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

时间:2022-05-25 12:03:00

导语:试论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试论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

惩罚虽然是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手段,有时甚至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惩罚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维护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让学生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产生负面作用,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对学生滥施惩罚,如打耳光、罚站、罚跪、罚抄作业等,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一些学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就采取出走、报复、自杀等行为,以对抗老师。因此,怎样运用惩罚,是教育工作中一个颇值得研究的课题。

什么是惩罚?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认为,惩罚是指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人施行的一种处罚,一般地说,惩罚是针对有意犯过的人。我国一般认为,惩罚是指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方法。虽然体罚也是一种惩罚,但我们这里所讲的惩罚,绝不是体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的神圣职责是爱护学生和教书育人。体罚,严重地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无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任何一方面的正常发展。体罚,与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与人民教师的师德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研究表明,经常遭受体罚者,将会严重地被不良情绪所困扰,最终导致各种人格障碍,特别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倔执型人格障碍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二、惩罚的作用

1.约束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惩罚与服从的定向。意思是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怕受处分,怕受惩罚,为了保护自己,对大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他们主要关心如何避免苦恼和痛苦。所以,惩罚可以制止儿童去重复社会所厌恶的行为,特别是对于还未学会辨别是非的儿童,若他们的行为于人于己或对财物是有害的,那么加以惩罚,就往往能制止这种行为。

2.激励作用。俗话说压力可以变为动力。实验表明,表扬和奖励会促进某些学生(主要是差生)的学习,但批评和惩罚,也会促进另一些学生(主要是优生)的学习。采用适当的惩罚,给学生施加一点压力,可以激励学生改过自新,奋发向上。赫洛克曾作过一个实验,他把106名四、五年级学生分成四个等组,让他们练习难度相同的加法5天,每天15分钟。其中,控制组单独练习,不予任何评论,其他三组为实验组,第一组为受表扬组,第二组为受训斥组,第三组为受忽视组,结果是受表扬组成绩直线上升,受训斥组次之,受忽视组再次之,控制组最差。

3.警示作用。惩罚的威慑力,一方面使学生的错误行为得到遏止,另一方面也使其他学生通过“榜样学习”得到间接经验,不敢犯类似错误。

三、教师在惩罚学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该惩罚才惩罚。作为教师,必须弄清楚,学生的言行,哪些该罚,哪些不该罚,哪种情况下该罚,哪种情况下不该罚。这似乎是十分简单的事情,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一般说来,学生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犯了错误,不宜用惩罚,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对于特殊学生,如视力问题儿童、听力问题儿童、智力问题儿童、多动症儿童等,教师要给予特别地关照,多关心和体贴,不能对他们滥施惩罚;从心理学角度看,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年龄越小,注意的稳定性保持的时间就越短.因此,有时上课时间过长,或教师讲解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走了神,思想开了小差,教师应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不要动不动就惩罚学生。只有当学生明知故犯或错误行为重复出现时,才宜使用惩罚。

2.惩罚必须与过错有关。惩罚要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过错,体验过错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有助于教会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教师切不可随心所欲,想当然地出台惩罚办法。

3.惩罚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我们必须明确,惩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不能为惩罚而惩罚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促使他们认识缺点和错误.改过自新。

4.惩罚必须公正和及时。教师在使用惩罚时,必须客观公正,绝不允许对学生抱有个人偏见,或从个人感情出发。同时,惩罚还必须及时,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

5.不能因个人的过错而惩罚全体。现实生活中,教师很少有因某学生品德优良而表扬全班的,但因个别学生品德不良而批评或惩罚全班的情况,倒是屡屡发生。“这种技术迫使学生在教师与同学之间作出选择。许多学生将选择同学……即使学生拥护教师而向同学施压,这种技术也会使被批评的学生或其他学生产生不健康的态度”。

6.惩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征。惩罚既要客观公正,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征,常言到:“教有法而无定法”,同一种方法,在一个学生身上有效,在另一个学生身上就未必有效。比如,有的学生特别顽皮,脸皮也比较厚,无论教师怎么说,他都满不在乎,而有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脸皮特别薄,教师轻轻说一下,他都会脸红,对前者,惩罚轻了,往往无济于事,对后者,惩

罚重了,往往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7.摈弃不适宜的惩罚。如前所述,不能对学生实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如击打、揪耳朵、罚跪、罚站等。同时,抄课文生字和公式,做练习题,进行体育活动和劳动等,也不能有效,在另一学生身上就未必有效。比如,有的学生特别顽皮,脸皮也比较厚,无论教师怎么说,他都满不在乎,而有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脸皮特别薄,教师轻轻说一下,他都会脸红,对前者,惩罚轻了,往往无济于事,对后者,惩罚重了,往往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7.摈弃不适宜的惩罚。如前所述,不能对学生实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如击打、揪耳朵、罚跪、罚站等。同时,抄课文生字和公式,做练习题,进行体育活动和劳动等,也不能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因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作业或练习不是有用的学习手段,而是一种惩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因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作业或练习不是有用的学习手段,而是一种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