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时间:2022-12-14 08:51:00

导语: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吴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论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人学理论基础,阐明了管理过程的二重性和人力资源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关系。由此论证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是建立在人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企业文化管理,并指出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把企业员工塑造成具有文化力的企业文化人。

关键词:人学理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力企业文化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企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微观经济主体,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微观文化载体。因此,企业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而企业的现代化实质是管理的现代化。如果说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承载企业运行的双“车轮”,那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推动企业“车轮”转动的原动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不仅应包括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基础上的管理方法的科学化,以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为辅助管理手段的自动化和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管理组织在开放化等方面为人们所熟知的内容和特征,更应该包括建立在人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人性化。

人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的需要

需要,是人的生命体存在和发展对环境、对象和自身的一种依赖关系。有需要是人的现实存在的一种本性,只要有生命就有需要,没有需要也就意味着人的生命中止。需要是人性的内在动机和动力源泉,它引发着人的活动力量,规定着人的行为方向,直接导致人的各项活动,成为人的本质活动的内在规定。激励是根据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某些措施来引发人产生某种动机、愿望和行为积极性的过程。因此,需要是构成激励的人性基础的动力要素。正确地探讨和界定“人性”需要是激励论的逻辑起点。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和丰富多样性。它的产生和实现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经济水平和实践活动所决定的。但是,需要更突出的特性在于它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体现在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的“为我”倾向。受到这种“为我”倾向的制约,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总是以满足主体自身的某种需要为目的。需要的主体性还体现在人的需要意识上。动物的本能需要不为动物自觉意识到,而人的需要则是能被主体自身自觉意识到的,从而产生需要意识。需要意识是主体对自身需要进行评价和追求的自觉能动性,它对主体需要的实现起着评价、调控和激励的作用。人的需要是丰富多样的,也是高低有序的。按性质分,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它是主体要求实现自身物质价值的需要。精神需要则是主体要求得到理解、尊重、信任、关爱、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表现自身精神价值的需要。人的价值由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两部分组成。

人的思想的自我组织系统

人的思想是一个高度自我组织的有机系统。人脑是一个具有多极反馈功能的自调自控的自我组织系统。在人脑的生理基础上形成了人的思想活动的驱动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分析和存储系统以思想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系统。人的思想系统的这种内部结构以实践为中介与外部环境进行着信息交换。“人的思想的自我组织就是以思想系统内部所具有的自我发动、自我加工和自我调控功能为依托,以外部环境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信息为条件,自主、独立进行的思想结构的调整和整合,是思想的自主运动、自己发展。”

由思想的自我组织原理可以得知:企业员工是具有意识能动性的主体,因而企业目标战略、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只有为企业员工自我理解、接受并认可才会发生作用。因此,企业要尊重员工的自觉能动性,把他们看成有情感能动的人,而不是“赚钱工具”、“经济动物”等异化的人。

企业管理过程的两重性

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是一个物质投入与产出和精神(文化)投入与产出的过程,且精神(文化)投入—产出控制物质投入—产出。但是,这种区分只能在观念中进行,在现实中,这两个过程是无法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是企业人的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其中交织着人的思想、文化、情感和意志等人的本质力量因素,这些因素主导着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因而,企业管理的关键是理顺人“心”,即理顺员工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意志,保持其方向的总体趋向,形成合力受这种精神(文化)投入—产出调控的物质投入—产出才会形成最佳效应。从管理角度讲,物质投入—产出过程是对物—物的管理过程;精神(文化)投入—产出过程是对人—人的管理过程。对人—人的管理过程决定着对物—物的管理过程。因此,企业中对人—人的管理过程是企业整个管理活动围绕的中心。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便是以人为主体和核心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双重投入—产出过程。它力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形成科学、高效的投入—产出,是企业全体员工参与的整体行为过程。

人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人力资源”

由上述分析可知,管理不仅是一种劳动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方式。它涉及用何种态度和方法对待人,以及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里所谓的“人力资源”其概念的外延是宽泛的,它既包括企业内部人员—企业股东、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也包括企业外部人员—企业产品的消费者(顾客、客户)和其它社会公众。

员工——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利润创造的源泉。依据美国著名经济学生产函数公式:q=akαlβ(q为产量,a为常量1.4,k资本生产要素、l为劳动力生产要素,α、β为系数分别约为0.35、0.70),从这一个公式中可以看出:在生产一个单位产品的各生产要素的贡献中,其劳动力生产要素的贡献占了近70%,劳动力生产要素是其它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实施者,是企业家才能实现的载体。

消费者——实现企业利润的源泉。一般而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以效益为依托,因为效益是支持企业生命存在的血液。而企业欲使自己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成果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就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适销对路,即要有顾客青睐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是否青睐,取决于顾客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判断。在买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消费者有了越来越大的自由选择权和主动权。

承担社会责任——最富魅力的企业文化影响力。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承担的社会义务。企业对其所处的环境应做出积极的反应,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是因为:企业既是一个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社会组织。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其行为也总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其负面影就是社会问题。对于本企业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企业都应该负起责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模式,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主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管理中的有机结合。管理中的“科学”精神基本内容包括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和探险精神。管理中“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性、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的关注,是关于人生的一种终极关怀。“人文”精神尊重人的需要、价值和尊严,承认人格平等,肯定人的意志的自由独立性和人谋取正当利益的合理性,并主张普遍的仁爱精神。管理中的“科学”精神有利于保证企业的基本的秩序和效率,但在缺乏“人文”精神的情况下,企业员工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企业缺乏内在活力。但是单纯的“人文”精神支持下的管理模式也难免造成企业的低效率和混乱状态。因此,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必须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与平衡统一,即科学以人性为基础,人性以科学作保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通过文化的适应和结合力量整合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力求使其形成最大合力效应。企业文化具有一种隐性的力量形态—企业文化力。企业文化力具体表现为企业文化的导向力、开发力、凝聚力、规范力和控制力。正是这些企业文化力促使企业文化能够逐渐沉淀为个体企业人个性心理的一部分,即每个企业人个性文化心理中都有一部分是为全体企业人所共有的共性文化心理。这种共性文化心理就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企业文化形态。这时,原来的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企业人就转化为文化力企业人。

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是一个要素的投入—产出过程,产出结果的物化形态就是企业产品和服务。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这一过程是一个价值的创造性增值过程。根据本文前面的分析:这一过程可分解为物质投入—产出和精神(文化)投入—产出两个过程。而从价值运动的状态分析,实现创造性增值的是精神(文化)投入—产出过程。但这并不是说精神(文化)直接创造了价值,而是指精神(文化)支配和驱动企业人创造了价值。也就是说,直接创造价值的是企业人,而不是精神(文化),但企业人总是要在合理的精神(文化)支配下才能创造价值。因此,可以说,精神文化通过企业人这一媒介间接创造了价值。企业人创造了价值也就创造了企业生产力。

塑造现代企业文化人

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手段可以引进或移植,但是现代人的思想、态度、道德等精神文化心理却无法移植,只能依靠逐步培养和塑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把一般传统人事管理意义上的劳动力企业人塑造成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意义上的具有文化力的企业人,即企业文化人。企业文化人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体力和现代科学技术与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也就是使企业文化内化到每个劳动力企业人的个性心理之中,使其形成适应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企业品质和企业风气,从而在全企业形成稳定的倡导真善美,抑制假恶丑的企业氛围。

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体。企业文化人也是一种人,因而他也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他的生理结构及建立在其生理结构之上的本能需求无不体现着他的自然属性,他又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社会性。企业文化人也是一个政治人,他总是处于一定的政治关系中,因而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或多或少地受到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和制约。

每一个企业文化人都是企业文化的一粒“种子”,因为他可以释放自己内在的企业文化能量去感染、教化、诱导他周边的劳动力企业人,使之逐步转化为具有文化力的企业人。这些被感化的企业人又会同样地去感化其它的劳动力企业人。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企业文化场,而多个这样的企业文化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便会形成一个更大的企业文化场,直至最后形成覆盖全企业的整体企业文化场。最终形成便是企业全体员工整体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形态,即企业文化,是企业内聚力、外引力和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顾新声.企业人才管理的战术思想与方法[j].人才开发,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