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区建设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6-22 10:17:00

导语:当前社区建设现状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社区建设现状与对策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一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开始走向市场,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也开始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伴随着这种情况的持续发展,试图继续依靠“单位”来实现社会整合已不大可能,唯一选择只能把“单位”承担的一部分整合职能向城市社区转移,使社区成为实现社会整合的基地。二是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大批下岗人员流向社区。如何把解决下岗人员的管理、教育、生活安排、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三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社区能否把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好,事关城市的繁荣安定。四是在社会发生变革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各种思想观念以及利益之间的相互冲撞,社区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着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各种违法案件和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哪一个部门、单位是做不到的,只有形成合力,抓好基层社区建设,才能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全面加快了城市化步伐,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的重任无可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既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展示城市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有识人士来办厂经商、投资兴业、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居民群众对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建设也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和需求。

总之,城市社区建设在城市四个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社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把社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我市的社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发展、渐进深化的过程。经过多年来的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合理调整社区规模,重建社区组织体系,完善各项制度,优化社区干部结构,理顺内部工作关系,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市实际情况的社区运行机制。在这里我就以××区为例,浅谈一下对社区建设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一、近年来社区建设开展的主要工作

在市、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民政局和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加强组织领导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将社区定位在居委会这一自治组织层面上,遵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到2000年底,基本完成了社区划定和新型社区体制建设。××区将原有的131个居委会,重新划定为70个社区,平均每个社区管辖居民由原来的940户,增加到1758户,最大的社区3000户,最小的社区1000户。将街道党委改建为街道党工委,并吸纳了派出所等驻区单位。按照党章规定,根据社区党员数量等情况,70个社区组建了59个社区党总支(下辖115个党支部)、11个社区党支部。街道和社区分别与主要驻区单位建立了“党建工作协会”、“党建联谊会”。以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共同推选社区成员代表的方式,70个社区全部成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作为社区的权力机构。出台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章程》和《社区居委会管理办法》。各社区组建了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青少年协会、残疾人协会、志愿者协会和各种兴趣小组等群众性组织。在成立组织架构和建章立制的基础上,从硬件建设入手,社区建设全面展开。

(一)硬件建设

硬件设施是影响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区委、区政府提出:“上下齐心,加大投入,彻底改善社区居委会和街道的办公和活动阵地”,“要把最好的房子倒给社区,要把一流的服务提供给居民”,“社区建设的硬件建设要管用,要用好”等要求。制定了硬件建设工作计划和建设标准,签订责任状。协调市城建、规划等部门,通过置换、改建、新建、购置、社会联建等方式,从2000年10月到2001年11月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使全区社区建设硬件建设全面、快速发展,并发生了历史性突破。投入1,200万元,新建了一座3,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内设老年公寓、婚姻系列服务、社区学校、老年大学和军地两用人才学校等服务内容;投资5,000多万元建起了9,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厦、少儿图书馆和青少年宫。各街道通过改建、置换和新建等方式,建起了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13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面积由原来平均不足200平方米增至850平方米,有4个街道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中心具有社区事务受理大厅、社区服务、文体活动、学习培训、图书阅览、经常性捐助等功能。社区居委会也由原来的平均32平方米增至142平方米,最大的达300平方米。为加强内部功能建设,又投资建立社区警务室、学习室、经常性捐助室、老年人活动室。全区百分之百的社区建有“一站四室”(社区服务站,办公室、警务室、学习室、多功能活动室)。

2003年街道撤并后,××区的社区合并为70个,2004-2005年,××区委、区政府除社区资源置换、整合外,累计净投入社区建设资金2个亿,其中区街社区服务设施投入1.7亿元,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投入3000万元,使得社区硬件建设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始终走在全市的前列,为辖区居民提供了可靠的服务平台。硬件建设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快速发展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2004年投入7000万元,建成了3000余平方米的中山区社会事务受理中心,4000余平方米的市民健身中心,2000余平方米的残疾人的健身理疗服务中心,有效地满足了市民集咨询、救助、服务、娱乐为一体的日常需求;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全部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达到5000平方米,成为居民服务的主阵地。另一方面是跨跃式发展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加大投入,全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面积由154平方米提高到460余平方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面积平均达到2800平方米,成为为民服务的主要场所。

(二)软件建设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围绕强化服务,××区通过网络建设、升级换代,使得全区社区办公系统实现网络化,办公手段实现电子化,服务方式实现人文化,运作模式实现市场化,走出了一条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社区服务新思路。一是社区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区政府加大投入,对社区服务求助网站进行了改造,使电话和电脑网络更具完善,建立了中山区求助热线和社区服务网站,实现了区、街、社区三级网络和信息平台。二是社区服务手段日趋丰富。在社区服务方式上,走出了一条由政府主办到企业加盟、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由最初的政府单打独斗,力不从心,投入不足,到老杨家政、老阿姨、社康集团等十大社会企业加盟,服务力量发展壮大,到筹建昆明街道武昌社区服务一条街,社会广泛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使得社区服务社会建,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队伍建设

在社区成立之初,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通过自荐、群众和组织推荐、笔试、面试、张榜公布的方式确定候选人,实行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制度,并采用差额选举的方式,改选了社区居委会。按照每300户配一名委干部,每个社区委干部不少于4人的要求,新产生社区居委会干部414人,平均每个社区6人。新当选的居委会干部文化程度提高,政治素质提高,年龄明显降低,结构更加合理。其中,本科文化占4.1%,大专文化占19.1%,党员占33.6%,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年龄结构。同时全区产生了3000多名楼(组、院)长。近几年来,随着居委会换届的进行,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居委会委员、社区工作者素质不断提高,军嫂、下派指导员和大学生的不断加入,使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不断得到优化。

(四)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为实现社区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形式网络化目标,充分发挥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三级阵地的作用,根据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了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弱势群体的义务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

1、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加大政策倾斜,出台了《社区服务认证制度》及扶持社区服务的优惠政策;区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社会保障、婚姻系列服务和养老托老等多项无偿或低偿服务;各街道和社区都组建了专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开展了房屋维修、家政服务、清扫保洁、面食加工、食品配送、休闲导游等20多项低偿便民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区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的十大系列40余个项目的服务网络,建成便民服务网点2,100多个,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又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2、开展了面向弱势群体的社区救助服务。坚持和完善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各项保障政策,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社会保障模式(最低生活保障、经常性捐、一户一册、对口帮扶),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在此基础上,还通过社区志愿者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多方面的关爱。实施了“111工程”,既每个街道安装10个以上“爱心门铃”,解决孤寡、独居老人力所不及的急、难、愁事;建立100个以上“爱心联系卡”,实行强帮弱、好帮残、富帮贫;组织1,000名以上志愿者队伍,开展爱心奉献和便民服务,为困难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与特困家庭结爱心帮扶对子2,887对,组建了1,000人以上志愿者队伍13支,学雷锋小组5,600多个,扶贫助困献爱心活动已形成制度。坚持了党政机关干部和爱心志愿者定期走访制度。认真细致地做好救济金发放工作。

3、开展社区再就业服务。完善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再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做出了“不挑不拣保你48小时上岗”的承诺,开展了争创无待业社区活动。采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向社区便民服务要岗位、兴办实业创造岗位、向社区单位拓展岗位等办法,走出了一条以服务养服务,以服务促就业的新路。目前全区已创建了数十个无待业社区,而且××街道还成为全市首个“无待业社区”。

4、社区卫生不断发展。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社区服务工作规范》及服务人员岗位职责、社区卫生工作程序,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逐步完善了社区卫生工作的服务方式,健全了工作网络。目前,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面积超万平,形成了以区医院综合卫生服务为中心,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门诊)为主体,以数十个卫生所及千余张家庭病床为补充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实行无双休日工作制,重点为社区内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系统服务。

5、社区文化活跃繁荣。注重以社区文化为载体,营造健康文明的社区精神内涵,提高社区凝聚力,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了文化阵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国办文化事业机构为主体,以区文化馆、街道文化站、居委会活动室为中心的区、街、委三级群众文化活动阵地网络。开展了争创学习型社区(楼院、家庭)活动,从各中小学校抽调了26名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教师骨干,给他们颁发了“社区学习辅导员聘书”,进行专门培训后分派到各个街道担任“社区学习辅导员”,为建设学习型城区提供了智力支持。

6、社区治状况良好。为确保一方平安,××区实施了“警务进社区”工程。通过警务进社区,在管理与服务中,加强治安防范与法制宣传,建立打、防、控于一体的治安防范体系,实现了社区警务办公用房标准、标志、公示牌、区域图、联系板、警民联系箱等“八个统一”。建立了以社区民警、巡防队员、楼院看门望锁治安群防人员为主的防范队伍及社区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民事调解队伍网络。从抓基础、抓管理、抓服务入手,建立了社区民警工作监督检查制,社区巡防员巡防制等制度,大幅度地降低了各类易发和突发事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7、社区环境整洁优美。结合实施城区“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建立了社区城建卫生管理体系及队伍网络,建立健全了卫生管理责任制,定期检查评比,通报情况,通过实施垃圾不落地、环卫三班倒扫保及清理无证商贩扰民等工作,使社区整体环境整洁优美。为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与家园意识,在全区叫响了“创文明社区家家有责,建温馨家园户户受益”的口号,开展了“营建市民林”和“三认养”活动。克服多重困难,加大对弃管楼院整治力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社区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经过改革实践,我市新的社区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开始发挥出明显的作用,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体制框架形成,作用开始显现。这次社区体制改革,理顺了原有居委会的组织模式,在社区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层”,以社区代表大会为组织形式的“决策层”,以社区管理委员会为办公机构的“执行层”。这几个组织框架的建立,使社区组织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制约性有了明显的增强,将有效地保证社区功能的发挥,保证社区的自治方向,防止行政化和自身的官僚化。这是原有“居委会体制”所无法比拟的。尽管体制改革和社区的管辖范围、工作对象、工作职能同过去相比都有了很大拓展,但新社区体制的优越性已有了明显的体现,社区组织的作用正在得到较好的发挥。

2、规模趋于合理,功能得到扩展。经过街道撤并和几次社区整合,社区的布局更加合理,社区资源更加丰富,社区的功能更加完备,许多在过去的居委会难以做到的事情,如警务室、计划生育健康指导站等,在如今的社区成为了平常事。同时,由于社区规模的调整,广大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了,社区的管理成本下降了。所有这些都为今后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关系开始理顺,职能得到强化。新的社区组建后,成立了社区党总支(!),建立了各类小组和委员会等组织架构,并吸纳了民警和物业公司负责人参与进来,使党的领导、群众监督、专业管理融为一体。从而加强了党的领导,扩大了基层民主,强化了监督和制约机制,理顺了社区内部各个组织的关系,初步形成了责权明确、互相促进、共同参与、相互制约的新型运行机制。

4、队伍结构改善,素质明显提高。社区组建后,我县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和人员素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文化程度大大提高,年龄不断优化。基层普遍反映,在这次换届之后,新当选的社区管理委员会成员政治素质高,开拓意识强,接受新生事物快,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都较强。在日前全市开展的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和稳定工作中都发挥了十分要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扬。

三、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建议

1、关于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是社区工作的一种发展趋势,××区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就尽快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和细则,在各项工作进入社区之前能够统一规范审核和管理,为社区建设创造一个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工作环境。

2、经费短缺,干部待遇偏低问题。目前,社区办公经费少,政府部门工作大部分进入社区,但经费较少,各类办公经费和费用开支给社区增加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虽然经过几次上调,但目前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目前社区居委会书记工资是1200元/月,一般工作人员是1000元/月,并给予各类保险补贴320元/月,但较之当前通货膨胀和较高的物价,待遇还是偏低。因此,需要适时合理地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必要保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关于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同工不同酬问题。就××区来说,目前各社区工作人员构成复杂,包括居委会干部、军嫂、军转干部、协理员和残协委员,居委会干部是居民选举出来的,承担着社区工作的主要职责,工作压力较大。其它人员分别由区相关部门分口管理,待遇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今后应该尽可能地将所有社区工作人员在人事档案、工资关系等能够纳入街道统一管理。

4、关于弃管楼院建设问题。近年,城区出现一些弃管楼,由于物业公司与产权单位存在矛盾纠纷,或产权单位破产、改制等原因,造成居民楼物业无人管理,导致居民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而且周边景观杂乱,环境恶劣,居民反响强烈。必须加大这方面管理和整治力度,对因物业管理问题造成的弃管楼,房屋管理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处罚,保证物业公司正常经营。对老旧小区的弃管楼,应运用行政手段,尽快落实管理单位,明确管理责任,制定管理标准,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四、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社区建设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的思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为平台,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以服务为主题,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以党建为核心,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推进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以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促进城区的四个文明协调发展。

根据这个思路,今后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社区党建。在社区各种组织中,社区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只有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才能协调各方形成建设社区的合力,才能保证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社区党建至关重要。加强社区党的建设,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党的组织,努力做到凡是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尤其是“两新”组织建设一定要抓住不放,加大非公企党组织,包括联合党支部的创建,不断延伸党的触角,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凡是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和活动。二要分类指导,分层面加强社区党员管理。如要加强退休党员管理,让他们在社区生活中继续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爱护,并继续发挥其余热;加强单位在职党员管理,使他们把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作为新时期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新载体;加强下岗职工党员、流动人口党员、个体户党员等特殊群体党员的管理,切实改变党员管理断层现象;壮大社区党员队伍,拓宽党员发展的视野,使社区党的队伍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三要牢固树立围绕社区建设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广大党员引向社区改革发展的最前沿,通过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的宗旨和社区党建的效能,进而增强党组织在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社区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优化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和骨干,也是社区建设的基础。社区服务是和群众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服务,在推动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社区服务来带动整个社区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引导社区服务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发展。一要从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走一条领域广泛、内容丰富、覆盖面大、方便快速的社区服务发展路子。二要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走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的社区服务发展路子。三要走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的路子。按照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股份制等办法,使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实体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体系。

(三)美化社区环境。社区环境既是一个社区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又是孕育社区文明的摇篮。要按照创建国家文明卫生城市的目标要求,全面加强社区环境建设。一要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基础管理,推进和完善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改善居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提高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要抓好市容卫生工作。加大违法建筑清理力度,搞好社区绿化、硬化、净化、亮化,加快改造小街小巷,全面落实“门前五包”,实行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整治乱停车、乱搭建、乱张贴、乱设摊现象。三要抓好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思路,注重环境维护,不断提高社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干净、整洁、优美的宜居社区。

(四)活跃社区文化。社区文化作为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丰富社区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区安定团结、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区和谐等方面,显示出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以社区为载体,以提高社区文明程度为宗旨,大力开展各项活动,活跃社区文化。一是要抓组织建设,建立社区文化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相差规章制度,配齐配强专职从事社区文化工作的人员,形成一个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文化工作格局,为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二是要抓阵地建设,搭建社区文化发展平台。给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动空间,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树立“共建共享、共驻互助”的理念,积极争取辖区单位的内部资源对社区群众开放;想办法,新建、扩建一批社区文化活动阵地。通过加强阵地建设,为开展社区文化提供平台。三是抓队伍建设,夯实社区文化基础。注重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到建设特色文化家庭户和特色文化团队活动中来。优化现有文化队伍,丰富活动内容,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四是抓活动建设,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改变过去文化工作侧重搞娱乐活动的做法,注重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科教文化卫生知识普及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五是抓品牌建设,提升社区文化品位。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开展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不要仅仅限于繁荣文化、提高居民素质,还要积极介入诸如经济发展、邻里团结、拆迁拆违、维护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等工作中,展示盈实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注重创新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解决社区文化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努力打造一个个别具特色、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和谐文化社区。

(五)健全社区卫生。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优化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客观认识及参与意识。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舆论媒体有义务按“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分级医疗,各司其职”的要求进行引导和分流。研究、调整和确定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让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进城务工人员和无固定收入城市居民等人群的一般常见多发病和已确诊的慢性病人员享受到应有的医疗保障。二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行业监管和资格准入,大力倡导“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三是要广泛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巡回入户医疗服务,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力度,着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四是要加快社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把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队伍建设,尤其是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作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基本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对社区医疗卫生人员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尽快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六)强化社区治安。社区的安全稳定体现了一个社区的形象,也反映了我们执政党的执政力、领导力、控制力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素质。一是应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租赁房屋、暂住人口和刑释解教等重点人员的管理,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构筑打防控一体化治安防控体制。二是要紧紧围绕“平安区”创建工作,着力培育创建标准规范、创安机制健全、富于特色的基层示范典型,打造一批“平安社区”。三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意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引导各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完善街道综治、信访、司法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建立重大矛盾纠纷督办、分流和反馈制度,把各类矛盾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四是要继续开展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信访突出问题工作,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制度,及时全面掌握影响稳定的各种因素,继续实行人民内部矛盾“大调解”,健全区、街、居人民调解委员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建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化解各类矛盾。拓宽矛盾排查和解决渠道,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前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

(七)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社区建设是一个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建设好这一系统工程,关键是要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领导。上级党委和政府应定期听取有关社区建设工作的汇报,建立社区联系工作制度,经常性地指导社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加强对社区工作的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举措,取得新成效。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要建设好这一系统工程,必须紧紧抓住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这(!)两个重点,努力开启政府自上而下和社区自下而上两个发展动力,切实做好社区建设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四个结合,全方位抓好以“我为社区办实事”为主的为民工程、以壮大和增强社区经济实力为主的富民工程、以关心弱势群体生活为主的爱民工程、以促进再就业为主的安民工程、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主的乐民工程等五个工程,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切实把社区建设不断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