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养殖业改革开放30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2-07-01 04:39:00

导语:市养殖业改革开放30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养殖业改革开放30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1978年召开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30年来,衡阳养殖业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生产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的发展,我市肉类总产量、生猪出栏量目前居全省第一,家禽产量均位居全省第二、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二,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养殖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按当年现行价格统计,1978年全市养殖业经济总产值为17.69亿元,2007年已达156.44亿元,增加了138.75亿元,增长7.84倍。29年年均增长27%,养殖业总产值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

2、主要畜禽水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按法定统计产量计,2007年与1978年比:肉类总产量由9.88万吨增加到75.47万吨,增加65.59万吨,增长6.64倍;水产品产量由1.95万吨增加到25万吨,增加23.05万吨,增长11.82倍;禽蛋产量由0.75万吨增加到20.20万吨,增加19.45万吨,增长25.93倍。

3、养殖业所占的分量不断提升。从全省来看,我市畜禽产品比重不断提高,生猪出栏量从1978年占全省总量的8%,提升到2007年12.5%;家禽产量由1978年的5%,提升到14%;我市50%以上的生猪和60%的家禽畅销全国各地,成为全省主要畜禽水产品调出地。从全市来看,第一产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养殖业对第一产业增长的贡献迅速上升,养殖业产值占全市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例从1978年的17.69%,提升到2007年的54%。

4、养殖业贡献成就突出。2007年与1978年相比,我市农民养殖业经济收入和人民群众肉蛋渔产品消费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全市农民养殖业人均纯收入由9.42元增加到970.95元,绝对值增加961.53元,增长102倍;全市人均占有肉类产量由17.64千克提高到95.53千克,增加77.89千克;人均占有水产品产量由3.48千克提高到31.65千克,增加28.17千克。

5、良繁体系开支散叶。良种繁育设施从改革开放前的几乎空白,发展到目前拥有26个种畜禽生产场、29个水产种苗场、64个人工授精站的完备体系;良种推广方式由农户自留选育,发展到“原种猪—扩繁场—良种场—人工授精网”网络化推广;全市生猪品种由土杂型成功向三元杂交商品型转变,产品优质率达80%;地方优质湘黄鸡选育推广成果喜人,成为我市拳头产品,产品优质率达85%;渔业生产由单一的“四大家鱼”向名特优多元型发展,产品优质率达35%;确保了养殖业增质增效。

6、规模化产业经营日益壮大。畜禽产业结构已由传统的散养猪、鸡转变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全市共有规模化养殖小区116个,养殖业非农养殖企业261家,规模化、非农养殖从1978年的空白,发展到2007年占全市养殖总量47%。全市共有各类养殖协会47家,联结百万农户发展养殖业生产。温氏集团、巨东勤业、爱平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养殖户”模式搞产业化经营,形势喜人;衡阳怡农等一批上规模的产业项目近年纷纷落户我市;新五丰集团把我市作为华南地区的生猪生产的核心,并建立了1个仔猪和3个商品猪生产基地;饲料产业从无到强,54家饲料企业2007年年产饲料91万吨,创产值33.66亿。

7、区域化优势布局逐步形成。养殖业布局由无规划无序生产,发展到立足地方资源优势的区域化养殖,逐步形成了“三线、两圈、三群”区域化生产格局。沿107、322线瘦肉型猪养殖,沿湘江、耒水流域名优水产养殖,衡南、衡山、衡东、衡阳、耒阳等地湘黄鸡区域养殖、边远山区草食动物养殖和城市近郊奶业、休闲渔业养殖,衡东蛋品等区域特色养殖之路越走越宽,区域养殖优势日益明显。

8、科技进步成就巨大。提高母猪综合生产能力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生猪饲养配套技术、养猪场传染病控制技术、重大动物疫情处理和疫病防控技术、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大水面生态养殖、模式化稻田养鱼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和技术在我市广泛应用,全市养殖业科技总体入户率达80%,科技贡献率达90%以上,生猪出栏率由1978年的0.6,增加到2007年的2.1,家禽出栏率由1978年的1.2,增加到2007年的2.6,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9、保障体系从无到有。养殖业生产从改革开放前的靠天吃饭,无力抵御疫病流行,无法控制产品质量的无保障养殖,蛹变成拥有较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拥有较强的动物防疫、监测、检疫体系,拥有高效的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代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