入我市城镇的所有**籍农民工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不在于“户籍”本身,而在于附加在户籍上、城乡有别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最大顾虑就是担心进城后各种利益得不到保障。市公安局正在制定完善城乡统筹的居住证管理制度。以此为基础,希望国土、教育、民政、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也要对与户籍改革相关的现行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以积极而稳妥的态度制定相应措施,加快建设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体系,为农民工编织“安全网”,构筑“防护墙”。

各区县在户籍管理方面也可以营造一种“政策小气候”。比如,九龙坡区已确定为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他们首先从户籍制度“破题”,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促进农民由就业型转移向居住型转移转变。又如,巫山县探索出“佛山扶贫助学培训转移模式”。该县学生在县职教中心学习1年后,再进入佛山高级技工学校学习2年,同时将户籍、学籍迁往佛山,毕业后在当地安排就业。去年,有1000人实现了转移就业,今年巫山还将向佛山定向培训转移1500人。这种融技能培训、输出就业、转移户籍为一体的模式,确保了转移输出的高就业率和高稳定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库区各区县有这个条件,应该运用好对口支援这个平台,推行这种模式。

第三,跟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按照“工伤保险率先,大病医疗保险跟进,养老保险分类分层次设计”的思路,最近,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市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试行办法》。各区县和市级各部门要大力宣传,鼓励更多农民工参保。

输入地要依托社区、企业和工会等组织,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当好他们的靠山和“娘家”。江北区团委就在务工农民集中的街道建立了10余个团支部。沙坪坝区在农民工集中的乡镇、街道建立了务工农民联合会,并开设农民工维权专线,全天候为农民工服务。各地还要高度关注农民工教育、就医、文体和居住条件的同步改善。我在渝中区一些社区调研时很高兴地看到,当地的农民工既有选举权、也有被选举权。他们中的一些人已被推选为居委会的领导。我至今对“城市人、农村人,都是我们关心的人”这个口号记忆深刻,它的确对农民工饱含着深情,富有人情味。

输出地要当好农民工的“家务总管”,努力为其解决现实困难问题。比如忠县推行学校“寄宿制”、“委托赡养制”和“土地中介租赁制”,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留守子女教育、老人赡养和撂荒土地耕种“三忧”。铜梁县48个社区237个成年低保对象“一对一”联系帮扶“空巢老人”,定期为他们做家务、维修房屋,效果很好,不失为一种好的探索。**社科院和重医儿童医院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专门研究,希望早出成果,让大家都来关注农村孩子的成长。还要搞好新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有一支专门的队伍,从事农村道路养护、沼气池维护、家电维修等工作。我们鼓励通过招投标等方式,让农村和城里的企业、能人进入这个领域。

第四,营造和谐文化。世上最大的平等,就是人格的平等。农民工作为我们的兄弟姐妹,城里人没有任何理由不真情吸纳,真心关爱,做到相互友善,和谐相处。试想若无农民工,我们的城市很有可能马上陷于瘫痪。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把农民工当作我们中间平等的一员,他们才能活得有尊严,留得有自信,干得有创意。因此,一方面要尊重、关爱他们;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尽快融入城市。还要引导他们培养现代市民意识,遵守法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事关全局。“抓”与“不抓”、如何“抓”,效果大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用心”和“创新”。如巫山县专门成立由县委常委任局长的劳务经济发展局,统筹、协调、管理和服务劳务经济发展,并实施“四个一”,即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第一资源、第一经济、第一要务和“一把手”工程来抓,足见其重视的程度。市委、市政府就是希望各地把劳务经济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以“一把手”抓“第一经济”,以实际行动贯彻好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和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迎接全市劳务经济发展第二个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