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收入核对经验交流

时间:2022-02-08 09:44:00

导语:城乡收入核对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乡收入核对经验交流

民政部将我确定为首批城居民家庭收入核对试点单位后,全各级民政部门高度重视,认真按照民政部办公厅《关于确定首批城居民家庭收入核对试点单位的通知》要求积极开展城乡居民家庭低收入核对工作。

一、城乡统筹,低收入认定覆盖全域成都。为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教育、医疗、临时困难问题,全面推进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结合我开展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战略,2010年8月我民政、公安、工商、住房等10个部门联合出台了《成都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一是确定了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家庭收入和财产的核定、低收入家庭认定的相关要求等,规范了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二是不仅对城低收入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核对,还对农村低收入家庭收入和财产进行核对,实现低收入认定的城乡全覆盖。

二、分类定标,与救助体系建设无缝衔接。2005年开始,我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救助工作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以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帮困建房三大救助为配套,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在“吃、穿、住、医、学”等方面基本需求。结合我救助体系建设,我低收入认定暂行办法提出了分类定标的低收入认定方式,即根据不同的救助需求,制定不同的救助标准。民政部门负责核对收入,相关救助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对符合相关救助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实施分类救助。分类定标的认定方式,实现了与原有救助工作的无缝衔接。

三、强化支撑,信息技术成为核收利器。2010年,我依托成都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平台新建了成都城乡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定信息系统,并和相关业务部门建立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摆脱了以往完全依赖人工入户调查、取证的传统核收模式,成为我核收利器。自该信息系统于2010年11月下旬试运行以来,已与房管局比对28万余条住房信息,与公积金管理中心比对29万余条公积金信息,与人保局比对26万余条社保信息。通过信息比对,可以迅速了解申请社会救助家庭的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信息,掌握该家庭的收入和财产状况。从系统运行的情况看,效果非常好,大大提高了核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减少了基层收入核实工作的压力。今年我还将依托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再建三条数据比对线,实现与工商局、地税局、车管所数据共享。

四、细化流程,确保核收工作规范公正透明。一是注重申请人授权,确保核收工作合法性。按照我城乡低收入认定暂行办法规定,凡申请低收入认定的申请人需签署相关授权书,授权相关部门调查和公示其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从而为我低收入家庭经济核对工作扫清了法律障碍,确保了核收工作的合法性。二是部门联动,事前确认。按照我低收入认定暂行办法规定,申请人家庭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对无法纳入我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信息平台比对的相关部门,且对核收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采取事先确认的方式。即申请人事先提供相应证明,证明材料齐全后,社区接件办理。三是创新工作流程,方便困难群众。为方便群众办理车辆、工商证明,我新增预申请工作流程,即申请人授权民政部门就相关情况进行统一查询查证。预申请期一个月,且不计入低收入认定办理时间。对统一查询结果有异议的群众,申请人可申请复查,或自行到相关部门开具证明材料。四是坚持民主评议和公示制度,确保低收入认定工作的公正、透明。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的认定,我充分依托村(居)民议事会议制度,始终坚持民主评议和张榜公示。在经社区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三榜公示后,再由区()县民政局出具《成都城(农村)低收入家庭认定调查情况告知书》,申请人持民政部门出具的《成都城(农村)低收入家庭认定调查情况告知书》到相关救助部门申请专项救助。我开展城乡低收入核对工作以来,已累计发出告知书3000余份,未收到一例投诉。

五、加强协作,形成收入核对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按照“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我建立了由民政牵头,公安、财政、劳动、房管、金融、工商、税务、公积金管理中心等部门参加的低收入家庭核定工作协调机制,确保了低收入认定的顺利开展。二是建立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机制。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联席会议办公室(民政局)牵头建立了城乡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并根据部门需求制定部门间共享信息目录;信息部门利用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部门间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为低收入家庭准确核收、救助资源共享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