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办整村推进战略经验交流
时间:2022-05-22 02:59:00
导语:扶贫办整村推进战略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年均降雨量可靠值仅383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82元,有贫困人口7.04万人,贫困面16.1%。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县把扶贫开发作为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坚持基础先行、产业突破、整村推进、区域开发“四位一体”发展,有效地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01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722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24个,使13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全县贫困人口由20.04万人减少到7.04万人,贫困面从47%下降到16.1%。二是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栽植果园80万亩,户均8.42亩,人均1.83亩。预计今年果品总产量40万吨,产值16亿元,农民人均收益2650元,果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三是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梯田化程度达到85%,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建成了甘泉调水等一批人饮解困工程,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2.1%,耕作难、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四是群众素质逐步提高。每年培训农民2万人(次)以上,大部分群众掌握了果园管理、科学养殖和旱作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谋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县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围绕瞄准扶贫主体,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路子。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整村推进为抓手,以科学规划、超前启动、连片开发为前提,每年通过“三看三比”,即:看项目规划、比特色产业,看工作基础、比建设热情,看扩展延伸、比示范带动,择优确定项目村,不仅帮助贫困村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而且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治穷致富的积极性。二是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走结构调整、产业支撑的路子。始终把整村推进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壮大增收产业上,大力发展果品、草畜、洋芋等特色产业。124个项目村中,有71村实现了果园全覆盖,16村成为养殖专业村,辐射发展果园化专业乡13个,养殖大户4500户,年种植新品种洋芋30万亩以上。群众从三大产业中人均纯收入201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三是围绕改善发展条件,走基础先行、综合治理的路子。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项目村共完成工程造林13万亩,建成提灌、塘坝等水利工程52处,集雨水窖1.8万眼,完成自来水入户2.7万户,新修梯田13.6万亩,道路1476公里,建成村小学96所,村民服务中心124所,改造农村电网270公里,贫困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四是围绕提升发展能力,走技术推广、科教扶贫的路子。从破解群众思想贫穷、观念落后、技能缺乏入手,实施了“领出去看、请进来讲、沉下去教”三步走培训计划,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使项目村劳动力基本实现了3次以上轮训,贫困家庭主要劳力基本掌握了1—2项先进实用技术。五是围绕扩大扶贫效应,走以点串线、连片开发的路子。针对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产业培育难、设施共享难、巩固提升难和脱贫速度慢“三难一慢”的问题,县上提出了以点串线、轴线开发、整村整区域推进的扶贫新思路,最大限度地推动公共服务向周边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周边村延伸,特色产业向相邻村扩大。近10年,辐射周边197村同步发展,带动建成了8个整区域推进扶贫开发示范带。六是围绕创新扶贫机制,走部门联动、高效运作的路子。县上立足推进大扶贫、培育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在组织领导上实行县级领导划片包干,跟踪问效,在布局安排上注重整合涉农项目,实施拼盘开发,形成了各把一关、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注重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取得了“一年打基础,两年抓巩固,三年上水平、五年大发展”的良好成效,有力地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项目效益。
通过多年的实践,县在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了五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坚持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由点到线,集线成片,块带结合,整流域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效益。二是坚持改善基础与发展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特色,才能实现农业增产、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坚持外部“输血”与自我“造血”相结合,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科技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才能达到扶贫扶志、治贫治本的根本目标。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集合民意,集中民智,集思广益,才能增强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五是坚持持续开发与巩固提高相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后续管理,巩固建设成果,才能提升发展水平。
- 上一篇:市征地农民就业养老意见
- 下一篇:城市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