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委会议总结讲话一

时间:2022-10-13 11:07:00

导语:全委会议总结讲话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委会议总结讲话一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我们胜利完成“十五”计划,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呼伦贝尔市委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审议通过《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对今年的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下面,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准确把握发展形势,实现**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性跨越

“十五”时期是我们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扭转经济下滑局面、实现林木资源型城市经济平稳转型的关键五年。这五年,特别是后四年,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重新审视市情,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以推进实施五大战略、培育构筑三大产业体系为主线,以着力解决教育、住房、就业问题为切入点,以投资拉动为动力的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思路。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结构调整初步完成,地区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之一。**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15亿元,比“十五”初期接近翻番,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率先在林业旗市中平稳实现了经济转型的重大历史性突破,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是在“九五”后期从“天保工程”的实施开始,我们这座林木资源型城市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传统森林工业全线萎缩,对GDP和财政的贡献率由最高时的80%和70%以上降至**年的27.5%和2.3%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替代产业,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形成新增拉动取得的;是我们战胜非典疫情、特大旱灾和克服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抑制投资等不利因素取得的。之所以能够冲出困境实观突破,能够扭转不利局面实观快速发展,能够摆脱落后实现赶超,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结果,是驻在企业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向所有为**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各族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和国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鉴史可知今。我们回顾“十五”历程,重在总结、探求、发扬其科学有益的做法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实践;取其精华,从而使我们能够更睿智地前瞻未来发展,更理性地选择发展道路,更主动地推进快速发展。我们在深化对经济增长规律和构建和谐社会认识的过程中,得到了非常有益的启示。概括地讲就是“五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充分把握市情,在发展中循序渐进地冲破原有思维定式束缚,以不断更新的科学思辨引领实践;必须坚持以创新为灵魂,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善识机遇,超前谋事,注重研究解决长远发展重大问题,从而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以思路、制度、措施的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决策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既着眼全局,又突出重点,适时调整和不断丰富发展思路,有针对性地采取推进措施,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真抓实干为根本,对科学的决策坚决推进、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必须坚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把经济发展的成果体观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上,用于保障低困、弱势群体生活上,用于促进城市文明进步、各民族团结上,以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促经济建设。同时,在发展中我们还坚决做到了“三个摒弃”,即坚决摒弃抱陈守旧、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保守思想;坚决摒弃品头论足、妄加猜测、工作飘浮的不实作风;坚决摒弃不切实际、主观臆断、急功近利的做法。

“十五”期间,我们冲破了重重羁绊,度过了发展的艰难时期,为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着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速、内蒙古加快东部区发展、沿海能源重化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等历史重大综合机遇,特别是呼伦贝尔市已经确定把我市与海拉尔、满洲里作为“十一五”的发展重点,并着力突出**市作为大兴安岭经济区的核心地位和中国森王之都的城市定位,将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同时,我们具备了实现新的历史跨越的许多有利因素,经过“十五”的发展,我们打破了传统森林采运工业“独木支撑”的产业格局,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健康的三次产业结构,木材精深加工、煤炭、旅游、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新型产业正在发展壮大,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中国森工之都的知名度和地位显著提升,城市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为把握呼伦贝尔重化工时代的到来、启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林”问题已被提到呼伦贝尔市乃至自治区优先解决的重要议事日程,林业振兴有望早日实现,公司化、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正在积极推进,历史遗留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发展环境会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不断升级,与俄蒙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尤其伴随甘牙高速公路的建设实施,将为我们联通“哈大齐”工业走廊,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条件。特别是今年初,我市已成功引进上海新大洲129万吨甲醇、南京联强80万吨不锈钢和40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项目,德国博世集团冬季汽车性能测试中心项目签约在即,我们在呼伦贝尔市各旗市区中,率先呈现出“十一五”发展起步早、开局好的良好态势。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判断,未来五年将是我市加快发展、赶超先进、实现新的历史跨越至关重要的五年。在这个关键时期,能否实观经济更加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富足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是时代赋予全市各级党组织的光荣使命,更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所肩负的神圣职责。我们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念,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才能不辱使命,续写**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二、立足科学发展,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步入快速健康发展轨道

“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振兴与跨越的关键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观新的跨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快速发展,理性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积极主动地将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轨道,避免走老路、走弯路、走回头路,在科学发展中实观新的历史性跨越。发展定位是着力打造中国“森工之都、冰雪之乡”城市品牌,把**建设成为大兴安岭经济核心区、呼伦贝尔经济强市和内蒙古东部最具活力的观代化城市。发展战略是实施森林立市、工业强市、商旅富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五个战略。发展重点是围绕构筑三大产业体系,建设木材精深加工、森林绿色食品及农畜产品、能源重化工、生态冰雪旅游“四大基地”和辐射俄蒙、连接东北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互动,培育优势产业,加速潜在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的转化。发展目标是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到2010年达到100亿元,力争达到15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十一五”期末达到8亿元,力争突破10亿元。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和10%以上,到2010年分别达到13040元和447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和4.5%以内。“十一五”期末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发展步骤是分两步走,即两年打基础,三年大跨越。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项目建设的周期性,保证“十一五”前两年经济的稳定增长,既要全力抓好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实现现有工业企业全面提速增效,更要全力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地,形成投资拉动,并为后三年形成工业、投资双重拉动,实现大跨越积蓄力量。按照分两步走的设想,“十一五”前两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要达到20%以上,到**年全市经济总量要超过50亿元。后三年年均增长25%以上,从而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

(一)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新型工业化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观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到“十一五”末期,力争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6.5:54:29.5,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到70%以上。一是突出重点,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集装箱木地板、组合桌椅、现代办公家具、林浆纸一体化为主的新型森林工业;以五九、免渡河、莫拐三个区域为主的煤炭产业;以甲醇、复合肥、电石、PVC为主的化工产业;以不锈钢、有色金属冶炼和工业硅为主的冶金产业;以煤电组合、水电风电等洁净能源开发为主的能源电力产业;以牛奶、白鹅、亚麻、油菜、小麦及山野菜、野生浆果、食用菌类加工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和森林绿色食品产业;以汽车底盘测试和零部件生产、新型建材和生物制药研发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培育“七大优势产业”,扶持和引进一批利税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益;二是优化布局,着力发展园区化和基地化经济。按照主导产业向市区及中心城镇相对集中的原则,重点规划建设好西部与大雁毗邻的能源重化工、北部栲胶公司林木制品精深加工、东部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三个工业区以及南北两线镇域森林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通过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增强投资吸引力,加速打造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三是集约发展,着力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到“十一五”末期,水、风能等资源利用实观零的突破,木材、煤炭、电力和小麦、油菜籽、山野菜、野生浆果、菌类等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60%以上。要以大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产业廷伸和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二)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以“三化”互动破解“三林”、“三农”问题。“三林”、“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实现新的历史跨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出路在于坚持工业化、农牧林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互动。抓住产业发展这一关键,以产业化经营力突破口,努力实现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一要加速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地方林业和农垦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我们要积极争取呼伦贝尔市属三个林业局和三个国营农场实施属地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打破条块分割的壁垒,进行大范围的区域资源整合配置,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的发展。二要助推森工企业全面振兴。作为全国500强国有企业之一的内蒙森工集团驻在我市,不仅创造了**发展史上的辉煌,而且经过“十五”时期的转型过渡,又适逢“十一五”重要战略机遇期,它的崛起是我们赶超先进,实现呼伦贝尔经济强市目标的巨大动力和充分保障。因此,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支持企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与企业进行产业发展和项目对接,全面、可持续、科学的利用林区资源,主动做好服务,共同努力实现林区经济的再次腾飞。三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农村稳定,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保护国家、集体、农民利益的原则,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向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转变,从根本上解决我市特殊的“三农”问题。总体思路是农业向公司化方向发展,即盘活商粮资产和整合土地资源组建大型农业集团公司,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注册农业公司,按观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稳定土地承包政策,有效规避农业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农村向城镇化过渡,即促进村委会和经管会转向居民委员会。农民向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转变,即改革户籍管理,享受城镇居民待遇,解除农民老有所养等后顾之忧。

(三)大力提升服务业水平,以生态冰雪旅游为龙头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坚持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放开市场,优化结构,创新机制,提升素质,形成第三产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林产业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一是加快生态冰雪旅游基地建设。确立旅游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围绕呼伦贝尔打造“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圣地”,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发展原始森林游、休闲度假、冰雪娱乐、岭上观光、农业观光和地质风光旅游为重点,完善凤凰山、喇嘛山、乌尔其汉原始森林、绰源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与周边地区合作,联合开发跨行政区域的精品路线。加快培育旅游上市公司,实现旅游业集团化、市场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独具魅力的森林生态和冰雪旅游城市”。二是加快培育面向东北辐射俄蒙的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大兴安岭林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作用,加快农畜产品、日用商品、林木制品、绿色食品等专业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制、信息交换、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建立现代物流基地。三是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适应社会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以幼儿、高中、职业教育为主的非义务教育产业,增强对相关服务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结合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确保适度的房地产开发规模,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现代化社区建设步伐,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启动市区电子医疗项目,强力推进新型社区服务和医疗产业快速发展。

(四)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以东部新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是实施收缩转移战略。按照优先发展中心城镇、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城市集聚的原则,结合乡镇机构改革,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布局调整,将人口向市区和中心镇转移,“十一五”期末,市区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以建设政治、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城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加快东部新区建设,以满足产业发展和人口扩张的需要。二是实施产业兴城战略。以市区为中心,沿滨洲、牙林铁路和甘牙高速公路形成三条经济带。立足实际,分类指导,科学确定各中心镇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形成主导产业明晰、优势特色突出的城镇经济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林区城镇产业发展雷同的问题,切实提高镇域经济的贡献率。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市区及中心镇污水和垃圾处理、供水供热和城区路网改造及大型体育场馆、影剧院、博物馆、少年宫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构建现代公路交通网络,突出抓好市区东北两个出口、甘牙高速公路及牙卓、牙莫、乌塔等8条等级公路建设,实现全部镇村通油路目标。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抗旱防洪能力为重点,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完成扎敦河水库综合开发建设。四是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培育、引进并重,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拓宽融资渠道,建产健全服务体系,努力创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

(五)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以向俄蒙纵深开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地缘、区位、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面向俄蒙、对接东北、承接沿海的大开放格局。一是建设面向俄蒙的资源加工转换基地。巩固与俄罗斯赤塔市友好城市关系,加强与蒙古国东方省的合作,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加速推进农牧业、建筑业、旅游业、木材采伐、矿产开发及文化、教育等产业和领域的合作交流,实现大范围资源配置,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俄蒙资源在国内加工转换的重要基地。二是建设对接东北的能源高地。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家对振兴东北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在主动融入东北地区经济整体发展中,强化全方位对接与合作,全力在煤电、矿产、旅游、农牧林产业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三是建设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成本洼地。充分利用我市建设用地富集、水电资源充沛、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引资、引智、引项目相结合,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在非资源类、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项目引进上下功夫,实现借势借力借智发展。

(六)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创建生态大市为目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科学发展中实现新的历史跨越,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越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我们越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吃祖宗饭、造子孙孽,更不允许因少数人谋利而牺牲全市人民赖以生存的良好自然环境。今后五年,在生态建设方面要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治理保持、湿地保护和生态移民五大工程,严禁乱垦、乱挖、乱釆活动,还森林草原湿地自然面貌。“十一五”末期,森林覆盖率达到74%以上。在环境保护方面突出抓好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强化污染源监督监测,使全市工业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七)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推进社会各项业全面进步。继续把解决教育、住房、就业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切实将发展的成果体观到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上。要建立扶贫解困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困难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大力发展初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增强自主就业能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建立“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完善社区医疗服务、疾病防治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和“安全稳定**”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控制和减少各类犯罪,努力实现命案必破目标。扎实做好新期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深入开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冰雪项目竞技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文化产业、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三、突出项目建设,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年是“十一五”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展意义重大。

**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呼伦贝尔市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重点,以推进大项目落地建设为核心,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三化”进程,为实现经济社会新的历史跨越夯实基础。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突破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62亿元,增长2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5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增长10%。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以启动“项目落地建设年”为载体,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成效。

(一)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举全市之力集中抓好总投资25亿元的上海新大洲首期40万吨甲醇、南京联强80万吨不锈钢、德国博世汽车冬季性能测试中心、中国重汽车箱组装厂、中集二期木地板5个重大工业项目,形成新增拉动;争取2×30万和2×60万千瓦两个电厂、沈阳西洋集团400万吨热轧中薄板项目早日落地,增强后发优势;确保五九煤炭30万吨矿井建成投产,90万吨矿井和1×6000千瓦、2×3000千瓦坑口电厂项目开工,阿尔山2×2.5万千瓦电厂完成立项工作。推进莫拐7000万吨煤炭资源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新左旗、莫拐地区、五九新煤田和牢都尔钼矿、绰源铁矿及铅锌矿资源勘探进度,进一步做大以煤炭为龙头的矿产开发业,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极:重点规划实施一批水、风能源项目,并依托重点项目,大力引进连锁型、延伸型配套企业,为打造相关产业集群做好铺垫。同时,切实提高油脂、乳品、酿酒、建材等现有工业企业效益,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1亿元,不断强化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二)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在已完成农业集团公司注册、国有粮库资产划拨等工作的基础上,各镇及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突出抓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以逐步解决我市农民身份界定、土地经营管理和土地权属特殊的“三农”问题,转变观有农村生产经营机制,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加速城市化进程。二是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重点抓好小麦、油菜、亚麻等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民稳步增收;深入实施奶业富民战略,重点抓好总投资900万元的免渡河、牧原镇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畜牧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种植业和养殖业“第一车间”作用,强化龙头加基地带农户的运作方式,推动友谊乳业、金杨油脂、天富源亚麻、**冷冻厂、茏丰公司等现有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并以镇域经济发展为依托,探索整合培育形成1-2个山野菜、野生浆果、食用菌等加工龙头,为做大森林绿色食品加工业创造条件。三是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防疫工作由各级政府保密度,职能部门保质量”的有关要求,以各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加强防疫网络体系建设,严密防控重大疫情发生,确保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四是加强生态建设。以各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强力推进违法开荒查处工作,确保在春播前落实全市1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抓好国家水利部松辽委黑土地治理和刺玫蔷薇基地项目建设,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三)新型第三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一是继续抓好教育产业。结合门都小区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做好牙一中教育产业园区北扩东延规划设计,力促二期工程尽快启动实施。同时,确保少年宫和示范性幼儿园续建工程9月末前投入使用,力争天文观测台和大型体育场馆年底前开工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做大非义务教育产业。二是突出抓好旅游业。重点抓好凤凰山滑雪场会务中心、别墅和新景区2400米索道及巴林喇嘛山地质公园、十二里沟自然生态观光、绰源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做好国家级景点晋升评定工作,并借助承办全国青少年越野滑雪锦标赛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提升冬季冰雪旅游的知名度。三是积极培育医疗、物流、社区服务等新型第三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年内电子医疗全面铺开;借助独特的区位优势,把握呼伦贝尔市大开放、大流通的新形势,超前研究和做好商贸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并积极落实业主,待条件成熟后全面推进实施;探索培育资产评估、投资担保、会计审计、技术咨询、家政服务等中介服务业,不断拓展第三产业发展领域。四是保持房地产开发的良好势头。重点抓好门都小区一期、新家园小区三期工程、联强北欧风情园一期、鸿祥商务中心二期和鑫马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力度,全市房地产新增开发面积努力达到30万平方米以上。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东部新区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的收购储备工作,采取开发权优先转让等市场运作方式,启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对外开放取得新业绩。一是强化责任落实。严格实施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特别要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攻坚力度,简化办事程序,改进服务方式,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和成功率,形成大项目接踵而至、小项目遍地开花的态势。二是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结合呼伦贝尔市建立“中俄蒙”大金三角的区域战略规划思路,在去年我市与俄罗斯赤塔市及蒙古部分地区就有关方面合作初步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组团回访和探索建立驻赤塔办事处等具体措施,确保在产业项目合作、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正在筹建的驻北京办事处,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对接,构建辐射内地和大中城市的开放平台,为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扩大开放领域创造条件。三是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水平。要充分把握当前及今后发展形势,结合地区实际,有针对性地超前谋划,精心编制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尽快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的良好格局。要加大向上跑政策、跑资金、跑审批力度,争取一批重点项目列入自治区和国家计划。对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库等重大项目,要加大跟踪落实力度,力争年内实施。确保全年引进市外资金l3亿元,以有效的资金为保障,助推全市经济建设。

(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跃进。一是加快公路建设。重点抓好博扎和投资740万元的乌尔其汉-煤田公路项目建设,切实抓好总投资6800万元的**-莫拐-特尼河、**-卓山-免渡河公路建设改造和市区8000平方米超载运输卸载场三个项目立项审批,着力落实门都河大桥建设业主,做好甘牙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卫设施。加快市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进度,确保9月底前投入运营。启动总投资4600万元、日处理垃圾370吨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年内完成13个水冲式公厕、13个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三是加大市区路网改造力度。重点对工业大街东段、环卫东街、建设路、奋斗街进行硬化,努力实现市区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继续推进实施市区道路黑色化工程,确保光明路、溪林路、青松南路等主要街道全面完成改造;全力抓好“双拥一条街”建设,确保自治区级双拥模范城创建目标的实现。启动实施滨河带状公园、现代化剧院和高地广场等公益设施项目建设,落实责任,加强调度,确保有l一2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同时,要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打造整洁有序、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

执行好、落实好“十一五”规划,确保**年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核心在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重点在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第一,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全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紧紧围绕“十一五”发展这个中心和今年的奋斗目标去想问题、抓落实,既要科学把握发展全局,更要俯下身子抓具体事;要坚决克服官僚主义作风,确保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跑项目、谋发展上。要进一步畅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渠道,充分发挥统战、群团部门的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参与经济建设,切实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抢抓机遇、搞好经济工作的能力。今后在干部使用方面,我们要侧重在各镇、办事处和市直二级班子中,培养和锻炼一批“经济通”、“项目通”、“政策通”,使之成为抓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以切实担负起实现新的历史跨越的重要使命,进而推动我们的事业快速发展。

第二,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级领导班子战斗力和执政水平决定着我们的工作成效、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有关要求,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敢于压担子、使其承担更为艰巨的任务和责任,坚持在发展中锻炼培养干部、在实践中造就人才。要强化“项目落地建设年”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实施四大班子成员重大项目分工负责制、经济部门重点工程定期调度制、综合部门主要经济指标运行督查制及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工程”责任制和工作创新奖励机制,加强实绩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彻底解决落实不力、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要以深入开展学习新党章活动为重点,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关口前移,切实增强党员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为我们抓落实提供有力的组织和纪律保障。尤其要大力弘扬脚踏实地、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第三,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全体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抓经济、保稳定、促发展的根本力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结合抓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换届及撤并乡镇工作,选配好各级领导班子,有针对性地加强街道、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各基层党组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发动群众的能力。要大力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市委、政府决策的贯彻落实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巩固社区建设成果,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超前研究和做好星级文明城创建工作,为**年确保进入自治区七星级、争取进入八星级文明城打好基础。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将“安全稳定**”创建工作的措施落实到实处,以一个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安全稳定来推进全市创安目标的实现。总之,通过我们的工作,既要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奋斗目标,又要为“十一五”乃至今后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同志们,“十一五”规划为我们展观了无比辉煌的明天,我市全体共产党员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只要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把**建设成为呼伦贝尔经济强市和内蒙古东部最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使大兴安岭上这颗璀璨明珠绽放出令世人瞩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