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十一五”时期发展问题讲座摘要

时间:2022-03-04 01:44:00

导语:市区“十一五”时期发展问题讲座摘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区“十一五”时期发展问题讲座摘要

编者按:“十一五”时期是白山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能够抢抓机遇,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市委、市政府跟据国家、省“十一五”战略规划制定了我市“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为此,双休日干部学校围绕白山市及市区十一五时期发展问题安排了新年伊始的第一堂讲座,借此促进规划的贯彻实施。为此,我们专程邀请了参与设计我市“十一五”规划的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处长、研究员刘庶明进行专题授课。希望能够对参学的同志有所借鉴和启示。

白山市及市区“十一五”时期

发展问题讲座摘要

刘庶明

一、市区“十一五”发展前景较好

(一)“十五”较快发展为“十一五”打下较好基础

经济总量扩充,产业基础不断强化。五年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96亿元、财政收入4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5%、13.3%和15.3%,高于全国及全省发展。煤炭(能源)、林产、矿产等主导产业巩固回升,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分别占全省的30.1%和13%;矿泉水、旅游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二)“十一五”面临三大机遇

1、政策机遇;

2、市场机遇;

3、交通条件改善机遇。

(三)“十一五”存在问题与挑战

问题:一是由于资源枯竭、接续产业发展慢而导致经济下滑;二是中心城市整体功能不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滞后,职工素质较低加深就业再就业矛盾,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改革面临较大社会风险和改革成本;三是资源过渡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后发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挑战:省内众多竞争对手来分享国家及省里资源;能源、医药、食品等产业面临更多竞争。

结论:“十一五”时期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大于劣势,只要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快跑”。

二、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文章

(一)资源型城市定义、特征及发展规律

1、概念:以当地不可再生的资源开发和初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

2、特征:对资源高度依赖性;资源分布决定其不均衡性;形成急速性和飞地性;历史短、文化薄;与农村融合性;因资源消耗而周期性;产业结构及城市职能单一性、超重性、稳态性;建大企业依赖性;城市功能与企业功能同构性;相对封闭性;城市环境恶化及其特殊性;城市水平低层次性和高工业化“虚高性”;职工素质低层次性;城市转型必然性。

3、发展规律:

①产业发展阶段性: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②产业生产时限性;

③产业生产收益递减性;

④产业衰亡不可转性;

⑤城市建设与资源开发同步。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

1、定义: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由原来依赖的不可再生资源转为其他产业,使城市发展摆脱主要依赖不可再生资源,从而规避衰败,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也引起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系统变革过程。

2、资源型城市转型本质:摆脱资源依存化。

3、资源型城市转型三大问题:

①着重解决产业接续:产业结构畸形、资金短缺;

②社会转型:体制束缚、人才匮乏、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③环境改造:环境缺乏吸引力、城市建设欠账。

4、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产业转换成本、改革成本、人才培育成本、科技创新成本、城市改造成本、环境修复成本。

5、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点:

以新的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产业聚集、集约发展加工业,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①主导产业更替。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延伸扩展传统产业链、发展多元复合性主导产业。

②加快经济发展,快速推进城镇化,扩大就业,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争取国家对林矿及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建设和谐社会。

③坚持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优化布局——形成三个主体功能区

第一个功能区,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第二个功能区,是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老少边穷地区。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等工程性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可承载生态型产业。

除上述一、二功能区以外地区,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向这一区域集聚,提高其人口与经济密度。

三、提升城市功能

(一)经济转型——向资源集约转换

延伸七个产业链条:能源产业链、冶金产业链、林产业链、

人参产业链、医药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建材产业链。

1、做大做强工业

巩固林矿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能源产业、集约发展矿产冶金业、做深做精林产业;

加快发展长白山生态型产业:积极发展做大医药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壮大矿泉水产业、大力发展人参产业;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发展其他产业:新型建材、汽车配套、轻纺工业等。

实施资源集约转换战略,增加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一是通过加大勘探力度,增加煤炭、电力、矿产等资源开发总量,着力延伸能源、冶金、建材等产业链条,深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开发的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医药、食品、机械、轻纺等接续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

2、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三个循环体系:

①企业内部小循环。如建设东圣焦化公司焦炭、煤气、粗苯、甲醇、煤气循环经济园区;

②产业园区中循环。在开发区建设利用尾矿渣、粉煤灰、煤矸石生产陶粒、免烧砖等新型建材循环经济园区;

③社会大循环。建设循环经济城市,利用生态链条,连接工业与农业、经济与环境,推进三次产业生产与消费大循环。

3、加快开发区建设

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经贸活跃商贸区、环境优良新城区。

●建设3个工业园区:

①能源冶金工业园。在六道江镇和板石街道,建立能源、冶金等产业集群,形成工业循环经济园区。

②医药建材工业园。在营白公路两侧,建立生态产业、生物医药、天然绿色食品开发、林产、建材等产业集群;利用粉煤矿、煤矸石建立新型建材循环经济园区。

③机械加工园。在轴承西厂以西至七道江桥区域,重点发展汽车配套、机械加工产业集群。

●构建物流、生活园区:

建立与物流中心配套的果蔬、建材等商贸物流园区;建立集科研、公务、住宅、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生活园区。

(二)提高服务功能

1、积极发展商贸、物流等服务业。依托联结沈阳经济圈、丹东出海口与东北东部交通枢纽地位,建立商品街、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搞好商品流通及物流体系建设。加强长白山山货市场建设。办好长白山产品交易会。

2、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以“一山两江”为核心,以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红色旅游为重点。

3、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

(三)科技教育功能

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弱制约,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建立白山职业技术学院,提高全民素质。

(四)提升支撑功能

1、城市服务功能

①优化市区功能。“控制东西、完善南北”,将现在的“带状型”城区扩建成“椭圆型”区域。

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区承载能力。重点是改造建设道路、给水、排水、园林绿化、集中供热、燃气、环境卫生设施、房地产开发和棚户区。

2、改造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五)提升带动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国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1、突出抓好“六新”,即培植新优势、培育新农民、发育新组织、形成新机制、资源新配置、塑造新风貌。

2、2006年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3、白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①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变革,提高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建立农特产业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抓紧培育省级龙头企业。

③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支持、引导农民从种植业分离出来,从事特产业、工业、服务业,发展劳务经济。

④新农村建设。我市缺乏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能力。所以主要是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事业。

⑤体制创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四、措施

1、“扩容强市”

我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阶段,发展重心在城市。我省城市断档,缺少大城市,需要“扩容强市”,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白山市市区面积狭小(1388平方公里),加上山与河的分割,面积更小,迫切需要扩容。

2、改革

①管理体制创新:市区一体化。市直与区直体制创新。

②干部体制创新。

③人才:解放高端生产力;用好本地人才;大力引进人才。

④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提高学习能力,利用网络学习。

3、开放

①争取国家、省里支持,掌握国家政策;

②进入沈阳、丹东经济圈;

③与通化打造浑江工业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