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30年改革发展之路
时间:2022-10-21 03:09:00
导语:教育30年改革发展之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金秋的河南乡村,一片繁忙的景象。郑州荥阳北邙山上,漫山遍野结满了火红的石榴,站在自家的石榴树下,陈万福老汉喜滋滋地对记者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要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可了不得,他们在电脑上卖石榴,销路可好了。毕竟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
“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然而,读书,受教育,这项中国人最为尊崇的事,在过去几千年中,是大多数人不可企及的梦想。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使读书受教育这项神圣的事业离中国每一个普通民众不再遥远,从城市的知识分子到田间地头的农民,教育的普及,在成就个人梦想的同时,更成就了一个国家的梦想。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是祖国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使中国教育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
义务教育跨越发展
虽然不太明白电脑怎么把石榴卖出去的,但生于1940年、今年68岁的陈老汉在村里称得上是文化人,他是村里老人中少有的初中毕业生。“和我同龄的人,有很多也就认识几个字,写封信都要跑好几里地去求人写。现在年轻人可不一样喽,至少都是初中毕业,村里还有不少人家的孩子是大学生,有一家有两个孩子上了清华呢。这在以前,那真是想都想不到的事。”
的确,回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义务教育事业,真称得上“想都想不到的”跨越式发展,有这样两组数字印证: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小学入学率仅有20%左右,初中入学率仅有6%,农村人几乎都不识字,简单的读写都要求人帮忙。
——截至2007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
从6%到99.3%,其中书写了多少骄傲,又付出了多少的艰辛。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国在1990年前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和措施。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
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明确国家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
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明确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2008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从基本普及,到普及,再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我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最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是2000年起实施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那可都是在中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区域普及义务教育,难度之大,付出之艰辛,难以想象。但是,我们还是做到了,现在我们还剩不多的县正在攻坚,到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再也没有一个县没有普及义务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激动地说。
仅仅3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已位列世界9个人口大国的前列,在中国教育史上矗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最令人骄傲的是,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惠及全国40多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近1.5亿名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2821万城市中小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近1100万名学生还享受了寄宿生生活补助。“过去到农村看学校,要看土地庙,现在去看,楼房高耸,红旗飘飘。”“过去是破旧草房,现在农村年轻人结婚要到学校去拍婚纱照。”这些来自民间的总结,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普及义务教育给农村人民带来的快乐。
30年,伴随义务教育走过的不凡道路,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国民成长起来。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对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义务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显现出来。
高等教育追求一流
今年6月,陈老汉的孙女参加了高考,“我听儿子说,孙女上了一所985学校,比他那会儿还强,他当年上的大学现在是211。我也不清楚什么是985和211,就知道孙女考上名牌大学了。”
无独有偶,1978年,陈老汉的儿子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第二年的高考,距今刚好30年。“他是那年村里唯一考上大学的高中生,我们全村人都高兴得不得了。”说起30年来儿子的生活与事业,陈老汉说:“还是读书好啊,见多识广。他现在城里办了个工厂,生意挺红火,每次回来,还能给村里的发展出些主意,好啊。如果没有上大学,他现在也就普普通通在这儿种地了。”
知识改变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人数约5409万,这意味着有5400多万人和陈老汉儿子一样,命运因知识而改变,而这一大批经过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实施“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战略中,高校无疑是一块重地,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建设,因为是否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的改革发展之路,其中尤其值得一书的是“211工程”和“985工程”。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正式启动。“九五”和“十五”期间,“211工程”先后在99所和107所高校中实施,现在,“211工程”三期正在部署实施中。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着重提高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为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通过“211”和“985”工程的实施,我国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SCI数增长了近7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倍——一批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
通过“211”和“985”工程的实施,我国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按国际可比指标SCI数统计),其中,2005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SCI数排在世界大学第2位,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列世界大学第14位;北京大学化学学科SCI数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进入了世界前列——学科水平和学科实力明显提高的高水平大学,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
“211工程”学校承担了全国1/2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1/3的“863”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一、二等奖的数量占全国的1/3,他们还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高水平大学正在成为创新的源泉。
通过“211”和“985”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与我国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加强学术和技术合作,提升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层次,现已有英国、法国、德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提高。
30年,对于有着悠久教育史的中华民族来说,非常短暂。但正是这短短的30年,中国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在跨越式发展和追求一流中,焕发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是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发展的一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教育事业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 上一篇:农业综合生产改革开放征文
- 下一篇:改革开放30年教育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