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参考提纲
时间:2022-03-16 10:15:00
导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参考提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委这次以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为重点,召开学习会,内容选得准、选得好。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我就自身工作实际和平时思考,就XX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几点发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基于这一基本国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全体公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大德政,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我们实行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推进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政策,为此农民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这在一定历史阶段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有关农村的两个尖锐问题无可回避:一是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农村的现代化若不能同步有效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将因此遇到阻滞。现在,这两个问题越来越迫切,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先后进行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目前,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实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第三次重大调整,其实质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出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品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大大增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0%,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上升到85%左右,国家公共财力越来越雄厚,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已经有必要而且开始有能力转而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取向。正如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阶段性和现代化进程规律性的科学把握。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农村的面貌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关于“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历史上,我们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基本上属松绑和减负范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别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拉大。其症结仍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发展的规划问题、机制问题、途径问题、组织保障问题,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职能转变问题,都亟待我们从整体上去研究和解决。农村社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党群干群之间,也积累了不少错综复杂的矛盾,成为党长期执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隐患。从十六大到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党中央进一步深化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思路、措施、目标和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充分把握了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的结合点。这一系统的战略规划,必将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闯出新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稳定,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使农村不再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包袱,而是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二、我对XX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的认识
l、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2005年12月2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2006年2月14日,中央又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上作了重要讲话。2005年6月,原省委书记钱运录同志在XX调研时明确提出,“XX市要率先在全省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省委九届八次全会明确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XX市农村和其他城市郊区要力求整体推进,率先突破”。市委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非常重视,晓东书记在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上指出,“XX市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主要体现在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市委七届十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XX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村繁荣了、农民富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在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后,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解决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规划、发展途径、人才支撑和组织领导方式等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工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种种深层次问题,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3、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XX市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十五”期间是XX市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XX市农村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3%,但2004创造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2%;市区人均生产总值为1.89万元,但一市三县人均生产总值只有6835元,仅为市区的36.1%;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XX区为1939元,最低的XX县只有331元;人均财政支出最高的XX区为2035元,最低的XX县只有695元。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的城市格局,“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农村不强,势必影响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只能是一句空话。200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00美元,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己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经济发展总体上己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市上下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4、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XX市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按照中央、省委的一系列政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切实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农民群众收入显著提高,农村党建工作、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要求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是必须看到,XX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农村违法建设现象较多,脏、乱、差现象严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欠帐较多,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农村文明程度不高,农民整体素质较低。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总揽“三农”工作,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强力推进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历史性跨越。
三、用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推动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时期是我市为建设社会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XX市一定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完善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市委七届十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坚持“总体规划、整体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以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为目标,从2006年开始,用5至15年时间在全市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以党政引导,农民为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为原则。大力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率先在全省建设富裕、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XX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通过实施“6543”工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提高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比较优势,在建成区地区以花木园艺、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都市生态农业圈;以城市近郊为主、中远为辅,构筑以花卉蔬菜瓜果等优质搞笑农产品为主的成效生态农业圈;在县(市)山区构筑以茶果中药材等特优新农产品和高效种养业为主的山区生态农业圈;打造沿XX公路、XX公路、XX公路、XX公路和XX公路两侧“五条生态农业带”。大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创新经营模式,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构建优势产业群体,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以建设农业生态园区为载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突出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不断壮大生态畜牧产业、水产业、XX米、特优果品、蔬菜、花卉等优势产业规模,围绕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GAP中药材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充分利用我市地理和交通优势,盘活做大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建立标准化集贸市场,加强与国内外市场联系,促进农产品贸易。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强力推进农村“四改一气”工程建设,加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发展清洁能源,实施秸秆还田,减少农业废弃物,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因地制宜,推行生态循环生产。积极发展以畜牧业为核心,草、畜、沼、果、水、路“六位一体”生态种弓业,推广“猪-沼-果”、“草-牛(羊)-沼”和“上果下禽”等生态农业模式,在稻田坝区推广实施“稻-猪-沼”、“猪-沼-菜”、“稻-渔-菜”和“上农下渔”等生态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实行精耕细作,积造农家肥,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土壤肥力,实现节本、降耗、增收、增效。
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引进、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生物技术,采取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措施,实施无公害生产,不断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提高农产品的档次。重点抓好粮食、蔬菜、果品、畜牧业、申药材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工,扶持和发展生态农业龙头企业,采用生物工程技术、信息基础等高新技术,建设集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和产工贸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强化技术培训,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安全监测体系和市场准入体系,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农产品。
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围绕“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十字方针,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改造申低产田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的水利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按照大中小微相结合,以中小型水利设施为主,以实施“三小”为主的雨水拦蓄利用“益民工程”为基础,不断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进一步治理病险水库,整修山塘,完善渠系配套,促进工程性蓄水用水。发展节水灌溉,推行喷灌、微灌、滴灌、管道灌溉等节水技术,节约水资源,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步伐。加强植被修复和保护,涵养水源,促进生态平衡。加大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力度减少洪涝、地质灾害。加强大气、土壤、水源监控,改良土壤,净化水源,严格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完善生态农业条件,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二)完善体制,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我市农村发展的滞后,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更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在以往较长时间里,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政府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主要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办,与城镇差距较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促进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使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继续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三下乡”活动。逐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今年起全面铺开实施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将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减轻农民群众因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达到80%以上。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水平。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级综合楼、文化体育运动场所、小型休闲文娱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便利。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使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楼、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和民俗旅游等项目。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巩固“两基”成果,2006年起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基本实现标准化办学。制定相关政策,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提供必要保障。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三小”工程建设(小伙房建设、小厕所改造、小基地创业),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活跃作用。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农村职业教育资金的使用,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2010年前在各区(市、县)建成并办好一个职业教育中心,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切实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实施农村计生奖励扶助和“少生快富”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开展“平安村寨”创建活动,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一是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健全和完善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建立健全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一公开、三民主”(村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村民议事会、监事会制度,不断提高自治水平,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标。抓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探索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继续抓好“双带致富”工程、“双千工程”和“支部十协会”及农村远程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整体素质和“双带”能力,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更好地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要发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主要作用。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执行者,是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协助者、推动者,要切实当好堡垒,当好先锋,充分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要作用,动员、带领和推动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工作模式要从过去以行政推动为主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工作重点要由过去抓大生产向抓大市场转移,工作职能要由过去的“管本位”向“民本位”转换,强化对农民群众的政策引导、信息支持、技术指导和法律服务。积极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
三是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受益者和主要力量。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农民自愿、村民自治”的原则,把工作的重点放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上,真正把农民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把农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3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建立健全村民理事会,推选在农民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村民担任会长,以村民理事会为主要组织形式,通过农民群众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建设、自我监督,对各项具体事项进行“一事一议”,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加强农村基层廉政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某些基层干部缺乏民主法制观念,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办事不公,为个人或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甚至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导致一些地方地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到党的威信和形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在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尤其要注意防止这些现像的发生.
一是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基础,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素质的提高和作风的转变。针对农村和基层干部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采取有利于接收、便于操作、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强化教育效果。教育农村干部廉洁奉公,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意识,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教育干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教育农村干部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严格依法依纪办事的理念。
二强化监督这个关键,促使基层干部正确行使权力。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所有收支必须逐项逐笔公布明细账目;加强对村干部监督考核和民主评议,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监督评议组织,赋予农民群众一定的监督权和评议权,推进民主决策,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事项要通过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村级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廉政谈话和廉政承诺制度。
三是抓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形成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合力。各区(市、县)、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由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负总责,班子的其他同志也要根据分工,切实负起责任。抓好任务分解、使县、乡、村层层有责任、人人有压力。要严格执行责任考核,特别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推进公开工作、改进工作作风情况,纳入责任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