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04-27 09:48:00

导语: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几位领导同志的发言很热烈,准备很充分,大家从不同角度谈了对中央一号文件的理解和把握,谈得都很深刻、很到位,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根据中央《意见》精神,市委结合实际,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于今年3月下旬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动员会议,对我市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迅速在全市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前不久,陈德铭省长、董雷副书记和一些省级老领导先后来咸阳调研视察,都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陈省长明确要求我市新农村建设要力争走在全省前列。我们有能力、有责任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全省带个好头,做出贡献。因此,全市各级要进一步学习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努力把我市新农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紧迫的任务、最重要的方面和最薄弱的环节。我们与发达地区相比,主要是城乡差距比较大。这些年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不仅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也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特别是农村发展的规划问题、机制问题、途径问题、组织保障问题,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职能转变问题,都亟待我们从整体上去研究和解决。因此,我们要按照中央《意见》的要求,充分把握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的结合点,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为天下之大本。“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历史上,我们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基本上属松绑和减负范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咸阳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础是比较好的,但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农村发展仍然是条短腿。可以说,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一场伟大变革,必将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占人口80%的农民谋利益。在座的领导干部,绝大多数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农民群众的疾苦有着深切的体会。当前,我市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比较差,部分农民群众行路难、看病难、饮水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农民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全市仅旱腰带地区仍有9.3万户、约40.7万农民人均收入在924元以下,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性机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我们现在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是50年前的概念,而是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要求。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要求,省委也提出了“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工作思路,涵盖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对咸阳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创建好班子”的“四新一好”目标,突出重点,扎实工作,确保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前列。

一是发展新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富裕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劳务输出,取得了显著成效。县域经济发展很快,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农村新产业,用新产业支撑新发展,使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按照“县有主业、乡有规模、一村一品、一户一技”的模式,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不断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同时,要大力发展花卉、农家乐旅游等非农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要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做大做强电子青工、纺织女工、果业农工、足疗技工等特色品牌,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土布等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使农民群众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是建设新村镇。村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村镇规划建设搞好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就能极大地激发广大农民的热情,调动大家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建设新村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要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做好村庄和民宅的规划修编工作。要从农村公路建设入手,加强农村水利、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每个村基本通电、通自来水、通油路、通电话、通闭路电视。要加快绿色家园建设步伐,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栽花植树,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要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加快“一气四改”,以沼气建设带动改厕、改水、改灶、改圈,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让农村群众也能用上室内厕所,每周能洗一次澡,雨天能穿皮鞋、穿裙子上街,逐步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是培育新农民。各级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职教中心、农广校及“专家大院”的作用,积极推进与杨凌的“市(院)校合作”,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农民科技培训“111工程”(一县一支师资队伍,一村一名技术骨干,一户一名生产上的明白人),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转移就业的能力。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让农村寄宿学校学生每天能吃到两片肉一碗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全面落实农村“低保”,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是树立新风尚。新农村应当是阳光的、健康的、文明的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富裕户帮扶贫困户”、“好公婆、好媳妇”评选和“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诚信文明、邻里和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同时,要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要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五是创建好班子。“农民富不富,关键要看党支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有好的村级班子。近两年,我们涌现出的礼泉县白村、渭城区南朱刘村、兴平市东堡子村等,无一不是靠一个好的村级班子、好的带头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典型。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大对软弱涣散村级班子的整治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广泛开展“找能人、请能人回乡回村任职”活动,鼓励政治素质高、在外创业成功并热爱家乡的党员致富能人回到故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注重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养教育,引导他们大力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要倍加关心农村干部,做到政治上严格,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要切实提高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对我们的发展观念、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以敏锐的思维、创新的勇气、务实的作风,着力提高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尽快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到新农村建设上来,缜密研究,超前思考,精心谋划,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要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以及省委、市委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拟定措施,切实增强把握和落实政策的能力。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力量配备,把能力突出、作风扎实的优秀干部配备到农村工作一线,完善激励措施,形成良好的工作导向。要继续坚持“一联四包”制度,明确包抓责任,强化包抓措施,严格检查考核。尤其对市级领导联县包村,要根据领导变化情况,进行再调整,任务再明确,责任再落实,要求再具体,确保包建村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市委要求,近期市级领导要深入自己包抓的县、村,宣传一号文件,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把群众意见最大、最不满意的事情,群众最希望办、当前能够办好的事情作为重中之重,下大力气解决好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实际问题,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要以为农村和农民办好20件实事为着力点,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农民住房难、就业难、增收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困难。要进一步加快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对农村“五保户”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部分地区社会治安混乱的问题等等,也要牢牢抓在手中,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满意工程和民心工程。

三是充分依靠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巨大的力量源泉。无论是定目标、作决策还是办事情,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运用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做到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力量,维护农民权益。比如,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方面,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和推广来自农民的创意和经验,确保规划符合农民的要求和当地实际。在发展主导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民主协商、引导扶持,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特别要防止出现以各种名义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动员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辛勤劳动共建美好家园。同时,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要素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形成广泛关心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是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分项落实,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步骤,坚决反对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和花架子。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注意加强各类资金投入的协调和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坚持用先进引路、用典型示范,善于抓重点、抓亮点、抓特色、抓典型,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抓住当前国家和省上扶持力度加大的有力时机,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和资金,一方面要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结合中央和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拿出各自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好各自的工作职能,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把我市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