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建好古都城市
时间:2022-04-15 08:20:00
导语:弘扬民族文化 建好古都城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诗句道出了安阳的悠久历史。安阳是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我们发挥文化优势,打造特色经济,走文化兴市之路,初步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大市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大市的跨越。
发挥优势增强文化经济意识
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20世纪初,随着殷商古都遗址殷墟的发掘和出土文物而闻名遐迩。辖区内历史文物胜迹众多,远古时期的颛顼、帝喾先后在帝丘和亳建都(均在内黄县梁庄乡),并葬于此。这里有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有中国第一座国家监狱羑里城,有造型奇特的后周文峰塔,还有岳飞庙、袁世凯陵墓等等。盘庚迁都、武王伐纣、西门豹治邺、项羽破釜沉舟等故事也发生在这里。一代伟人,曾亲临岳飞故乡汤阴、殷墟视察。古老文化,源远流长,构成了安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成为安阳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今天,如何充分认识和发挥这些优势,打好文化经济牌,是加快安阳发展步伐的关键。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申四创”的奋斗目标,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目前,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已经取得圆满成功。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已完成预定任务。“一申四创”有力地促进了安阳的“三大文明”建设,使安阳灿烂的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文化优势更为突出。在此基础上,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立足安阳地理位置和市情,提出“农业立市,工业强市,三产富市,文化兴市”,努力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使安阳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审时度势打造特色文化经济
安阳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西部系太行山东麓,东部属黄淮海平原,地形复杂多样,平原和山区丘陵各占总面积的一半,辖区五个县(市),四个城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安阳528万人口,其中420万是农民,“三农”问题相当突出,工业整体基础比较差。面对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就必须突出特色,发挥文化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展风格。通过文化这座桥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优化产业结构。工农业作为两个基础产业,如果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就不强,发展步伐也不会快。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发挥安阳古都的文化优势,通过举办殷商文化节、每年一届的“周易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以文会友,以文招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古城的影响和知名度,让安阳走向世界。在工业上,我们坚持走“传统+科技”之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究开发新产品,全面提升了机械、医药、纺织三大传统产业;坚持关停了200多家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重点抓了安阳信益电子有限公司彩色玻璃生产线、飞音数码公司光盘生产线等一批高新产业项目,形成了规模效益和带动效应。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到40家,全市工业增加值173亿元。在农业上,我们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农业。全市已初步建成了强筋小麦、优质畜禽产品,名特林果花卉、绿色瓜菜、食用菌等五大产业基地,涌现出57个特色农业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0%。与此同时,利用丰富的粮、棉、油、林果、畜禽等农牧产品资源,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96家,带动了11.9万农户,吸收剩余劳力4.3万人,有力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探索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有效途径。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安阳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安阳不仅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2处,还有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4A级旅游区3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两处。我们每年投入数亿元的资金用于人文景观、风光景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文化资源,逐步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现已初步形成了殷(殷商、易经)、祖(二帝陵)、岳(岳飞纪念馆、故宅、先祖茔)为主的名胜古迹游;以红旗渠纪念馆、分水苑、青年洞等景点为主的“红色游”;以林虑山风景名胜区、五龙洞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为主的风光游;以内黄十万亩枣乡和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基地为主的生态游等。同时,安阳拥有众多的享誉全国的民间文化。除背阁、抬阁、高跷、旱船、舞狮、龙灯、挑轿、民间锣鼓等之外,还有品种丰富的地方小吃和特色食品,如道口烧鸡、老庙牛肉、粉浆饭、皮渣、血糕、三不沾等。突出这些特色,开发改造民俗文化,形成了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会展经济、节会经济、集贸经济、季节市场等,既丰富了地方的文化,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年旅游总收入已达21亿元。创新文化理念,高起点地搞好城镇规划,加快富有地方气韵和内涵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城市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用创新的文化理念和科学态度,高起点地对城市建设作了整体规划。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建设,从总体规划到具体设计,以及市区雕塑、装点等,注重突出文化古城的特点个性。我们按照“保其韵,显其神”的原则,对古城中山街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城市的特色和亮点。年投资22亿元,实施东区公园、图书博物馆综合大楼工程建设和红旗路、劳动广场、拱辰广场、老城环岛等65项城市改造项目,更加突出了古都的风格特色,使丰厚的历史文化成为安阳的一张名片。现在,我们按照围绕古城,打造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积极稳妥地建设一批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总体思路,全市小城镇总体规划完成85%,村庄建设规划完成90%,已有15个镇被评为“中州名镇”,在全省名列前茅。
与时俱进,塑造新的名城形象
经过几年努力,我们的文化兴市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全市总值增长13.8%,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31元,增长5.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进出口总值居全省第一位。在探索前进中,我们虽然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把文化兴市这篇文章做大、做好。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文化经济理念。在看到安阳文化底蕴深厚这一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另一面,那就是传统观念对人的思想的束缚。这主要表现在因循守旧,开拓创新精神不足,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十六大报告、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发展文化产业和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等论述,分别组织各级干部到南方及沿海城市参观学习,挂职锻炼,进一步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发挥资源优势,做大文化产业。“文化要吃市场饭,市场要走产业路”,这是许多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几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作支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前景广阔。我市许多有价值的文化景点带未开发,例如被史学界命名为“小南海文化”的两万五千年前的原始人洞穴,号称“河朔第一古刹”的灵泉寺和万佛沟等,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投入开发力度。同时,要与安阳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创造有特色的文化市场,如古玩字画市场、甲骨文艺术市场、花鸟虫鱼市场、剪纸根雕烙画等民间工艺品市场、安阳风味小吃市场等,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和拳头产品,打造成熟的文化产业链,使文化产业成为安阳兴市的支柱产业。
弘扬红旗渠精神,加快特色文化经济的发展。今年是红旗渠建成40周年,我市林州人民在建成举世闻名的红旗渠的同时,也孕育形成了可贵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40年来,红旗渠精神鼓舞激励安阳人民从贫穷落后的土地上崛起,步入全省的先进行列,这一精神已成为我们的传家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敢想敢干,拼搏进取,打文化牌,走特色路,解决人才、技术、资金、经验不足等各种问题,使安阳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