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医药强省讲话
时间:2022-10-10 02:06:00
导语:建设中医药强省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这次全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从战略高度推动中医药振兴和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我省中医药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准差距,明确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开好这次会议,专门成立了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我和黄华华省长担任顾问,钟阳胜和游宁丰、雷于蓝、姚志彬等同志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在钟阳胜同志主持下,省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组织召开多个中医药论坛和座谈会,邀请国内知名的中医药专家进行研讨。会议印发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20年〉》和《**省中医药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讨论稿,希望大家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会议结束时,黄华华同志将作总结讲话。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振兴和发展中医药意义重大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翻开历史画卷,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医药从中原大地先人们的辛勤劳作中起源,在春秋秦汉中华文化繁盛时期奠基,于两晋隋唐的纷乱动荡中成长,至宋元时期获得突破性飞跃,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开始,我们感受到中医药起源的亘古、神奇;从历史上无数名医经典的涌现,我们感受到中医药发展的辉煌、壮阔。古代扁鹊、华伦、张仲景的中医诊病,能够精致入微,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起死回生、麻沸散、虎守杏林等医药典故千载流传。《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许多经典医著,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对后世医学发展也影响巨大。如西晋医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专科著作;晋代道医葛洪著成《肘后备急方》,是最早的急症专著;苏敬《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的《本草纲目》,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医药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人类防治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在;我国历代防治重大疾病、疫病中,屡建奇功。东汉建安时期伤寒病流行,中医药有效抑制疾病的传播,张仲景根据诊治实践提出著名的伤寒论。北宋年间发明了通过种人痘预防天花,后传入欧洲改进成为牛痘。明代末瘟疫流行,吴又可的瘟疫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形成和完善了温病学说。特别是吴又可认为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可由口鼻而入“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问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称之为“戾气”,对瘟疫的病因和治疗提出新观点,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清代“温病四大家”对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防治又进一步。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的特殊功效上,一次又一次得到验证。如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流行乙型脑炎和麻疹,使用中医药治疗,疗效超过世界水平,且没有后遗症;80年代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和重型甲肝,与美国本土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特别是在2**3年抗击非典中,我省创造的中医药前期介入效果极佳,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死率全世界最低,后遗症最少,中医药的作用已为世界卫生组织承认并高度评价。中医药在我国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球非典平均死亡率11%,香港和新加坡17%,台湾27%,中国内地为7%,**为3.7%,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医药可帮助航天员防治太空病。以往国外太空人出现“太空运动病”的比例相当高,达到50%。但在中国特色的针对性训练以及中药作用下,中国三位上天太空人没有一个发生“太空运动病”。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车祸后,英国医疗权威两次宣布其“脑死亡”,回国后,经中医辨证论治,采用方药、针灸、按摩等手段综合治疗,效果显著。今天,对防治已成为世界难题的艾滋病和禽流感,中医药的作用也必将进一步得到彰显。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医药学既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从医药学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论著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副、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体现着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特征,无不闪耀着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芒。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到历代的诗词歌赋,乃至《红楼梦》等文学巨著,无不充溢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
中医药对岭南地区的开发繁荣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内容。岭南医学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兼收并蓄,自成体系。其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与中原医学一脉相承,是祖国医学因地、因时、因人三因制宜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是重视岭南炎热多湿,植物繁茂,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岭南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勇于吸收民间医学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药材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医家风格和用药习惯,涌现了葛洪、释继洪、何梦瑶等一大批著名医家。岭南医学成为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支奇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富有特色的一支重要的学术流派,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是岭南医学的故乡,也是岭南中草药的主产地之一,中医药已深深扎根于我省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我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给予高度重视,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宪法》,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形成了中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体系,中医药得到全面发展。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对中医药都作过许多重要指示和论述。同志深刻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同志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医药事业十分重视,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给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学以其显著的疗效、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中医药贡献巨大,功不可没!今天,在医疗卫生投入比例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1.4岁,中医药作用巨大,功不可没!我过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公共卫生体系使医疗人口覆盖率高达85%,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的奇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了重要基作用。
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省加快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三大机遇:
一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21世纪,“绿色医学”已成为时尚,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特征,与这种转变正好吻合;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养生保健意识不断增,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和对亚健康群体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中医注重预防和治本的特点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中医药的研究开发潜力巨大。
二是世界中医药热的兴起,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纯天然药物以副作用小、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成为当前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之一,许多国家把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作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突破3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高达270亿美元,全球中草药销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化学药品。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国际植物药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内,快速增长至1**0亿美元。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世界认识和接受中医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是我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中医药基础好,群众认同度高,加上地处岭南、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对发展中医药十分有利。**人历来有喝凉茶、煲老火汤、做药膳的传统习惯,有信中医、用中药的深厚群众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中医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把中医药事业做大做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三大严峻挑战:一是面临文化和技术壁垒的挑战。观念、文化鸿沟和准入障碍、技术壁垒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医药走出国门。目前,我国中成药以处方药进入欧美等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依然步履维艰,中医药走出国门任重而道远。二是面临市场竞争的挑战。国际上对植物药和天然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深入,国际竞争者纷纷打入我国中药市场,把中医药国际化看成是一场对中国的商战,“洋中药”在国内日益走红,中药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当前,各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展开了一场中医药竞赛:美国有中医药研究机构146个,法国有近百家中药或植物药厂、10余家中药研究机构,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对中医药特别是针灸,深入开展临床科研。日本津村在深圳投资的“**深圳津村药业有限公司”,2**0年在国内中药饮片工业中年销售收入已居第6位利润总额居首位最近又与上海药材公司张江高科技园区共同投资2980万美元设立生产中成药和汉方药的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辉瑞公司早几年已建立中草药小组并在中国开展项目筛选。诺华公司投资4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进行中草药中的天然活性物质研究。目前已有40多个品种的天然绿色药物在我国注册。我们再不迎头赶上,就会落后于人。三是面临中医药自身发展的挑战。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在缩小、贡献率在降低、医疗服务功能在萎缩。由于医疗日趋市场化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挥。当前,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还不够,进展缓慢,中医药的理论创新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全局,认真谋划,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建设现代化中医药强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省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快构建和谐**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迫切需要;是发掘和发展岭南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迫切需要。总而言之,把**建成中医药强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充分肯定**己是中医药大省的成绩,认清还不是中医药强省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我省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医药大省。具体表现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省拥有一批信誉好、疗效高、实力强的中医院,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如省中医院是全国最好的中医院,诊疗人次连续十多年名列全国第一;佛山中医院的骨伤科拥850张病床,在国内及东南亚久负盛名,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特色专科。我省平均每名医师年诊疗人次居全国第一位(前三位:**、上海、福建)人员综合指标位于全国第二位(前三位:河南、**、山东〉;床位综合指标位于全国第三位(前三位:河南、山东、**〉;平均每所中医院每天诊疗人次居全国第三位(前三位:上海、北京、**〉。中药产业规模较大。我省中药产业有中成药的优势,也有中药材的优势,更有以广药集团为龙头的中医药企业群,形成了一批中药骨干企业和一批市场龙头品种,赢得了岭南出好药的美誉。2**4年全省中药产业销售收居全国第一,如广药集团产值排全国同行业第二,中成药的利润率一直以来都超过西药。深圳万基排第五。**一方制药厂是目前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两大生产商之一。**康美药业、中外合资深圳津村药业是国内中药饮片生产巨头等。中药饮片占全国10%,中成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国8%,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中成药品种有9个〈华伦再造丸、板蓝根冲剂、复方丹参片、三九胃泰、太太口服液、夏桑菊冲剂、王老吉系列、消渴丸、清开灵等〉,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3个。我省也是全国最大的医药商品销售市场,近年来一直占全国1/10左右,是全国中药材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中医药科技创新链完整。建立了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从种植、研究开发、临床试验到产品生产的创新链条。中医药科研在许多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一批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如脾胃学说的基础研究和脾胃病的临床研究,以及系列治疗药物的开发;疟疾防治和青蒿素类药物的临床研究,股骨头坏死的中西医诊治研究等,已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教育体系发达,人才培养步伐较快。拥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的高等医学院校,3所国家级重点中等中医药学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中药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体系基本形成。**已成为全国中医药学科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最多的省份。我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
第一,认识不够。近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存在着对中医认识上的偏见和误解。党委和政府对中医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部门对中医药的疗效、中医院的效益评价不科学、不客观。医疗卫生界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有些西医对中医有偏见。中医界本身也有些认识上的偏差,不能充分吸收现代医学和先进科学技术,固步自封,跟不上时展步伐。
第二,高层次人才不足。虽然我省有一批中医药人才,也有以邓铁涛教授为代表的一代名医,但在总体上,与北京、上海等省市相比,名医名师数量还不多。同时,由于一批老中医相继退休,存在人才断层、后继乏人问题,尤其是在县级中医院,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第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原创性、影响大的成果少;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少,老品种二次开发力度不够,中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中医水平,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工作力度不够大。
第四,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差距悬殊,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很薄弱。城乡之间不平衡,农村中医药专业人才奇缺、水平低、服务条件差。由于历史原因及长期投入不足,一批县级中医院运作艰难,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由城乡卫生院改造而来的县级中医院起步晚,基础设施条件差。
第五,管理体系不健全。中医药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缺乏指导和监督,管理不到位。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滞后。中医药疗效的科学统计和评价体系、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等还不完善。
总之,我省目前的中医药发展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与构建和谐**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中医药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力度和扎实的措施,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
三、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市场竞争与政府扶持、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整合资源、发展事业、做强产业、弘扬文化为总方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药制造和流通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创新体系、中医药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打造名院名科、名药名厂、名店名城、名医名校和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合作、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
力争到2010年,全省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比较完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设中医药强省,力争做到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到2020年,全省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水平全国一流,中药制造产业规模大、竞争力强,中药现代物流业高度发达,形成一支规模大、结构优、水平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中医药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成为中医药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省。
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做好“八个促进”:
1.促进观念转变。思路决定出路,而观念又是决定思路的前提。建设中医药强省,首要的任务是转变观念。党委和政府要重视中医药,有关部门要正确对待、科学评价中医药,做到三个转变:转变用西医的理念来管理中医(由于对中医的本质、特色和特点认识不清,表现在行政上用西医的一套来管理中医〉,转变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表现在按西医药的标准衡量中医药的临床效果),转变用简单的方法来统计中医(表现在中医的收益统计只按单纯的中医药计算,而把利用现代科技诊疗手段的效益都划归西医)。中医药界本身也要与时俱进,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要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特别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这两大法宝不能丢。同时,要充分认识特色和优势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中医药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跟上时展步伐,才能使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二要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现代诊疗手段西医可以用,中医同样可以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医药不能拒绝或排斥现代科学技术。纵观中国历史,中医药从来都是与同期的科技进步紧密相连、兼收并蓄的。如针灸工具由石针、竹针、骨针到青铜针、铁针、金银针等的发展演变,是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的工艺技术水平相适应的;魏晋时期通过运用炼丹技术发展了制药化学。西医也要正确认识中医药的历史贡献及其科学理论体系,认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医学善于从宏观上认识人体功能的变化并加以调整,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桂除疾病。西医善于精确分析微观的病理生理变化,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诊治。但中医和西医都不能包打天下。我们要正确认识中西医的异同,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结合,共同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三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中医药的作用和地位,不仅要看到经济效益,更要看到社会效益。由于中医药具有善于治本和预防的特点,可以防患于未然,或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表面上看其经济效益不明显,但潜在的社会贡献是巨大的。
2.促进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关键。要不断完善我省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中医服务网络建设?形成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使中医药成为我省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优势,人才、管理、服务、设施一流的综合性中医院,成为团体冠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名院整合资源,发挥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形成“榕树效应”。要创新机制,建设一批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医科大学和中医院,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群优势和综合优势,建设一批机制新、特色强、水平高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探索出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子。要打造国家级“名科”品牌,培养一批“单项冠军”。大力推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形成省、市、县(市、区〉三级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专病群。大力推进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根据中医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建设标准,推动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要努力提高中医药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降低医疗成本,为基层群众提供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积极开展岭南中医民间验方、单方的整理、开发以及推广应用,开展群众喜爱的汤剂治疗和针灸、推拿、拔罐、刮莎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大力加强农村中医工作,逐步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室)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中医药人员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社区全科医师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完善社区中医药基础设施。规范农村和社区中医医疗市场,依法打击非法从医要发挥中医药治大病防大疫和防治亚健康病的独特优势。大力加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症的工作。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纳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临床救治体系。积极倡导中医药上工治未病的医疗理念,做好对亚健康的中医药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
3.促进中药制造业做强做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医药越来越成为产业界投资开拓的黄金地带。中药工业产业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要支撑。要大力支持中药新药开发,运用政策的杠杆作用,鼓励企业与中医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中药新药;大力支持我省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力争短期内,打造|一批大品种名中成药。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措施,提高中药企业的竞争力,打造一批中药制造企业名厂。支持企业创办中医药产业基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中药制造产业基地。要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和经营水平,加强对分散农户中药材种植的指导,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要把中草药种植作为扶贫开发项目,为贫困山区开拓一条新的致富门路。积极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发展名贵中药材种植,打造一批优质药材尤其是南药、广药品牌。
4.促进中药现代物流业的壮大。物流业是中医药产业链关键的一环,物流活了,上下游产业也活了。要狠下功夫,使我省中药现代物流业成为**独特的优势。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中药现代物流中队按照政府规划支持、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现代化管理的原则,规划建设若干个规模大、配套齐全、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中药物流名城,发挥聚集和品牌效应,全面提高我省的中医药物流水平。支持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及有关院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联合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中医药现代物流业。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中药物流名店。支持一批老字号中药名店开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新的中药连锁经营企业。构建**中药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吸引国内外的中药技术成果到**交易和落户。要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中医药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贩假和侵权行为,提高我省中药材市场的管理水平。
5.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不容易,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不容易。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着眼升远,用战略的思维谋划人才;立足当前,用务实的措施培育人才,保证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要加快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军人物。创造条件,通过培养和引进知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像邓铁涛老中医那样具有深厚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领军人物和大师级学者。要加快培育新一代铁杆中医和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一个名中医要做到四个必须:必须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坚定信念,以继承和运用好祖国医学为己任;必须有精湛的医术,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多读经典,多做临床实践;必须有大医精诚的良好的意识,善于继承、与时俱进,大胆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要高度重视发挥名老中医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新型的中医师师承制度。通过中医专科专病研修、进修等多种方法途径,培养新一代的名医群体。挑选一批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育新一代中西医结合学术带头人。要加快建设一批中医药名专业、名系和名校。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快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一套民间中医药人才和师承制人员的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使一批医德高、诊疗水平高、群众认可度高的著名中医能够脱颖而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标准和诊断标准,推动制定相关地方法规。
6.促进中医药自主创新。中医药的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最有条件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要以整合科技资源为重点,大力提高中医药的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全省有关科研力量,抓好中医药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领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力争在古典医籍研究、岭南中医学及文化研究、中医药科学方法学、七情致病理论、四诊客观化识别、中西医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围绕中药现代化重大关键性共性技术、中医药先进制造技术、具有重大医疗效果的新药开发、中医药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我省重大疾病及健康问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和原创性科学研究,力争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实现产业化。要把创新意识贯穿到中药产业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医药科研单位和有关企业组建股份制公司,调动和发挥中医药人才积极性,大力开展产品、工艺和新材料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要筛选一批安全有效的院内中药制剂进行科技攻关,尽快开发成中药新药。要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继续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和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研究开发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技术和产品,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加快中医药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中药国际药品注册、国家认证及跨国经营的企业综合试点。如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是我国最早研究发现的,而且是生产第一大国,但由于被国外申请专利,青蒿素产品的最大经济利益获得者成了外国公司,我们只能做原料供应商,占青蒿素的市场价值不到10%,占抗疟药市场份额不到1%;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韩国在中国牛黄清心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牛黄清心液,年产值达到7**0万美元;江苏的道地传统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中;日本开发我国中医古籍《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210个古方,并大力商业化,年汉方药生产总值超过1**0亿日元。要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对所有**道地药材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起国家认可、国际认同的南药标准体系,进而推动成为国家和国际通用标准。要整合资源,积极开展中医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以自主创新改造、提升老品牌,不断创造新品牌。如华伦再造丸是广州奇星药厂独家研制开发的保密处方品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是该厂当家品种,经过不断创新,近年还成功地以正式药品身份进入俄罗斯等国市场,成为我国中成药出口的拳头品种。北京中医学院在传统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创新研制的,清开灵注射液,迄今长盛不衰;天津天士力集团依靠创新剂型复方丹参滴丸,在短短十年间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药厂成长为有国际影响的著名中药品牌;成都地奥集团靠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原二类新药心血康胶囊一个品种起家;浙江的康莱特药业以抗癌中药注射剂康莱特注射液为主营,不仅在国内中药抗肿瘤市场独占荤头,而且已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
7.促进中医药走出国门。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中医药走出国门已是大势所趋,也大有作为。我省在资源禀赋、研究基础、品种积累、试验条件、市场支持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抢占制高点,扩大市场份额,是我省中医药界光荣而又紧迫的任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中药出口主体,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中药企业成为我省中药出口的骨干企业,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的出口。要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以医带药、以药促医走出国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中医院,在国外兴办示范中医院;积极寻找国外医疗合作伙伴,采取多种形式把中医药打入国际主流市场。如德国的魁茨汀示范中医院办得很好,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要加强粤港澳中医药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政府搭台,中介推动,市场导向,多方参与,共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我省要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推动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中医药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开拓中医药的国际市场。
8.促进岭南中医药文化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要把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作为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和产业。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岭南中医药博物馆。整理出版岭南中医药文献、民间验方、名老中医学术论著和中医药科普读物等。创办岭南中医药学术刊物。积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中医药产业中要更多地注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岭南中医药文化资源,拍摄影视精品,建立中医药专门网站,利用先进技术宣传岭南中医药。加强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使各级中医院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要选择有条件的中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改造,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诊疗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方面体现中医药特色,为全省中医院文化建设作示范。今后,凡新建和改建的中医院,都要把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使全省的中医院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风格。
四、加强领导,确保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顺利进行
建设中医药强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业、医疗、科技、教育、人才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要加强领导,落实措施,营造环境,形成合力,确保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精心组织,形成合力。要加强统筹协调、宏观调控和规划制定。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医药事业,一定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突出重点、找准靶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改革和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实力量,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要不断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权贵明晰、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公立中医院管理体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引入竞争机制,加快中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大力培养中医药管理人才。
第二、制定规划,狠抓落实。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都要规划先行,做到整体规划、超前规划,分步、分阶段实施。按照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各级政府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省制定《**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20年〉》和《**省中医药发展**规划》,各地各部门要围绕省委、省国政府的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要做好示范引导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第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设中医药强省,单靠现有的资金是不够的,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各级政府都要千方百计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一是要整合现有分散用于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财政资金出重点争取在重点建设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取得突。二是要适当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改善基层中医院条件和人才培养,用于中医药科技攻关、风险投资引导等。三是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现在社会上不少投资者都看好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可以带动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民营资本将成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主要资金来源。
第四,加强宣传,营造环境。要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为建设中医药强省积极造势,精心策划,通过专题报道、新闻、影视剧等多种方式全面介绍中医药,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参与到建设中医药强省中来。各相关部门也要通过义诊、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中医药,让中医药深入人心。要营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新中医、用中医,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
同志们,回顾过去,中医药在历史上对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作了巨大的贡献展望未来中医药前景在医疗事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加倍努力,勇于创新,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 上一篇:中医药标准化规划通知
- 下一篇:中医药强省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