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人大常委会学习宪法座谈会上的辅导发言
时间:2022-07-21 05:04:00
导语:在市人大常委会学习宪法座谈会上的辅导发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今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的第四个修正案,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经过这次修改,现行宪法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国情,更加反映时代精神,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对于我国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以及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中央要求,要以这次宪法的修改为契机,在全党、全国集中开展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活动,为此,专门发了文件,要求充分认识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这次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实质,并加强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领导,推动宪法在全社会的贯彻实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的职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人大工作者,更需要学好宪法,掌握精神实质,履行好我们的职责。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掀起学习贯彻宪法的新高潮。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宪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切实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
下面,我结合近期的学习与思考,就宪法和宪法修正案的学习贯彻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学习贯彻宪法,有必要对宪法的起源、本质、特征、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解决好“宪法是什么”这一基本认识问题。“宪法”这个用语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周朝的典籍中,在国外最早出现在古罗马帝国的立法中。周朝的所谓宪法指典章、制度等行为规范,古罗马的所谓宪法指皇帝颁发的诏令、谕旨等,都不是近代意义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是指规定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基本原则、基本国策、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来讲,都不可能出现近代意义的宪法。
(一)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志说过:“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开始搞起的。”近代意义的宪法的产生是和资产阶级革命相联系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和立宪主义思想为宪法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铲除封建制度的束缚以及为这种制度辩护的神权观念,以便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以这个契约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就认为,国家政权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人们签订契约的结果,国家主权是公意的体现,主权必须属于人民。在反对封建王权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立宪主义思想还主张,为了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的必要限度,国家应该有一种根本法,这个根本法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必须成为限制国王或者政府活动、保护人民权利自由的工具,人民有权通过选举代表,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有了经济基础和这个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获得国家政权后,也就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资产阶级依靠人民的力量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以后,就把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用根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使资产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中期的英国,革命使英国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宪法由各个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法律和形成的宪法惯例构成,是不成文宪法。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后于1787年制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个成文宪法,确认了民主共和制。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于1791年制定了欧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当然,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但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同样需要制定自己的宪法。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就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苏俄宪法。新中国成立后,也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宪法。
(二)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同志指出:“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者苏联,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都是对已经存在的民主事实的确认。宪法的本质,首先表现为它是阶级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并掌握了国家政权的阶级,把斗争的胜利成果和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用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下来,以便巩固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并使这种地位合法化。资产阶级制定宪法的主要目的是用法律的形式确认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防止封建阶级复辟;用法律手段确立议会制度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防止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个人专断,协调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因此,资产阶级宪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民主的制度化。同样,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争得民主以后,也需要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予以保障和确认,使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法律化。也就是说宪法是以一定类型的民主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民主也需要宪法予以确认和保障。
(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同志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在法律属性上有三个方面区别于普通法律。一是从内容和地位上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重大最根本的问题。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解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带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普通法律、一般法律,只是解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二是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任何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宪法是母法,一般法律是子法,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包括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的章程就已经规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三是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多数国家也都规定了不同于普通立法的特定程序,以维护宪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有人讲,一部真正的宪法应该是政府和人民在平等的情况下订立的一份政治契约,既然是契约,就是相互的,所以讲,制订宪法的过程就是一个公众参与的过程。美国的立宪,就是一个公众讨论政治的过程。我们现行宪法,从启动到出台,花了两年多时间,宪法草案交付全民讨论了4个月,中央政治局先后讨论了8次,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3000多代表,只有3票弃权,不到千分之一,充分体现了党的主体和人民意志的统一,而普通法律是按照宪法的程序制订的,尤其是在宪法制定以后,如何保持其稳定性,事关执政者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关系到掌握国家政权阶级的根本利益,涉及的到政权机关的运作和统治秩序,各国在宪政实践中都给予高度重视。如我国现行宪法就对宪法修改规定了特别程序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二、建国以来我国宪法的发展走过了曲折的历程,宪政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华民族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开始。宪政的核心内容是限制与约束国家权力,确立与保护公民利益,简而言之,宪政既是有限政府,也是同志讲的民主政治。19世纪末,后,清朝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被迫效仿西方政治制度,在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这是一份规定未来制宪原则的文件,不是成文宪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为了挽救即将灭亡的命运,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但它只是在保障皇权的条件下,进行君主立宪,没有人民的权利。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约法》,这才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这个约法从形式上确认了“立权在民”,但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没有任何实施的可能,所以孙中山先生感慨地讲:“假如只有白字黑字的宪法,决不能保障民权,宪法之成立,唯有在列强及军阀势力推翻以后。”当然之后的袁世凯、曹锟,直到,都炮制过宪法,但这些都是以民主、宪政为幌子的独裁政治,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中国的宪政历史才掀起了新的一页。
(一)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新中国先后颁布过一个宪法性文件和四部宪法。一个宪法性文件是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前夕,即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在建国前夕不具备实行普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也不可能立即制定一部正式宪法的情况下,共同纲领实际上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四部宪法:一是由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1954年宪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式宪法,在制定过程中采取了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近代国内和国外宪政运动历史经验的结合、以及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是一部比较好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国现行宪法就是以1954年宪法为蓝本的。二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1975年宪法。这部宪法继承了1954年宪法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它是在十年动乱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制定出来的,把“左”的一套理论和实践法定化了,反映了那个阶段“左”的错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三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1978年宪法。这部宪法肯定了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总任务,反映了全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强烈愿望,取消了1975年宪法的某些错误规定。但由于还来不及对的错误进行清理,该宪法没有完全摆脱“左”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虽经1979年和1980年两次修改,但总体上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生活的客观要求。四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1982年宪法,也就是我国的现行宪法。这部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清除了十年动乱遗留的影响,克服了1978年宪法的缺陷,从国情实际出发,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借鉴吸收了外国的经验,是一部合乎国情、有中国特色、适应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够长期稳定的根本大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等,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规定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共同纲领》和四部宪法的颁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历程,也记录了我国宪政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二)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1988年起,我国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对现行宪法予以修改和完善,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四次修改,形成了30条宪法修正案。一是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宪法作了2处修改,对私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和国家对私营经济政策作了明确规定;对土地使用转让的问题作了补充规定。这是中国第一次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采用修正案的形式,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杨景宇同志讲,这是借鉴了美国修改宪法的方式,刚才讲到,美国宪法制定于1787年,200多年原文一直未动,但采取修正案的方式修改了18次,过去也有过误导,认为200多年美国宪法没有变动过,确实原文没有变动,但是修正案的形成,修改了18次共27条,我国以往的宪法修改是全面修改,时间上也是重新制订。二是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宪法作了9处修改,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写入了宪法;将“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修正案内容还涉及政协制度、县市级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等。三是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宪法作了6处修改,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国家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等写进了宪法。四是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宪法作了13处修改。宪法修正案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修改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规定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增加对国歌的规定等。宪法修正案是现行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了现行宪法颁布后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果,如实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现实情况,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对相应宪政制度提出的新要求,必将有力的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
三、深刻理解这次修宪的总原则,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实质
为了确保本次修宪的正确方向和修宪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央确定这次修宪总的原则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体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把党的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因此,这次修改宪法不是大改,而是部分修改,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需要用宪法规范的、非改不可的进行修改,可改可不改的、可以通过宪法解释予以明确的不改。这一原则很好地体现了维护宪法稳定和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和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需要保持它的稳定性,以防止国家政局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按照唯物史观,宪法作为上层建筑,又不能不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从近代宪政历史看,一部宪法制定后,随着客观形势发展变化,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修改和变化。刚才讲到,美国先后对宪法修改过18次,其他国家也是这样,瑞典对宪法修改过45次,德国现行宪法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9年制订的,到现在也先后修改过34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修宪,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时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这样讲,每一次都向世界宣示,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将以更加坚定、自信、开放的姿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创更加光辉的未来。
本次修宪对现行宪法作了13个主要方面的修改,都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在全面学习宪法、深刻理解本次修宪总原则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这次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实质。一是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是引导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宪法,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体现了我们党依法执政的理念,反映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对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加速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自觉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二是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内涵,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把“三个文明”及其相互关系写入宪法,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了宪法保障。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充分表明,我们党的执政方式和治国之道进一步走向成熟。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在统一战线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重要意义。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宪法修改后统一战线包括了“劳动者”、“建设者”和两种“爱国者”,这是对统一战线的重要发展,凝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更有利于坚持党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统一战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是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党和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宪法所作的修改,全面、准确地体现了党的十六大关于对非公有制经济既鼓励、支持、引导,又依法监督、管理,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精神;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实际情况,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五是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的科学内涵。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民拥有的私人财产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公民有了私人的生产资料,群众对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财产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宪法修正案完善了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全体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都给予保护,保护范围既包括生活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用“财产权”代替原条文中的“所有权”,包括了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物权、债权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在权利含意上更加准确、全面,更加符合实际;我国几个现行法律根据不同情况已经作出了征收或者征用的规定,在宪法中增加规定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制度,有利于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的关系,这次宪法修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私有财产保护制度,这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的发展,将发挥不可估量重要作用。六是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科学内涵。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把它写入宪法,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最新发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人权事业中进行交流和合作。
四、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切实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学习宪法,目的是贯彻实施好宪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现行宪法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是非常及时,也是十分必要的。此次修宪,是关乎中华民族长治久安、兴衰荣辱的一个战略问题。我们一定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推动宪法在全社会的贯彻实施。切实推进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一)要进一步增强宪法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法制保障。维护宪法权威、贯彻实施宪法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志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障宪法的贯彻实施”。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宪法至上的权威意味着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都必须符合宪法的精神;宪法至上的权威还意味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同样,宪法至上的权威还意味着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必须认真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基本方针。通过宪法的贯彻实施,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一步走向法治化的轨道。
(二)全力推动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得到遵守和执行,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行依法治国的方略,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部署,这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安定和谐政治局面的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紧紧抓住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以及国务院最近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贯彻,努力把依法行政落到实处,促进政府行政理念的转变、决策方式的转变、执法方式的转变,以及监督方式的转变,全面正确执行《纲要》,明确依法行政的七大目标,努力使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的快速转型。
(三)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在宪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发挥表率作用。对宪法实施的监督不少国家设有专门的宪法委员会或宪法法院。我们国家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同时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执行。责任很清楚,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学习贯彻实施宪法的通知要求,增强对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重要性的认识。一是把学习宪法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认真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深刻领会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实质,不断提高对宪法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贯彻实施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国家法制统一的观念。要通过学习贯彻宪法,切实加强人大常委会及机关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更好地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二是深入推进宪法宣传活动。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开展有声势、有深度的宪法学习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要结合人大制度建立50周年、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周年的纪念活动,围绕依宪治国的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宪法活动,加强宪法和人大制度的宣传,推动全社会提高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推动宪法在全社会的贯彻实施,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三是切实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积极探索加大依法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的新途径,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不断强化执法监督,切实加大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力度,以对党对人民对宪法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履行职责,通过行使监督权,保证和促进宪法和法律法规在我市的正确实施,保障公民行使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要紧紧围绕依宪治国这个根本,进一步发挥在依法治市中的主导作用,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促进依宪执政,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四是积极探索宪法监督制度,促进宪法正确实施。历史给我们启示,再好的宪法和法律,也要建立必要的具体制度和完善的监督机制,不然就谈不上至高无上的权威,也谈不上有力的法律保障。当前宪法的实施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需要我们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靠群众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只有这样,宪法才能更好地运作并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宪法和法律在全社会的正确实施。
- 上一篇:在全市人大城建环资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下一篇:为什么说现在是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