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经济助推经济战略转型材料

时间:2022-04-29 11:28:00

导语:品牌经济助推经济战略转型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品牌经济助推经济战略转型材料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以新兴产业品牌引领经济转型;以城市品牌带动经济转型;以科技品牌支撑经济转型;以文化旅游品牌助推经济转型;以生态品牌深化经济转型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品牌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名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一个城市所拥有的名牌数量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发展规律表明,工业化初级阶段,制造业是产业的主体;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成为产业的主体、生态化是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取向,也是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品牌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是一个地方形象的重要标志。品牌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品牌战略城市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重大战略。*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目前正处于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转型跨越的关键阶段。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必须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由外延的粗放式增长向内涵的集约式增长转变的步伐。实施品牌战略是实现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树形象,目前已拥有7个中国名牌产品、1项全国质量奖、6项山东省质量管理奖、16个山东省服务名牌、8个山东名牌农产品和107个山东名牌产品,崛起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品牌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亟需打造品牌经济提升特色竞争力,保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以新兴产业品牌引领经济转型。品牌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名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品牌创造价值,品牌就是价值,品牌经济是现代经济中最为活跃和最具竞争力的表现。一个地域性的产业,如果没有大品牌的支撑,永远成不了大气候,也必将无法引起更多的关注,这样的产业群终究也只能算是一个加工基地,和一个大的工厂无异。摆脱对煤炭和资源型产业的依赖,走具有*特色的转型带动之路,是*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一个时期,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培育能源工业、煤化工、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化工、纺织服装、医药、电子信息、造纸、建材六大优势产业的同时,要着眼于未来,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高端技术、高端制造、高端服务的“三新三高”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知名品牌。一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的研究。对新兴产业要保持足够的敏锐性,注重研究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产业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在新能源上,全面实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瞄准中国“光谷”目标;新材料上,抓住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纤维材料;新医药上,突出高端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和医用材料等。二要着力抓好新兴产业的孵化培植。培植新兴产业,既要重引进,更要重培育,最终还是靠培育。必须注重从基础抓起,重视项目孵化,打牢新兴产业的起步基础。按照“基地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培育自主品牌。三要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主攻方向。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代表着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转型发展的一种必然性选择。面对生态环境压力大、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重的实际,积极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大型化工园区、发展煤炭精细化工和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围绕现有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和产品,加大综合培养力度,积极推进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并迅速形成品牌。

二、以城市品牌带动经济转型。一个城市所拥有的名牌数量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以泉州为例,中国名牌产品企业的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占企业总数1%的驰名、著名商标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接近20%。青岛拥有的11个驰名商标、31种中国名牌产品。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品牌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引领作用日益突出。一方面,要大力营造“品牌*”建设的宏观环境。在一个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政府倡导下的社会氛围营造至关重要。政府在名牌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推进”与“营造”两个方面。政府要规划、制定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政策,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扶植力度,促进有竞争能力的产业整合,推进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在市场中发展壮大;政府在实施名牌战略中,要努力营造适合名牌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其中包括建立积极完善的经济体制,创造公正、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打造特色城市提升品牌形象。城市化是*现阶段发展的最强劲动力,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基本载体。生态环境优势是*的潜力和希望所在,也是区域竞争的最大资本。*“因水而兴、因河而名”,境内河湖密布、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拥有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江北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内陆湿地面积居淮河以北各城市之首,还有国家级和省、市级森林公园11处,这为提升*绿色竞争力、打造生态宜居首选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应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与环境、地上与地下的关系,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打响生态、绿色、宜居城市品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突出城市承载功能,膨胀规模,完善设施,提升管理,发挥城市对经济要素的聚集效应;突出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产业促进城市,以城市带动产业,使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有机融合,优化生产力布局,实现经济发展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同步提升;突出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促进人口、资源、产业集中紧凑发展。要依托现有河湖水系、湿地和森林公园,加快推进大生态体系规划建设,着力打造“水上城市”、“湿地城市”、“森林城市”,使*真正成为江北最大的生态休闲目的地、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和淮海经济区最美丽的“后花园”。

三、以科技品牌支撑经济转型。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要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核心,健全完善以培育、发展、评价和保护名牌为主要内容的名牌战略推进体系,全面提高主要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以创新链的提升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促进“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制造”向“*创造”的转变,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和水平,壮大名牌产品规模。一是加强平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以培植和发展企业研发机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启动建设煤化工、工程机械、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和医药食品五大产业研究院,争取一批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入驻*建立研发机构。针对重点产业及相关产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大型公共实验、检测设备和服务平台建设,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建设,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研发创业条件和生活服务保障的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以及支持各类企业搞好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二是大力推动官产学、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大学—产业—政府结合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通过提供“知识空间”,为高技术企业孵化提供资源;“共识空间”,构筑政府、大学与产业合作平台;“创新空间”,创造新的组织形式,孵化新的企业实体。三是制定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保障体系。抓住“鲁南煤化工研究院”被列入全省发展重点的机遇,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国家煤及煤化工质检中心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筹建步伐,建设为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吸聚人才服务的综合型“孵化器”。要“孵化器”为平台,大力度推动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吸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创业发展。

四、以文化旅游品牌助推经济转型。发展规律表明,工业化初级阶段,制造业是产业的主体;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成为产业的主体。*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儒家文化独具魅力,八大文化交相辉映,文化聚集形态在全国极为罕见。以文化旅游品牌助推经济转型。积极寻求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点,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强势,不断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一要集中精力打响“孔子文化品牌”。更高水平办好孔子文化节和世界儒学大会、尼山论坛,提高运作的市场化程度,使文化节成为文化对外开放的更大平台,使孔子文化品牌在全国全球更富影响力。二要分层次打好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围绕运河文化、始祖文化、水浒文化、孝贤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石雕文化、民俗文化等,引进先进理念和资金、人才、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和精心包装,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三要高标准打造演艺文化品牌。聘请高层次专家围绕孔孟、运河、水浒、*湖、佛苑等题材,编制高水平的经典剧目,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演艺品牌。四要高水平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深度进行资源整合,着力打造“孔孟文化之旅”、“运河文化之旅”等文化旅游品牌,大规模、高层次实施市场营销,使*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成为世界儒家文化的传播体验中心。

五、以生态品牌深化经济转型。生态化是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取向,也是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已经证明,一个城市到底能走多远,从根本上取决于城市生态容量和生态可持续性。*生态环境有两大突出特点:一个是生态敏感,排放总量大,环境容量有限,又面临着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硬约束,以及采煤塌陷地修复治理等硬任务;再一个是生态优势突出,有山有水,河湖密布,这种生态禀赋在北方城市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生态是我们赢得未来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推动经济转型,必须考虑*城市的生态背景,把经济转型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转型,以经济转型保障生态建设,走出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举共兴的新路子。生态建设是一个“大概念”,涵盖从城市到农村、从生产到生活、从理念到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系统推进,要从基础性工作入手,研究构建相关工作体系。一是研究构建生态规划体系。研究编制“城乡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并做到与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相互衔接,使城乡的环境、建设、保护、整治等问题,在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二是研究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按照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的要求,研究如何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在农业上,充分发挥面源污染少、水土条件好的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新现代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打响“生态”、“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地域品牌。在工业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低碳产业,构建生态型工业体系。在服务业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及生态绿色为特征的多业态服务业。三是研究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建设必须注重培育生态文化。国际上已经把生态文化作为衡量公民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美国,有的国家自然公园一直保持不设垃圾筒,也不见垃圾的天然面貌,人们在离开时会自觉带走自己的垃圾。这就是生态文化的力量。生态文化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习惯。这应该成为我市文化建设和市民素质提升中,最需要重视和倡树的一种文化。应当研究和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各级加大生态投入,强化生态管理,建设生态文明。研究如何完善生态考核激励机制,在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同时,建立起奖励性指标,形成有力的导向;研究如何完善调控机制,制订有利于生态建设的价格、税收、土地等多方面的调控政策,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