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全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07-10 06:12:00
导语:领导在全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刚才,王国平同志全面总结和分析了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成绩、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刻阐述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下面,我再补充两方面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坚定不移地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战略位置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增强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表面上是市场份额、产品竞争力,内在的是科技实力,根本的是人才支撑力。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对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科技进步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比较优势就是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如美国引进研究生,无非是国家提供资金或财团、企业提供资金搞课题,如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把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吸引过去。发达国家将产业放在中国发展,看中的是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即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与发达国家本国人员的比价相当于汇率比,就是一块美元换8块多人民币,在本国雇用一个大学生在中国可以雇用八个。因此整体上我们的优势还是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首先,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是迎接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挑战的要求。当今世界已进入以高新技术和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开始从重资本向重人才转变,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依赖物力资本向依赖人力资本转变。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以上,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产业(如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产值已占GDP的50%以上。可以说,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已经由物质资源开发转向人力资源开发,知识和信息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信息产业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定律——摩尔定律。用一句通俗的话概括,就是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增长一倍,而价格却降低一倍。硬件即晶体管密度每18个月就翻一番,价格却越降越低。高新技术企业如IT产业、生物技术、通信等,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如果18个月企业没有新产品问世,市场竞争力马上就下来。新产品刚出来时是垄断的,利润可以很高,但由于存在高额利润,马上就会有人攻关,技术关突破了,产品就不再垄断,利润就会下降,现在很多产品都是如此。其实很多产品大家同时在攻关。当产品利润为零或低于成本时,产品就失去市场竞争力。所以产业竞争中,必须拥有强大的研发队伍及高额研发经费投入,其中创新人才非常重要。同时,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没有一定规模和品位的人才资源做支撑,将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从1998年全国大中城市第9位上升至第8位,省会城市第3位上升至第2位,副省级城市第4位上升至第3位。从2003年15个副省级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我市国内生产总值位于广州、深圳之后,居第3位,比去年同期增长15%,排第7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排第3位,增长速度第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排第2位,增长速度居第6位;外贸进出口总额排第5位,增长速度居第4位;出口总额排第3位,增长速度居第4位;利用外资合同外资金额排第8位,增长速度居第1位;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排第9位,增长速度居第1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排第4位,增长速度居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第8位,增长速度居第9位(杭州作为中心城市,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优势,除了西安在400亿左右,其他城市均在500亿以上,这方面要好好研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5位,增长速度居第11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排第5位,增长速度居第1位;居民消费价格增长排第15位。城市人均收入的高低有多种原因。如果个体经济、民营经济普及,人才很多,白领阶层收入一般较高,人均收入也会提高。这里实际上也反映了人才创业状况。所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日趋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要继续保持我市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增长质量、经济活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进步要靠高层次人才、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没有大批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就谈不上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在生产领域中的普及应用,就谈不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我们一定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眼于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地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战略位置,把营造人才优势作为重中之重,抢占人才制高点,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掌握高新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部分,人才资源则是人力资源中的精华。集能动性、可开发性、可共享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是人才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最显著特点。人才只有在开发应用中创造价值,才具有资本的属性。作为资本,它又具有流动性和趋利性,总是向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流动。谁拥有人才资本,谁就拥有发展的资本,就会在竞争中把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现在全国各地对人才在经济建设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吸引人才。例如,上海制定了构筑人才资源高地的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目标是使上海成为与“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地位和功能相匹配的国内国际优秀人才密集的人才资源高地。苏州、宁波、绍兴等地也都制定了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的规划和措施,摆开了打人才争夺战的架式。这一切表明,人才竞争正成为当前地区间经济发展竞争的焦点,如果我们没有人才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但外地人才引不进,本地人才也会留不住,人才流失将越来越严重。面对白热化的人才竞争态势,我们只有大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环境和机制,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定位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副中心城市和环杭州湾区域中心城市,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基地,浙江省开放程度最高、科技创新功能最强、创业机会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中心城市。杭州没有海港,也没有丰富的矿山资源,但杭州拥有区位优势、自然环境优势、人文环境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发展知识兼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杭州的自身环境等因素,限制了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钢铁等产业的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实施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就非常重要。开发人才优势已经成为杭州的核心竞争力,它决定着杭州的未来。
第三,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是我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对人才的理解,从小的方面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类:一是各级党政领导人才;二是科技人员;三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从大的方面讲,只要具有一定知识或者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者,都是我们需要的人才。因此,要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必须重视各方面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大批经济管理人才,又要注重培养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人才;既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又要注重培养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卫生、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把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大改革力度,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为我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总的来说,我市人才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人才资源总量、素质和结构性矛盾同样突出,具体表现为人才市场化程度低、开放程度低、国际化程度低,缺乏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据统计,至2002年年底,全市各类人才仅5487万人(包括省部属单位的13万余人才数),在本市315万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仅占41%,中级职称的占25%,初级职称的占了56%,与青岛(145%)、南京(119%)、济南(102%)的高级职称人才比例有相当大的差距。譬如专利授权量,有资料表明,2001年宁波专利授权量为2202件,平均每百万人口405件,分别是杭州1431件和227件的154%和178%;温州专利授权量和每百万人口专利授权量为1866件和253件,也比杭州分别高出304%和115%。这与杭州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称的。杭州在很多方面拥有优秀人才,如杭州园林人才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在经济方面,如刚才讲的专利技术上还比较薄弱。搞专利无非是制度问题,一是知识产权是否得到保护,二是主体是否具有创业精神、创业冲动。创业冲动有两种,一种是实现人生价值,精神激励的需要;一种是利益的驱动。杭州人往往追求生活享受,温州人、台州人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投资发展上。总的来说,人才与整个体制机制密切相关。杭州在这方面要加强。
人才的差距和不足对杭州的下一轮发展影响巨大。当前我们发展较快,主要是我们的体制优势、机制优势发挥了作用,但这方面的先发优势可能掩盖了我们人才短缺的劣势。目前全国各地都到浙江来学习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但我们不能为当前形势所迷惑,西安、成都是人才密集的地方,现在我们经常到那儿招聘人才,将来形势的发展很难预料。因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抓好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尽快形成育才、聚才、用才优势,提高人才竞争制胜能力。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切实推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既要重点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又要在市场、企业、学校等方面打好整体战,保护、引导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激励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根据当前形势和杭州实际,重点要在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一)加快人才观念更新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人才观念和管理方式的区别就在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事管理突出一个“管”字,其核心是把人管住,是单位所有;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突出一个“人”字,其核心是把人激活,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是社会所有、区域所有方针政策的导向。同时,突出人才的流动性,发挥其最大使用效率。因此,如何激励人力资本,搞活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主导经济的作用,应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任务。而加快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首要的是加快人才观念的更新。思想观念不解放、不更新,一切都无从谈起。根据我市人才工作实际情况,我认为,当前要确立五个观念、处理好两个关系:
1.要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作为一个开放较早的城市,杭州在开发利用海内外人才资源时,必须跳出杭州、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站在全球开放的大环境中思考人才问题,确立以人才柔性流动为目标,在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同时,着眼于“借脑引智”和吸引“候鸟型”人才,促进人才资本在流动中实现增值。可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合作、合作经营、人才租赁等方式,充分利用全球人才资源。加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一批精通国际语言和事务的高新技术人才、国际金融和贸易人才、工商管理和跨国经营人才等,逐步形成我市主导行业的优势人才群体和梯队,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境内外人才密集区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外地人才为我市经济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主动接受上海人才辐射,利用各种方法,通过上海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当前信息技术发达,各地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合作。杭州集聚人才的环境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都要好,如果能确立柔性流动的人才观,不拘一格,不计较区域所有,那么把人才留住是不成问题的。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关于国内最佳居住城市的问卷调查,杭州百分比第一,上海第二。说明杭州是中国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杭州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提倡人才柔性流动非常重要。现在我们的人才网上设立了“人才租赁”网,人才不为单位所有,甚至也不搞柔性流动,而采取按时计算,用一个小时付一小时费用,把人才优势全面发挥,原先以年计算服务,现在将功能分解为以小时为单位对外出让劳动。这样劳动效率提高了,人才的资源配置更加充分了,也就是不养人才,而在关键时候租赁人才。这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转变。若这些人才确实是长期需要的,企业很自然地会觉得租赁不合算,为了保持人才稳定,防止竞争对手将其抢走,还是长期稳定地为我所有,纳入我的人才体系更合算,现在人才到了杭州就不想走了,这一点对我们也是非常有利的。
2.要确立不拘一格、不求全责备的人才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是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的结合体。一个人克服缺点固然必要,但充分发挥长处和优点,更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个人价值。因此,要坚持全面辨证地看待人才,坚持看主流、看大节、看在重大问题和关键时刻的表现,特别是要充分尊重高层次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在其时。
不拘一格用人才,要注意两方面:一是不惟学历,不惟身份,不讲出身门第。出身门第包括大学毕业院校。当前尤其要注意高级技工这类短缺人才,人才分配有时与社会导向、社会舆论是一致的。往往社会舆论导向讲究高学历,而一些掌握技术的蓝领工人相对就缺乏了。我们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如果没有车工、技工、刨工,产品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是人才整体结构的需要。二是对人才的素质千万不能求全责备。我们讲的“博士”是一个外来译法,它实际上是专家的概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了少数人能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有特殊的禀赋,掌握多方面知识外,大部分人的精力是常数,若在五六个方面同时思考问题则深度有限,集中在一个地方则反之。我们的博士恰恰是在一个领域钻研,在这个领域他是专家,但往往只顾及钻研业务,其他诸如待人接物等性格上的特点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对有专长的人才,关键是看你是否有容人的气度、识才的眼光,要扬长避短。而且有些人才,比如演员、搞创作的人才,你可能会认为他“吊儿郎当”、“放荡不羁”,但他如果没有那样的气质,他就不成为其作为演员的性格,当然我说的是在遵守法律、遵守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你要理解他的职业,理解专家和人才的特点。他如果面面俱到,就不可能成为专家,他的知识结构也不会成为专家,他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可能也不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人总是有个性的,尤其是人才,往往他有个性,有偏好,才会在这个领域出成绩,才会成为人才。所以,千万不能求全责备。这是非常重要的。
3.要确立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人才观。失败乃成功之母。世界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企业家,没有不经历过失败的,甚至经历过多次失败。我们既要尊重人才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的成功,更要理解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失败,提倡以创新精神论英雄,鼓励人才敢为天下先,始终给勇于创新的人以信心和机会。这个道理说说容易,做做难。实际上现在我们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就是在机制上创造这么一种条件,不仅提倡宽容理解,而且考虑经济回报。高新技术产业有一个特点是风险很大,按照前几年规律,成功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但一旦成功,在国外可能马上上市,回报很高,这样可以弥补损失。经济规律中,风险越大,回报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小。在机制上,有这样一种制度保证,在社会舆论方面,也应该有这样一种环境支撑。
4.要处理好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的关系。我们在制订人才政策、宣传导向、做好人才工作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不要“招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引进、培养、使用人才三者是辨证的关系。两千年来人类创造性发明的峰值年龄大约在三十几岁左右。因为,年纪越小,创造性越强,思想越活跃,但他的知识结构简单;年纪越大,学问越来越深,知识越来越多,但体力、精力下降,思维活跃程度下降,创造能力下降。知识丰富有利于创造,但精力不充沛则影响了创造。两条曲线交叉点最佳值据统计是三十多岁。实际上,很多年轻人都具备发挥作用的才能,关键是没有让他发挥出来。有时现有人才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你可能会认为他不是人才,会去外面引进人才。因此,要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
5.要处理好人才流动与人才流失的关系。人才的跳槽、辞退、高薪招聘、高待遇(如股票期权、奖励)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个人而言,人往高处走,如果不参与市场竞争,不进行合理的流动,就有可能成为“井底之蛙”。因为,对社会来讲,爱护人才的最好办法就是促进人才流动。流动对于个人是有利的,对用人单位也是有利的。但是过度的流动就会成为流失。过度的流动对用人单位是不利的,反过来,对人才也是不利的。流动与流失应有一个界定。所以,应提倡合理流动。如果不流动,人才的地位不足以提高。社会是开放的,可以流动的,对人才不尊重,人才待遇偏低,人才价值得不到实现自然就想离开。通过流动提高人才的待遇。开会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辅助性的,最基本的是政策,是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积极鼓励人才的流动,这样,人才就活了。但是,为了不出现人才过度流失现象,用人单位除了考虑待遇留人外,还要考虑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萧何月下追韩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才到哪,哪里就具有竞争力。这个问题在企业界非常敏感。对于人才的稳定性,印度塔塔公司曾透露:塔塔公司在上海的人才流动性每年大约20%,杭州是5%。这实际上也是投资环境定量的分析。人才稳定性对企业而言很重要,否则技术到手后,人才很快就会跑了。要认真处理好人才流动与流失的关系。目前人才流动体制还不健全,否则,人才的作用就会更好地发挥出来,个人价值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流动是检验人才是否具有真本事的关键,一流动,你学历再高,即使有博士学位,但没人要你,还是出不去,在这个地方给你低待遇也是正常的。因此,地方领导、单位领导要有正确对待人才流动的态度。正常情况下,应该鼓励流动,但是也不能流失。
(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现代经济增长已由物质资本决定日益转向由人力资本决定,而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教育。因此,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结构调整,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首先是在层级结构上,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要通过强化政府职责来保证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社会需求发展,高等教育要放开政府管制多元化发展。二是在人才的知识和专业结构上,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人才的知识继承和积累,忽视知识创新和能力开发以及专业设置过细、过窄的做法,重点培养既具有宽厚基础知识,又具备应变市场的创新能力的通才。三是在类型结构上,要把人力资本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再生产有机结合,逐步改变目前以学校普通教育为主体的封闭单一的教育模式,大力发展在职培训、企业和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社会化教育类型,并使之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传授知识只是一个方面,但实际上它是多层次的。中国古代就讲究“德识才学”。“德”就是人品、人格,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识才学,以一把斧头作比喻,识就是见识,就是把握斧头砍的方向,才就是才干,是斧头的斧刃,学就是学问,是斧背的重量。一个人只有“才学识”全部具备,才会发挥作用。比如说才干很好,很有能力,斧刃锋利,斧背却很轻;或者学问很好,才干却没有,它可能只是一个支点,只会摆弄学问;才干有了,斧刃锋利,斧背也很重,但一辈子砍的方向却不对,即“识”不对,也做不成事情。所以,只有具备了“德识才学”,人才的结构才是完整的。现代人才尤其强调知识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对应。上海几所大学已经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聘请为学校教授。杭州很多企业也自己办培训班,将软件开发与语言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当前我们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因为他学的知识与产业发展不对路,而且操作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在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特别强调操作能力。所以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好,操作能力与知识结构比例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高等教育应该适销对路,与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要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人才,需要掌握哪些课程、哪些实践能力,最后根据市场预测设置专业。但目前我们的高校是有什么样的人才,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与市场脱节。所以,我认为终身教育体系不仅要在教育上改革,而且要在人力资本培养的机制上进行改革。
2.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的发挥,最终要靠利益杠杆的调节。若人才在付出和贡献之后得不到相应的物质回报,久而久之,他们创新创业的冲动、热情和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其中人才激励和回报机制是重要因素。针对企业人力资本(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的特点,目前的激励办法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益激励,其中最重要的是期权。二是精神激励,让人才不仅可以谋求到物质利益,而且还可以借助这种组织形式向社会证实自己存在的价值,去追求生活的意义和成功的途径。50年代,很多留学归国人员如钱学森等,在国外虽然拥有优厚的生活待遇,但回到祖国可以为自己的民族创造财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精神上更大的激励。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还是物质利益。从地方政府来讲,保护知识产权很重要。就是当你的劳动给你回报时,你就会全力以赴投入劳动,否则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重要。我们在起步阶段往往因为成本太高就会去盗版,这样对整个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对人才的成长也不利。因此,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另外,用人制度与分配制度也非常重要。高工资是一种分配方式,低工资、高奖金也是一种分配方式,人才创造发明成果与销售收入挂钩同样是一种分配方式。而在高工资的企业,对员工业绩无法考核,这种方式对于人员稳定是好的,但激励作用远不如创造发明成果与销售收入挂钩的分配效果。这种分配机制对人才的激励作用是基本的。
3.创新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开放的人才市场。人力资源是一种“活”的资源,要使其配置合理,首先,要搭建人才与生产要素和最佳岗位结合、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市场平台。现在的现象是:一方面,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藏在深闺无人识”;另一方面,许多企业有资金、有需求,却苦于无技术、无项目、无人才。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人才自由、合理、有序流动的配置机制,创造人才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相连接的有效形式,探索建立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人才配置与项目、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相配套的互动促进机制。其次,要建立符合市场规则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化体系,从而发现人才和量才录用,以克服人力资源配置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打破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建立全国性的、城乡统一的、机制完善的,包括一般人才市场和各个层次的专业化人才市场在内的完整的市场体系,按照市场固有的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实现人才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用人主体之间的流动。在市场条件下,可以把人才当作一件商品,但在尊重人才时不能把他当作商品。计划经济时代,是把人调配给单位,单位负责接纳。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将人才的信息全面反映给用人单位,同时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人才,实行双向选择。而沟通供需信息,搭建信息平台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杭州作为浙江省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功能尚不完全,要靠人才来支撑,特别要重视咨询业的发展。这也是市场信息,政府要做好信息沟通工作,使这方面的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三)加快优化创业环境
对人才工作来说,事业就是感召力,环境就是吸引力,服务就是凝聚力。要把人才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务上来,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重点要抓好四大环境:
1.创业环境。事业需要人才,英雄要有用武之地,只要能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体现其价值,即使条件艰苦的地方,也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一大批人才参与当地的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事业是人才发挥才干的平台。我们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创建生态市、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就是要为人才施展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要做好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工程、科教兴市和改革开放的大文章,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杭州产业区规划建设,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五大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要进一步抓好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造就人才、孵化项目、培育企业的功能,降低科技与资本结合的成本,吸引各类人才投资兴业,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基地。要进一步放宽投资登记限制,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2002年,留学生创业园内140家企业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80亿元,涌现了UT斯达康有限公司等一批产值超亿元的明星企业;建立了12个博士后科技站,其中7个站已有博士后进站搞科研,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这对于吸引和培养更多的拔尖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要搞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鼓励和支持他们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同时,还要引导用人单位真正树立人才资本优先的理念,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人才资源使用效率。
2.政策环境。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降低人才创业成本。要结合机关作风整顿,切实解决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任人唯贤,不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不搞团团伙伙。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要有识才的慧眼、用人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在人才使用上,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保护、引导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当人才遇到困难挫折时,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的职能是调控环境、调控市场,然后用环境和市场机制去引进人才,这是基本办法。
3.生活环境。要完善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使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当前杭州反映最大的问题是房价高。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们高度重视。杭州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切实解决人才住房问题。今年,我市将大力实施“双百双十”工程,力争五年内建成10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建设10万平方米的大学毕业生公寓,吸引10万人才来杭从事创业活动,其中建设10万平方米的大学毕业生公寓将列入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项目。要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人才安心创新创业。
4.社会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加快转变人才观念的学习、宣传、讨论活动,宣传党和政府推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方针政策,宣传各类用人单位和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倡导依靠诚实劳动、知识和智慧率先致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要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加强对人才流动中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保护,切实维护人才的各种合法权益,使人才创业顺心、发展安心、留下舒心,真正打响“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品牌。
今年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之年,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坚持人才强市战略,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杭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推进杭州发展新跨越而努
- 上一篇:党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 下一篇: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精品范文
10领导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