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2-08-23 10:27:00

导语:读书会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读书会上的讲话

为期三天的全省本科院校高校书记、校长(院长)读书会就要结束了。这三天内容很丰富,读书、听课、交流,想必大家都有收获。这是一次认真学习同志中央党校6•25重要讲话的学习交流会,是一次深入贯彻全省高教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交流会,是一次运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研讨加强高校本科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工作重心加快向提升内涵为主转移的学习交流会。开卷有益,交流有益,连日来,大家边读书,边听课,边交流,刚才几位高校领导又做了交流,个别的交谈和会议的交流相结合,大家从多方面对加强本科教学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极具启发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加强教学的形式和途径,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登高望远,我省高等教育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新阶段,有大量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其中加强本科教学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这几天,我也和大家一样在边听、边谈、边交流中思考加强教学问题。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将自己对教学的所思所想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向大家讨教。

(一)加强教学,我们需要深化认识。

这是大学的天职。学校学校,离不开学。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对老师而言是教学。古人云:答疑、释惑、传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教学无所谓学校。教学是大学与生俱来的职责。可以说,教学,即教书育人,既是学校产生、发展的逻辑起点,又是学校教育贯穿始终的永恒主题。小学、中学如此,大学也如此,中世纪的现代意义大学产生基于此,今天的大学发展也基于此。尽管1810年,德国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将科研引入大学,实现了大学的一大跨跃;美国20世纪初,将服务社会引入大学,实现了大学又一个大的跨跃;大学的功能在不断拓展,但教学在大学的中心地位没有变,也不可能变。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有了教学做基础,才生发出了科研、服务两大功能,并不断促进这两大功能的培育和发挥。而科研和服务的生发和发展,不仅不应取代和削弱教学,相反从总体上看,已经并正在对教学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教学。

这是人民群众对大学的要求。这是始终如一的要求。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竞争的加剧,人民群众对加强教学的呼声日趋强烈。特别是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的今天,人民群众满足的已不再是让自己的孩子进大学,而是进大学后要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对这些孩子至关重要,对地区和国家也至关重要,关系到这些孩子今后的竞争力,更关系到地区和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最根本的竞争力来自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良好的教育在大学首先反映在教学上。学生及家长对大学的第一位的要求是教学。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在大学期间所受到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教学获得的。教育质量的高与低直接取决于教学质量的高与低。没有良好的教学,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着大学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学,进而获得良好的教育,以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所大学靠什么安身立命?靠教育质量。这里的教育包括科研,包括服务,但主体还是教学。教学是大学生存发展的支撑主体和基础。这是国内外大学普遍表现出来的生存和发展格局。这种格局恐怕今后也不会改变,至少对绝大多数大学来说,这种格局不会改变。这种格局决定了教学在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竞争力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质量的大学必定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很难想象会有高质量的大学。随着这些年高等教育的跨跃式发展,大众教育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大学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围绕着生源的竞争开始显露,教育由供给方决定正在向着由需求方决定的方向演变。对许多高中生来说,不是有没有大学读的问题,而是选择什么样的大学读的问题。大学将越来越多的面临着需求方选择的挑战。应对这种挑战,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关系一所大学命运的大事。

这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全面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的需要。科学和谐,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科学和谐,还应包括人自身心、智、体的科学和谐。更进一步讲,任何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特别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科技和人才在竞争中更起着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我们应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成长中的问题,**要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归根结底取决于科技和人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尤其是教学。教育是发展的基石,而教学是构成这块基石的核心。

我们应该从学生利益、学校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深处,去进一步认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加强教学,我们对已取得的成绩应充分肯定。

这些年,**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不仅表现在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上,也表现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上。这在加强教学上有着许多生动的表现。

教学条件根本改善。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报告,我省高校在校园占地、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方面的进步情况,近些年一直名列全国各省市区前茅。其中,衡量高校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生均仪器设备值,我省高校生均水平已达到9000元,大大高于国家规定的5000元合格标准。

教学及教改研究成果突出。**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开始显露成效。其最大的功效就是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仅实施300项新世纪教改项目和500门精品课程建设,就吸引了1.1万人次参与。在2005年国家建设教学成果评审中,我省有25项教学成果获得奖项,获奖比例达到43.32%,高出全国省属院校平均获奖比例近16个百分点,接近部属院校平均43.83%的获奖比例。2006年有28门省级精品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奖比例达到推荐数的53.8%,占年度国家新增精品课程的7.8%,获奖数仅位于北京、江苏、湖北之后,其中省属高校获奖22门,名列各省市区第一。

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尤其是这些年通过实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组织教学检查,聘请专家成立11个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教学副校长担任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委员会副主任、教务处长担任委员,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管理,比较好地扩大了教学的影响力。

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教育部这两年组织的对我省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省高校取得了8优、6良、1合格的好成绩,今年上半年接受评估的两所高校又取得了18个A的好成绩。全省博士授予权高校和设置博士点已分别增至到8家(不含浙大7家)和262个(不含浙大30个);硕士授予权高校和设置硕士点已分别增至16家(不含浙大15家)和750个(不含浙大445个)。教学水平的提高直接表现在群众和社会对我省高校的认同上。近几年我省高校每年新生报到率都超过95%,毕业学生就业率基本上都在90%以上。今年高校招生,省内考生选择省内高校的热情非常高,绝大多数省内高校报名人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人数。这其中固然有考生不愿出省等恋土恋家因素,但对省内高校质量的较高认同也应是很重要的因素。

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为我们进一步加强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加强教学,我们更应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

工作中肯定成绩重要,发现和分析问题更重要。发现和分析问题,这是解决问题,实现进一步发展和前进的前提。

对照群众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要求,当前,我省高校本科教学也还存在着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有些问题甚至还比较突出。

教学进步跟不上大学发展特别是规模扩张的步伐。我们不少大学和学院这些年可以说是跳着台阶上来的。从中专、大专到本科,从学院到更名大学,从培养学士、硕士到博士,短短几年走过了人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扪心自问,发展是快的,但我们脚下的基础夯得并不坚实。大学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文化积淀,特别是教学更需要文化积淀,需要有造诣的教授以至大师来支撑。在这方面我们显然积累不足,准备不足。这种不足不仅表现在师资的量和质上,也表现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上,甚至还表现在教学组织管理上。

教学地位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些学校,主要领导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上比较少,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教学问题的时候更少,不少时候教学似乎成了分管领导等少数同志的事。教学投入常常不足,该开的课没开,或开不足,或者归大堆成了大课;一些教学实验室因运行经费不足成了摆设和供人参观的橱窗;实践学习则往往是一减再减,或者干脆对学生放羊。一些教师对教学缺少热情,甚至把教学视作负担,能不上课尽量不上课,能少上课尽量少上课,有的甚至请人代课。学生见名师、听名师讲课几乎成了奢侈。

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比较滞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远未树立起来,品格教育薄弱、实践和创新能力教育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满堂灌、照本宣科不是个别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念笔记、记笔记、抄笔记、划笔记、考笔记俨然成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永不改变的潜规则。一些不好的教风学风也在滋生蔓延,教授挂名,研究生或助教代课已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公开秘密;学生逃课有加剧的态势。有调查表明,一些高校专业课学生逃课率在20%以上,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公共课逃课率在50%以上。

影响教学的结构性问题比较严重。优秀专业、特色教学太少,学科、专业雷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更让人担忧的是,社会急需的专业我们开不出,而已经严重供大于求的专业又减不掉。专业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专业空有其名,或严重名不符实。

还有,现在学校大了,学生多了,领导、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似乎也越来越远了。学生不仅难以接触领导、有影响的老师,甚者连任课老师都很难接触。师生之间关系简化为你讲我听的关系,交流沟通越来越少,下课走人,任课老师不认识学生已不在少数。

教学中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方面。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并不是**独有,更不是学校的主流,学校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但必须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继续发展下去的危害性。我们应该强化忧患意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殿堂,教学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古希腊智者亚里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就说过:“帝国的命运决定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今天,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将来;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自身,还会影响到他的家庭;不仅会影响到学校,还会影响到社会,以至影响到整个地区和国家的竞争力。作为以为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的主要领导,我们不能漠视教学中这些问题,更不能坐视这些问题蔓延扩张开来,应该按照党的要求,采取行动,努力去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四)加强教学,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应主动做好自身应该做的事。

形成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原因是多重的。有客观问题,有主观问题;有学校问题,有社会问题;有老师的问题,有学生的问题;有工作方式方法上的问题,有制度上的问题。各种问题错综复杂。解决这些问题,非多种办法不行,非各方努力不行,非长期奋斗不行。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等,多种办法等不来,各方努力等不来,长期奋斗更等不来。更何况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容不得我们等,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更容不得我们等。解决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作为高校书记、校长(院长),我们理应从实际出发,从自身的位置和责任出发,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抓紧做好自身能做的事。

(一)切实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这是加强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关键是党政主要领导人精力要到位。要切实加强对教学的领导,定期研究教学问题,积极参与重大教学活动,特别是那些关系到方向性的教学改革活动,还包括听课、讲课等。主要领导定期听课、直接讲课,将会对加强教学,起到重大导向和激励督促作用。要优先考虑教育资源对教学的配置,保证教学一线,努力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需要。要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坚持科研促进教学,后勤服务教学,管理保障教学,在学校形成加强教学的强大合力。

(二)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要极大地增强教师参与教学的热情和自觉性,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的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享受到优质教学和名师指点。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为师品格和执教能力,完善和规范助教制度,帮助青年教师积累经验。还要与教学任务相适应,有计划地增加教师数量,逐步改变生师比过高的问题,第一步达到16:1,第二步达到14:1。必须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指导、支持,充分发挥他们在走近学生、贴近学生、关爱学生,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在高教园区和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高校之间教师互聘工作,以有效缓解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压力。

(三)积极推进教学理念、内容、方式的变革。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天性,包括个性、兴趣、爱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要切实培育和强化学生的责任,包括对父母、家乡、国家的责任,并以此深化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要着眼于学生走向社会,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至创业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智商、情商、灵商都能得到健全的发展,经得起各种风吹雨打。要实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改革强教学,以开放促教学,以更开阔的视野,打造优势,培育特色,多形式、多途径、多方面探讨大众化阶段教书育人的有效模式。

(四)不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要按照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认真审视和修改完善我们的各类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促进教学中的导向作用。要推进教学业绩与教师利益的紧密挂钩,职称评定、收入分配、人才使用、教育资源配置等都要充分体现支持教学。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要使广大教师愿意教学、安心教学、喜欢教学,更要让教学者光荣、让教学者有地位、让教学者的工作得到足够的评价,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加快探索建立分类评价的机制,使评价体系和机制更为科学合理,使学校内从事各类工作的人都感到有奔头。

(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一方面,应强调教学管理的规范和严明,各类课堂纪律、授课纪律、考试纪律等都要严格执行。另一方面,应强调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从关心爱护师生出发,寓管理于教育、服务之中,努力提高师生执行纪律和实行规范化管理的自觉性。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实施教学质量巡视,进行随堂听课抽检等,都是加强教学管理的有效形式,我们应继续加以坚持,并不断总结完善,切实提高其针对性、真实性、有效性。

同志们,加强教学要做的事很多。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的工作,是一项能让学生受利、却让我们自己受累的工作,是一项于长期有益、但短期内未必能显露业绩的工作。愿不愿抓教学,能不能抓教学,一定意义上,考验的是政绩观,考验的是能力和水平,也考验的是爱心。大爱无疆。面对学生,面对学校,面对社会,面对**和中国的未来,加强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也一定能够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是我们的良知所在、党性所在、责任所在、事业所在,也是党的重托,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