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满意教育意见
时间:2022-10-15 09:59:00
导语:人民群众满意教育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最近,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重申,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地提出了“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就是我们学习领会“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重要意义的几点初步体会。
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教育进入新世纪的崇高历史使命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重要特征之一是知识生产的地位逐渐凸显,教育既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实际上,教育在把发展建立在个人和社区认真负责参与的基础上的同时,应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在其中的社会和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的基本性质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不仅在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国民的社会心理、风俗习尚、道德规范的演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在文化传统传承与知识体系创新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将为人类世世代代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能动、最积极的要素,而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标还是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地突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际上,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完善,越对人的发展程度有更高的要求。只有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才能为全体国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可靠的保证。
总书记在今年初谈社会主义荣辱观时提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要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最近又强调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这些论述进一步确认了教育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重要性,阐明了教育在21世纪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认为,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集中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的现实需要。
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点
由于我们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旧的封建社会文化的较长期影响,不少方面还存在着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和政府权力被滥用的“越位”现象,同时也还存在着社会公共利益及法律赋予个人权益的保障“不够到位”的现象。历史经验表明,即使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了,其基本取向仍然是提高效率,并非直接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公平的责任在政府。现在,我国有些地方出现了公办学校违规收费、民办学校违规办学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公办学校的财政拨款与监督,或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以后的民办学校监管等方面,没能负责到位,致使出现人民群众不够满意的现象。
总书记指出,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将发生根本的改变,长期以来的行政行为边界比较模糊,今后的依法行政行为边界将更加清晰。政府逐步从竞争性经济领域中撤出,从原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转为只当合格的“裁判员”,特别是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公共教育、公共医疗与社会保障制度,一直被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国家视为事关执政能力和社会安定的三大领域,是任何国家政府都不敢掉以轻心的。如果说,邓小平同志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环境下曾经告诫我们,“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更多地是对领导者个人寄以厚望。那么,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政府重视教育工作势必纳入制度建设范畴,而且不光是像抓经济那样抓教育,还要形成抓教育比抓经济更优先、更重要的机制。
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特征,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当我国大多数学龄青年都能够初中毕业,越来越多地进入高中及以上的学校,教育成本势必不断上升,这需要更多的财政经费投入,需要更有效的成本分担和经费筹措机制,同时,需要更完备的公共财政制度和经费监管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入一个健全法律、完善执法的新时期,今后,政府在公共教育领域中所负法定责任的到位,将成为检验政府职能转变程度的一个刚性指标。
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得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50美元,小学、初中、高中和高教的入学率分别达到99%、95%、53%和21%,大致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教育总供给能力的增强,特别是教育体制的改革,包括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招生分配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大多数突破性进展都是在近十多年内完成的。尽管还存在许多令社会不够满意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接触到的许多国外同行经常为中国教育面貌的变化感到惊讶与羡慕。外资多年来看好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觉得中国劳动力、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与素质好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充分反映了我国政府、社会和家庭近年来对教育的高强度支持,业已形成教育的经济与社会收益率均显著上升的格局。
但是,短期的、阶段性的教育迅速发展,无疑激发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预期水平,尤其再加上我国独生子女、劳动力价格分化等因素,还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公众对教育的心理需求正在超越小康社会,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几乎每一个阶段,越来越多的人纷纷以发达国家教育水平为参照系,都希望以现代化教育标准来要求本国教育,社会旺盛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始终十分突出。如果教育的发展,不能有利于缓解乃至解决这个矛盾,人民群众当然不会满意。
因此,教育发展是硬道理,需要始终坚持下去。但是,发展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顾经济实力和国情条件。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劳动力与专门人才的结构都要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社会进步的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这样,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的就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学校的培养能力,而在于产业的吸纳能力和相关的市场配置机制。如果再要超常规地发展教育,不仅条件难以为继,而且不符合企业和社会用人理性化的趋向。
况且,国外的公共教育一般是“政府有钱就发展,钱少小发展,没钱不发展”,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高达几万美元,花几千美元用于公共教育事业毫无困难,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多年停步不前,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制于财政。我国受教育人口2.6亿,占世界的22%,财政教育经费只占世界3%左右,人均教育总经费(包括财政经费在内)仅80美元,我们完全是在财政经费和社会投入均不充足的条件下实现了部分阶段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虽然,我国的义务教育入学率处于世界很高水平,但是,农村地区有一半学校公用经费低于国家标准,中师学历教师还占相当比例,还有临时代课教师问题,这些仅靠社会投入和民间办学是不行的,都要更多财政投入,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估计我国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中上收入国家水平,可能还需10年以上,而接近高收入国家目前的水平,至少要30年。若从存量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我国教育真要在入学机会、经费水平、师资素质、办学条件等全方位赶超发达国家,根本不是几十年的工夫。因此,预计今后的社会教育需求也会在合理引导之下,趋于多样、灵活和务实,一次性学历教育的激烈竞争,迟早会被淡化,逐渐进入贯穿一生的弹性学习平台。相应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也将逐渐地调整到与环境条件相契合的程度。
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特别需要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支持和参与
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我们体会到,无论是实施素质教育,还是体制改革,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统筹规划,而且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在我国这样的国情国力条件下,仅靠政府一方面而没有多渠道筹措教育资源,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很难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
回顾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到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举国上下一齐动员,各地在增加政府投入、征收教育费附加的同时,都采取了鼓励社会捐资集资助学的行动,要求城市对农村对口支援,当时有一个口号是“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广大农民在自身很不富裕的情况下,为学校建设出钱出工出料,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如果没有高等学校成本分担机制的成功实施,高等教育规模也不可能发展得今天这么大。但是,政府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宏观政策方向,社会上仍然普遍感觉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当然因素是很复杂的,其中确实有些地区学校在减负,家长在加负,并没有在这一问题上形成共识,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宏大目标,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学习型社会将是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的共同责任,教育是全民族共同的事业。我们应该让大家多参与教育问题的讨论与分析,让大家都能了解教育国情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有机融合,共同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同时,教育发展重大政策和改革举措出台前,还应该更多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在政策举措的执行过程中,还要有效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 上一篇:先进性教育活动党课讲稿
- 下一篇:先进性教育活动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