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发展经验交流

时间:2022-01-18 04:54:00

导语:医药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医药产业发展经验交流

一、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有野生中草药1206种,载入中华药典196种,蕴藏量达500万公斤,年产10吨以上的大宗药材60余种,素有“秦东药乡”的美誉。近年来,依托区位、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建设陕南药源基地及列入全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等机遇,按照“建园区、抓龙头,建基地、抓示范”的思路,不断完善医药产业体系,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着力打造“秦巴现代药苑”,医药产业发展成为县域三大主导产业之一。2010年,全县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4.6亿元,人均增收300元。

1、中药农业:发展中药材28.8万亩,其中木本药材24万亩、草本药材4.8万亩。从事中药材生产的农户达2.19万户,建成10个规范化种植和野生抚育改造基地、50个药材种植专业村,产量累计2.7万余吨,产值超过1.3亿元,结合退耕还林创建的“林药结合”模式在全国推广。

2、中药工业:建成了盘龙生态产业园,引进产业项目25个,总投资9.1亿元,发展企业19家,产能达到16亿元。盘龙、欧珂等医药企业生产水平达到省内领先,11个剂型180个品种通过GMP认证,盘龙七、食道平散等产品全国知名,“盘龙牌”盘龙七片(酒)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辐射带动了一批中小企业从事保健药酒、药膳药浴、养生茶等系列产品开发。2010年,中药工业实现产值3.4亿元、税金1800万元。

3、中药科技:成立了盘龙医药研究所和秦岭特效药材研究所,引进了陕南唯一的骨伤及肿瘤工程研究中心,地道品种保护、野生药材训化、医药品种研发均位于全省前列,培育主导品种4个,筛选地道品种50个,保护频危品种8个,为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秦岭中药材打下了坚实基础。

4、销售体系:建成药材交易市场5个,成立药业协会33个,发展购销大户48家,营销网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药材、药品销售率达100%。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规划滞后。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不明确,优势品种确定和布局不合理,严重制约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工作机制不健全。一是组织机构不完善,乡镇没有专门的医药产业发展机构。二是统一组织协调不到位,中药现代化、医药工业管理、中药材种植等职能分属科技、经贸、林业和药办等部门,产业发展协调不力。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省市没有专门的中药产业发展机构,中药实验示范、科研培训、补贴奖励、培育扶持等无稳定投入来源。四是专业人才缺乏,基层药业技术干部流失,医药企业缺乏高层管理和科研人才,不适应现代医药发展的需要。

3、产业链条薄弱。一是中药材基地规模小,市场批量供应能力不足。二是中药生产与加工、销售与市场脱节,农户、基地、公司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三是产业化发展龙头带动效果不明显,品牌效应较弱,市场份额低,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4、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中药材引种试验示范和野生品种的驯化保护工作开展不足,新科技、新品种转化和运用慢。中药材资源的研究、保护、宣传、引导不到位,滥挖乱采野生药材现象严重,大量野生药材资源遭到破坏。

三、建议与对策

目前,医药产业发展还处于外延扩张的初级阶段向加工研发等内涵提升的中级过渡期。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应以外延和内涵扩张并举为重点,以打造关天经济区中药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围绕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制药企业现代化、药品生产标准化、中药产品品牌化和医药市场国际化的思路,加快医药产业扩张升级步伐,形成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先导、中药科技为支撑、中药销售为纽带的现代医药产业发展格局。

(一)修订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全县“十二五规划”,修订完善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壮大医药产业规模。重点是:做强一个园区。大力引进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流通项目,加快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转化和运用,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把盘龙生态产业园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现代医药科技示范园区。打造两大基地。做大作响“盘龙”牌盘龙七片等优势品牌,着力打造全国风湿及骨伤科产品研发基地和关天经济区现代中药生产加工基地。壮大三个龙头。狠抓传统骨干产品二次开发和系列产品开发,壮大盘龙、欧珂和植物药业三大医药企业规模,带动发展一批中药饮片、中药萃取物、配方颗粒、药膳汤料和中药保健品开发企业。形成四大产业带:按照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培育主导产品的原则,形成乾佑河流域五味子、红豆杉、银杏等木本药材抚育改造产业带,社川河流域丹参、荆芥、板蓝根等草本药材种植产业带,金井河流域猪苓、天麻等菌类和桑葚等特色中药材开发产业带,秦岭沿线高山乡镇秦艽种植及盘龙七、扣子七等地道药材保护开发产业带。发展五大品种:以五味子、金银花、红豆杉、秦艽、猪苓5大品种为重点,建设2万亩GAP药源基地,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60万亩。培育六大市场:壮大石镇、县城、柴庄、凤凰、曹坪、营盘等6大中药材交易市场,带动发展一批中药材流通中介和大户,完善医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陕南中药材交易市场。

(二)聚集医药产业发展人才。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支持盘龙公司申请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强中药领域的科研创新;招聘一批省内外中药高级科技创新人才,加强医药产业开发科技力量。二是开展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培养一批本土科技种药人才,加强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三是支持各类人才向医药产业流动。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到医药企业挂职锻炼,在乡镇农林水牧中心设置药业专干岗位,对医药产业干部队伍按干部年轻化、技术化、全面化和专业对口的要求配强、配硬、配全。

(三)完善医药产业发展体系。一是加快药源生产体系建设,促进中药材种植规模化和规范化。大力推广林药结合和粮(菜)药套种、兼种模式,抓好五味子、金银花、红豆杉等木本药材,猪苓、天麻等菌类药材,以“七”类为主的地道药材和秦艽、板蓝根、丹参等种植效益高的草本药材示范种植,建立2万亩GAP种植基地、10个繁育基地和10个特色药材种植基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稳定资源。二是加快中药加工体系建设,推进中药产业化进程。做大盘龙生态产业园,以盘龙公司、欧珂公司上市为目标,围绕中药饮片加工、配方颗粒生产、中间体萃取、保健品开发等项目,发展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医药加工企业,推动医药产品生产、研发、销售集群化,将园区建成集中药科技研发、示范种植、加工销售、药疗保健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洼地。围绕中药保健、药膳、化妆品、护肤品等系列产品开发,鼓励和支持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兴办中药加工和营销实体,完善中药加工体系。三是加强产品研发,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医药科技技术创新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以盘龙医药研究所为基础,组建陕西省中草药研究院,重点研制开发风湿骨伤与肿瘤病类中药产品,积极开展代用茶、五味子果酒等保健品的开发,推动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做大做强秦巴药苑—品牌。四是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开拓中药市场。适应医药市场机制改革,指导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落实医改政策,推动一批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扩大产品销售、增加市场份额。整合县内医药企业的营销网络、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鼓励医药公司、经纪人和外地客商开设购销商店,构建中药材基层联销网络。壮大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队伍,扶持发展中药材专业协会,建立中药材技术综合服务网络,灵通中药材生产技术和购销信息,拓宽中药材流通渠道。

(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开拓融资渠道,加大产业投入。积极推进盘龙公司、欧珂公司等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和股权融资,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支持,破解资金瓶颈制约。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农业产业化等国家政策性资金,集中扶持地道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加强医药产业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100强医药企业到我县投资落户。建立中医药研究开发的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增添发展活力。实行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到医药企业挂职制度,保留级别和编制、待遇,促进人才向医药产业聚集。积极鼓励和扶持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对种植户给予一定的补贴,对种植大户和中药材基础建设推广好的乡镇给予奖励。引导林业企业和职工开发建设中药材基地,形成林药结合的规模化生产。吸引境外大型医药流通企业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落实相关税收减、免、缓优惠政策。重视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与省内外的传统医药学术交流和经济合作。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创优发展环境。借鉴产业发展初期“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工作班子、一套扶持措施”的运行机制,把任务分解到田,把责任明确到人,严抓工作落实。在制定政策、提供支持、提供服务等方面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协调管理,优化医药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