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格式

时间:2022-09-10 02:58:00

导语:调查报告格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调查报告格式

调查报告,是为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掌握客观规律,对某一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后所写的书面材料。调查报告的作用:主要是向上级机关汇报情况,或指导全面工作,或进行科学研究等。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反映的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调查报告按范围分,有综合调查报告和专题调查报告。按内容分,有总结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反映历史实事的调查报告、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由标题、正文和落款组成。

标题。大体有公文标题法、普通文章标题法两种形式。后者通常用正标题和副标题组成,正标题或鲜明地点出调查报告的内容,或形象地揭示主题,副标题写出事由和文种。

正文。包括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正文的前言,写法灵活多样。可概括地介绍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目的)、指导思想、调查经过、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也可概括介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或主要经验;还可提出群众所关注的和调查所要解决的问题。

正文的主体。要运用典型的事例和准确的数据,介绍被调查的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阐明观点,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一部分通常用两种方法:一是按事物发展顺序组织材料,分析说明问题,使人们对事物的发展经过有系统全面的了解,这种方法多用于写内容集中的调查报告。二是按照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安排,这类调查报告的内容涉及面广,大都使用小标题。

正文的结尾是在对调查的事实作了科学分析后所作的判断或结论,回答调查所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概括调查情况后进一步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以加深认识;有的则根据调查情况提出新见解,以丰富认识;有的则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有益的建议。有话则写,要简洁有力;没有,不写。

落款。写在正文的右下方,写明调查单位的名称或调查人的姓名(有的直接写在标题下面),年月日,写在具名的下面。

写调查报告,首先要进行调查。调查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调查要根据目标,列出提纲,并考虑好调查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有目的地深入现场作全面的调查。详细占有材料是写调查报告的依据。占有材料后,要进行分析研究,分类归纳,鉴别提炼,逐个核实,分清现象与本质,以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典型性。要从丰富的素材中提炼出正确的观点,又要善于围绕观点组织材料。说明观点时,材料宜精不宜多。切忌有观点无材料,或者堆砌一些材料,没有明确的观点。还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如介绍经验,就要把主要经验写得具体明确;揭露问题,则重在指出问题的性质、危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他可以略写。

范例一

可喜的三个百分比

——××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调查

第一个百分比: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51.67%。

××市市区现有职业高中学生11165人,占高中在校学生总数的40%,连同中专、技校学生在内,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比例还要高些:51.67%。

××市是1979年开始办职业中学的。当时,一方面高中毕业生既无专业知识,又无专业技术,进厂后重新学徒。另一方面,全市职工队伍文化素质较差,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青年职工需要进行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这两方面的情况都说明,迫切需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979年,××市办了三个试点职业班。1980年,把试点扩大为24个班。1981年,招收职业班学生3570人,占高中招生总数的30%。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起来以后,学生出路、办学经费等问题突出起来。

1981年,在第一批学生毕业以前,××市作出规定:优先对口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生。1983年,××市招工实行合同制,职业高中毕业生对口录用后签订合同,定为一级工,半年后,经过考核,达到几级工水平,就定几级工。

今年,××市劳动局又规定:招收技术工种,录用经过就业前培训的毕业生的比例要达到60%,从明年起,要达到100%。

这样一来,学生和学生家长感到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有奔头,报考人数逐年增多,学生素质也提高了。

目前,××市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来源有三个:教育部门同企业联办的职业班,由参加联办的企业提供;教育部门自办的职业班由财政局拨款;另外,各学校普遍开展了勤工俭学。

第二个百分比:毕业生录用率达到87.5%。

近年来,××市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5%到50%之间,而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录用率达到87.5%。这主要是因为职业班的专业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毕业生“适销对路”。

××市计划、劳动、教育部门每隔几年就调查一次全市劳动力需求情况,作好人才预测,根据人才预测的情况,制定招生方案和专业设置方案。××市是一个以轻纺、外贸、旅游业为重点的城市,教育部门以此作为设置专业的出发点。他们特别注意为第三产业培养人才。现有烹饪、服装、家用电器维修、旅游服务、幼儿师范,计算机、照相、美术等属于第三产业的专业14个,在校学生3960人。这些专业的兴办,有助于缓和社会上“吃饭难”、“穿衣难”、“修理难”、“入托难”等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欢迎。

××市第六职业中学去年毕业的62名幼师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不少单位已“预订”今年的毕业生。我们在采访中就碰到××陆军第一疗养院派人到学校预订毕业生。准备在1986年投产的市煤气公司,去年就出资办职业班,以便明年招工留用。

第三个百分比:工作一年后达到二级工水平的占90%今年1至4月份,××市对历届职业中学毕业生开展了一次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职业中学毕业生工作一年以后,有90%的人达到二级工以上水平,这是对××市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一次考核。

××市第二十九中学橡胶工艺班的61名毕业生,进厂一年后全都达到了三级工水平,其中29人已成为生产骨干,担任了机台主手(相当于四级工),有18人入电大、业大学习。

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方面,××市重视师资和教学器材建设。怎样解决专业教师来源并提高素质呢?他们通过由联办单位选派,动员专业相近的文化课教师改行,从外系统调入,向科研部门和中专、技校聘请,从大专毕业生中分配等途径解决。

提高师资素质,主要是送专业教师去市内外、省内外的大专院校以及有关科研、生产单位进修。暂时离不开教学岗位的则引导他们通过函授大学、夜大学自修。目前,××市已有专业课教师298人。

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在于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教学器材,实习场地十分重要。所需经费不足,××市各职业中学就努力开展勤工助学,改善办学条件。第十二职业中学校办工厂几年来拿出13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这所学校现有电子技术、普通电器、实用电工、计算机等八个实验实习室。

××市的一些职业中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拳头专业”。市教育部门正着手调查研究,准备进一步调整,集中一些专业,提高现有师资和设备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范例二

小城镇大作用

——××省小城镇建设的调查

及农村城市化的思考

小城镇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省农村小城镇建设,自东而西呈迅猛发展之势。根据调查和××省建委提供的资料,1993年底,全省有建制镇979个(含县城关镇67个,不含县级市、区城关镇)、集镇(乡政府驻地)1395个。从经济发展和综合建设水平分析,大致可分为三类:乡镇驻地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二、三产业产值3亿元以上,财政收入300万元以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率达到70%的一类小城镇约占乡镇总数的15%。乡镇驻地常住人口5000人以上,二、三产业产值1亿元以上,财政收入100万元以上,水、电、路、通讯等基本设施建设配套率达到50%的二类小城镇约占30%。乡镇驻地常住人口3000人左右,二、三产业产值5000万元,财政收入50万元,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率达到30%的三类小城镇约占55%。

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农村城市化水平与之相适应;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又必然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省1978年前,农村小城镇很少,但近几年发展很快,据调查统计分析,目前全省城市化水平已接近25%,城市化水平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一方面,非农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从而使××省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为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较强的物质基础,形成了先“市”后“城”,“城”“市”并进的格局。目前,全省集中在小城镇的乡镇企业产值大约占总数的40%。越是市场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小城镇建设速度越快、规模越大。

(二)资源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必然要求。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冲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封闭的农村经济运行系统,日益走向城乡经济一体化。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使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大大突破了原有社区界限,小城镇则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载体。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城乡商品的交换和经济信息的传递,起了重要的网结和推进作用。

(三)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结果,不仅打破了经济的封闭性,而且日益改变着过去城乡二元结构束缚下封闭的农村社会结构,从“乡土社会”走向“城镇社会”,成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农民奔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越来越多。目前全国农村4.2亿劳动力中,有1亿多剩余。据有关部门测算,90年代中后期,全国农村每年还将增加600—700万个劳动力,本世纪末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人。××省的实践证明,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向非农领域转移创造了条件。据统计,近10年来,全省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千万人。

农村城市化框架的形成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因而农村城市化与整个现代化事业将是梯度发展态势,其基本框架将是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区域现代化进而实现整个现代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交通枢纽地带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将逐步成为我国率先实现区域现代化的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由于发展的条件、路子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以产业结构划分,可分为第二、第三产业主导型和综合产业发展型等;以地域优势划分,则可分为沿海、沿边、沿路和近郊经济发展型等;以资源划分,还可分为文化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开发型等。根据对××省的调查,目前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以下8种类型,即乡镇工业主导型;市场带动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开发型;工矿服务型;地域优势型;强村膨胀型和综合发展型。

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方针与对策

根据××省的实践经验,发展农村小城镇,应以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方针,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各具特色,与大中城市协调配套的小城镇群体,使之成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主要是:

(一)更新观念,增强城市化意识。目前,各级对搞好小城镇建设的认识还不尽一致。由于受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还是规划设计,不少地方在很大程度上还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框框的束缚,不能站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沿去判断情况,进行决策。因此,各级都应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外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破除旧观念,增强城镇化意识。第一,应破除按行政区划设置小城镇的旧观念,树立按经济区域发展小城镇的新观念;第二,应破除观望等待、安于现状和唯条件论的保守观念,树立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新观念;第三,应破除小城镇建设起点低、标准低、水平低的滞后观念,树立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新观念。

(二)把握力度,确立正确的指导原则。概括起来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原则;效益优先原则;辐射带动原则和保护耕地原则。

(三)注重前提,科学规划设计。规划工作是小城镇建设的前提,只有规划搞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够真正实现科学地、合理地、多快好省进行建设和综合开发。××省根据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城市化分步实施目标的设想是:200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左右,2010年达到50%左右。

(四)因地制宜,走各具特色的建设路子。总结××省各地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建设路子:

1.吸引农民建城。淄川区通过全面规划设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3万多农民进城开发。几年来,共集聚资金10亿多元,建成了30条商业街和一批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和商业网点。全区23个乡镇有11个乡镇44个村的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开发,有18个乡镇参与房地产开发,集聚资金达13.5亿元。

2.发展龙头企业带城。×市黄旗堡镇通过五个龙头企业的发展,建起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加快了小城镇的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一批农村劳动力。目前,该镇镇区人口已达2.1万人,城市化水平达40%以上。

3.培育市场促城。×市沙河镇几年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硬化路面,安装路灯,修建地下排水设施,绿化镇区;投资450万元,改善邮电和通讯设施,优化经商兴贸环境,为镇区市场建设创造良好条件。目前已培育起八大专业市场,拥有49个市场、1.1万个摊位,成为全省有名的四大集市之一。

4.起用能人办城。寿光市文家镇“农民城”的崛起,就是由于这个镇有一批开拓型能人,特别是一把手,有超前意识,有较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5.“以‘凤’兴城”。“以凤兴城”包括“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两个方面。所谓“引凤筑巢”,就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广大农民和国内外客户到小城镇投资建城兴城。×县石埠镇利用这种办法,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筹资2500万元,建成了占地30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东都商城。所谓“筑巢引凤”,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个体、集体、国营、外商到小城镇办企业,上项目,促进和带动小城镇建设。×市仲宫镇,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通讯和供电等条件入手,搞好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来镇区建厂和经商,从而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五)勇于改革,制定优惠政策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基本思路是,改以商品粮供应为标准来划分农业、非农业人口为按居住地划分城市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与非农业人口的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能做到主要农副产品基本自给,小城镇有其承受能力的,可否搞些由县级政府自主确定“地方城镇户口”规模和劳动力转移进度的试点?

2.改革投资管理体制。为外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必须广辟资金渠道,逐步建立起集体和个人出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外资共同投资建城、兴城的多元投资机制。当前的主要筹资渠道:一是管好用好国家规定用于小城镇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积极稳健培育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市场,鼓励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开发建设;三是吸引外资、外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四是逐步增加各级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政府投入的重点应放在搞试验示范区和样板城镇上;五是提倡农民以资或以工人股的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

3.改革土地管理使用制度。土地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承包土地政策,二是小城镇征用土地政策。就承包地而言,应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进城农民让出承包土地,促进土地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实行规模经营。对城镇建设用地,可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的办法。变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为以股份的形式联合开发,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土地这一特殊“资本”的长期收益。同时,应严格地价政策,切实保护集体和农民的利益。

4.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制度。应通过户籍制度、土地经营制度改革,鼓励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应制定分步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建立诸如劳动服务公司、劳务介绍所等不同形式的中介组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了解除农民进城后的后顾之忧,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和生活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新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