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纠纷解决机制经验交流

时间:2022-06-11 11:18:00

导语:法院纠纷解决机制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法院纠纷解决机制经验交流

近年来,法院积极探索多元化解决纠纷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将诉讼环节向前延伸,将审判领域向外拓展,尽力把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更多的案件能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得以妥善处理,更好地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强化诉讼调解,发挥法院职能作用解决矛盾。诉讼调解作为我国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法院充分发掘诉讼调解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疏导化解纠纷、缓解执行压力、节约司法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仅在民事审判工作中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调解工作,而且积极探索开展刑事自诉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的调解、执行案件和解工作,坚持把调解贯穿于立案、审判和执行全过程。

1.从制度创新入手,规范调解工作,完善调解规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调解工作的司法解释精神,创建调解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制定完善了《区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调解工作制度》,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调解适用范围、调解程序、调解方法和考核指标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建立了调解工作指导推进机制、调解工作考核奖惩机制等调解运行机制,将调解工作由软任务变硬指标,提出了“三个必须”。即:将调解程序作为案件审理的必经程序,所有的案件都必须调;重大、疑难案件必须着重调;宣判前的任何调解可能都必须把握。

2.发挥法官主导作用,创新调解技巧和方法。注重“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不断强化法官调解意识,尽可能把调解作为首选结案方式。在调解前,找准当事人争论的矛盾焦点,选准调解的突破口,有选择、有准备地制定调解方案,为调解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调解时,充分发挥法官主导作用,根据不同案情和不同当事人采取不同的策略方法,找准具体切入点,因势利导,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根据案件实际情况的需要,注重充分发挥当事人亲戚朋友的促进作用,把调解工作做到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第四方”,促成双方和解。我院审结的一起集体追讨工资报酬案件,公司拖欠88名职工七、八年的工资,时间长、人员多、帐目乱、职工情况复杂,处理不好容易引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审理该案的审判员一遍一遍地与当事人一起核对几年来的帐本,终于理清了帐目。针对当事人不断出现的意见分歧,办案人员又经过十多次的调解工作,案件最终到妥善解决。实践中,耐心细致化解纠纷的案例决不仅仅使这一例,自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来,各业务庭室普遍加大了调解力度,有效地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3.加强法官调解能力建设,着力提高调解水平。进一步抓好对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的学习,并通过开展经验交流、调解能手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诉讼调解工作不断引向深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调解技能的培训,重点强化了审判人员三方面的调解能力:一是提高准确把握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能力。二是提高法官综合运用调解方法的能力。三是提高判断能力。强化及创新调解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2007年以来,我院调解和经调解后撤诉的案件总数占到结案总数的80.3%。其中2007年共受理一审民商事案件4289件,调撤率66.5%。2011年共受理民商事案件5490件,调撤率72.3%,比上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2012年共受理民商事案件7354件,调撤率84.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可见,近几年我院调解工作呈现持续上升的状态。

二、延伸诉讼环节,建立以非诉化解纠纷为先导的诉调对接机制。针对进入诉讼环节的民商事案件逐年增多、法院审判力量日益不足、息诉罢访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的状况,我院将诉讼环节向前延伸,要求一线法官主动走出审判庭,将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有机对接,做到庭前与开庭调解相结合、庭上与庭下调解相结合、诉讼与非诉讼调解相结合,努力为当事人寻求最快捷、最经济的纠纷解决方式。

1.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优势,与工会及镇(街)、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联动,构建了委托调解机制,在审理农村土地承包、邻里纠纷、婚姻家庭、赡养等诉讼案件时,邀请当地人民调解员协助调解,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2.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向基层民调组织赠送法律书籍、选择合适案例邀请人民调解员旁听庭审、适时进行现场个案指导等形式,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定期邀请辖区人民调解员列席法庭工作例会。通过相互交流信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预防对策。通过依法确认和支持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

3.引导纠纷双方理性选择纠纷解决途径。将《诉讼风险告知》、《举证责任告知》、《诉前纠纷解决方式温馨提示》等纠纷解决指南通过人民调解员宣传到基层群众手中,尽可能让群众不走或少走弯路。

三、拓宽服务领域,多措并举化解纠纷。

1.开展司法调研,提出司法建议,为大局服务。一是加强对经济领域涉法问题的研究,及时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为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二是针对部分企业合同管理意识不强,容易造成纠纷、加大损失的情况,主动联系有关企业,登门服务,讲解有关法律法规,查找合同漏洞,完善合同约定,为辖区内重点企业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同时针对金融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以召开部分金融部门负责人座谈会的形式,建言献策,帮助其解决问题。三是通过调研和宣传相结合大力宣传倡导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相处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四是通过提出司法建议,如“交警部门出具赔偿凭证需完善”、“建议农村村委会设置水塘危险警示标牌,防范少年儿童溺水事故发生”等,有效地帮助有关部门完善社会管理。

2.繁简分流,取得法律与社会效果的良好统一。对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判决、执行、信访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按照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操作方法,实现各环节工作的及时、顺畅运行;继续推行繁简分流,强化速裁中心和巡回法庭的作用,普通程序案件简化审,简易案件即收即审即结等做法,在确保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办案节奏,尽快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定纷止争。

3.强化信访,注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强初信初访工作,注重提高办案质量,努力预防和减少重复访、越级访和上访老户等问题的发生。高度重视群体上访和上访老户的处理,及时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上访老户邹立贤曾在我院打过10次官司,不但本人多次进京上访,还他人上访。在“规范司法行为年”活动中,我院实行分管领导直接包案,邹立贤什么时候来,分管院长什么时候见,对其问题一一澄清理顺,能拍板的当场解决,经过半年多的沟通协调,邹立贤终于无话可说,心服口服地写下了不再上访的保证书,并送来了三面锦旗。

4.积极推进庭前准备程序制度,及时化解纠纷。充分发挥庭前准备程序在指导当事人举证、固定证据、促进和解、提高诉讼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既为庭审做好准备,又使一些简单纠纷可以在庭前得到及时妥善化解。

5.积极参与基层平安创建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减少纠纷,预防犯罪。坚持惩治与预防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以案讲法、法律宣传、回访帮教等形式,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促使服刑人员改过自新,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加强与驻地党委政府联系,建立了审判执行、重大案件等“五项通报制度”,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6.探索行政和解与案件执行新思路,消除不安因素。一是尝试进行行政诉讼简易审和行政和解结案的改革,08年共审结行政诉讼案件130起、非诉审查和执行案件90件。特别是对拆迁案件进行了重点审理和执行。在拆迁工作中,按照“调解为主,强制为辅”的处理原则,灵活运用耐心、诚心、决心、真心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促进纠纷圆满解决。两年来,先后组织了12次集中行动,执结房屋拆迁案件60户,没有一起矛盾激化案件发生。二是探索案件执行新途径,通过采取悬赏执行、公告执行、与媒体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08年共执结案件3096件,结案率为102.9%,09共执结4230件,结案率96.65%。悬赏、公告执行的经验做法先后在《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齐鲁晚报》和《大众日报》也相继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