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工作讲话

时间:2022-08-31 06:56:00

导语:水利信息化工作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水利信息化工作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十五”水利信息化工作经验,分析当前水利信息化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十一五”和近期水利信息化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快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步伐。这次会议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向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敬业爱岗、奋发进取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向获得表彰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一贯关心支持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国务院信息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十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时期,是我国水利发展和改革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水利发展思路发生了深刻转变,投资规模空前,改革不断深入,包括信息化建设在内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1、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全国已累计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支线15000多公里,微波站500多个;初步建立了26个重要蓄滞洪区的县、乡级洪水预警反馈系统;在公众电信网覆盖不足的地区,配备了大量的短波和超短波电台,部分地区配备了专用卫星通信设施;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实现了大部分重要防汛水雨情监测信息在网上的实时交换。全国雨量站全部实现自记,其中54%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水文站有一半以上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其中中央报汛站有75%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在重点防洪区和大中型水库建立了自动测报系统。长江委118个中央报汛站全部实现了报汛自动化,自动报文在20分钟内到达流域水情中心的整体合格率为99.75%,准确率达到99.56%。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成了水利信息骨干网,实现了水利部与直属单位、七个流域机构及各省(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宽带互联;流域机构到所属单位的网络基本建成;水利部机关与在京直属单位和七个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互联已完成测试工作;部直属单位、省(区、市)、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基本完成了计算机部门网(局域网)的建设。辽宁等14个省(区、市)建成了至各地(市)水利局、直属单位,甚至到县乡的宽带互联网络。北京市根据《北京市水利骨干网——信息高速公路总体规划》,建设完成了以北京市水务局为中心,上连国家防总、水利部、海委、北京市政府,横连市交管局、市气象局,下连13个区县水务局和28个局属单位的信息高速公路。

水利信息网的基本建成,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对扩大信息服务领域、满足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需要等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奠定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2、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不断深入、实用性明显增强

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工程、水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等一大批应用范围广、发挥作用大、具有代表性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充分展现了水利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引领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作为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自*年国家批准立项以来,一期工程中23个地市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以及永定河流域微波系统已经建设完成,5个流域机构、6个省(区、市)的43个水情分中心已开工建设。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已建成并投入应用,在抗御*年淮河洪水、*年永定河防汛演习、*年抗御淮河洪水和西江洪水、*年黄河防汛演习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为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汛部门的调度决策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支撑手段。

总投资约1.5亿元,采用“1+7”模式组织实施的水利部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工程(一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完成了软硬件产品的采购和安装,初步完成了公用平台的开发和部署,综合办公系统已在水利部机关全面试运行,并进入流域机构部署定制阶段。规划计划业务管理、人事劳动教育业务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政务应用开发已经全面展开,部机关与在京直属事业单位及流域机构的综合办公系统互联正在进行。目前,水利系统大部分单位和部门内部都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一些单位还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多部门协同办公等。

“十五”期间,在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太湖流域以及辽宁省、江苏省开展的流域与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取得初步成果。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黑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等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水量调度管理技术手段,有力地提升了对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管理的调控能力,提高了调度和监督管理的科技手段和现代化水平,为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塔里木河调水的成功实施和黑河分水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手段。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了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目前,一期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委、黄委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3个省(区、市)监测总站和100个监测分站。初步建成了全国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部分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数据库和试验观测数据库。开发了水土保持公务管理软件和GPS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应用系统、黄河流域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松辽委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数据库和公务管理系统、湖北省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水土保持遥感监测信息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确定了全国30个大型灌区,共完成信息采集站点2339处,建设了灌区管理单位机关局域网,已建分中心76处,初步完成灌区业务应用软件137套。四川省都江堰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保障了工程安全运行,使这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新的、更大的作用。张掖市洪水河灌区实现了水位采集、闸门控制和输配水决策的自动化,为合理配置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打消了群众用水时担心水管员人工操作乱记账、“人情水”的疑虑,保护了群众的利益和用水权益。

3、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渐加快

“十五”期间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取得积极成果,部分流域水利数据中心启动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流域、省级水文基础数据库,全国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电子化。建成的1954北京坐标系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已发放至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水利数字图书馆试验研究项目中,建立了中外文图书库、中外文期刊库、特种文献库等4类13种试验型资源数据库。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我部承担了水利资源分中心的建设,目前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此外,正在开展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工程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的建设。黄委、珠委和太湖局的数据中心建设已经开始实施。上海、浙江等地的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水利信息公众服务能力日益提高

“十五”期间,全国水利系统在“宣传水利、促进发展、增加透明、提高效率、增进沟通、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下,积极开展了门户网站建设工作。目前,水利系统共有综合性网站5家,部属事业单位网站32家,各类专业的水利网站近100家,省级水利部门全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大多数市县级水利部门建立了网站。这些网站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了水利信息服务,促进了信息沟通,加强了水利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其中,水利部网站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政府优秀门户网站”。福建水利信息网为公众提供了及时了解洪水、台风、干旱等灾害信息的平台,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在台风洪水期间日访问量最高达20多万人次。上海市水务局利用门户网站实现了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事务的在线审批。

5、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取得重要突破

在水利信息化规划方面,*年水利部正式印发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七个流域机构、17个省(区、市)水利部门也先后完成了各自的水利信息化规划。作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专项规划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也已编制完成。

在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方面,水利部、各流域机构以及26个省(区、市)都成立了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流域机构和大部分省(区、市)都组建了信息中心,并不断强化了行业管理职能。经过近些年的不断探索,基本建立了与水利信息化建设客观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施、运行、管理、协调和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水利部先后出台了《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和《水利部政务内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流域机构和省(区、市)水利部门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方面的规章制度。黄委出台了《“数字黄河”工程管理办法》、《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长江委颁布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出台,有效遏制了重建轻管、资源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使水利信息化建设逐渐步入正轨。

在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实体安全、政务内外网物理隔离、数据备份、网络安全、用户身份认证、内部安全审核和计算机病毒防范等工作,水利部政务内网建立了包括流域机构和部直属单位在内的统一数字身份认证系统,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初具规模,为水利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

总的看,“十五”期间,以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开发与集成、信息化环境保障措施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水利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为做好“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十五”水利信息化工作,概括起来,主要经验是: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水利中心工作

水利信息化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水利工作实际,适应水利发展要求,满足业务工作需要。水利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以信息化手段为解决我国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提供支撑的过程。

第二,坚持以统一规划为依据,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水利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信息化工作部门的事情,更是水利业务部门的事情。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重点业务应用和保障环境建设方面,基本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有序推进。

第三,坚持以业务需求为牵引,注重实际应用效果

衡量信息化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最终要看是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是否能够满足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是否能够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十五”期间投入运行的防汛抗旱、水利行政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灌区信息化等重点应用系统,之所以获得成功,都是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为牵引,充分开展需求调研分析,以实际应用的效果作为最终检验目标。事实证明,只有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明确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和服务重点领域,信息化工作才能真正得以推进,信息系统才富有生命力。

第四,坚持以平台共用为手段,促进资源共享

近几年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充分考虑了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国家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已建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综合性公用平台的建设。在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基础上,着力整合公用的信息化资源,逐步健全和完善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和配套政策。这不仅节省了资金,避免了重复建设,更重要的是为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坚持以加强管理为保障,重视安全体系

安全体系建设对信息化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系统开发建设和应用的成败。加强水利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审批、实施、监督、评价和后期运行维护等的全过程管理,重视水利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从技术层面确保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保障系统安全、信息安全、运行安全和网络安全,为水利信息化工作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营造良好环境

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充实了信息化的工作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人才保证。与此同时,积极通过网站、报刊和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为水利信息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而言,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面对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形势,特别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人水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水利信息化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水利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建设管理体制不顺畅。虽然大部分单位都明确了水利信息化管理和协调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落实情况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管理和协调部门职责不清晰、任务不明确;一些单位的信息中心多年落实不了编制;信息化规划难以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缺少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审核。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各自为政、管理的各自为营现象仍比较严重,一些单位的信息和网络等资源分散管理,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从而制约了水利信息化健康协调发展。

二是建设资金投入不充足。近年来,虽然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了明显的增加,但由于资金投入的渠道不固定、信息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难以落实等原因,总体来说,在水利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还难以满足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的实际需要,制约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效益的正常发挥。

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深入。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水利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虽然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开展了一些工作,但仍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综合分析水利信息资源开发的范围、应用的规模、服务的对象、共享的程度、相关的政策、统一的标准、信息的量级、数据的维护、持续的发展等多个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还相当薄弱。这是水利信息化目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是资源整合成效不显著。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在这方面,大家都有共识,但在整合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渠道分散、项目来源多样、项目成果归属问题、建设标准不统一,加之技术难度大等多方面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系统开发各自为政、软硬件环境统一利用困难、应用分散、无整体优势等现象,资源整合难度大,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整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整体水平难以有效提高。

五是运行维护管理体系不健全。随着各类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相继实施,信息系统对运行维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但由于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很多系统功能难以发挥,故障频发,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管理维护好已建的信息系统,确保其长期正常运行并持续发挥效益,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六是人才队伍建设不到位。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虽然形成了一支从事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人才队伍,但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不落实、人才队伍不稳定等原因,水利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少,特别是既懂水利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难以满足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要。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三、务实创新,努力做好“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工作

根据《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以及《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信息化工作全局,按照水利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围绕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全面共享,努力为解决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水土流失严重等水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保障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功能比较完备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和安全可靠的保障系统,构建与水利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国家、流域、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提供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支撑。

“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丰富信息源,有效缓解业务应用中需求与信息资源不足、共享困难的矛盾;以重点项目为龙头,依托关键技术开发、试验和示范系统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业务应用中存在的关键性难题,将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水利日常业务工作中,以信息化提升水利行政效率,提高水利行政决策水平;注重信息化保障环境的建设,完善标准、政策和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拓宽信息化建设投资渠道,力求在投资体制上有所创新,加快水利信息化进程。

为完成“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发展目标,近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的核心工作,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利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34号文件精神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工作。首先,要做好水利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出相关的标准规范,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跨部门的信息资源交换体系。近期,水利部将结合水利信息化实际,出台加强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措施。另外,要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8个数据库、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的9个数据库、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库水利资源分中心的8个专题信息库的建设过程中,从水利信息化全局的高度出发,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贯穿其中,力争取得实效,发挥整体效益。要强调的是,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库是优先建设的四个国家级的基础信息库之一,各有关单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要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统一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2、抓紧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的总体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项目的实施工作。按计划完成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网络运行监控和管理的技术水平;抓紧水情分中心和旱情分中心的建设;组织好中央防洪调度系统的开发;抓紧实施业务应用系统等未建部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各类数据库的建设,保证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一期工程建成部分要加强运行维护和管理,充分发挥效益和作用。除此之外,在对一期工程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要尽快开展二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保证与一期工程的顺利衔接,促进总体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3、积极推进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按照“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原则,抓紧实施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项目及其安全系统建设。综合办公系统要尽快完善,争取早日投入正式运行;加快在部直属事业单位和流域机构的部署工作,尽早实现水利部机关办公的无纸化及与直属事业单位综合办公的一体化;抓紧实施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项目,加快水利政务内网的相关建设工作;抓紧实施规划计划业务管理、人事劳动教育业务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尽早开发完成,发挥效益;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建成后将成为机关工作人员办公的主要应用平台,要充分重视电子政务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要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要求,坚持“需求主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服务应用;着眼发展,注重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政务内、外网的建设,注重网络的运维管理,发挥好网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与此同时,要加强门户网站的建设,根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按照“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划分,采用先进的网站和内容管理技术,强化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网站的运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平。水利部网站要在成功改版的基础上,加强对各司局子网站运行平台的整合工作,加快建设水利部行政审批平台,通过公众留言、在线访谈、网上信访、网上投票、网上调查、水利大家谈等互动栏目和后台支撑机制,为加强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提供手段,努力建设水利权威门户网站。其他各单位,要抓住电子政务建设的大好机遇,切实做好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工作。

4、加快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流域与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启动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统一技术标准,搭建通用平台,建设覆盖各流域、省(区、市)和试点城市水资源管理业务部门的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以水利信息网络为基础,构造覆盖全国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网络、水资源综合数据库、水资源管理工作平台和决策支持工具以及水资源信息窗口,实现水资源管理科学化和定量化的目标。

5、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要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可行性研究工作,抓紧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立项。二期工程中要建设淮委、珠委、松辽委和太湖局等4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北京等18个省级监测总站,以及与其对应的75个监测分站。在全国建设40个观测场和1025个监测点。在二期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机构落实,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和队伍,要注意落实二期工程建设的地方配套资金,积极落实系统运行维护经费,确保系统正常运转,发挥预期效果。

6、完善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工作

灌区信息化工作已列入了《农村水利“十一五”规划》,近期要本着提高灌区管理水平,促进灌区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用水效率的管理理念,重新细化建设项目,从灌区的实际需求入手,抓紧制定更加符合实际工作的技术方案,精心实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继续建设石津灌区、河套灌区等30个大型灌区信息系统,加强信息采集的数字化手段,提高信息传输手段,扩展网络覆盖面,加强灌区基础数据库、灌区电子地图平台软件修改完善,继续完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完成数据的整编、入库,开发用水管理应用系统及灌区水费计收系统等,做好优秀软件的推广工作。

7、稳步推进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

要抓紧完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对于3项待批标准,要尽快出台;对于17项在编或正在立项的标准,要加快相关工作步伐;对11项已颁标准,要加大标准执行力度,力争发挥实效。要结合水利信息化工作实际,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更为科学完善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

要继续完善水利信息网政务外网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监控,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速度和水平。同时,加快实施水利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建设项目,在政务内网构建一套先进、实用、科学、有效、立体的电子政务安全系统。要注重水利信息系统的应急方案研究,尽快建立水利信息安全保障和恢复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在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水利信息化工作成效进行总结,继续利用水利信息化简报,各类杂志、报刊、网站等多种方式加强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水利信息化工作环境,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8、启动和推进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近期,还要抓紧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业务系统、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水文综合业务系统和流域特色业务应用系统等项目的立项和启动,全面推动水利信息化的发展。

四、几点要求

1、理顺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明确职责

要进一步研究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问题,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保障。要明确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落实职能,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立项、协调、管理、监督等工作职能。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按照有关程序和要求,抓好信息化项目的前期立项审查、建设管理和验收工作,并开展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后评估工作。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业务优势和信息化职能机构的技术优势,高度重视各种资源的整合与信息共享,坚决避免重复立项、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现象,稳步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

2、建立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运行维护经费

要着力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要高度重视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保证已建系统充分发挥效益上下功夫。各单位要尽快理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机制,明确运行维护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定期检查、实时维护。要加快水利信息化运行维护定额的编制工作,规范运行维护费的申请和审批。要注重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等资源整合,逐步实行统一的运行维护管理,避免资源和人才浪费,更好地发挥效益。要多渠道落实运行维护经费,以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有条件的地区,可尝试运行维护市场化和投资来源多元化等模式。

3、加强技术合作与引进,注重成果推广应用

水利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信息工程,科技含量高,实施难度大,要积极利用国家“863”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平台、“948”网格计算技术等科研成果,大力推动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构建。要加强成熟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引进、试验、试点,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对于多个单位有共性需求的应用系统,要争取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个性定制、推广应用;对于一些技术先进、效果显著的成果和通用软件,要加大推广与应用力度,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4、加强水利信息化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是推进水利信息化、实现水利信息化的一项长期战略,我们要根据水利人才培训的总体部署,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广度,形成“信息化人才熟悉水利、水利工作人员掌握应用”的良好局面。要结合专题培训、技术讲座、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等各种渠道加强人才的培训。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人才引进,更要注重现有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要着眼长远,也要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要将信息化、电子政务方面的培训纳入职工年度培训计划,努力提高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人员的应用水平。

同志们,“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治水新思路,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积极构建与水利发展和改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