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分析会的讲话

时间:2022-10-04 11:06:00

导语:民营经济分析会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营经济分析会的讲话

各位来宾、各位同志,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本世纪头五年,是我国“十五”计划实施、经济快速增长的五年,是中国民营经济空前发展的五年。这一时期,民营经济地位作用、自身素质和政策制度等方面均产生了历史性的根本的变化。今天,在“十五”计划将完成、“十一五”规划将实施的历史交替之际,我愿与各位一起回顾民营经济的五年发展历史,展望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

今天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论述民营经济五年来的历史性变化;二是简要回顾2005年民营经济发展形势;三是对未来五年民营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四是对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提出六项建议。

一、“十五”民营经济:历史新时期、五年大发展

我准备从三个方面谈民营经济的历史性大发展。

第一,“十五”是民营经济地位与作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五年。

这个历史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推算:“九五”末期的2000年,我国内资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约为42.8%,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比重约为12.6%,二者之和约占GDP的55%。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比重约为15%-16%,两者相加约占65%左右。

在工业方面,2005年与2000年相比,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年共增长246%,年均增长28%。2005年,民营工业比重达到60%左右,比2000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

特别要指出的是,私营工业增长更为迅猛。私营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318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8290亿元,2005年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五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约50%;私营工业利润从2000年的19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237亿元,2005年将达1460亿元,五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超过50%;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和工业利润平均增长25%的速度。

二是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十五”期间,一方面,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挑战。由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劳动力需求,吸纳了劳动力增量和存量转移的绝大部分,明显改善了就业结构、缓解了就业压力。

“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人。城镇民营经济就业人数,净增5700万人。而同期城镇就业总数之增加了4100万人,国有单位就业减少了约1500万人,个体私营企业就业增加了2600万人。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77.5%增加到2005年(预测)的84.1%。民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2000年的为65%左右增加到时2005年的75%以上。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不仅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而且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就业问题的基本解决,也就没有社会的基本稳定。

三是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

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私营企业税收增长率五年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从2000年的3.3%提高到目前的8.7%。2005年私营企业税收可达2000年的6.3倍。从税收总量看,目前民营经济税收比重已经超过国有经济。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60%,成为地方的主体财源。

民营经济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税收,而且成为中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首先,近2500万家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近2.5万元,涉及家庭人口达7500多万人,多数人基本上过上了小康生活。其次,430多万家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近150万元,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涉及投资者超过1000万人,家庭人口超过3000万人,这些家庭多数是富裕家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数量高于投资者人数,涉及的家庭人口更多,他们基本上属中等收入者,部分属富裕阶层。第三,在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达1亿至2亿人,他们因有了工作获得生活保障,其中多数人过上了温饱和小康生活。

四是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企业“走出去”的生力军。

“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6043亿美元(预计),增长3.6倍,年均增速3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的53.3%提高到2005年的77.4%,5年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特别要指出的是,随着进出口权的放开,私营企业现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生力军”。私营经济出口五年来年年翻番,五年增长48倍,在外贸出口中的比例由2000年仅占1%提高到今年1-9月份的14.6%。

第二,“十五”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得到根本性提高的五年。

这一根本性提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逐步进入重化工业和基础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大幅提高。

长期以来,民营特别是私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随着市场准入的放宽以及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进入到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与基础产业中。例如,从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数据来看,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2004年的营业收入总额和税后净利润总额跃居各个行业首位。

“十五”期间,民营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质量档次大幅度提高,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中国产品占领世界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营企业还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大约70%的技术创新来自中小企业,约65%国内发明专利来自中小企业,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

二是企业资本规模明显扩大,产权结构日益多元化。

“十五”期间,个体、私营企业数量和资本规模大幅增加。到2005年9月,我国私营企业已达419万户,注册资金总额为58157亿元,分别是2000年底的2.4倍和4.4倍;户均注册资金2000年为75万元,今年底的可达近150万元,增加了近一倍。

另据国家统计局12月6日公布的中国普查数据公告第一号中的数据,到2004年底,我国共有私营企业法人单位198.2万家,占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总数325家的61%;各类企业法人实收资本总额为18.2万亿元,其中个人资本为5.1万亿元,占全国的28%,外资资本2.9万亿,占全国的13%。另外,全国有个体经营户3921.6万个,从业人员9422万人,占全部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30.5%。

“十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在做大做强方面也是成绩卓著。根据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数据,2004年民营企业500家(上规模民营企业中销售收入前500名)的入门门槛为9.7亿元,比2002年的4.0亿元提高了2.4倍。2000-2004年,民营企业500家销售收入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为47.4%,比中国企业500家高26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已经成长起来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民营企业。

同时,私营企业产权结构也日益多元化,从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向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发展。根据2004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中的数据显示,1993-2003年的10年间,私营企业中独资企业比例由63.8%下降为22.5%,有限责任公司比例由16.5%上升至62.9%。

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近年也发展迅速。据有关方面统计,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私营企业有336家,在香港有119家,在美国有66家,在新加坡有50家。

三是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治理结构走向规范。

“十五”期间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根据《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私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逐年提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私营企业主比例1993年为17.2%,2000年为38.4%,2004年达到51.8%。而且私营企业家的政治素质和领导素质也有所加强,2004年私营企业主中共产党员的比例上升至33.9%。

私营企业治理结构已逐渐走向规范。许多私营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许多家族制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参与企业管理和运作,使企业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2004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私营企业中74.3%的企业设有董事会,56.7%的企业设有股东大会,50.5%的企业设有工会,内部组织的逐步完善对规范企业治理结构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四是诚信守法渐成趋势,劳动关系走向和谐。

过去,不少私营企业给人们的印象是假冒伪劣、唯利是图、破坏市场秩序。随着国家对诚信守法的大力倡导,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整顿,以及私营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诚信守法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企业信誉意识日益增强,信用水平不断提高。

劳动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十分重要的方面。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劳动执法监督的力度,政府和社会舆论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大力倡导,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日益认识到“关爱员工,实现双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维护员工合法权益,重视员工劳动安全、工资福利和教育培训,尊重员工的人格和自我价值实现,企业劳动关系正日益走向和谐。

五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奉献公益事业。

“十五”期间,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也取得很大进步,在依法纳税、提供就业、保护环境、资助教育、救灾扶贫、支持西部大开发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

以私营企业为主要参与者的中国光彩事业实施11年以来,参与的私营企业家和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达1.65万人,兴办光彩事业项目约1.2万个,投入资金800多亿元,安排就业277万人,捐资办学和资助其他公益事业97亿元,帮助538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为中国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十五”是民营经济政策和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五年。

这是民营经济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的又一重要标志,可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论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十五大之后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二,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明确宣告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四,明确宣告“各类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企业主、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些理论认识的突破,是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价值判断。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已经形成。

党的十五大之后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要“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并明确要求“要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各种所有制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方针的形成,给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重要的前进方向。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根本制度得以确立。

1999年和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社会制度中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作用:“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与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作为中国根本大法的宪法,明确阐述了这些重要法律规定,为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扫除了制度障碍。

四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要求:“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要从多方面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更具有标志意义的是,2005年2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人们简称“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明确提出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7个方面36条的重要政策措施。之后,几十个部门、三十二个省市区纷纷着手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意见。预示着我国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并将逐步完善。

二、2005年:三十六条新政策、民营经济新起点

2005年的经济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制定了“非公经济36条”。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全面、系统的政策性文件。文件充分反映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非公经济36条”明确了有关非公经济发展的七个方面重要政策,强调要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发展指导和政策协调。

“非公经济36条”的一个显著特别是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重大突破。对非公有制经济,第一次正式提出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第一次明确了进入垄断行业,并可进入自然垄断行业,第一次明确提出可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和商业性勘查开发,第一次明确了允许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

文件颁布之后,30多家政府部门和32个省市区分别制定配套措施与实施意见。目前已有10多家政府部门出台了配套的实施办法。已有20来个省市区出台了配套实施意见。与此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正在进行。

在“非公经济36条”政策的推动下,2005年民营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稳定发展态势。预计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5%左右。民营经济占全部城镇就业的比重2004年为74.7%,2005年约为75.8%。民营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4年的57.6%提高至2005年1-9月的59.8%。私营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004年为15.1%,2005年1-9月份为17.0%,提高1.9个百分点。

2005年1-9月全社会税收收入的增长率为20.8%,其中民营经济的税收增长率为23.4%,国有经济的税收增长率为12.6%。民营经济税收占全社会的比重2004年为32.1%,2005年1-9月为32.5%。私营企业税收1970亿元,增长37.2%,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为8.7%,比去年又提高1个百分点。加上个体经济,目前私营经济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为13.1%。

2005年,民营经济投资维持高增长速度。1-9月份,民营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57.9%提高到61.6%。其中私营经济的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从2004年为11%,2005年1-9月份是13.3%。

2005年,民营经济出口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民营经济占全社会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4.1%,2005年将达到76.9%。其中私营企业出口增长迅速,占全国出口的比重可达14.6%,比去年再提高约3个百分点。

三、“十一五”民营经济:新的增长,质的提高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展望未来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前景更加乐观。

“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预计我国GDP年均增长8%,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遵循六个必须的原则要求,完成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采取七大改革开放措施。这七大措施是: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深化的大好形势下,展望未来五年,中国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发展将呈现五个方面变化趋势。

变化趋势之一:发展速度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私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个体私营经济增长率将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的50%左右,占全国GDP的比重将达到40%以上,全部民营经济将达到3/4左右。

变化趋势之二:企业规模继续明显扩大,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大公司大集团将形成。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规模将增长60%以上,达到户均250万元左右;将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进入最大1000家工业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企业,可能有几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变化趋势之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向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更大拓展,技术不断升级、产品档次更加提高。民营企业继续在轻纺商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体地位;在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产业领域的份额将进一步提高,在其中的部分中小类行业将占主体地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将出现。

变化趋势之四:企业治理结构不断规范与完善,人才结构和员工素质进一步提升。私营企业中的公司制企业比例和海内外上市公司中的私营企业比例进一步提高;私营企业中的家族与专家结合型管理进一步发展,企业治理结构更加走规范、合理和现代;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进入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明显提升,普通员工素质进一步提高。

变化趋势之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在国家的倡导和社会舆论的宣传监督下,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进一步提高、管理制度的相应建立和社会责任行为的具体履行。这一切,将推动民营企业进一步成为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四、民营经济发展建议:全面落实国家政策,大力提升自身素质

在看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和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民营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体制环境方面的障碍和自身素质方面的问题。如:私人财产权保护相关立法的滞后,行政执法和司法监督中的不公平,市场准入实际管理中各种或明或暗的限制,财税金融土地技术和社会等方面服务的不完善甚至歧视,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严重落后,私营企业自身素质方面仍有种种局限。这些问题是今后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必须采取积极和切实措施加以解决。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六项政策性建议:

第一项建议:加快配套立法进程,完善保护私人产权法律体系。为此,要加快宪法中有关公民合法财产保护的有关配套立法进程,清理与此相悖有关法规条款,完善保护私人产权法律体系,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制度基础。

第二项建议:改善行政执法改进司法监督,营造更加公正的法治环境。为此,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加强和改进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为民营经济营造真正公正和有序的法治环境。

第三项建议: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为此,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切实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及基于行政的经济垄断,推进行业准入政策与管理的公开化、公平化、程序化、规范化,为民营经济创造真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项建议:改革财税金融管理制度,构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此,要加快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步伐,建立适合和满足各类企业需要的信贷政策体系,特别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对创业型、就业型、科技型、服务型中小企业实行税费扶持政策,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收费,切实制止摊派,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五项建议: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的重要作用。为此,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速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步伐,彻底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真正使其市场化、民间化和自立自主,赋予民间行业商会在市场中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平等权利,逐步形成行业商会、协会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六项建议:健全治理规范行为,大力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为此,要加强和改进对民营企业的监管,积极引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产品技术和制度创新、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强化员工技能水平培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承担更大社会责任,努力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