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22-12-22 09:44:00
导语: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校创建于1983年,是一所融职业高中、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一体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是国务院扶贫办首批确定的全国十一个“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是巴中市巴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占地64亩,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92人。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有计算机、机械、电子、工美、旅游、建筑等十多个专业和多种短期培训班,在校学历教育学生3030人,劳动力转移培训1300人,年培训各类短期学员3200多人次。三年来,共培训安置各类学员10000多人。
二十多年来,全体教职员工,在各级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下,不断探索和拼搏,始终坚持“培育新型适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以“贴近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为办学思路,以“培养创新实用人才,创建西部一流职校”为办学目标,为巴中职教事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3年以来,学校集体受上级表彰达30多次。2004年以来,学校分别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首批“全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称号、农业部确立为“蓝色证书认定培训基地”、省乡镇企业局确立为“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其培训成果在2007年6月全国“雨露工程”成果展览会上作为四川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高度评价,有20多个省扶贫办参观团来学校观摩学习。
办学主要措施
近年来,我们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凭借我校作为巴州区职教中心主体的优势,乘着中央财政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强劲东风,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挖潜力、探机制、抓改革、增效益、重特色、创品牌,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一、引项目扩规模,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我校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积极采取“上引下联、政策扶持、项目引进、业主经营、银行信贷、教师筹集”等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的办法,切实解决了制约我校长足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引进业主、股份投入、有偿经营”建起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采用借贷与筹资相结合等办法,建起了实验办公楼、教学楼、运动场、花园;组建了校园网,建有6个计算机实验操作室、35个多媒体网络教室、1个多媒体电教室、1个电子阅览室;建立了电工电子、电力拖动、家电综合实验室;建成2个机械加工实习场、1个缝纫实习室、1个化学实验室、2个物理实验室;建起了远程教育中心。同时,我们通过组建专门班子、分线负责、多方联系等措施,积极向上争取引进了多项国家、省、市级培训项目。2004年8月以来,学校先后争取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农业部的“蓝色证书培训”项目、市劳动局、劳务办、统战部的品牌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培训等项目,年培训人员3000多人次,培训总金额230万元。近期,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投资300多万元创建的四川省今年唯一一个计算机软件与应用实训基地项目又落户我校。多个项目的引进,多种现代化软硬件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使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而今,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齐全,校园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文化氛围浓厚,已成为数千学子求知的圣地,成才的摇篮。
二、挖潜力探机制,全力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要发展,机制必创新。如何有效挖掘全校近200名教职工的潜在力量,使之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是摆在学校党政一班人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努力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校两部三制”的办学培训机制,即:将学校分成两部,一是学历教育部,二是职业技能培训部。技能培训采取场地单列、培训独立、资源共享的方式,实行教学设备股份制、场地租赁制、教师聘用制,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了学校现有的物质、人力资源。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创新。一是面向当地,紧紧围绕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努力开发校本教材,切实为振兴地方经济培养懂管理、会经营的一专多能人才。至今,已开发编写了《家用电器使用与维护》、《毕业会考复习指导》、《川北明珠——恩阳古镇》、《务工指南》、《礼仪常识》、《实用文写作》、《电工》、《钳工》、《焊工》、《计算机快速培训教程》等短训校本教材。二是面向市场,按企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确定培训内容,从而使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更具实效性。目前学校已与富士康、恩斯迈、松下电子、海尔集团、斯比泰公司、华硕电脑、精诚科技、菲利浦集团等30多家知名企业联姻,以需定培,以培供需,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实用技术人才。
二是在教学形式上创新。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全方位开启学生心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达1﹕1,切实以产学结合为主要培养途径,以职业岗位技能模拟培训为主要形式,以产业经营能力为重点,以区政府提出的职业教育名师、专业、劳务、基地“四大品牌效益”为着力点,努力强化实践教学,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认真组织开展了既有教育意义又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文体活动、技能大赛,并将安全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活动始终。
三是在择业就业上创新。为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校认真搞好职业指导,努力搭建就业平台,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一是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就业;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邀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就业;三是积极依靠学校在江苏、宁波、广州、深圳、成都设立的安置就业维权服务中心安置就业;四是指导学生自主艰苦创业。据统计,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已有60多人通过不同途径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业之路,其中近50名自主创业者资产超过100万元。机械专业毕业生何刚自筹资金,走联合办经济实体之路,所经营的摩托车行销售总资产达200多万元。建筑专业毕业生陈文才依靠专业知识在建筑行业努力打拼,而今已在巴中建筑行业小有名气,成为巴中市天熊建筑公司董事长,公司拥有员工近200人。
四是吸引各方力量参与办学。一是依托企业、部门联合办学,实现信息共享、技术互补、人才共用。我校与华硕电脑、精诚科技集团联合办学,充分享有企业的科技、管理、文化资源,把它们作为实习练兵、毕业生就业的基地。学校还利用巴州区农机局的资源优势,联合开办机械专业,实行联合办学,毕业生择优录用到区乡农机部门工作。二是吸引社会力量捐资,投资助学。学校成立了“贫困生救助基金会”,采取对贫困学生实行社会捐助、减免学杂费、补助生活费、优先安置等一系列救助措施,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并就业。同时学校广纳民间资金,运用“你投资、你赢利、我发展”的理念,采取股份制运作方式,吸引资金2000万元修建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推动学校发展。三是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与国家级重点职中浙江省义乌市城镇职校、江苏省吴江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和四川公路交通职业技术学校结成对子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办学。2005年以来,义乌城镇职校先后派出3名骨干教师到我校支教,我校派出多名教师和190名学生到义乌城镇职校学习,有180名学生得到了该校的就业安置。学校还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大专班,实行“3+2”教育模式,节约了教育资源,提升了办学档次。
五是在转移培训机制上创新。为搞好国务院扶贫办确立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我校严格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配合、定单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形成以我校为中心,化成职中、渔溪职中、安驰驾校、技工学校、观音井学校等20多个城乡教学点参与的培训网络。采取培训独立、资源共享的方式,努力实行“三制”(设备股份制、场地租赁制、教师聘用制),整合了教育资源,激活了培训机制,达到了“探索途径、研究问题、创造经验”的目的,真正起到了全国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自2004年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来,年培训贫困农民工1300多人,三年累计培训4200多人。
三、重目标建制度,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几年来,我们在制定发展目标、完善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民主治校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坚持以“强化管理、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创建名校”为工作思路,确定了两年打基础、三年创省重、五年升国重的奋斗目标。二是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办学体制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制订《办学章程》、《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办学体制改革规划及实施方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教职工实行全员聘任制,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岗位考核评估体系,制定了教育教学和后勤管理及社会化服务各个环节的考核制度,完善了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实现了“强化编制、优化岗位、理顺关系、转换机制”的目标,达到了“提高素质、优化队伍、增强活力”的目的,增强了教职工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加快推进依法民主治校进程。学校以工会为载体,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管理作用,一切重大事情、重大问题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全面实行校务、财务公开。如今,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步入了良性运行的轨道。
四、强队伍抓科研,全力打造职教特色
创建创新型的领导团队和教师队伍,全面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学校一班人站在时代高度,始终把“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努力遵循“以人为本、科学民主、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管理理念,全面实行了“校长负责、党支部保障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创建出一支能征善战、政治强、业务精、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学习型、研究型、实干型的领导团队。
学校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来抓。一是以行风评议为契机,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工作态度、师德师风切实得到转变。二是制定了在职教师学历达标规划及奖励政策。而今,学校本科学历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90%以上。三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及社会实践,强化校本培训,注重培养知识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已占专业课教师的40%。四是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做到科研促教、科研立校、科研强校。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教育教研论文近100篇,开发校本教材10多类,其中18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有12人次获省、市、区赛课一、二等奖。《调整和规范校园网,让校园网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安全平台》、《贫困山区职业教育及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等文章分别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教》上刊载,并获中央教科所论文评选一等奖。景曙光老师有5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保护。学校教师中先后有2人获省级表彰,49人次获市级表彰,80余人次获区级表彰。
五、扬个性树重点,打造优势专业品牌
学校高度重视重点专业建设与发展,采用引进理念、充实设备、分类导向、加强师资、强化培训等办法,使学校骨干龙头专业全方位展现出活力。为搞好重点骨干专业建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机械、电子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小组,通过定期专题研讨,制定了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修订了教学大纲,编制了学生技能训练项目计划,制订了适应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性教学方案。而今,重点专业教学师资强、设备精,前景美好,已成功打造出巴山汉(妹)子省级劳务培训品牌。学校上报的国家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已批准正式落户我校。
同时我们在探寻学生个性特长教育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计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力求让每位学生成才。一是灵活设置学制。在学制上我们采用了学历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在就业教育中,我们又分为一年、半年、三个月等不同学制层次。二是注重实践教学。在培训内容上,按培训专业和学制合理配置课程,确定培训内容。对非升学班,把知识培训与技能操作培训时间比严格控制为3﹕7。三是强化活动课程。积极组建专业兴趣小组,分类个别指导。四是精心安排设计技能比赛。创设演练场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技活动。我校冯义雄、李宁伟等十名学生参加巴中市中学生计算机作品大赛,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两名一等奖学生被推荐参加四川省中学生计算机作品比赛,获一等奖。2006年,我校8名学生代表巴中市分别参加四川省“航空杯”、“高教杯”学生技能大赛,8名学生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启示与展望
我校20多年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要使职业教育事业快速、稳步、可持续发展,把学校办出特色,打造出专业品牌,必须赢得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做到办学为地方经济服务;必须有一支团结协作、能征善战的知识型、创新型的创业团队。
今后,我们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更新育人观念,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努力推崇以市场为导向,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团队创业精神,全力铸就职教品牌,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我校创建成国家级示范职业学校和西部示范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