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07-10 06:11:00

导语:党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十分重要,很有意义。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部署人才强市战略,探索人才强市之路,开创我市人才工作新局面,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市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了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听取了人才工作汇报,对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作了专题研究。由报春和金财同志牵头,组织、人事等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4个调研成果,起草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和10个配套政策文件,为开好这次会议打下了扎实基础。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意见,讲5个问题。

一、充分肯定成绩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围绕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紧扣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制定人才规划,出台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培养引进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人才总量不断增长。2002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人才5487万人,在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和南京。每万人口中人才数863人,高于全省562人,比全国328人高出一倍多。与2000年相比,我市人才总量增加604万人,增长1686%,每年递增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人才结构优化升级。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作为重中之重,促进了人才队伍知识层次的提高和年龄结构的优化。从知识层次看,2000年至2002年,全市公务员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10个和5个百分点。从年龄结构看,2002年与2000年相比,全市公务员队伍中,年龄35岁以下的上升了近2个百分点,55岁以上的下降了2个百分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35岁以下的上升了近2个百分点,55岁以上的下降了05个百分点。

(三)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人才队伍基本稳定,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至2002年底,杭州高新区(滨江)拥有各类人才275万人,比2000年增长8163%,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人才量达7615人,成为我市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

(四)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上,以实施“131”新世纪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为龙头,大力推进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全面开展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多渠道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积极拓宽三支队伍出国培训渠道。人才引进上,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政策吸引与筑巢引凤相结合、招商与引才相结合,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拓宽了引才渠道。人才使用上,加大党政机关干部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力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了竞争机制。人才资源配置上,大力推进人才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单位用人找市场,个人择业进市场”的配置机制初步形成。

(五)环境氛围明显改善。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营造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着力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结合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策法规规章清理工作,先后削减人事管理审批权限27项,废止不合适宜的人事政策文件20多个。同时制订实施20多个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了人才落户、配偶子女随迁、购买经济适用房和来杭创新创业的“门槛”。特别是2000年至2002年,市政府连续3年就人才问题发出1号文件,进一步畅通了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深入开展“创业在杭州”大讨论,重奖优秀企业家和科技人员,进一步落实了“四个尊重”方针,形成了“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良好氛围。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实力不够强。数量上,2002年底我市人才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11位,每万人口中人才拥有量居第7位。结构上,还存在低学历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初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年龄偏大的高级人才多、年纪轻的少等“三多三少”现象,存在着人才创造创新能力不够强的问题。二是机制不够活。人才流动和引进还面临一些政策性障碍,以需求为导向、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人才使用还不够开放灵活,人才创造的价值还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人才政策创新相对滞后。三是体制不够顺。人才管理存在着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现象,人才工作的咨询决策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还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努力改变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现状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适应,与“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目标不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适应的状况。

二、提高思想认识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尊贤爱才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这是继科教兴国战略和党管干部原则之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和重要原则。去年5月和1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政治局全体会议两次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去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这样的会议,在我们党和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出席了会议。总书记、总理、曾庆红同志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的战略思想,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开创性、决定性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跃升到一个新起点,我国人才工作进入全面展开、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如果说1978年党中央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迎来了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春天,那么这次会议必将迎来新世纪人才工作的春天。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结束后,省委、省政府随即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书记、吕祖善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会议作出了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决策,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大力提升我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抢抓战略机遇期的必然要求。机遇难得,人才难得。21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杭州正面临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战略性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的周期性机遇,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四化”重叠的耦合性机遇,环境、体制、人文等多种优势构成的内生性机遇。“有非常之人,然后才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才有非常之功。”我们能否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关键看能否培养和使用好人才。

(二)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抢占竞争制高点的必然要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当前,国际间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国内新一轮“龟兔赛跑”拉开序幕。特别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抢抓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战略性机遇,发展活力和集聚能力显著增强,普遍进入增长加速期和发展扩张期,城市间集聚要素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间、地区间、城市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谁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谁就能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十六届三中会全提出“五个统筹”要求,强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杭州人口密集、资源紧缺。坚持“五个统筹”要求,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把加快发展的着力点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转移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源上来,走出一条知识驱动、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型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推进“五大战略”、落实“五大举措”的必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工作部署,要靠大批人才来落实。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强调推进“五大战略”、落实“五大举措”,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改革开放的动力观和为民谋利的宗旨观,是我市落实“五个统筹”的重要载体,是贯彻“八八战略”的有效途径。推进“五大战略”、落实“五大举措”,必须以人才为基础、为保障,需要人才工作来推动、来支持。只有花大力气做好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才能把“五大战略”、“五大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三、明确目标要求

目标是动力、是方向。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

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73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14万人;到2010年,人才总量达1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6万人,平均每年增长8%。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分布更加合理,人才使用效益明显改善,达到国内先进城市和国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下3条基本原则:

(一)坚持三支队伍并育。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市人才队伍的主体。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培养造就一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党政人才,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和水平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前沿水平的专门人才,以此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二)坚持三个环节并抓。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人才工作新局面,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要立足自主培养开发,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降低门槛,畅通渠道,大力引进各类人才。要把使用作为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关键环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降人才,激发人才活力,避免人才流失、闲置和浪费。

(三)坚持两种资源并重。人才市场化、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要坚持“市外就是外”,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利用好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两个人才市场,开发好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两种人才资源。

四、突出工作重点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针对我市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抓住关键,有的放矢,着力在增强人才实力、激发人才活力、营造良好氛围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增强人才实力。目前我市的人才总量和素质,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市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把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人才总量、密度和结构领先国内同等城市的人才“高地”,促进人才总量与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与各项事业发展相适应,人才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一要加快培养。人才培养,教育为本。要牢固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办好下沙、滨江、小和山3个高教园区,支持浙大建好新校区,加快启动萧山江东、余杭仓前两大高教新区,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发展中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改进职业教育,加强培训工作和继续教育,大力实施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启动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56”培训工程,加大青年干部赴境外培训力度,抓好高技能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时时处处皆能学习、人人享有学习和成才机会的学习型社会,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二要大力引进。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大力引进各种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各类外经贸人才、熟悉国际经济法律的人才、善于创新的高新技术人才、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企业家、国际金融人才及其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紧缺急需人才。在这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和总理特别强调支持鼓励出国留学人员以不同方式为祖国服务。我们要根据中央精神,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建立健全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制订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来杭创业的政策,积极引进包括出国留学人员在内的海外人才和智力。三要加强锻炼。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加快杭州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两港五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和各级各类园区建设,办好软件产业、集成电路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基地,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和企业研发中心、科研实践基地、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的作用,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锻炼成长提供有效载体和广阔舞台。

(二)激发人才活力。人才的活力,取决于环境;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体制机制活,人才工作才能满盘皆活。要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精神、开放的眼光、务实的态度,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面创新,促进各类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激发人才活力。一要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加强人才资源统筹管理,克服人才资源管理中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消除对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创新人才管理方式,变“管人”为服务,变单位管理为社会服务,打破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二要创新人才配置机制。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形成专业化、信息化、企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合理有序流动,有效盘活人才存量,大幅提高人才增量。三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四要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深化各类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为优秀年轻人才成长提供“快车道”的选人用人机制。五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探索知识、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构建以业绩为核心,以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奖励制等为内容的多元化分配体系,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报酬、一流贡献一流地位”。

(三)营造良好环境。对各类人才来说,事业是内动力,环境是吸引力,服务是凝聚力。要把营造良好环境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真正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护人才。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深化“创业在杭州”大讨论,落实“四个尊重”重大方针,不断营造“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社会氛围,做到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二要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健全以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户籍、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切实维护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构筑政策“洼地”,提供法制保障。会后,我市将陆续下发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和《杭州市有突出贡献留学人员奖励办法》、《关于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意见》等10个配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含金量”很高,是我市打造人才政策“洼地”的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三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活环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条件,拓展创业平台,强化创业保障,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才身心健康、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的需求。总之,要通过环境建设,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

五、切实加强领导

实施好人才强市战略,关键在党,关键在领导。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不成熟的领导者。”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不重视抓人才工作的领导者,也不是成熟的合格的领导者。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做好人才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要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把人才工作摆上战略位置,提到重要议程,作为大事来抓,做到既重视跑项目、筹资金,又重视跑人才、聚人才;既重视优化发展环境,又重视优化人才环境;既重视治理水土流失,又重视治理人才流失。

(一)创新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对经济工作而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对人才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观念陈旧,就发现不了人才;观念落后,就会埋没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努力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牢固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制订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相统一,正确处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与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关系,使杭州成为集聚人才的“热土”,成为各类人才实现价值、成就事业的“风水宝地”。

(二)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党管人才不是要管死人才而是要用活人才,不是去限制人才而是去解放人才,不是为排斥人才而是为凝聚人才。从根本上说,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决不是党委包揽一切。各级党委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制订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真正做到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增强各项决策和工作的科学性;坚持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善于通过市场调节把人才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坚持依法管理人才,努力把人才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切实做好识人用人工作,切实落实选贤任能的各项制度、机制和政策,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局面。

(三)形成强大合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落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做到谋划发展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计划同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同时考虑人才措施,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大力整合方方面面资源。要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千方百计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尽心竭力为人才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既凝聚一般人才,又凝聚高层次人才;既凝聚体制内人才,又凝聚体制外人才;既凝聚党内国内人才,又凝聚境外海外人才;既凝聚存量人才,又凝聚增量人才,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广纳群贤,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集聚到“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宏伟大业上来。党委组织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政府职能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和独特优势,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念,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对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割。宣传舆论部门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氛围,热情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充分施展聪明才智,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四)狠抓工作落实。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重在落实。这次会议后,各地各部门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兴起一个重视人才工作,研究人才工作,宣传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的热潮。要认真搞好回顾总结和调查研究,在充分肯定人才工作成绩基础上,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对那些各方面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能解决的要马上解决;条件不成熟的,要列出时间表,限期解决,并将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市委、市政府《决定》和10个配套政策文件下发后,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要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贯彻落实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中央和省、市委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同志们,事业召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大业,为人人竞相成才,为人才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共同为创造一个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人才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