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中心组学习发言

时间:2022-09-26 05:27:00

导语:党委中心组学习发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委中心组学习发言

党中央最近做出了《关于学习〈文选〉的决定》,并举行了学习《文选》报告会,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学习活动做出了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培训的重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文选》。《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集中展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党员干部要带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深厚的感情、满腔的热情,抓紧时间进行自学,坚持不懈,认真通读《文选》原著,把学习、宣传《文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起好表率作用。学习《文选》关键在于学以致用,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要结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结合集团发电生产经营实际,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在深化电力改革的进程中,夯实集团安全生产基础,完善生产管理,不断增强集团发电业务在发电市场的竞争能力。

第一、立足于科学的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抓住一个关键,把握一个灵魂,努力践行“三个代表”。

《文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智慧和经验的经典之作,是我们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最好的教材。这部著作论述、分析的实践过程和历史事实大都是我们亲自经历或者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谈到的许多事情都是我们前几年做过并且在当前和今后还要继续做的,书中所讲的道理离我们现实生活最近,读起来十分亲切,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深入学习《文选》,一定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坚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深入学习好领会好贯穿全书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和其创新的理论品格。从恩格斯晚年思想到列宁主义,从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无不如此,以一贯之。深入学习《文选》,要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把同志精辟概括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形成的富有独创性的21个方面的理论观点,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上形成的富有独创性的10个方面的理论观点,逐个学懂弄通。要把学习《文选》同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同志的著作同学习马列著作、著作、邓小平著作[尤其是其十个论点,即:时代主题论(基本世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基本国情);社会主义本质论(以生产力为标准);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党建理论);发展是硬道理]结合起来,同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结合起来,同学习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同进一步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同金元公司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转化为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为准则,切实做到在认识上有新提高、运用上有新收获。

金元公司成长五年多来,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发展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生产运营工作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把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起来,把规模、质量和效益高度统一起来,把职工利益和股东利益高度统一起来。生产营运工作的重心就是要保证机组在有限的电力市场份额中,以良好的商誉、最佳的运行方式和优良的经济技术指标,保持电量快速稳定增长,锻造集团多元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努力推进粗放型生产管理方式向效益型内涵式增长模式的转变,实现精细化管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三个代表”的精髓,也是《文选》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过程就是全面把握事务的真实情况,求真务实,不断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的过程。集团公司正处于二次创业期,以电力为依托,进行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电力业务仍将是公司的核心业务。由于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电力供需矛盾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程度上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电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已成定局,发电市场将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同时随着区域电力市场模拟运行适时转入全面模拟和试运行和贵广第二回直流的分极投产和外送能力的增加,对发电企业而言又孕育着新的机遇。

如何才能在竞争中占稳脚跟,巩固发电业务应有的市场地位,最终赢得胜利呢?关键在于苦练内功,注重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保证机组安全、环保、节能地经济运行,适时调整工作思路,走效益型内涵式的持续发展道路。以安全运行赢得商誉占领市场,以节能降耗赢得效益,以环保保证可持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以更高的标准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待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夯实管理基础。五年来,集团公司电力装机容量逐年递增,新机按计划及时投产,发电量实现了较快增长,截止**年9月,集团公司管理装机容量达774余万千瓦,当期完成发电量345亿千瓦时,取得了发电生产和项目建设的双丰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我们的技术经济指标、可靠性指标和安全指标与国内一流电厂的差距,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认真分析原因,扬长补短,借鉴先进经验,用他山之石,攻已之玉,切实夯实生产管理的基础。

二是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电力改革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把握新趋势。通过优化管理流程、优化运行方式、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加强检修管理,不断优化技术经济指标,不断寻找与市场需求的差距,通过持续改进活动来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

三是要坚持走效益型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把精细化管理引向深入。**年集团公司发电量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但机组的可靠性指标和节能指标并没有同步提高,除了煤质差的众所周知的主要原因外,基础工作不扎实,人员操作技能有待提高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要坚决摒弃只讲电量增长,不讲可靠运行、经济运行的粗放的生产管理方式,要建立以最佳运行方式和优良的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电量增长模式。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以人为本,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长期的电力生产管理经验表明,安全生产必须依托集团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在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方面下真功夫。一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强化“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氛围;二是要提高安全生产监督人员的监督检查意识,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督职责;三是工作中要强化制度执行力的意识,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为推动安全生产形势长期稳定奠定基础。四是要着眼于建立公司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技术监督和制度保障体系。

——强化基础管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生产运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表明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础管理讲究抓细、抓实、抓严。抓细,就是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精神,认真细致地抓好安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抓实,就是要对每一项工作落实措施、落实责任,防止形式主义,做到处处有人抓、事事有成效;抓严,就是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对查出的问题抓住不放,落实整改措施,并一抓到底。

——突出管理重点。安全管理方面的重点一是抓重点区域,扭转安全生产严峻形势;二是抓重点环节,要针对薄弱环节,如制度不完善、安全责任不清、制度执行不力等,研究制定有效措施,重点加以解决;三是抓重点问题,如防止高处坠落事故、误操作事故、习惯性违章现象,应作为重点整治的事故类型,大力开展专项治理,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生产管理方面的重点是更新检修模式,优化机组检修安排,提高检修质量,提高运行操作技能,强化技术管理和技术监督。生产经营方面的重点是稳定发电上游市场,抓好电煤供应,以适度的库存煤量为加强采制化管理、改善煤质创造条件,同时要严格控制综合成本,在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经营责任的考核,在管理流程中强化各级经济责任的传递。

——推进科技进步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进步是生产营运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支撑,要使生产运营管理精细化,必须在管理(包括评价)手段、技术装备上下功夫。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包括在管理手段、技术装备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提高生产运营工作的科技含量,把生产管理真正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要积极推广安全适用的发电厂管理技术(如信息集成和数字化电厂)、先进工和先进设备。

——抓好节能降耗和脱硫工程建设。能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资源因素。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发展的环境代价巨大。为推动全社会大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总量排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家发改委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集团公司也与省政府签订了《**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和《**期节能目标责任书》。因此,认真做好和落实集团**期节能规划和脱硫工程建设计划刻不容缓,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推进节能降耗实现安全经济运行,通过完善发电生产环保系统设施减少污染物总量排放是集团发电企业走效益型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