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报告会上讲话

时间:2022-10-03 04:05:00

导语:经验报告会上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验报告会上讲话

尊敬的各位市级领导及全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大家好。

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委托我和赵永浩副市长带队,带领全市38个主要经济部门的领导,赴苏州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习考察。通过学习和考察使我们了解到苏州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还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城市,而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工业化经济的发展过程,速度之快,为世人所瞩目,在全国形成了经济发展独特的“苏州现象”。目前,苏州市新增注册外资1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5亿美元,在全国名列第一位;工业规模是9560个亿,在全国排在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1554个亿,名列全国第三;区域生产总值实现3450个亿,全市财政收入达到585个亿,在全国大中城市当中排在第四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有94家落户苏州。苏州市所属五个县级市都已进入全国百强县,排在前五名的有三个市,其中昆山市排名全国第一。

学习考察过程中,我们听取了苏州市委党校及相关经济部门的专家讲述了苏州民营经济发展、三农问题实践以及开发区建设等各方面大家感兴趣的理论知识,又到沙钢集团、隆力奇集团等著名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使我们切身感受到苏州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发展理念、浓厚的发展氛围和辉煌的发展前景,体验到我们与苏州在经济发展和思维方式的差距,受到了很好的启迪和巨大的思想震撼。苏州人给苏州的发展总结出“三件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亲商意识。在苏州人特别是苏州干部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些可贵的精神力量。下面,我代表赴苏州学习考察的全体同志向大会汇报一下学习考察期间的收获和体会:

收获和体会之一:学习苏州人永不满足、不甘落后的争先精神,牢固树立“率先发展”的强烈意识

学习考察中感受到,“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16个字的张家港精神,反映了苏州各地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也是苏州市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他们坚信穷不生根,富不天生,敢于打破常规,形成了没有不想干、没有不会干、没有不能干的工作氛围。他们既勇于竞争,又善于合作,更敢于争先,在许多领域始终保持标兵的地位。他们知难而进、负重奋进,化挑战为机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

张家港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一无特别资源、二无地理交通的特别优势。1962年建县之初,张家港年生产总值不足1亿元,财政收入不足1000万元,农民年人均分配只有62元,是“苏南的苏北”。但张家港人不甘落后,甘当落后不是张家港人的性格。经过10多年的发展,张家港现在已经成为长江黄金水道上一个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2005年,张家港实现财政收入85亿元,年增长26.96%,比1991年的2.25亿元增长了37.8倍。2005年张家港有三个第一:地方各项税收入国库168亿元,列全国县市第一;国税地税71.5亿元,列江苏省县市第一;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亿元,继续保持苏州第一。张家港能够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与张家港人敢抢、敢干、敢拼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一是发展初始,他们顶住了巨大压力,不顾各种冷言冷语,一门心思艰苦创业搞发展,并提出了“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地位,没有外向度就没有知名度”、“以发展论英雄,凭贡献坐位置”、“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无功就是过”、“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等思路。每年都确定较高而又符合实际的目标,始终保持着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靠千言万语、千方百计,想干的事一定要干成,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张家港自身优势很少,又远离上海、苏州、南京等大城市,没有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更没有矿藏资源,惟一的优势是紧靠长江,有近100公里长的长江岸线,距离出海口——上海吴淞口140海里,而吴淞口又是个深水港、避风港。要开发沿江,各种困难和矛盾难以逾越。最大的困难是长江沿江码头开发权不在张家港,由国家航运总局控制。沿江建码头只有国家有权开发,县市根本不会被批准并由国家来开发,地方要无条件服从,提供土地等一切保障服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争取到沿江开发权,张家港市当时真是泼天大胆,派人专门去了长江航运局。航运局开始就是一句话,三个字--“不能批”。不批就不走。他们每天一早就去办公室打水擦地,晚上宴请他们沟通感情,说尽千言万语、使尽千方百计做航运局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强烈要求发展的感动下,航运局派人专门到张家港实地考察,最终批准了他们自建码头的要求,开启了张家港以港兴市的第一扇大门。

三是靠“张家港速度”。在中央航运局允许张家港建码头后,张家港专门从上海请来了专家参与设计和规划码头建设工作,上海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说:“凭你们目前的技术和实力,完成码头的修建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听后他们十分焦急,经济发展时机不能等,三年时间太长。于是与专家商量:“能不能快一些,最好在半年时间建成。”专家说:“根本不可能,如果你们半年时间能够建成,我从上海爬到你们张家港。”说完就走了。张家港市没有气馁,马上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对策,聘请专家团,制定了详细的码头建设方案,动用一切财力、物力、人力,克服万难,带领群众日夜奋战,仅在半年时间建成了高质量的码头。码头成立剪彩时,还专门派车把当时请的上海专家接过来参加剪彩活动。那位专家看了后,感觉十分惊讶,连连说:“万万没有想到,这么复杂的工程你们竟然仅用半年时间完成了,真是了不起”。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张家港速度”,这种高效的工作为张家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靠自加压力,苦干实干。1992年初,张家港市喊出了“三超一争”的口号:工业超常熟(常熟当时在苏州市各县市经济总量第一);外贸超吴江(吴江外贸出口连续9年是江苏的冠军);城市建设超昆山(昆山是经国务院批准的自费开发示范县)。当时提出这个口号的动机只有一个,就是挑起竞争,发挥人的最大潜力,加快老百姓致富的步伐。口号一经喊出,可谓石破天惊,也把张家港市推上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绝地。当时泼冷水攻击的人有,不服气要比一比的人也有,张家港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当时,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不争论、不空谈、苦干实干。自讨苦吃、自加压力让张家港实现了自我超越。为实现“三超一争”,张家港先投入6亿多元建成了保税区;用不到2年的时间,投入3亿元建成了70米宽、6车道、33公里长的张扬公路,45公里长的沿江公路;投入3亿多元建成了全国第一条步行街……仅仅奋斗3年,张家港的经济总量、税收、外贸出口、外资引进等均在苏州市处于领先水平,而且成为第一个获得开发长江国际港口资格的县级市,第一家争取到了县级外贸进出口权,建设了全国惟一的内河港保税区……

五是靠弘扬创业者,保护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大胆激励开拓者。张家港每个季度都要公布实绩数据、排名位次,每次工作会议都要开展点评,让先进有压力、让落后坐不住。会风是干部作风的一面镜子。十多年来,张家港市的两级干部会议也好,千人大会也好,基本没有无故迟到早退或缺席现象,会场内也很少有人交头接耳。全市干部大都经常自觉放弃星期天、节假日,白天不够晚上凑。在张家港,当干部的确辛苦,但他们说:“再苦再累,换来的是发展进步,值得!”

收获和体会之二:学习苏州人开拓创新的精神,敢做敢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观念创新是苏州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前提,苏州为什么发展迅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苏州人敢于解放思想,勇于突破自己。面对新的形势,他们总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先例尝试干,没有本本摸索干,没有现成经验创造干,敢于应变求新,勇于立异标新,善于推陈出新。“先干、后看、再办”,是苏州经济和社会迅速崛起的重要法宝,也被苏州人总结为“昆山之路”。昆山原来也是以农业为主的一个县,人均土地比较多,达到了人均3-4亩。现在,昆山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非常快。昆山搞国家级开发区,到北京去批,国家开放办就是不批,县一级搞国家级开发区不给批。昆山市于是自己总结其他地区建设开发区的经验,自己建开发区。开发区建成以后,昆山的发展很快,得到了国家开放办的认可,最终批准昆山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李鹏总理讲了一句话:“以后再搞开发区,必须走昆山之路”。就是不是先批准你是国家级开发区,而是建好以后政府再承认你是国家级开发区。所以苏州人的“昆山之路”就是从无到有的创新实干之路。

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关键在于他们不断解放思想,及时更新观念,始终在观念上先人一步,在工作上高人一招,在效率上快人一拍。正如苏州人所言“拼发展,拼的是思想解放的程度,拼的是体制开放的程度”。在这方面,苏州市璜泾镇大胆解放思想,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双带”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全民创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璜泾镇位于苏州太仓市东北部,以前是一个非常闭塞的小镇,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经济不发达。党委、政府一班人经过一番调研,明确提出:“只有创业才能兴业,才能致富百姓”。为转变经济发展落后的面貌,近年来,他们创新工作方法,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活动和“全民创业、实体创业、科技创业”的“三创”活动,激励党员群众“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让一切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全力促进本地经济健康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他们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创业,村支部书记经济实力必须是所在村前五强,村民主任经济实力必须是所在村前十强;发展的新党员必须是经济带头人。镇政府与党员、干部签订合同,强调副镇级以下党员干部、各村各单位负责人在3年内必须带头兴办一个企业,否则劝其待岗、离岗。他们提出了“没有企业不是好党员,没有企业不是好干部,没有企业不能当干部”的口号。认为干部对经济建设“投入得越多,贡献就越大,投入得越多,党性就越强”,并提倡干部8小时以内是干部,8小时以外是老板;党员干部要带头拿出存款创办私人企业,干部的存款要“降到零”,甚至是贷款,哪怕是变成负增长。目的就是鼓励大胆投资,并认为储蓄越多,脑筋越死,就越要受穷。这样,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创办企业的局面,出现了嫁女不用洋房、汽车、存款作陪嫁,而用企业作陪嫁的现象。这些措施的实施,拉动了民间投资,使璜泾镇经济蒸蒸日上,本地民营资本超30亿元,50%的农户成了股东老板,年销售千万以上规模企业达150家,农民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苏州市对璜泾镇的做法采取“不制止、不争论、不干扰、不打击”的态度,与其他地区规定领导干部不准办企业,不能注册法人相比较算是大胆之举。这种做法虽然不是在所有地方都适合操作,但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加快发展中要坚决做到不争论、不议论、不指责,以实绩作结论,以发展论英雄。不仅要做好上级要求的和布置的事,还要敢做上级和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事,敢于闯、勇于试。目前,苏州的沙钢集团就是通过村干部入股自筹资金创办起来的大企业,这个企业的老板最初是村干部,通过带领村民入股的方式创办企业,目前沙钢集团拥有资产350亿元,职工9800多人,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405亿元,上缴利税22亿元,在全国民企500强中名列第2位。

收获和体会之三:学习苏州人超前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并及时抓住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意识超前、工作超前、抢抓机遇,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遥遥领先的重要原因。苏州的干部认为,“机遇在犹豫中丧失,差距在等待中拉大,不争不抢是庸人,错失良机是罪人”。尤其是对待新政策的问题上,许多地方一般是学习政策、执行政策,而苏州人是善于分析形势,超前思考,超前谋划、研究政策、用活政策。在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中,苏州人醒得早、起得快、跑得猛。苏州人在思想观念上的独特见解,令人耳目一新,苏州人给自己的文化起了一个名字,叫水文化。这并不是说苏州的水多,而主要是指苏州人的思维方式灵活、机智、善变,就像水流一样,碰到障碍就拐弯。改革把苏州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与水的形态有很多相似之处。改革开放20年来,苏州没有享受到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他不是国家直辖市,不是计划单列市,不是副省级城市,更不是经济特区,但目前他们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已经第四位了,发展速度那么快,就是与他们转变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抓住了许多历史发展的机遇,对发展机遇,苏州人有独特的认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却经常把困难考虑得过多,问题想得过于复杂,因此发展的良机常在犹豫不决中丧失。而苏州人把机遇作为一种蕴藏于复杂局势中稀缺的发展资源,在他们看来形势有利时乘势而上是机遇,发展困难时迎难而上更是机遇,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抢抓机遇,越能显出英雄本色,越能拉开与别人的差距,“抓住机遇比优惠政策更重要,抓不住机遇就可能要落后一个时代”。在这里,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一是抢办开发区批件。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苏州市就洞察到了这一有利于发展的时机,他们认为我们党的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会有所调整的,因此错过这个时机是会后悔的。因此,他们明确提出苏州发展战略调整为大开放大开发战略,强调市县两级都要办开发区,这在当时全国都是少见的。在贯彻落实这项工作中,他们提出了“办开发区拿到批件是硬道理”的口号,向南京和北京打了办开发区的报告后,派出专门干部长驻南京和北京,盯在那里拿批件,想方设法拿批件,结果16个开发区,除苏州工业园区以外,其它的开发区的批件统统在1992年全部拿到手。进入1993年,国务院果真发出了一个文件,这个文件实际上是要控制股票、房地产和开发区,而苏州已经在这个文件实施之前就把批件拿到手了,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开发区的建设,从而赢得了多年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为下一步发展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二是充分抓住国家领导人到来的机会,为本地经济发展谋求机遇。比如刚才说的张家港市,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他们又萌生了建设张家港保税区的念头。保税区具有土地优惠、税务优惠等许多政策,有利于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当时,全国一共有15个保税区。作为一个县级市,按正常申报国务院肯定不批。因为在94年的时候,这是国家严格控制的项目。那么,不批怎么办,不干还不行?就在这个时候,他们接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将要到张家港市视察的通知,张家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研究制定好接待工作方案的同时,制定出了将张家港保税区的事办成的详细方案。当李鹏总理到张家港后,他们就向李鹏总理介绍了改革开放后张家港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变化,李鹏总理听后非常高兴。他们觉得时机到了,便向李鹏总理提出要建1.5公里的保税区的计划,结果李鹏总理不仅没说不行,反而对他们的设想很支持,还给予了充分肯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这个时候,他们又提出请总理提词的请求,总理又答应了。于是工作人员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笔、墨、纸,李鹏总理问:“写什么好呢?”,他们说就写张家港保税区吧,于是李鹏总理写下了“张家港保税区”六个大字。这之后,他们就马上组建四支队伍,派出专人拿着总理的题词到中央有关部门去申请。与此同时,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边申报边建设,一个月修筑12公里围墙,搬迁2500户农民,7个月建成一流的现代化专用码头,很快达到了建设标准,拿到了中国唯一的内河港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的批件。

三是善于捕捉信息。2003年春节,吴仪副总理来苏州过年,苏州市领导去宴请她时,顺便汇报了2002年的工作。她听了以后说:你们现在投资比较过热,要注意协调发展,中央为了控制投资过热要出台几个政策,如收紧银根,土地审批要进行严格管理。对于这样的信息,他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马上召集市委办、政府办、发改委、经委、银行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开会商议:“如果这些政策出台,对苏州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带来什么后果?我们怎么办?”大家认为:收紧银根对苏州影响不会太大,而停批土地则会给苏州造成严重的影响,是刹手剑。苏州有许多项目,都已经给人家承诺了,没有土地供应,就会失信于民,失信于外商。因此,苏州组织力量,抢在中央出台严格国土审批政策前,半年之内到中央、省有关部门拿到足够的工商、城建用地的批件,共审批了60平方公里,为全市的工商、城市建设储备了足够的土地。

收获和体会之四:学习苏州人的亲商意识,提升招商引资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苏州能够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与其优良的发展环境、灵活的招商方式和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是分不开的。在这项工作中,苏州人提出了“亲商”的理念。亲商的含义不是字面上的亲近客商,而是始终站在客商的角度看问题,实现换位思考。目前,苏州市所有的政府机关像是“服务中心”,所有部门、官员都想着同一个问题:投资商来这里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我们要采取一切的措施要保证他们赚钱,“不仅要管“新郎”和“新娘”见面、订婚、结婚,而且要管他们的儿子、孙子,一包到底”,从而形成了以亲商理念为核心的一流软环境,构成了苏州快速、协调发展的“第三大法宝”,形成了这个地区最具竞争优势的独特魅力。

一是苏州人把营造良好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相关基础工程来抓。苏州人认为,好的投资环境是引进资金和项目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就是投资、就是项目,重点提出要营造好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配套协作环境、系列服务环境、居住环境和硬环境。主要想通过建好七种环境达到让一切投资者赚钱,让一切创业者成功的目标。以昆山为例,昆山市在营造投资环境方面舍得用心、用钱、用力气。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等一系列活动,城乡环境大为改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为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他们由亲商引申出安商、富商的理念。安商是要给投资商一个透明的、可以预见的政策判断,一个稳定的、可以信赖的发展环境;富商,是给投资者一个可以预期的投资回报,一个综合商务成本低、成长前景明朗的投资信心。这一切,无不倾注着真诚为企业为投资商服务真情。昆山开发区还成立了“马上办”办公室,提供24小时咨询、投诉、服务,受到外商的青睐,外企评价昆山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办事高效、安全可靠、有利可图”。

二是苏州人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个形象工程来抓。苏州对于招商人员队伍建设十分重视,要求招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敬业意识、广博的知识积累、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亲和得体的个人魅力,力求以招商者的个人魅力折射出城市、项目的形象。苏州在提高招商人员综合素质方面确定了把招商人员培养成为交际大师、语言大师、功夫大师、美容大师、幽默大师、魔术大师“六种大师”的形象目标。要求招商人员必须是十分善于与人交往的佼佼者,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要能够把死的讲活,把活的讲得更活,把坏的讲成特点,把好的讲得更优,要有凭三寸不烂之舌使投资者信服的本领。在招商这个过程中,招商人员要努力美化自己的城市,夸赞自己的项目,要说得象美女一样打动人心。不好的也要说成是好的,就象做化妆品广告一样,吸引人们购买的欲望。总而言之,要想方设法让投资者相信,苏州就是最适合他投资的地方,要通过善意的欺骗以期达到共赢的目的。总之,招商引资上项目才是硬道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州市新加坡工业园的建立。1992年,当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准备在内地投资建立新加坡工业园,最初选址在青岛或烟台或上海等地,并先后到这些地区去实地考察。结果在山东青岛、烟台考察时,青岛人说烟台的发展环境不好,烟台人说青岛的发展环境不好,都想要工业园的投资项目落到本地,这种互相贬低对方的做法使李光耀放弃了在山东投资。到上海后,上海认为新加坡是个小国,因此,投资门槛很高。离开上海后,李光耀准备路过苏州去看一看,苏州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对策:一是针对新加坡卫生环境好,所以对李光耀在苏州行走路线上,要求每家窗前摆一盆花,把街道弄得一尘不染,甚至动员人力擦街道,得到李光耀“花园式城市”的评价。另一方面让年仅42岁苏州副市长接待,这位副市长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他用流利的英语来介绍苏州情况,使李光耀得到的是与其他城市于众不同的感觉。在李光耀回新加坡后,为促成这一项目,苏州市马上派出了上千名干部去新加坡学习了相关理论。通过一系列有诚意的举动,最终促成了项目落户于苏州,后来,新加坡在工业园区的投资达到了19亿美元,带动了苏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苏州人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个创新工程来抓。苏州人认为招商引资是大学里没有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动态的、综合性的科学,必须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方法。苏州的招商引资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果,与他们不断采用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是分不开的。概括起来说,苏州人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链条式、组团、小分队、拜访、中介、、领导亲自招商等9种招商方式。他们认为:对外商宣传自己的投资环境,领导干部说再多的话,不如让赚到钱的外商讲一句话。“你召开招商引资会讲一万句,不如投资者讲一句”。提倡“以商招商”如:昆山一个生产电脑的一位台商代表王永庆,在昆山投资电脑等几个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利润,在他的宣传影响下,陆续有1800多位台商来到昆山投资,形成了第一个台胞投资区。今天当我们在感叹昆山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时,有谁会想到,昆山的第一个外资企业是由昆山市外贸局局长带队,自带干粮,在上海浦东开发区管委会的台阶上坐了几个月等来的。每当看到从浦东开发区出来的外商,他们就主动上前宣传昆山的投资政策,终于把一个又一个外商引到了昆山。如果没有这种自强自立、不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昆山的条件再优越,也不会出现今天这样令人震憾的“井喷”现象。昆山人在实践中还摸索出一招叫“链条式招商”的办法,即每引进一家外资企业,就跟踪这家企业在海外的上、下游企业,然后通过这家企业和他们取得联系,劝说他们前来投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有一位副市长将他的手提电脑拆开,看哪个零部件昆山还没有生产,就劝说相应的外资企业前来设厂投资,结果一条完整的IT产业链很快就在昆山形成了。这种有目的的招商工作使昆山产业结构迅速得到调整,产业层次快速提升,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民生用品等主导产业。昆山之路因此越走越宽,形成如火如荼的外向型经济浪潮。**年,苏州完成的合同利用外资是147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当中名列第一位,占全国总量的8.2%;完成实际利用外资是95亿,这在全国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利用外资都超过上海。

总之,通过学习考察觉得苏州的招商引资工作有三大亮点,一是有系统的招商理论和方法;二是有600多名专业敬业的招商引资干部;三是还有50多家私人招商引资中介公司。政府提出:“来帮助招商引资的是恩人;来投资帮助我们的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引资之门的是能人;影响招商引资工作开展的是罪人”。对引资企业做到“有事即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从而使这项工作出现了很大的成绩,就象前面所说的,目前苏州市引进外资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是第一位的,超过上海。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有94家落户苏州。

以上是我们赴苏州全体同志的学习考察体会和收获。总之,虽然时间很短,但对我们的震动很大,感触颇深,学到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增长了见识,真正体会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看到人家发展得那么快,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自然而然就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作为一名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扪心自问,人家能想到、能干成的事,我们为什么想不到、干不成?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件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对照我们的条件,我们与苏州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去寻找客观原因,更主要的是主观上的思想解放。只有树立了发展意识,摒弃了“等、靠、要”的思想,只有首先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才能指导实践走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今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也面临着延龙图开发等好的机遇,市委、市政府也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我想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正视现实,树立信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鼓足勇气,寻求发展。寻求发展不能只是讲在口上,更多的是落实到行动上。要学习苏州人那种“宁肯犯错误也要干成事”的劲头,为我市的早日腾飞贡献出我们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赴苏州学习考察的全体同志,向市委、市政府以及重视关心我们的所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