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农村经验交流
时间:2022-03-18 11:12:00
导语:建设和谐农村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从改善农村干部群众关系着手,努力建立和谐向上的干群关系,努力推动和谐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教育,增强镇村干部的服务意识。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树立,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和培养。近几年来,我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密切干群关系为目标,全面开展以“心系农村,为民兴办实事;心贴群众,为民排扰解难;心想发展,为民脱贫致富”为主题的“三心三为”活动,坚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摆在首位,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带头人”,强化了镇村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定期召开思想作风建设座谈会,镇村干部形成了心想发展,开拓进取,造福一方的良好精神面貌。
(二)完善制度,形成廉洁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工作程序和办事制度是镇村干部改进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自觉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保证。我镇根据群众的需要在全镇推行了一系列便民办事制度。为解决群众来镇机关“人难找、事难办”的问题,镇机关建立了“为民服务指南牌”,“镇机关干部今日去向牌”,使群众对办事程序和干部当日的去向一目了然。同时,镇机关还建立了首问责任制、办事公开制度、部门联合办公制度、重点问题排解制度、部门优质服务承诺制度、干部党员联系户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深受群众的欢迎,而且有效地规范了镇机关干部的行为,增强了我镇机关干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三)落实责任,促使镇村干部为民格尽职守。积极建立“为民办实事”,“为民排忧解难”和“为民脱贫致富”责任制。将镇村干部为民办实事如修建通村公路、农田水利建设等,为民排忧解难如部门优质服务、排解群众纠纷、确保百姓平安等,以及为民脱贫致富如扶贫帮困、培植发展专业村、小康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发展民营经济等各项目标责任到人,与岗位目标考核挂钩,并将责任目标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要求每个镇机关干部每年为全镇群众办3件以上实事,每个村干部办2件以上有影响的实事。由于责任明确,目标具体,镇村干部为民服务就有了动力、有了压力。
(四)考评实绩,激励镇村干部为民创先争优。为民服务制度的实施,责任目标的落实,关键是通过为民服务实绩的考核来激励鞭策。一是建立领导跟踪督查制度。对于各部门、干部承担的目标任务,由分管领导每月底督查一次,每季度召开一次督评会,并将督查情况通报全镇。二是建立人民群众监督制度。从议政能力强、在群众中威信高的市、镇人大代表、村组干部、离退休老干部、干部联系户中聘请监督员,每半年对镇直各部门、镇村干部进行一次评议,结果张榜公布。对“群众最满意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群众最不满意的干部”实行待岗处理。三是建立组织考核制度。镇党委在群众评议的基础上对干部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将政绩考核结果进入本人档案,与干部评先评优、升降奖惩、提拔使用挂钩,建立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竞争机制,增强了广大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进了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
发展镇域经济,为密切干群关系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是农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和需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现阶段党在农村的根本任务,是密切干群关系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措施。带富一方经济,密切干群关系建设和谐农村,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引导群众脱贫致富,关键是要帮助群众找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让群众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摆脱贫穷,走向富裕。
(一)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一是坚持依托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种养业。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唱好“山歌”、“渔歌”,兴办林场、果场、猪场、渔场,全镇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种植格局。二是坚持依托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紧紧围绕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目标,彻底改变传统的廉价出卖原材料的做法,大力发展果蔬食品加工企业,兴办果品打蜡厂,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坚持依托地缘资源,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利用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兴办服务业,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和休闲经济,并已形成特色。
(二)坚持科技致富,培育新型农民。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蓄足农村经济发展后劲。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培养科技示范户,激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大力开展技术培训,遵循发展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把一些实用新技术传授给农民;利用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农村科技带头人,开展技术服务,为农民的种、养、加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技术跟踪服务,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三)是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搞好外出务工农民培训与转移的衔接,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对接,有计划地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
积极化解矛盾,为密切干群关系建设和谐新农村创造基本转条件
(一)体察民情民意,掌握预防和化解矛盾的主动权。镇村基层干部,对于本乡、本村的社会情况、民情民意、现实矛盾以及可能出现的潜在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取得了预防和化解各种矛盾的主动权。积极开展民情走访活动,镇村干部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其愿望、要求都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作为领导决策和干部搞好为民服务工作的依据。开展民情走访活动,一方面掌握了群众的思想脉搏,对群众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做到了胸中有数,并能从中注意发展动态,做到“日晕知风,础润知雨”,及时排查和发现矛盾苗头,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另一方面加强了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沟通了干群感情,融洽了干群关系,一旦发生矛盾,干部也容易调处,解决问题才会游刃有余。
(二)寻求新的办法,提高预防和化解矛盾的能力。根据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的新情况新特点,镇村干部积极寻求预防和解决矛盾的新办法。首先,吸引群众的注意力,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上来。人勤了、口袋富了、安居乐业了,社会矛盾也就少了。其次,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当今农村,单靠磨嘴皮子做工作已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要求,凡是那些懂科技、懂营销,能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干部,就深得群众的拥戴和欢迎,他们在调解各种矛盾纠纷中说话就有人听。桂溪湖村书记江必新时常带着一把剪刀走村串户,帮助农户修剪柑桔树、传授农村实用技术,使全村农户依靠科技脱了贫,因而在当地威信相当高,民事纠纷只要他去调解,群众就会自觉听他的。第三,认真解决群众的要求。对于群众的合理要求,凡属应该解决的,及时妥善解决;对于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和不合理的要求,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做好重点人的转化工作,使矛盾得到化解;对已经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则落实责任制,研究对策,采取积极措施限期解决,防止小事拖大,矛盾激化。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预防和化解矛盾的良好环境。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评选“遵纪守法户”、“科技示范户”、“小康示范户”文明创建活动,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准。同时,建设好农村文化阵地,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密切干群关系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
(一)制订村务公开制度。坚持村务真公开、常公开,公开、公正、公平地办理村务。一是规范村务公一的内容,包括财务收支、土地征用、宅基地审批、承包经营、计划生育、救灾救济、干部报酬、公益事业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群众普遍关心、容易发生矛盾和可能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二是规范村务公开的程序。三是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主要采取设立公开栏、公开墙报以及召开村党支部会、党员会、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力争让村民看得到、弄得明。四是规范村务公开的时间。根据村务事项的不同分为一年一公布、半年一公布、一月一公布、事后立即公布等。
(二)建立村务公开的保障机制。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作为正、副组长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并明确专抓力量,切实加强对村务公开的领导。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经常听取群众对加强民主管理的意见,并向全体村民承诺。建立保证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组织,如村民章程、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既加强了群众对村务公开的监督,确保事前参与,把住政策关,又强化了事中介入,把住执行关;同时还注重了事后测评,严把奖惩关。
做好宣传引导,为密切干群关系建设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政策引导,赢得群众理解。首先,准确地理解政策。其次,是注意政策的宣传面。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墙报、标语致群众的公开信等形式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广为宣传,让广大群众及时地、原原本本地了解和掌握。群众思想通了,工作就顺理成章了。
(二)强化事理引导,做到步一致。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讲不明。镇村干部将党的政策转化为某个决定和干部的某个具体行政行为后,群众也许一时不能理解,甚至看问题可能失之偏颇。特别是当眼前利益相矛盾时,可能一时想不通,镇村干部能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言明事理,得到了群众理解和积极配合。
(三)强化行为引导,激发感情共鸣。为赢得群众的拥戴,并做好各项工作,镇村干部支持以自己的为民行为去感化群众,激励群众,用自己的真情去换取民心。
- 上一篇:对外合作管理指导意见
- 下一篇: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