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07-14 10:59:00
导语:领导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
“十五”以来,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潍坊市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进位争先、建设强市”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振奋人心的重大成就。
——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坚持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结构调整中扩张总量,在发挥优势中培强产业,在宏观调控中科学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2亿元、财政总收入1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47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99.6%、143.8%和124.3%。三次产业增加值达到20.4亿元、81.4亿元、28.4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0.5%、193.3%、34.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6倍,其中去年完成117.5亿元。工业立市战略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0.3亿元、利税19.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4.6倍、4.2倍。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57.2%,比2000年增加20.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60家,比2000年增加347家,孚日集团、银鹰化纤、供电公司、大昌纺织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行列。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72.8%。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14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0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5022元和1780元。
——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坚持借势青岛、主攻日韩,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突出发展加工贸易,外经外贸成为工作亮点。五年全市共引进项目2648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21.3亿元、境外资金3.29亿美元。其中,2005年全市引进项目536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69.9亿元、境外资金1.4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8.8倍、9.5倍。2005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41亿美元,其中出口3.88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2.5倍、2.8倍。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增多,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成效明显,全市经济外向度提高到33.2%。
——基础设施日益配套完善,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投资为主体,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市五年累计完成城乡基础设施投资37亿元,其中城区27亿元,是“九五”时期的85倍。规划建设了“一个中心、三个板块”,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8.9平方公里。五年新修省、市道路62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00多公里,其中2005年新修道路280公里。重点建设了平日路绕城外环、沂胶路等城乡主干道工程,综合改造了凤凰大街、康成大街等道路,全市形成了五纵五横一环的交通框架。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29.1%,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2%,其中2005年完成城市绿化348万平方米,乡村植树800多万棵,在城区建设了15处广场、绿地。新上了一批治污设施和天然气工程,水和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中2005年投资5800万元建设了第二污水处理厂,投资6000万元铺设了排污管网,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加快了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步伐,五年累计新建商住房260万平方米,其中2005年新开工建设商住房76万平方米、交付使用50万平方米,完成拆迁35万平方米。实施了王吴、马旺水库除险加固和胶河治理、人畜吃水等重点工程。大力推进除氟改水工作,为215个村、13万人供上了低氟安全的自来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实行了城乡电网改造,新上了一批热电联产项目。全面抓好小城镇建设,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3.5%。实施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坚持以改革启动内力,创新思路,推进发展。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解困取得明显成效,五年共化解债务16亿元,妥善安置职工6000多人,其中2003年以来化解债务13亿元,安置职工3700多人。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加快,19家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完成改制。进行了市镇政府机构、农村税费、市镇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能监察中心,推行了限时服务、承诺服务和包揽式服务,落实了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获得科技新成果236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坚持把亮点擦得更亮、把名校办得更好、把特长拉得更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职业教育,教育业绩进入全省前列。2005年投资1.3亿元建设了高密一中分校,加快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中教育城区化进程。医疗卫生“四个体系”建设成效明显,预防保健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达到81.6%。坚持“三贴近”原则,有效平抑了人口出生高峰,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9‰以内,2005年成功地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新机制建设会议提供了现场。重视民本民生,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实现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13423人,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337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5%以内。全面推行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得到按时足额发放。认真落实低保政策,积极解决了城乡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全面落实“三减免”、“两补贴”等惠农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格土地政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全市耕地总量保持了动态平衡。文化、体育、人事、广播电视、统计、审计、工商、技术监督、邮政、通讯、人防、史志、民兵预备役等社会事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深入开展依法治市和严打整治斗争,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妥善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保持了社会稳定。按照“三个第一”要求,狠抓安全生产工作,避免了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文明高密”、“信用高密”创建活动,全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全力干好关键年、进位争先建强市”的目标要求,开拓创新、团结奋进,胜利完成了“一二三四”的奋斗目标。与上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3.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5.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实际利用市外资金增长35.8%、利用境外资金增长57.3%,出口额增长33.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8.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4%,主要指标增幅高于潍坊市平均水平,以最好的年度业绩为“十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积极的工作和巨大的变化,得到了全市人民的高度关注。其中,“争取保留了电气化改造后的高密火车站、全面启动小康河综合改造工程、胶河综合治理、城区绿化、建成第二污水处理厂、拆除市水泥厂、为7500名乡村教师统一发放工资、新建道路280公里、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后每年为城乡居民节约支出6000万元”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突出工作被广大市民推选为2005“感动高密”十件实事。
回顾五年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的工作,有五点主要体会: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组织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加快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二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对招商引资、工业立市、民营经济、农业“三化”、城市建设等战略重点,集中全力予以突破,有力带动了其他工作的开展。三是坚持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正确应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以“进位争先建强市”为主目标,以“借势青岛”为招商引资主渠道,以“一个中心、三个板块”为经济建设主战场,顺势化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使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四是坚持靠机制推进工作。通过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五是坚持以好的作风保证工作落实。始终抓住干部作风建设不放松,干部的整体风貌有了很大改观,用心用力、认真办事、真抓实干、攻坚破难逐渐成为各级干部的一种品德、一种风格、一种精神,确保了各项工作扎实有效。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高密的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文明,城市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切,归功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归功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拼搏实干,归功于驻高部队、武警官兵的无私奉献,归功于海内外朋友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代表、委员,向驻高部队、武警全体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高密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大企业不够多,部分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强,农业“三化”进展还不够快;财政支出压力还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治安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个别干部作风不够扎实,服务水平不够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及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高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已经市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原则通过。《纲要(草案)》已经印发给大家,请一并予以审议。
“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思路,突出招商引资、工业立市、民营经济、农业“三化”、城市建设、现代服务业六大重点,以增加投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抓大企业为先导,以全民创业为基础,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地发展。指导方针是: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万元GDP能耗降低20%以上;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努力建设农业大市、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城市,使高密经济更具活力、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在确保进入全省30强的基础上,争取重新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集群式转移以及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等有利形势,根据市委的总体部署,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紧紧扭住“又快又好谋发展、进位争先建强市”这个主目标,充分利用“借势青岛”这个主渠道,依托“一个中心、三个板块”这个主战场,着力推动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确保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潍坊市平均增长水平,确保多数经济指标赶上潍坊市平均水平,争取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境外资金和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项指标在潍坊市各县市区中位居前列,实现工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突破,切实加快进位争先建强市进程。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和要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2.9%,万元GDP能耗降低4.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6%和8%,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以内。
要实现今年的发展目标,必须以十大项目工程群建设为总抓手,全力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城市绿化、城市拆迁改造、水利建设、市场建设、排污管网建设、公益建筑、道路建设、高层建筑群项目和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以此强有力地支撑和推进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做好今年的工作,重点要在六个方面用心用力、真抓实干,务求取得明显成效。
(一)突出增加投入、提高效益,进一步培大做强现有企业。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方针,深入实施“三个一批”战略,以增量调整结构,靠投入推动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力争年内完成工业投入104.3亿元,增长26.2%。重点抓好总投资1.2亿美元的孚日高档家用纺织品生产、总投资3亿元的银鹰化纤年产3万吨粘胶、总投资5亿元的利力石油化工、总投资1.1亿元的永辉化工、总投资5亿美元的韩国制钢系列项目,总投资4800万美元的潍坊宏华美化工、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韩国信一机电等项目建设。围绕发展“四大产业”、“四小商品”,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加快产业整合,增强品牌意识,着力打造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加快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又要注重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增长43%、41%和38%以上。继续坚持“四个放开”、“六个一样”的原则,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更加有效地启动民间资本,鼓励社会各类人员从业、创业,在全市形成“人人有工作、人人有技能、人人有物业”的全民创业局面,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
(二)突出推进“三化两改”战略,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落实“一调两转四配套”措施,加快“三化两改”进程。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扩张生产规模,增强加工带动能力,力争今年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40家以上、加工带动能力达到150万吨;重视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水平。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和农村工业,促使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不断增加工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加快推进城镇化,以城区建设为主导,辐射带动重点镇发展,吸引农民向城区和镇区转移,通过转移农民来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加大市镇投资力度,突出抓好新一轮以林、田、路、水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改进农村管理方式,切实转变乡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和领导职能,加快农村管理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逐步改善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工资待遇。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减免农业税,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三)突出抓好五大重点,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扫清一切政策上、体制上的障碍,鼓励各类主体、各类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充分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以引进大型交通物流企业为重点,打造半岛交通物流基地,加快发展交通物流业。适应我市产业特点要求,围绕促进产业配套,以抓好齐鲁纺织服装城、站北街综合市场建设和木材市场迁建为重点,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以培强做大教育事业为重点,加快相关服务业及新兴服务业发展。以抓好星级宾馆、胶河和小康河景观带等载体建设为重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休闲娱乐消费区,促进休闲娱乐业发展繁荣。以旧城改造为重点,加快房地产业发展。力争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
(四)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以建设青岛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为基本定位,建设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公共性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一是切实搞好城市规划。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实行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统筹安排、有效融合,确保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全面实施新一轮城市规划,保证城市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抓好重点工程建设。按照适当增加总量、完善提高存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年内新增绿化面积183万平方米。坚持依法、有情、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年内新建商住房8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改造完善利群路、顺河路、月潭路、康成大街、夷安大道、昌安大道,抓好潍胶路高密段、西外环公铁立交桥等重点工程建设,年内新修省、市、镇村道路262.7公里。切实加快东线主管网、姚哥庄段管线、徐辛路排污管道、污水支管网完善等排污工程建设,确保水源地安全和第二污水处理厂顺利运营。要抓紧项目规划设计,尽快启动体育公园、文化广场和星级酒店、金融大厦、保险公司营业大楼、工商便民服务中心、广安一建办公楼等工程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储备、经营、管理制度,盘活城市资产,放开城市建设投融资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加快市场化进程,增强城市发展后续能力。三是高效能管理城市。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加大对城区交通、卫生、经营秩序的治理力度,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五)突出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招商引资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抓住国外看好中国、南方看好北方、台湾看好大陆、许多外商看好高密的机遇,继续打“青岛牌”、唱“国际歌”,推进“五个转变”、抓好“四个环节”,努力创新招商方式,严格兑现考核奖惩,着力在突出利用境外资金、突出重点产业及重点企业招商、突出大项目引进和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全年力争实际利用市外资金69亿元、境外直接投资6000万美元以上。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巩固扩大纺织品、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拓展对外经济合作新领域。全年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分别增长27%和26%以上。
(六)突出统筹各项事业,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始终高度关注民本、着力改善民生、珍惜爱护民力,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积极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抓好青岛科技大学独立学院及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加快推进新机制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国土资源管理,落实土地保护制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切实抓好城市污水、废气、垃圾等污染源的综合治理。从源头上严把环保关,努力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体系建设,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切实维护好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落实好优抚安置政策,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继续推进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强“平安高密”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化解不稳定因素,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坚持“三个第一”,突出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工作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积极开展争创省级文明城市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文明高密”。整顿规范生产流通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突出财源建设,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建立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推进“信用高密”建设。继续加强发改、人事、审计、工商、物价、技术监督、人防、统计、监察、地方病防治等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努力建设和谐高密。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竞争型政府,建设全心为民、团结实干、开拓创业、争创一流的政府领导班子,全面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更好地驾驭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确保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和今年的任务目标。
一是全面推动政府提速。进一步精简审批项目,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以各项政府工作的大提速推动事业的大发展。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政府提速的关键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严格执行关于加强软环境建设的政策规定,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加公平公正、优质高效的服务。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推行政务公开,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人事分配考试考核等各项制度,进一步打造阳光政府。
二是全面推动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及建议、意见,进一步促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坚持依据法律法规授予的权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不断提高行政工作质量和水平。建立完善和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对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给发展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严肃追究行政责任。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尤其注重解决好征地、拆迁等方面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既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得到顺利贯彻实施,也充分体现亲民、爱民、利民原则,做到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形成各方齐心协力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全面推动工作落实。进一步加强“三个体系”建设,认真执行“三项制度”。对“十一五”及今年的总目标、总任务,按照全员、全岗、全程负责的要求,强化市政府领导责任、量化部门责任、细化办事人员责任,明确工作步骤、完成时限、工作标准,做到主体清晰、程序规范、责任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充分发挥政府督查机构的作用,严格执行工作事项交办、催办、督办、查办及反馈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扎实高效推进。
各位代表,又快又好谋发展、进位争先建强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85万高密人民的热切期望。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 上一篇:全力做好党建和组织工作
- 下一篇:领导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精品范文
10领导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