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强工作讲话

时间:2022-10-10 02:17:00

导语:中医药强工作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医药强工作讲话

把**建成中医药强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事关全省人民福祉的伟大事业,是**中医药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20**7月,张德江书记视察**中医药大学,题词勉励师生“为把**建成中医中药强省而努力奋斗”。全体师生深受鼓舞,决心发挥特色优势,整合优质资源,争取成为**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排头兵。

一、办学50年,铸成五项特色优势

**中医药大学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形成五项特色优势。

(一)中医药教育教学实力首屈一指

**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兴办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中医药大学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培养类型最齐,已经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有10992人,其中研究生有1693人(其中博士生441人)。开设本科专业16个,覆盖了医、理、工、经、管5个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课程8门、省高校精品课程6门,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并且拥有中医学、中药学及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18个,已经全部覆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是**唯一的同时拥有这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而且已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学校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中医学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是**省被评为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三所高校之一。

学校积累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部局级重点学科7个、**省重点学科8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的数量在**省仅次于中大、华工,在全国地方中医药院校中居第一。20**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整体验收,并列入**省“211工程”建设高校。20**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中医学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是**省2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之一;中西医结合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复旦大学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学全国排名第六,是**省唯一进入前十名中药学科。

**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授权招收外国公费留学生的中医药院校之一,上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港澳台学生,70年代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培养的高级中医药人才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的对外教育已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目前,在校接受学历教育的境外学生共有648人,其中外国留学生120人,港澳台学生528人。

(二)中医药科技创新实力雄厚

**中医药大学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举”、“中医与中药研究并重”的科技发展方针,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乃至全国的健康及健康产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200多项,其中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名列前茅。20**7月,学校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单位,是全国担此重任的3家中医药院校之一。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在脾胃研究,疟疾研究,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肿瘤、糖尿病、艾滋病、皮肤病、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重症肌无力、儿童弱智等疑难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南药栽培与开发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青蒿素抗疟系列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已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2个,其中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被WHO列入国际疟疾风险基金资助项目,拟作为一线抗疟药向全球推荐。申请专利40余项,获专利授权12项。

**中医药大学现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中心、基地)23个,其中科技部工程中心5个;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最早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占地2.28万平方米的科技产业园;已与18家企业合作开发产品36项,总合同融(投)资数亿元,显示出雄厚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实力。

(三)中医医疗综合实力独占鳌头

**中医药大学现有名中医36人。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与企业合办医院1所。其中第一附院、第二附院(**省中医院)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医疗机构前列,形成了以中医髋关节疾病、中医肿瘤、中医妇科等11个全国重点专科为龙头的专科专病技术群。由直属附院、非直属附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其他县级中医院搭建起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基地网络。中医医疗的综合实力居国内同行之冠。

第一附属医院坚持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建设,已成为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医院之一。有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200多名,开放病床900多张。20**年门诊量达168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数达2万人次,而20**又都上升了8%多;“120”急诊业务居**市各大医院前列。1995年该院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而享誉全国,医院领导受到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该院先后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等称号。

第二附属医院(**省中医院)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现代化中医院为目标,首创拜师全国名老中医的新型师带徒传承模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名老中医薪传岭南。建有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示范基地”。已成为拥有4间医院、4个分门诊和1个药材加工厂的集团性中医院,现有病床1700多张,20**年门诊量达340多万人次,收治病人33246人次,20**又分别上升9%和19%。是全国规模最大、服务患者最多的中医医院,年门诊量连续10年在全国排名第一,各项业务指标均居全国同行最前列。该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行风建设模范单位和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等。2001年,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委在该院召开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现场会,并联合发文号召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向该院学习。

在抗“**”斗争中,**中医药大学涌现出了叶欣等先进人物,有2位专家应邀赴港指导“**”防治工作,开创了香港公立医院使用中医药治病的先例。总书记来**指导抗“**”时,对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院长说:“中医药学是祖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应该发挥它的作用!”。“**”后,香港医管局与**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签定协议,在香港公立医院设立中医临床研究中心,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链

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众多名中医创制出许多名方,为**开发原创性中药新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省的许多著名中成药,如胃乃安、骨仙片、万花油、鹤蟾片、便秘通、紫地宁血散等,都源自**中医药大学的名医。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中药专业的院校之一,现已形成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高层次中药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乃至全国高层次中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注重抓好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八五”以来,国家科技部在**中医药大学先后组建了“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部)、“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GLP)及国家级中药材GAP研究基地,并与本校承担的“教育部现代中成药工程研究中心”(含中试基地)以及“**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一起,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层次高、配套全的现代中药研发体系。“十五”期间又组建了国家科技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通过这些研发体系研制开发了一批现代中药新药,如“复方厚朴软胶囊”、“和胃止痛胶囊”、“通络生骨胶囊”等;还通过横向合作与本省企业共同进行了中成药品种的二次开发,如“保济丸”、“消炎利胆片”、“克感利咽口服液”、“喘可治注射液”等。

近年来,**中医药大学凭借在南药资源研究方面的突出优势,大力推动**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贡献。迄今为止,已在全省建立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20个,总种植面积20多万亩。其中,支持**白云山中药厂建立的穿心莲种植基地,是**省第一个通过国家GAP认证的种植基地。

(五)积淀深厚的中医药特色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特殊的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形成了岭南地域特色鲜明并幅射到海外多个地区的岭南中医药文化。

学校创办之初,众多名老中医纷纷将自己珍藏的宝贵文物、珍稀药材和古籍版本捐献给学校,以此为基础先后建立了中药标本馆、医史博物馆。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建设,学校医史博物馆已收藏有甲骨文残片等殷商以来的珍贵文物一千多件、明代以来的古籍版本二千多种一万多册,在全国医史博物馆中独具特色。中药标本馆收藏了包括犀角、羚角、麝香、牛黄等珍贵药材在内的国产及进口中药材标本2400多种共1万多件。先后被评**省科普基地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特别是岭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

同时,**中医药大学发挥位居岭南、毗邻港澳的优势,在泛珠三角地区合作及与东盟各国的联系中起到特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校多次派专家参加东南亚地区的亚细安中医药大会。于1989年发起成立了穗台港澳中医中药界联谊会,是我国第一个同时把**、澳门、香港、台湾的中医药界人联系起来的学术团体。20**,学校牵头组织了“泛珠三角区域(9+2)高等中医药院校合作发展联席会”,以中医药文化凝聚区域中医药的合作发展。

二、整合优质资源,为**中医药强省建设作更大贡献

把**建设成为中医药强省,是**中医药大学难得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将抓牢这个机遇,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努力整合优质资源,争取为**中医药强省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成为**中医药人才主要培养基地

学校主体已经搬进大学城,办学条件实现了新的飞跃。学校将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一是在三元里校区集中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培养及引进中医药顶尖人才,力争更多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的专业品牌优势,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的中医中药专业。

三是积极组建高级中医研修院和名中医工作室,完善新型中医师承培养体系,传承全国名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培养一批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

四是扩大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规模,开办专科专病进修班、专题研修班等,深入欠发达地区、乡村社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为全省培养1000名中医药技术骨干和10000名基层中医药实用人才。

五是创办**省中医中药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既为境外来华学习中医中药的人员提供更好的学习场地,又为企业培养外向型高级复合型人才,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人才支撑。

六是发挥学校中医药研究院的作用,整合中医药科技教育、卫生及产业等资源,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为**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整合优质科技资源,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核心

雄厚的科技实力,为**中医药大学服务**中医药强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医药大学将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努力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核心,为建设“创新型**”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加快中医药科技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建立以人为本、自由宽松的学术软环境,鼓励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和人才聚集,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校的科技创新活力。

二是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为主体的平台,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行业领先的科研条件、技术指导和开放服务。

三是加强中医药前沿领域研究。力争在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临床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组建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医药创新团队。针对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瞄准国家目标,突出岭南特色,凝聚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逐渐形成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医药创新团队,更多地承担国家重大、重点任务,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五是完善成果转化服务。利用校区和其它产业园区,建立**中医药科技产业孵化中心,支持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相关科技创业活动。

(三)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成为**中医医疗服务的龙头

学校将整合各附属医院的优质资源,努力扩大中医医疗技术辐射面,不断开拓境外中医医疗市场,进一步提高对保障人类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度。

一是发挥附属医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把第一附属医院建设成面向全球的外向型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建成全国有影响的研究教育型示范中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建成国家级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医院,带动全省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是强化特色名科升级,以现有的全国重点专科为基础,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色优势,建设中医肿瘤医院,把中医骨病、中医心血管病、中医肾病、中医乳腺病、中医脑病等打造成全国领先的医疗中心,形成**省中医药医疗服务的“拳头产品”。

三是通过集团发展和网络辐射,帮助基层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和县级中医院形成中医业务强项。

四是建立岭南中医数据库,收集**县乡疗效好的适宜技术和单方验方,向基层推广50项中医适宜技术,研发10条民间中医验方,促进全省中医医疗事业发展。

(四)强化中药产学研产业链,为**中药产业提供强力支撑

未来几年,学校将充分发挥中药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产业链作用,重点加强对“南药”产业化和**新一代名牌中药品种开发的技术支持,为**中医药产业提供强力支撑。

一是重点建设“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和“华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加强南药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南药质量标准化研究,并为中药规范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加快建设“**名优中成药再研究与开发指导中心”、“现代中药新药筛选与研发工程中心”和“中药低温浓缩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以进一步完善中药关键技术研究平台,加快**中药新药创制和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的发展步伐。

三是组建“**省中医药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研究中心”,制定南(广)药道地药材和其他药材的质量标准,应对中药研发的省间竞争和全球竞争。

四是大力加强与企业、社会的投资合作,共同建设“华南国际中医药港”,使之成为一个集科研、成果交流、中药规范种植、中医药文化和中药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物流大平台。

(五)挖掘学校文化积淀,成为岭南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心

文化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学校将积极发掘学校的文化积淀,进一步充分整合省内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建设成为推广岭南中医药文化的中心。

一是建设**中医药博物馆。整合学校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和省内其他中医药文化资源,利用大学城校区已经竣工的13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大楼,设立中医文化馆、中药文化馆、针灸文化馆和岭南医药馆等展馆,面向海内外弘扬中医药科技文化和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

二是积极筹建中医药专业出版社。系统挖掘整理**的中医药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和气功文化,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中医药保健书籍和中医药文化普及读本。

三是建设岭南中医药文化传播工程中心。联合其他高校及社会力量,促使中医药文化向出版、传媒、影视、动漫等相关行业渗透,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大众化,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四是建设**省中医药文献信息保障中心。面向全省提供中医药文献和数字化文献资源服务,成为**省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和中药产业腾飞的重要技术平台。

五是投身和谐社会建设。深入社区组织义诊、科普展、文化交流、文明共建等活动,积极宣传、推广和普及中医药文化特别是岭南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文化特有的凝聚力。

上世纪20年代,中医药倍受歧视,**中医药界在艰难的环境中,以“上国医国,先觉觉民”的文化使命感,创办了**中医药专科学校(即**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使**中医正规教育从无到有;1956年创办**中医学院至今,经过50年的建设和沉淀,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策,既是我省中医药发展的极佳机遇,也是我校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医药大学决心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继承先辈振兴中医药的伟愿,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为把**建成中医药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