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会议讲话
时间:2022-08-22 06:52:00
导语:高等教育会议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这次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的历史性成就,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刚才,吕祖善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核心思想是要把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提高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促进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把吕省长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下面,我就贯彻吕省长讲话精神,加快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进一步增强转移工作重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年开始,根据当时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和我省的实际情况,我省陆续恢复和新建了13所高校,恢复了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和研究生招生工作,高等教育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但总体上发展比较缓慢。
**年以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紧紧把握全国高校“扩招”的历史性机遇,大胆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一)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顺利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年,我省高考录取率仅为3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8.96%,由于升学渠道不畅,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高等教育一度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年,省委、省政府果断作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通过在杭州、宁波、温州兴建6大高教园区,新建、迁建或扩建高校,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措施,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6大高教园区规划占地3.95万亩,校舍建筑面积1263万平方米,安排36所学校,33.5万名在校生,总投资达311亿元,目前6大高教园区已基本建成。其他不在高教园区的40余所高校也实施了新建、迁建或扩建工程,全省高校面貌焕然一新。到2001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15%,比全国提前一年进入大众化阶段。全省现有普通高校77所,比**年增加45所;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72万人,比**年增加60万人;高考录取率连续5年保持在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6%,连续多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普通本科与专科(高职)生的招生比例基本达到1:1,全省各市基本形成了“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高校设置布局。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
(二)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有了新提高。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我省较为注重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积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从2003年开始,全省连续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深入实施“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通过选拔优秀高职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开展“2+2”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试行第二专业、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课程等改革举措,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通过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确保大学生成长成才方向。利用高教园区资源集中的优势,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师资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加强教育质量的宏观调控。目前全省已有11所高校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都取得了优良成绩;所有高职高专院校都接受了省里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合格率达100%,其中15所获得教育部优秀等次。为加强学科质量建设,省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元建设200个重点学科,投入1.033亿元重点建设20个“重中之重”学科和11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有效提升了全省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三)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显著。在“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框架下,我们调整了部分高校的管理体制,扩大了市级政府的权利、责任,提高了他们的办学积极性,为一批市属高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一批在浙部属高校顺利下放移交我省管理,使它们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部分成人高校改组和部分中专学校升格等途径,新建了37所高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各项生均办学条件居全国领先水平。积极支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率先依托本科院校创办独立学院,民办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等学校13所,独立学院20所,在校生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的三分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举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目前有60多个国家、3500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我省高校学习;有52个中外合作项目正在实施。
(四)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年以来,全省高校共招收了128.3万名大学新生,向社会输送了67万名毕业生,近几年来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科研经费以每年28%的速度递增,2006年达到30亿元,科技服务能力日益增强。根据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我省高校先后建成了148个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紧密相关的省级示范专业,14个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455个针对“浙江制造”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其中20个是面向我省特色产业的独有专业。各高校还主动接轨数字浙江、绿色浙江、海洋大省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大局,为社会贡献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初步建立了与地方经济互动共赢的科技服务体系。高校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文化大省建设过程中贡献了重要的人文智慧。
(五)高等教育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关心。“十五”以来,全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从2000年的24.2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2.5亿元,增长5.29倍,与同期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增长速度基本持平;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从9736元提高到20643元。我省还不断深化投资方式改革,通过政府贴息、银行信贷、土地置换、盘活存量、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措施,多渠道筹措经费,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在政府引导下,全社会重视和支持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01年以来,高校共获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经费45.18亿元,签订技术转让合同3381项,专利出售合同554项。许多企业主动承担起了大学生实习、见习责任,有的还成为高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健康成才提供了帮助。
回顾这些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事实证明中央关于高校扩招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取得的成绩是历史性的,全省高教战线的同志们为此作出了艰苦努力和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等教育在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还有差距。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录取率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质量水平的提高滞后于发展的速度。目前,除浙江大学外,还没有一所省属院校进入“211工程”或“985工程”行列;现有25个国家重点学科中,24个集中在浙江大学,1个在中国美院;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分别只有7所、20所,总量低于全国省市区平均水平;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全国也处于较低水平。在全省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强省建设中,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和水平的任务更为艰巨。
二是高校外延扩张的惯性和急功近利的倾向依然存在。陈至立国务委员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指出:“高校规模扩张的冲动仍然非常强烈。许多地方和高校追求规模扩张的机制和动因还存在;规模扩张过快带来的质量、就业、稳定、管理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愈来愈尖锐。”这种情况在我省高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高校“求大求全求高”的想法还没有完全克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升格、扩张、建综合性大学等外延扩张上。有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喜欢发展投入少、见效快、招生多的文科类专业,对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工科类专业建设不感兴趣,以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现象严重,工科类专业所占比例偏低。
三是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情况不够理想。教书育人是高校最基本的任务,但这些年来不少高校对教学重视不够,力量投入不足,“讲师不讲、教授不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简单粗放,一方面课程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实践实习环节薄弱,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也是导致当前部分学生学习动力退步、刻苦学习风气淡化的重要原因。
四是有些高校内部管理不够规范。有的高校领导管理精力不到位,对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各方面关系处理不当。有的高校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方面缺少机制,校园建设规划不科学,基本建设浪费大。有的高校财务管理不够严密,支出结构不够合理,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投入,也影响了学校的持续发展。个别高校管理混乱,办学不规范,损害学生利益,引发了不稳定群体事件。
五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有的高校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缺乏了解,主动关心参与的意识不强。有的教学科研与现实脱节,产学研机制脱节,单纯为科研而科研,甚至以职称和获奖数量为主要评价标准和最终目的。有的在专业设置、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缺少深入研究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非所用,就业无门。
上述情况和问题,反映了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上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深入领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这里面既有高校的责任,也有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责任。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又要正视问题,转变理念,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抓紧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上来。
二、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全面确立科学和谐的发展理念
(一)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新形势。
我省高等教育从2001年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现在正处于大众化的中期阶段,这是一个与精英化阶段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阶段。那么,它有哪些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什么才是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合我省实际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各类院校如何按这个新阶段要求重新定位,等等,这些都是急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就难以对目前局势和今后趋势作出清晰判断,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重心转移的深刻意义,工作局面就更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重大转折。
必须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仅仅意味着数量的增长,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并相应带来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以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量的供应不足,人民群众“上学难”是瓶颈制约。而今,70%的高考录取率使上大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人民群众的要求逐渐由“上大学”提升为“上好大学”,他们对大学的选择性在增加,对优质大学的期待在提高,因此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势必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还要看到,社会用人体制环境所面临的根本变化要求高校育人模式作出相应改革。以往精英化的高等教育面临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大学生本身数量不多,又统招统配,甚至供不应求;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远远多于精英化阶段,但他们面临的却是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对学校、学生甚至全社会都是一个严峻考验。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指出:“传统的大学只是培养少数社会精英,现代大学主要培养大批服务于社会各部门的掌握科学技术和一定专业的人才”。这是对高等教育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阐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扣市场脉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以质取胜,以特取胜,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发展潜力、招生吸引力、育人竞争力,否则就难以生存发展。
(二)全面确立科学和谐的发展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决定发展方向。要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首先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和谐的发展理念。
一是要致力于内涵发展。质量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育人是高校的首要责任。人们对高校的评价,考生对高校的选择,市场对高校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育人的质量。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就是质量。因此,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更是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量质并举、以质为重,视质量为生命,视质量为前途,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二是要致力于特色发展。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一流。特色也是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是衡量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科学定位是办出特色的基础。各高校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合适的发展定位,这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由于学校类型和定位不同,我们当然不要求每个学校都成为北大、清华,但每个学校都可以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都可以在自己的类型中争创一流,哪怕这个优势、特长只是一个专业和一门课程。只要形成并保持特色,就是竞争优势,就能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各级各类高校一定要科学定位,凝炼特色,找准方向,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优势专业争创一流水平。
三是要致力于协调发展。高等学校一般具有三项主要职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必须全面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是根本,体现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既要保证尖端人才的培养,也要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是动力,科研水平引领育人方向,决定学校的质量水平,高校要在科技创新中推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总体实力和水平。服务社会是宗旨,高校只有主动接轨经济,自觉服务社会,在服务中体现价值,增强实力,才能赢得社会认可,不断做强做大。
四是要致力于平安发展。小平同志一直告诫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多年来的实践也教育我们,没有稳定,什么事情都办不好。当前,我省高校师生已达100余万人,特别是在高教园区,聚居的学生多达30万人。这么大的一个群体,一旦发生不稳定事件,将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加上青年学生容易冲动,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压力巨大。因此要按照打造“平安浙江”的要求,积极创建和谐校园,确保高校平安。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赋予教育系统的重要使命,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高校要切实维护好师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使高校教师安居乐业、人尽其才,一方面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人、成才环境,使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各得其所,健康成长。
(三)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高等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教育强省,完善布局,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全面提高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高等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
——到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明显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5%;高等教育布局趋于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考录取率稳定在70%左右,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比保持在1:1,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达到1:10。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体制机制健全、运转高效,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办学,政府办学为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发展格局。
——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人才培养能力、知识贡献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校。全面建成布局结构合理、体制富有活力、总量相对充足、内涵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质量和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三、以育人为中心,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校要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核心,眼睛向内,苦练内功,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切实强化教学管理。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环境。要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重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努力办好每一个专业,建设好每一门课程。要规定教授必须上讲台上课,而且要为本科生上课。要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业绩上脱颖而出,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荣誉感,而且还要让他们因教学成绩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政治待遇。要实施教学业绩考核制度,把教学业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学风建设、考风建设,严格学业评价、学籍管理,继续执行留级、退学制度。
(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推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教育机制。各类高校都要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实施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既要做强、做精研究生教育,保证尖端人才的培养;也要做好、做实本科教育,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做大、做优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适销对路、动手能力强、能够到产业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要注重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打造一批精品教材,推进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全省要建设好200个本科教学专业实验室、200个本科特色专业、200个高职(高专)特色专业、100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和500个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为保证教学质量创造良好条件。各校要广泛开展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深化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要按照我省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学科专业调整,加强紧缺人才培养。
(三)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要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努力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要开展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重点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完善高校学术环境,切实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自律建设。高等学校要主动参与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学科、人才、教学优势,积极在建设创新型省份中做出贡献。要继续建设好省级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学科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争取有40个左右的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要加强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加强专利技术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和绩效考核,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贡献率。
(四)持之以恒地深化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要寓教育于娱乐、寓学习于实践,积极支持大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要大力表彰和奖励优秀学生,倡导和形成勤奋学习、刻苦成才、争优创先的良好学风。对不良学风不能放任不管,要通过执行严格的退学机制等有效措施严加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使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在教职工队伍中蔚然成风。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学生申诉处理办法,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学生的切身利益。
(五)积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教师队伍是关键。各高等学校要按国家的规定配足专任教师。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坚持德才兼备,造就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大力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遴选和重点支持一批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学团队。继续实施“钱江高级人才引进计划”,积极面向海内外引进50名高层次人才;加大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重点培养500名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要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到2010年,高职(高专)专业课教师中获得技能等级证书或具有第二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80%。要鼓励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既能上得讲台、又能进车间,使他们成为造就百万产业大军的精锐。加强教师管理,深化师德教育,制订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要控制人员经费的过度开支,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利益导向引导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引导到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育人水平上来。学校领导要关心、爱护教师的成长成才,投入更多的情感关怀,努力为教师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六)不断改进和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公办高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充分发挥校长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民办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高校平稳运行,健康发展。高校领导要全身心投入管理,把管理视为自己的主要责任。省有关部门要把教学管理的实绩作为高校行政班子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高校都要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制定和完善高校章程,依法自主办学、规范办学。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防止盲目决策和个人独断专行,重点加强基建项目招投标、设备购置、教材采购、对外投资、招生录取以及职称评定等领域的管理。要提倡艰苦奋斗,厉行节约,规范财务管理制度,让有限的经费产生最佳效益。各高校要花大力气加强债务管理,把还贷放在突出位置,严禁高校对外风险投资行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高校产业管理,消除高校的经济和法律风险,推进高校产业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增强队伍的政治素质,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四、加强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支持、管理和服务
各级政府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着眼于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大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创新管理方式,优化公共服务,切实把全省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引导到稳定规模、规范办学和提高质量上来。
(一)加强领导,首先要加强高校设置的宏观规划。
制订规划是政府配置资源要素、加强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口变化情况,加强高校设置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的宏观指导。省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已经制订了全省高等院校设置规划,并得到教育部的原则同意。今后一个时期要严格按照院校设置规划统筹安排高校布局,对新建高校要严格审查办学条件,并实行筹建期制度,真正做到成熟一所、审批一所,确保新增设高校基本的办学质量。对于筹建期内达不到正式建校要求的,要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要严格实行退出机制。
在高校规划设置中,要特别强调四个问题。一是要优化高校设置的空间布局。规划内新增的高校主要设置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达,人才、信息集聚效应显著,环境条件适宜的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其他设区市形成“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高等学校设置格局,县级市原则上不再举办独立设置的高等院校。二是要优化高校的层次结构。树立各个层次高校都可以办出一流的思想,加强分类指导,支持各类高校培育特色,办出水平。坚决制止高校盲目的升格更名风。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社区教育等高等教育形式,努力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三是要优化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需要,结合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建设电子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控技术、电子商务、动漫、软件技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10大类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育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努力使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四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勤俭办学的要求,新增高校校园不能一味求大、建筑不能一味求新,要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办学,鼓励举办单位充分利用现有的厂地、多余的科研用地以及可调整的教育类用地新设普通高校。
(二)加大支持,就是要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高等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预算内高等教育经常性事业经费拨款逐步增长。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省财政将继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新增投入原则上都要用于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上,确保生均教学经费逐年增加,确保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拨款及时、足额到位。为减轻高等教育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校债务负担,使高校集中精力抓好教育教学,省财政对省属高校已完成的信贷项目补助43亿元,补助经费已由省财政通过国库调剂到位。省财政、教育等部门还要抓紧研究省级部门和企业集团举办高校的补助方案,各市政府也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参照省政府的办法妥善处理高校债务。今后,省里的各类水平性教学、科研专题项目的评选和资金补助,将对所有高校一视同仁,所有高校都可以凭实力和水平参与竞争,省里择优补助。
加强对重点建设高校、重点学科的投入。“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省将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等若干省属高校跻身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支持建设一批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高校,支持若干所学校进入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继续打造一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省级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学科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政府将扩大“重中之重”学科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范围,并向全省所有高校开放申报。省财政要加大投入,积极支持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引导和带动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
全面实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十一五”后四年,全省将投入27.67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14.44亿元,实施教学基础工程建设、教学管理工程建设、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大学毕业生就业网络建设六大类、20个项目。高校要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支持和保障各工程项目的实施。
指导和鼓励全社会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继续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举办高等教育,依法落实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法人财产权,保证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在职称评定、表彰奖励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享受公办高校师生同等待遇。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大教育对外宣传,不断提高我省高校对国外留学生的吸引力,扩大留学生规模,努力抢占国际教育市场。
(三)创新管理,就是要完善和改进对高等教育的管理。
继续坚持和完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当前要着重理顺省、市举办高等教育的权责关系。省将加强对市属高校办学、招生、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扶持,在保持领导体制、隶属关系不变前提下,对获得省级及以上水平性教育教学重点建设项目的市属高校,原则上给予省属高校同等标准的项目经费补助;各市要继续履行在筹措经费、改善环境、规范办学、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责任。
加强对高校基本建设的管理,严格控制投资规模,严格控制工程概算,严格控制贷款建设,引导高校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支出结构,集中精力、财力和物力实施好《行动计划》。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要加强高校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通过绩效评价、财务审计、“以奖代补”、监测公告等办法,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管理。民办高校要建立健全理事会或董事会等决策机构,并按照办学许可证核定的学校名称、办学地点、办学类型、办学层次,规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民办高校要落实法人财产权,属于学校的资产必须过户到学校名下,学校的各项收入必须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省将依法建立对民办高校的督导制度,通过设立督导专员队伍、开展民办高校年检等办法,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依法进行监督。
积极探索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全面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测和反馈制度,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监控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建立本科、高职(高专)教学工作分类评估体系,完善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办法。通过建立考试题库、统考统测、校际交换考试等方式,在有条件的专业和学校积极推行教考分离。建立教学质量巡视制度,政府聘请高等教育教学巡视员,采取随堂听课等方式,对各高等学校教学开展例行巡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毕业论文等进行随机抽查,指导督促规范教学。省将设立“教坛新秀奖”,专门奖励教学方面优秀的青年教师;每两年评选一次省级优秀辅导员,每三年开展一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奖”评选活动,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像孟二冬、方永刚同志那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四)优化服务,就是要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高校作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起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布局结构、办学秩序、经费保障等重大问题,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增强为高校服务的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支持和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人才培养和成长提供条件。新闻单位要坚持积极的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建立省级高等学校管理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做好高等学校的服务、管理、监督工作。
推进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政府要组织和利用高教园区集中办学的优势,推进教育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放共享。在杭州、宁波、温州5个高教园区建设数字图书馆分中心,非园区高校以市为单位建设分中心,到2010年基本建成互联互通的全省高校数字图书馆。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困难学生救助制度,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范围。同时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大病医疗保障体系,决不让一名大学生因病致贫、因贫失学。继续对就读省内大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本省籍学生免除学费,吸引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新农村实践。
同志们,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今后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如何分析形势,把握机遇,正确定位,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时代和人民群众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我们一定要以“走在前列”为既定目标,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实现我省高等教育的新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