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08-14 04:22:00

导语: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是省委、省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省委孟书记专门作了批示,盛文副省长还要对今后一个阶段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行具体部署,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以提高就业水平为目标,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这几年,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就业局势基本稳定。但从宏观上看,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抓好抓实,继续保持我省就业工作特别是小额贷款、创业工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为此我强调三点:

1、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必须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来抓。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就是民生问题。关注民生就必须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来抓。为什么这么讲呢?第一,解决就业问题,是实现老百姓安居乐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当今世界,就业仍然是老百姓参与社会活动、取得基本收入的重要来源,老百姓只有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才能有稳定的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保障问题,否则,就会被最基本的生计问题所困扰,安居乐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失业导致贫困,导致劳动力资源浪费,失业人数过多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内需扩大,这对老百姓不利,对经济发展也不利;第二,解决就业问题,是实现农民奔小康的关键途径。从当前*面临的形势看,农民奔小康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3.7%,不解决这个庞大群体的小康问题,就意味*绝大多数人口没有解决小康,*的崛起就无从谈起。解决农民奔小康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当然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土地收益来实现。但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与过量的劳动力资源的现实矛盾出发,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更重要的途径必须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好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只有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比较效益,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农民增收,进而有效地实现农民奔小康的目标;第三,解决就业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最重要的工作职责。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解决好老百姓基本生活问题,是党执政理念的最充分体现。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需要GDP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但发展又不光是为了GDP和财政收入,发展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能有效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增长是没有意义的。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老百姓基本生活问题的关键是就业。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不仅应该抓好就业工作,而且必须抓好就业工作。要切实有力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就业再就业工作水平,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明确工作任务,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各类就业需求搞清楚。与全国一样,我省目前也处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攻坚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和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的高峰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具体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从总量上看,全省人口4300万人,城乡劳动力资源3300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资源1100万人,除去城镇从业人员638万人和没有就业愿望的人员,仍有116万人需要就业,其中下岗失业人员仍有70万人未能实现稳定就业,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46万人需要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2200万人,按照现有耕地可容纳劳动力测算,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状态,全省现有富余劳动力约在600万人以上。上述三类人员共716万人,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就业。从结构上看,劳动力素质水平难以适应岗位需求,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低的问题亟待解决。当前突出存在6类群体就业难的问题:一是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这些人员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家庭负担较重,很难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二是失地农民丧失了原有的生存资源,需要重新解决就业问题;三是零就业家庭成员需要帮助就业;四是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就业;五是一部分大中专技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实现就业,六是残疾人急需得到政府的就业援助。对于目前我省的就业形势和特点,各级政府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入分析研究。既要从总量上把握,研究制定宏观政策,逐步缓解三个方面的就业压力,更要根据不同人群采取分门别类的具体操作办法,三管齐下逐步解决6类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对于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关键是市场就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重点是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改变就业观念;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关键是建立政府托底机制,通过购买岗位、社保补贴安置就业。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和重要的方法,同志们务必认识清楚,把握准确。

3、提高就业水平,必须把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近几年来,中央为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制定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着力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从2001年开始坚持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就业和创业为重点,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发展。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今年省政府把关注民生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启动实施全省民生工程,并且把就业工作放到民生工程的首要位置。围绕着就业工作这个政府“一号工程”,各地要大力抓好“六个就业”。

一是扩大就业。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努力加快发展,推动全民创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同时,我们又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政策和确定建设项目时,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在注重提高竞争力的同时,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政策、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中小型企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鼓励和引导工业园区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要积极推进跨省劳务协作和劳务输出,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向城镇尤其是工业园区有序转移。

二是稳定就业。就业主要靠企业的发展。现有企业经营正常、发展稳定,职工就业就有保障。作为企业领导,既要为发展负责,更要为企业职工安居乐业有个稳定的工作而尽责,必须两付担子一起挑,两个责任一起尽。困难企业要将更大的精力放在转制改革、增强活力、开拓市场、加强管理、扭亏增盈求发展上,而不能简单地将职工推向社会“买断”关系,一推了之。要进一步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凡不能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与职工债务的,不得随意裁减人员。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200人的,应事先向当地政府报告。对经济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压力大的困难地区、困难行业,要采取专项政策措施,稳妥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努力减少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要加强对企业关闭破产工作的监督指导,有效防止失业对社会的冲击。职工安置方案未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以及社会保障办法不明确、资金不落实的企业,不得列入重组改制和破产程序。要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充分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经济实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并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好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为这些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是培训就业。今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指标中确定了城镇职业技能培训4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1万人的目标,其中劳动保障部门的“金蓝领工程”60万人、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25万人、扶贫部门的“雨露工程”6万人,技能人才培训问题非常重要,抓得好有利于我省产业对接和工业园区发展,抓得不好,就会成为瓶颈制约,影响经济的发展。各地要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抓好工业园区技术岗位对接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苏州等地经济发展之所以比较快,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力地支撑了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要是一个重要原因。苏州工业园职业技术学院采用“订单式”培训和校企合作的办法,在教学上借鉴“教学工厂”的模式,采用24人小班制,将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集中在一张工作台上,并吸纳11家大型公司加入学院董事会,与20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养的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我省新余、赣州、上高等地在这个方面也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劳动保障部门要学习借鉴外省经验,总结推广省内一些市、县的好做法,采取“订单培训”等办法,建立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模式,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破解工业园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大力实施好工业园区技术岗位对接工程,以满足工业园区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不断需求,尤其要抓好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农村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当前工业园区企业工资水平偏低,社会保障机制缺乏,职工对企业认同感不强,吸引力不大,这是造成企业“招工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在这方面要做好工作,既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又要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适当提高企业员工待遇,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劳动条件,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增强企业对劳动就业者的吸引力,凝聚力。各市县要在调查摸底的情况下,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将“富余劳动力”+“订单式培训”+“企业(工业园区)用工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台帐,一条龙服务,一条龙管理,年终督查考核,将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安置就业。各级政府要重点解决好三类特困人群的就业问题,一是“4050”人员,二是“零就业家庭”成员,三是残疾人。主要措施:一是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政府托底机制,为他们购买岗位和服务;二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发展社区就业和社会服务业。各级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社区服务岗位、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企业后勤服务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三是落实好两“补”一“保”,即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四是用工单位必须制定合理的用工条件和用工标准。对非技术性岗位,招工条件应突出求职者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诚实肯干的工作精神。通过上下努力和求职者自己的努力,使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状况有一个明显的改变。“零就业家庭”做到至少有一人就业。

五是激励就业。全面落实好各项促进就业和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1)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失地农民、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创办各类小企业,实现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按规定落实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减免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发放规模,完善和落实小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扶持自主创业,深入推进百姓创家业活动。今年全省新增发放10亿元小额贷款,继续保持小额贷款在全国的领先位置。(2)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对大量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商贸型、服务型企业、小型加工型企业,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同时落实好社会保险补贴和小企业贷款贴息政策。(3)激活劳动者从事灵活就业的积极性,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灵活就业的要落实好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增强他们就业的积极性。(4)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上述就业人群提供落实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实现就业服务工作向基层的延伸。完善驻外劳务输出机构,增强服务功能。培育劳务输出品牌,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劳务输出基地。组织开展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的创业指导服务,提供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落实创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青年职业见习和创业见习计划,促进大中专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市场就业。

六是保障就业。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完成目标任务和落实政策情况,加强协调配合,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要巩固和强化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把新增就业和提高就业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把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促进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作为主要目标任务,纳入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监督检查。

二、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这几年,我省社会保障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6年养老保险实现了扩面19.86万人,基金增长22.58%,净增12亿元,养老保险扩面征缴跃居全国前列。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社会保险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从宏观层面上讲,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从工作层面上讲,主要是保障人群少、保障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2006年全省城镇从业人员638万人,而参加养老保险的只有300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也只有300万人,这说明社会保障与老百姓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努力加快建立满足老百姓基本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全覆盖。社会保险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覆盖面的问题。没有覆盖面,就不能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没有覆盖面,就不能实行社会保险统筹调剂;没有覆盖面,就不能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孟书记多次强调,任何地方都不得把免除参加社会保险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今年,省委、省政府把扩面工作作为解决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2007年,养老保险扩面要达到45万人,医疗保险要达到50万人,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要达到200万人。这比前五年总的扩面任务还重。因此,各地必须切实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扩面征缴工作力度。养老保险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推进国有困难企业和破产改制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用2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工业园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医疗保险要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要求,突出大病统筹和对困难群体的救助,从今年起,对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所有城镇居民逐步实行合作医疗保险,争取用2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是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一项重要措施,省委、省政府把它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不仅要解决好他们的参保缴费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参保人员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劳动保障部门监察、法院强制执行的基金征缴工作机制,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征收任务的完成。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激励机制,把8号文件规定的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激励政策落到实处,并将激励政策向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延伸。

2、着力落实社会保险政策,努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去年以来,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文件,包括国务院38号文件、5号文件,省政府8号文件,还有省委刚刚出台的11号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社会保险制度。各地要认真抓好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通过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挖掘工作潜力,推动社会保险事业的全面发展。要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要按照低水平、广覆盖、可转移的原则,逐步建立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积极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实行“四个倾斜”。今年省市县财政将新增安排44亿元以上的资金,实施40项公共财政政策,其中涉及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资金就有20多亿元。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财政用于养老、医疗保险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到财政支出的10%左右。按照上述要求,当前最紧迫的是要提高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提高养老保障能力,切实解决困难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从今年起,对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中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低的退休人员按月人均200元标准实行养老救助。对国有农林水困难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给予适当生活补助,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我们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在2005年和2006年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160元的基础上,从2007年7月1日开始月人均再增加80元。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二是要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切实解决城镇居民、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从2007年起启动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未成年人按每人每年50元、成年人按每人每年150元的标准筹集合作医疗资金,由财政补助40%,个人负担60%,其中低保对象财政全额负担。财政还要资助已关闭破产、改制以及连续停产停业1年以上的国有和国有控股困难企业中未参加医疗保险统筹的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统筹,以及上述企业的在职职工参加住院医疗保险。资助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和国有农林水困难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参加城镇合作医疗保险;三是要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快整合社会保险服务资源,切实减轻参保单位和人员的事务性负担,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统一合并征收。按照劳动保障部的要求,从2007年起,进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全省各级财政要按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的参保人数合理安排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经费,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覆盖全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标准统一、管理规范、服务便捷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要强化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社会保险服务职能,进一步发挥其便民性、快捷性的优势。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各设区市要按照中办2002年17号文件的要求,积极筹措“金保工程”建设资金,争取用2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全省集中式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提高社会保险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3、着力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险责任,落实养老保险省级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省政府8号文件提出的养老保险省级基金预算管理制度,是进一步强化省级统筹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这个制度规定,基金收支预算内的缺口,由省级定额补助。未完成基金收支预算形成的基金缺口,省里不再补助,由当地政府通过加强扩面征缴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解决。通过实行省级基金预算管理,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省、市、县政府的养老保险责任,促使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工作,加大扩面征缴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的基础上,还要加快提高医疗、工伤保险的统筹层次。要积极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用2-3年的时间解决高风险行业比较集中的市县的工伤保险风险问题,并将进城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要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建立省级医疗保险风险储备金。与此同时,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制,防范和化解基金风险,确保基金安全。

三、扎实工作,进一步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而且任务非常繁重。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真正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放到大局中来认识、来部署,切实加强领导,各司其职,确保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任务落实。

1、明确责任,尽快形成齐抓共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格局。各地、各部门要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强化能力建设,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党和政府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到位,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制度,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业务部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进一步落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政府责任制,完善政府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险的目标考核制度,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考核干部政绩和检验经济增长质量、社会发展效果的重要指标。各有关部门要主动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劳动保障、人事、教育等部门要实行联动,统筹城乡就业,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问题,从而形成促进就业的工作合力;劳动保障、税务、民政、工商等部门要实行联动,共同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从而形成促进社会保险发展的工作合力;劳动保障、教育、扶贫等部门要实行联动,有效整合培训资源,从而形成促进职业培训的工作合力。

2、强化措施,推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各地要在省里已经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抓紧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逐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健全的制度保障。在制定配套政策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瞻前顾后”,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兼顾“左邻右舍”,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关系;三是充分考虑需要与可能,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使政策更加科学合理。当前要重点研究制定城乡养老、医疗保险扩面征缴的实施方案、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方案、统一各项社会保险费征收实施方案、基本养老保险省级预算管理办法、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办法、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定向培训企业接收的实施办法等。围绕民生工程中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早规划、早安排、早行动,务实推进,抓出成效,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来检验我们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3、严格考核,确保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的实现。就业和社会劳动保障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各级政府要精心组织,周密布置,统筹安排,积极为劳动保障部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创造必要的条件。各地要继续落实目标责任制,把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位。省政府决定成立民生工程实施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分管的副省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民生工程实施领导小组下设9个专项工作督查小组,由分管的副省长任组长,牵头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1月10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省“民生工程”目标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了目标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办法、考核办法。各地也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以及考核办法,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动真格,用实招,务必抓出成效,取信于民。省劳动保障厅要组织力量,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定期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工作不力、措施不落实的地区要通报批评,追究责任。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党报、党刊、政府网站、电视广播等媒体,大力宣传、解读好相关政策,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春节将至,各地要进一步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要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的力度,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打击不法职业中介机构的欺诈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同志们,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非常重要,使命非常神圣。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开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