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08-06 05:12:00

导语: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年农业农村工作,表彰奖励先进,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今年“三农”工作。下面,我先从三个方面讲一些意见:

*年工作回顾

*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是经受严峻考验取得新成绩的一年,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突破的一年,是更新发展理念奠定新基础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通过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农业增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推进了农村和谐。

——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在实现量的扩展的同时,实现了质的提升

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68.38亿元,同比增长4.8%;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63.5亿元,同比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91元,增加466元,同比增长14.9%。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总产达281.78万吨,比上年增产23.05万吨,增长8.9%。油料总产22.56万吨,比上年增加1.3万吨,增长6.1%。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实现产值140亿元,增长4.6%;肉类产量82.6万吨,增长3.6%。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6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0亿元,人均劳务收入1865元。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全市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新上或技改投资1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项目14个。引进了四川升达集团、重庆天友乳业公司、重庆郑胖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有较强实力和较高科技含量的龙头企业。全市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16.5%,带动农户80.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3%。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农产品、畜产品认证11个,新增四川省名牌2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个,达县苎麻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3.37万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在坚持建设范围整体推进的同时,坚持了建设内容的整体推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市农建投入16.35亿元,同比增长84.4%。建成农村公路3253.81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1座,新建和改(扩)建各类水利工程9068处,完成缺水场镇饮水工程建设14个,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8万口,完成营造林15.74万亩、公益林13.44万亩。宝石桥水库成功升格为大型水库,宝明大型灌区规划报告顺利通过部级审查,白岩滩水库已启动前期工作。万源花萼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县铁山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在全省*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竞赛中,获5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

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全市建成“一乡一业”专业乡镇2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00个,优质粮油、苎麻、蔬菜、水果、中药材、油橄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58.2万亩、127万亩、38万亩、16万亩、6.1万亩。启动了3万亩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成功争取到了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渠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面积2500亩,辐射面积7500亩,目前已入驻业主4家。达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已与西南大学达成市校合作协议,初步建立了经果、畜牧、蔬菜、麻竹四个专业示范园。生猪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全市现有规模养殖户2735户,其中年饲养规模1000头以上的143户。成功举办了秦巴地区首届农产品推介会,签约企业130多家,协议引资20多亿元。

农民素质工程建设纵深推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1519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覆盖农户43.5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7.8%。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49.15万人(次),健全完善了务工信息平台和劳务输转渠道,与156个大企业、1530名外出务工能人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实施科技骨干农民培训3319人,带动农民科技推广4万人,开展科技入户4.8万户。建立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园14个,推广标准化示范面积46.04万亩,实施新技术生产30项,农业机械化率达到11%,农产品优质品率达到78%。苎麻、玉米、水稻、马铃薯自主创新成果在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等地推广应用300多万亩。优质高产杂交苎麻新品种“川苎8号”选育与应用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农村社会建设方面,在注重社会稳定的同时,注重了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灾害管理工作日益规范。成功应对了“6·18”、“7·5”、“7·18”三次特大暴雨洪灾,及时转移受灾群众32.46万人。倒房群众住房重建基本完成,绝大部分搬进了新居。农业生产自救成效明显,成功承办了全省秋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全面实现了“大灾之年不减产、重灾之后要增收”的生产自救目标。完成了基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行了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省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指挥部抽查我市动物免疫抗体三项指标中,一项全省第一、三项全省第二、一项全省第四。大竹县在代表四川省接受农业部秋防检查中高标准通过,受到全省通报表彰。开展了水稻稻飞虱应急防控,实施防治234.03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1.33万吨。严格执行森林防火“两项制度”,加大了森林火灾源头防范力度,全年森林过火受害率0.0133‰,低于省控指标0.1‰。

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统筹推进,全市80%以上社区的办公用房达到了100平方米以上。乡镇(街道)社区基本建立了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群众工作站、社会事务工作站、劳动保障工作站、城市管理工作站、文化卫生工作站。强化了撤并乡镇管理,建立健全了撤并乡镇便民为民服务机制,加强了被撤并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疑难问题排查。全年调处被撤并乡镇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65个,为撤并乡镇群众办好事实事299件,在被撤并乡镇安排各类工程建设项目148个。顺利完成了第七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规范了农村“一事一议”,完善了农村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推进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乡镇政务公开工作。

突出民生问题逐步化解。全市农村低保覆盖农村困难群众182.4万人次,人均月补差21.16元;开展农村医疗救助26.1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058.08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和未成年人13343人次,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20.8%。启动扶贫新村建设43个,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个,完成劳务扶贫培训5193人。解决了40957名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了37934名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纳入后期移民扶持范围的64078人已实行直发直补42793人,移民后扶资金采取“一人一卡”的方式全面兑现到移民个人,实行项目扶持方式的正在规划落实。

*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明显,亮点纷呈,特别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灾害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等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有关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主题,结合达州农业农村实际辛勤耕耘的结果,为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过去的一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点子不多、力度不大、步子不快;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尚没有培育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不强,农民在营销、加工环节增收不多;四是对“三农”投入不足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五是个别重点工作出现滑坡。

当前形势和任务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我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面对城乡二元特征突出、传统农业比重过大、现代农业发展不足这一基本市情,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较长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强农富农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尽管面临着很多具体的困难和问题,但也存在许多新的机遇。

——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制度框架的搭建,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年以来,中央已连续5年制发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诸如粮食直补、农税减免等方面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有效确保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构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三农”工作新格局。特别是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业重点项目这些形式,有效地拉动农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从国家政策发展看,支农惠农力度还在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越来越广,对农村的支持越来越有力。今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量将比去年翻一番,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投入108.7亿元。我市随着天然气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市级财政支农投入将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40%。

——农产品供求趋紧和价格整体攀升的态势,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去年以来,全国猪肉、食用油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紧平衡”的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价格异常波动,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控,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有所缓解。但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农产品供求趋紧的态势正在形成。据调查,*年底猪肉比年初上涨了88.72%,油料上涨了65.82%,大米上涨了11.1%。农产品价格上涨不是短期现象,上涨的压力将是持续的,农产品价格将整体攀升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个变化必将为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比较效益,激发农民群众抓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必将引发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传统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年以来,传统农业发展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快速变化,传统农业比重过大的弊端也迅速凸显:一是农民群众依靠传统农业增收的比例越来越小,有时甚至出现了不增反减的现象;二是农村劳动力锐减给传统农业造成了严重冲击,耕地抛荒撂荒现象严重;三是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传统农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传统农业脆弱的抗灾能力难以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难以预期的市场风险给传统农业增加了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了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现代农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这些风险,克服这些弊端。从调研情况看,我市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同地区没有参与的农户年均收入要高出200元以上,大竹县姚市乡通过推进蚕桑“一乡一业”建设,已覆盖全乡34.8%的农户,蚕农户平年收入12600元。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真切实惠和实现的可持续增收,激发了农民群众投入现代农业建设的巨大热情。

发展现代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大势所趋,是现实所迫,是人心所向。发展现代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必须依靠大量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发展现代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归宿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和谐。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构建和谐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

我市是“中国苎麻之都”、“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黄花之乡”,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们要立足这些资源优势,围绕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确立的奋斗目标,抓住并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这条主线,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基本方略,力求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上取得重大进展;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力求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重大进展;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力求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上取得重大进展,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到2010年,全市10%以上村初步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农业总产值达到245亿元,年均递增5%以上;农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年均递增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年均递增6%以上;建成规范化特色农产品基地100万亩,规范化畜禽养殖基地乡镇60个,“一乡一业”特色乡镇4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400个;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5家,过5亿元的2家,过10亿元的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培育农产品四川著名商标15个以上、四川名牌13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个以上、中国著名商标1个以上;建成川东北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区域营销中心、四川农业强市。

2008年工作重点

2008年,我市“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和把我市建成川东北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坚定不移地实施整体推进战略,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1733示范工程”

关于新农村建设任务。市上重点抓好“1733示范工程”和40个省级示范村的建设指导。全市新启动建设7个示范镇、30个市级示范村。各县(市、区)要确定县级示范村建设任务,打造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启动建设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抓点示范,辐射带动,整体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关于新农村建设要求。要认真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加强规划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积极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劳力、资金、产品等入股农业开发。对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要按照大规模、大示范、大辐射的要求,打破地域和行政界线,由点到线,由线到片,凸显集中连片的规模效应。对新启动的7个示范镇建设,要启动建设50%以上的村,启动建设村农户覆盖面达到80%以上,大力培育和发展“一乡一业”。对30个市级示范村建设,村道公路要全部硬化或油化,社社通公路,70%以上的农户达到“六个一”,70%以上的农户实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仓,基本完成“一村一品”产业培育。通川区要按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逐步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关于新农村建设投入。市本级将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新农村“1733示范工程”扶持资金不少于500万元。农业、水利、交通、扶贫、以工代赈等部门要加大项目和资金整合的力度,重点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倾斜。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大本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对每个市级示范村,整合项目资金投入不得少于200万元。

关于新农村建设考核。继续实行市级领导联系和市级部门帮扶市级示范村制度,选择50个市级部门(单位)进行重点帮扶。继续对新农村建设实行单独考核,每季度对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排序通报,在上下半年分别召开一次新农村建设推进会,对搞得好的市级示范村实行以奖代补,对搞得差的地方通报批评。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关于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做大做强优质粮油、畜禽、苎麻、水果四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中药材、油橄榄、富硒茶叶、蔬菜花卉四大特色产业,做响做亮中国富硒农产品品牌。市上今年将重点突破生猪和肉牛两大产业,建立标准化圈舍、良种繁育、风险防范等财政补贴制度。积极探索生猪、肉牛繁育场和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利益机制。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实现生猪和肉牛产业大发展。今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要达到35%。

关于基地建设。继续引导优势农产品向适宜区域集中,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块状、带状产业区域。今年种植业上实施5个万亩示范工程,养殖业上实施1万个规模养殖示范工程。抓好20个“一乡一业”专业乡镇和2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巩固提高,新建“一乡一业”专业乡镇10个,其中通川区1个、万源市2个、达县1个、宣汉县1个、开江县1个、大竹县2个、渠县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30个,其中通川区2个、万源市4个、达县5个、宣汉县5个、开江县4个、大竹县5个、渠县5个。

关于龙头企业培育。2008年,市本级将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优势企业技改、科技研发和贷款贴息等。进一步抓好税收减免、征地用地、流动资金贷款等扶持政策的落实,大力培育发展肉类加工、粮油加工、苎麻加工、中药材加工、茶叶加工等五大企业集群。重点扶持发展东柳醪糟、八仙桥食品、金桥麻业、花萼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顺鑫鹏程等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市场和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力争引进2—3家有较强实力、较高科技水平的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龙头企业销售收入5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户均农业产业化增收200元以上。

关于农业品牌创建。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打造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品牌。力争全年新发展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种认证10个。力争获得四川名牌、省著名商标及以上名优品牌、商标5个。对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四川名牌、省及省以上著名商标的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坚持强化农业外部保障与夯实农业内部支撑相结合,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关于农建工作。继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甘露杯”竞赛活动,加大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全年新建通乡油路(水泥路)320公里、通村公路730公里、通村水泥路390公里、农村机耕道400公里。大力实施病险水库整治、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成农村安全饮水14万人。新建农村沼气池2.9万口,完成营造林15万亩。

关于科技推广。继续与西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更加务实的“市校”合作,不断扩大合作项目和领域。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全年培训1000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积极拓展农业机械化作业和服务领域,大力推广水稻插秧、作物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等新机具,积极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以上。

关于农村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企业、业主和大户实行规模经营。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试点,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动力入股,与企业或业主成立农业股份合作公司。积极发展“三农”保险,进一步扩大生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的保险体系。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各县(市、区)要完成林改确权颁证工作。

关于灾害管理。加快多普勒气象雷达建设进度,确保主汛期前投入使用。新建自动气象站40个,完成地震自动监测台和数字处理中心建设。抓紧修订完善防洪抗旱预案和州河洪水联合调度预案,下决心完成以达州市为中心、以各县(市、区)为支撑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继续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按照“五统一”、“五不漏”的要求,加强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确保全市清净无疫。严格执行森林防火“两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重点林区村配备专职巡山员、落实村民轮流挂牌值班制度,严防森林火灾发生。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关于民政救助。按照“六个确保”的要求,全力做好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切实解决好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雨雪冰冻灾害倒房重建工程要全部纳入今年安居工程建设范畴,抓紧组织实施,确保6月底前受灾群众全部搬进新居。规范农村低保管理,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规范完善“渐进渐出”制度。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新、改、扩建敬老院22所,力争集中供养率达到25%。

关于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扎实推进“新村、产业、劳务、村道、移民、社扶”六大扶贫工程。启动实施48个扶贫新村建设和7个产业化扶贫项目建设,继续落实市、县两级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制度,深入开展“1+1”、“1+2”定点帮扶特困户活动。解决32610名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31790名低收入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关于劳务开发。要以提高农民工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输转和维权力度。密切与全国100个大企业、1000名达州籍在外务工带头人的联系,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外输规模。以实施劳动合同法为契机,依托在外务工能人,在农民工集中地建立党组织或工会(同乡会),不断增强农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维权的能力。力争全年完成劳务培训14万人,输转17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0亿元。

同志们,大机遇千载难逢,大发展时不我待。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确立的奋斗目标,锐意进取,顽强拼搏,以“三农”工作的新成绩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