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组织工作会议讲话
时间:2022-10-05 03:08:00
导语:全市组织工作会议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过去的一年,全市组织工作在创新中突破,在发展中提高,在改进中加强,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服务大局方面,抽调干部参与“六城联创”和“百村帮建”,使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在魅力信阳建设主战场得到了锻炼;在选人用人方面,通过公开选拔和交流轮岗,激活了干部队伍一池春水;在干部教育方面,实施“开放式培训”,拓宽了干部培训渠道;在人才工作方面,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呈现了新面貌;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大力实施“三大工程”,构建了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新格局。可以说,我市组织工作是富有成效的,为魅力信阳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今天我们信阳有这样好的局面,组织工作功不可没。在此,我代表市委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市组织系统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组工干部表示热烈的祝贺!
改革创新是时代潮流。党的**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今年的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都对组织工作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创新是今年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的重头戏,是个主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徐光春书记也强调:“要紧密结合河南实际,以新举措、新办法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努力开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新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委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创新作为重要内容,深入探讨,深入研究,切实增强以创新精神做好新时期组织工作的自觉性。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组织工作时我就提出:要认真研究组织工作创新问题,研究在组织工作中如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公信。我们提出了在全市实施“组织工作创新计划”的设想,这是一项重大举措,希望大家思路再开放一些、力度再加大一些、措施再实在一些。今年组织工作会比往年开得晚一些,就是为了让组织部门把创新措施思考更多一些、准备更充分一些。下面,我就围绕组织工作创新这个主题,讲四点意见:
一、敞开组织工作公开之门
世界没有阳光就会变得黑暗,生命没有阳光就会变得枯萎,权力没有阳光就会变得腐败。“暗箱操作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公开透明是遏制腐败的防腐剂”。过去我们讲“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比较多,讲组织公开相对较少。组织工作也应该公开,越公开越好,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长期以来,组织部门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较为神秘。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日益增强,要求更多地了解组织工作,这是大家的一种愿望,也体现了开放开明的程度。党的**大明确把“推进党务公开”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按照中央的要求,敞开组织工作公开之门。
1、敞开大门主动公开。实践证明,没有公开性,就谈不上民主,更谈不上监督。组织工作的公开,就是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人才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较深的了解。推进组织工作公开,对于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级组织部门要增强公开的主动性,有关组织工作的政策规定,只要不涉及机密,都应以适当的方式向干部群众公开,使干部群众更多地了解组织工作,正确把握政策。要延伸公开的环节,从干部的推荐、考察到公示、任用,全程都有群众参与。要把选任对象的工作经历、考察情况公布给群众,使群众做到“胸中有数”,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有的同志经常借口工作的特殊性,不敢公开。我感到很多是没必要的。中央、省委调整干部的信息一经确定,就通过一些大的媒体在第一时间公布。我们原来没有公开干部调整信息,是因为网络技术条件达不到,当然也有思想的原因。现在应当说技术条件具备了,关键看思想能不能适应,我感到没有理由不公开了。
2、基本信息经常公开。组织工作的基本信息,要经常性公开。不仅要公开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动态,还要公开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如组织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党组织的设置,党员的管理;干部工作中的干部任免、审批和备案、考核、监督、离退休手续办理、工资审批、出国出境政治审查等;人才工作中选聘人才的计划、优惠政策等。在公开阵地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党建网站等进行公开。市里继续在信阳党建网上开辟专栏,对组织工作情况进行动态宣传。对组织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发展党员流程、党组织关系办理流程等材料可装订成册,放在方便群众查阅之处,供群众随时翻阅。
3、重大事项及时公开。对于组织工作中的重要、重大事项,必须及时公开。如:党委重大决策的酝酿、拟定、出台;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党内重大人事调整,公开选拔干部的条件、程序等,必须及时向广大干部群众公开。同时,要结合实际,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实行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党内情况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和实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等等。以后对于新任命的领导干部,我们也要借鉴中央的做法,将个人基本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组织公开工作涉及面广,哪些内容可以公开,哪些内容不能公开,哪些内容可以全面公开,哪些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这里有个度,也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组织部门可以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开的内容和范围作出明确规定,请大家好好研究。
二、力行干部选拔公平之举
唐人吴兢言:“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清人何启说:“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实现“三大跨越”,建设魅力信阳,关键是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维护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平,需要在坚持《条例》规定的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的基础上,改进选人用人方法,特别是要在干部初始提名、考察、决策这三个环节进行创新。具体要做到“三点”:
1、要实现推荐多元化。推荐干部是选拔任用干部的第一道关口,能否畅通推荐渠道,使真正优秀的干部进入组织视野,直接影响选人用人的公平。举荐干部,古已有之。唐太宗曾这样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春秋时期的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战国时的毛遂自荐等,讲的都是古人荐贤举能的典故。保证干部推荐的多元化,采取多种方式,从多个渠道推荐人才,是实现选人用人科学公平的有效保证。今后,在干部提名环节,要逐步实现自荐常态化。当然,党组织推荐、社会团体推荐、群众推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也是重要形式。让群众广泛地参与干部提名,使群众在干部选任工作中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让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干部能进入组织视野,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这是很有意义的。这里我想重点谈谈自荐。提到自荐,大家很自然想到毛遂自荐。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在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自己推荐自己随平原君去楚国求救,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促使楚王派兵救了赵国。这个成语典故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我建议今后干部提名要实现自荐常态化。首先由干部自荐,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然后由组织研究。自荐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可以解决干部选拔和使用过程中个人和组织信息不对称问题。长期以来,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只能通过档案或其他的常规考核方式来判断干部的能力和水平,而干部本身的特长、气质、能力、意愿等因素,组织部门往往很难全面了解。采取自荐的方式,通过公开职位,让广大干部“毛遂自荐”,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我推荐自己胜任的职位,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可以解决干部流动的“围城”问题。小说《围城》中有句名言:“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如果用这句话来比喻部分想调整岗位的干部也很恰当。由于组织对干部的意图可能了解,可能不全面了解,也可能不了解,往往会造成干部选拔任用的“围城”现象,使干部对组织调整不满意。推行干部自荐,可以促使这一问题的解决,还可以解决干部提名面较窄的问题。通过干部自荐,让符合条件的干部展示自己的能力,主动参与竞争,既可以扩大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又可以为优秀干部提供公平竞争的机遇。过去这一情况是偶然的,今年开始要全面敞开。组织部门建立一个邮箱,自荐者发个邮件就可以。组织部门对干部自荐工作要抓紧研究,拿出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行该项工作,使干部自荐成为一种常态。
2、要实现考核科学化。干部考核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环节。就像给干部画像,画得象不象,取决于考核得是否细致深入,是否准确。党的**大明确提出,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习在全国组织工作会上指出:“要着眼于增强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进一步规范考核内容,改进考核形式,完善考核机制。”提高干部考核的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考核内容量化。这是最关键的。要从“德、能、勤、绩、廉”几个方面,对民主测评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尽量提高考核评价的可操作性,减少其中的人为因素。二是考核方式经常化。单靠任前考核,很难把干部考准。要提高干部考核的准确度,就要把任前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把常规考核与关键时期考核相结合,把班子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评价干部。特别是要建立经常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探索将经常性考核与任前考核进行加权累计,综合得出考核结果的办法,以后提拔干部,就参考这些考核结果。可以开发一套干部考核的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三是考核形式多样化。可采用座谈了解、走访调查、问卷、民意测验等多种形式,扩大参与范围。四是综合评价过程化。将任职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不仅看现实表现,而且看历史表现;不仅看一时一地的偶然表现,而且看异时异地的一贯表现;不仅看工作表现,还要看家庭表现;不仅看8小时以内的表现,还要看8小时以外的表现。
3、要实现决策民主化。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民主决策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有效避免决策失误,进而提升用人决策的质量。如何推进决策民主化?首先,要制定和完善民主决策的程序,依靠健全的制度把决策活动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对涉及选人用人的重大事项,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缜密论证,由集体讨论决定。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领导班子职数有所减少,全委会组成人员有所增加,为进一步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创造了条件。要完善全委会决策表决制度,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实行票决制。今后全市县处级正职领导人选的推荐,市委将逐步采取全委扩大会民主推荐与各地各单位考察推荐相结合的办法,让全委会成员直接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其次,要建立相应的用人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做到“谁决策、谁负责”。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对那些习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领导干部进行追究惩处,无疑会大大增强决策者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对决策的民主化要进行深入研究,今年一定要形成制度。
三、谋求干部任用公正之策
拿破仑曾讲过这样的话:“在政府事务中,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用人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核心。维护用人公正的模式很多,这里提出几种,一起探索。
1、积极探索考试+竞争的模式。竞争是促进公正的良方。谋求干部任用的公正之策,就要积极探索以考试+竞争的模式。一是要实施考试常态化。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公开选拔,真正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给优秀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快速成长的“通道”、展示才学的“舞台”。实行考试常态化,可以研究考试软件,上海已经搞了,很好,很快,不需要繁琐的程序,点点鼠标就能测出水平,测出能力,测出胸怀,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浅河存鱼虾,怒海出蛟龙。在公开选拔问题上,要打破地域壁垒,变关门用人为开门纳贤,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招贤选才;要打破资历壁垒,只要符合《条例》要求,在年龄、资历上都可放宽,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在公开选拔的视野上要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倾斜,确保素质过硬的人才能够浮出水面,茁壮成长。今后,要建立公开选拔的长效机制,使公开选拔成为选人用人的常态之一。另一方面,要推进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在这方面,我看江苏省宿迁市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在全市全面推行市县机关中层干部“竞职准入制”和“任期制”。所有拟担任中层干部的,一律参加全市定期统一组织的任职资格考试,取得竞职准入资格,并一律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任职。我们可以学习。二是特殊条件下单独考录。对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特殊的办法。特别是对年轻干部要及时大胆的选用。“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在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期,组织部门就是要慧眼识才,有胆魄用才,对优秀年轻干部要早发现、早扶持、早选用。三是对于乡镇基层一线干部的任用问题。2004年以来,我们对部分在同一乡镇党委书记岗位上任职达到一定年限的干部落实了副处级待遇。这对调动乡镇党委书记的积极性,保持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客观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使一些干部滋长了“等、靠、熬”的思想。今年,我们要对这项政策进行调整完善,引入竞争机制,使政策更科学、更完善。不能说条件够了就用,对主要发展指标、乡里民意怎样,要测一测。
2、积极探索交流+轮岗的模式。《吕氏春秋·尽数》里有句名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说,流动的水不会腐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从理论上讲,干部不应有任何的懈怠。但是,现实中,当一个人在同一岗位上久了,往往容易产生惰性。交流到新的岗位后,新的环境会逼着他去适应,这无疑会激发干部的潜力,这也是所谓的“鲶鱼效应”。沙丁鱼无忧无虑的在鱼缸里不久就会死掉,但是,放进一条鲶鱼,这些鱼都会动起来,从而延长了沙丁鱼的生命。只有动起来,才会激发出生命的活力。要针对目前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交流面较窄、量过小,渠道不够通畅,保障措施不够到位等问题,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积极推动干部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使干部交流工作常态化。组织部门要拿出一个意见,对到期的就交流,到期的就轮岗。一是横向交流。让经济较发达与欠发达县乡、地区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交流,优势互补。二是纵向交流。通过下派、上调干部等形式,扩大干部交流的范畴。一方面鼓励和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任职,另一方面要有计划的选拔优秀基层干部上调到上级部门任职。三是内部轮岗。党政机关内设部门和内部处(科)室要建立定员、定期、定岗交流轮岗制度,通过培养锻炼性交流轮岗、优化结构性交流轮岗等不同的形式,加大干部轮岗交流的力度。四是双向挂职。挂职可以采取双向、对应的方式,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基层干部也可以到机关挂职,机关单位与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双向交流。通过交流轮岗,交流出干部队伍的蓬勃朝气,交流出改革创新的昂扬锐气,交流出建功立业的磅礴大气。
3、积极探索教育+监督的模式。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是确保选用干部公正的重要保证。今天,新情况、新问题、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信息革命”来势迅猛,“数字地球”近乎现实,“知识经济”已成必然。要进一步创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手段,实施“开放式培训”,努力构建“党校、高校、干部学院、网络学院、现场教学基地”五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是加强群众监督。可设立方便易记的监督电话,方便群众监督。要实行不间断值班制度,对反映和举报的问题认真查实,以增强监督的实效性。二是探索建立干部工作监督员制度。市、县组织部门可从非在职领导干部或其他方面的优秀代表中,聘用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高、党性观念强,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熟悉干部选拔任用和干部监督工作的人士作为干部工作督查员,通过列席有关会议、组织民意调查、走访干部群众等形式,及时向聘用单位汇报督查情况,提出意见建议。三是加强媒体监督。媒体监督是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社会要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要对媒体监督所发现的问题实施24小时内反馈的制度,以增强监督的实效。
四、增强组织部门公信之力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也是这样。组织部门要提高公信力,既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也有赖于组工干部的亲和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各级干部的创新力和人民群众的向心力,最终形成公信力。
1、要以组工干部的亲和力增强公信力。组织部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组织部门的服务质量如何,组工干部的形象如何,直接影响组织部门的公信力。组织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组织工作始终。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选人用人、制度设计、人力资源开发和组织资源配置等,都要自觉地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大力实施“魅力信阳建设人才工程”,以“两高一农”人才,即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为重点,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为魅力信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要以开展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树立公道正派、知人善任的可信形象,清正廉洁、忠诚正直的可靠形象,创新求实、锐意改革的可敬形象,团结和谐、真诚待人的可亲形象。要大力实施“组织工作创新计划”,扎实推进组织工作创新,不断提升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组织工作责任大、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党委对组工干部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认真落实“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的要求,关爱组工干部成长。
2、要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检验公信力。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如何,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组织部门的公信力。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不放松,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扎实推进“百村帮建”。要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专业协会上,建在路段上、市场上、项目上,建立在居民小区、楼宇上,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要创新基层干部选拔方式,选择一些条件具备的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公推直选”试点,逐步扩大基层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大学生村干部”是个新生事物,中央和省委都很重视,总书记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建议》上批示:“此事具有战略意义,赞成试行。”中组部决定五年内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光春也指出:“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举措。”省委组织部要求到2009年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目标。我市首批大学生村干部将于5月10日前到村任职。市委组织部要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认真抓好大学生村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圆满完成这一任务。各相关部门要热情支持,密切配合,共同把这件事关信阳未来的战略举措落实好。要按照统筹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设置、统筹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统筹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党建“三大工程”,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
3、要以各级干部的创新力检验公信力。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活力之源。我们的干部是否有创新精神,是否有朝气,直接影响组织部门的公信力。建设魅力信阳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对广大干部进行思想上的洗礼、观念上的重塑和思维方式上的再造。当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我们的干部队伍经历了洗礼,经历了锻造,“不换思想就换人”,使我们打造了一支能适应市场经济大潮的干部队伍。当然,锻造的过程是艰难、痛苦的,但也是新生的开始,是希望所在。这就像凤凰涅槃,凤凰在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后,获得新生,并在新生中达到升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创新意识,在思路上开拓创新,在举措上常抓常新,在方法上推陈出新。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各级组织部门要热情呵护创新型干部,在全市形成宽容失误、包容挫折、善待失误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干部开拓创新的活力。
4、以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升华公信力。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是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人民群众的态度是组织部门是否有公信力的晴雨表。我们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组织工作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组织工作的重要目标,把群众公认作为组织工作的最大追求。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引导干部走下文山、走出会海、走开牌桌,沉入基层、融入群众、投入事业,做到领导指挥在一线,情况掌握在一线,措施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业绩创造在一线,使推进组织工作的过程成为体现群众意愿、实现群众利益的过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对我讲的“四个常态化”,即自荐常态化、考试常态化、考核常态化、交流常态化,希望大家认真研究,使之形成制度,更好地推进组织工作各方面的创新,进一步增强组织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同志们,改革创新,春潮浩荡。推进组织工作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事业的需要、人民的期待。让我们高扬改革创新的风帆,以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谱写组织工作的新华章!
- 上一篇:四会资源思想交流
- 下一篇:干部远程教育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