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事提升劳务输出经验交流

时间:2022-10-20 02:44:00

导语:县人事提升劳务输出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人事提升劳务输出经验交流

*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县域面积52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不足70万亩,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县总人口2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近年来,我县发挥毗邻京津的优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通过创新机制,拓宽转移渠道,构建转移平台,统筹城乡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更新观念,变自发性打工为组织引导性转移

我县虽是农业县,但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困难重重。尽管一些农民自发外出打工,但因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针对这一状况,我县在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内容进行培育,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实现由自发性外出打工向有组织大规模输出的转变。

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就业组织化程度,我们将发展劳务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劳动力转移与扶贫开发、民政救助、开发公益性岗位相结合,形成“大劳动力转移”格局。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宣传劳务政策、法规、用工信息、宣传外出创业典型。三年来,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近10万份,出动宣传车800多次。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解放思想天地宽”大讨论,引导农民打破“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日难”的安土重迁观念,树立“要想发家致富,外出务工是近路”的思想。

思路一变天地宽,通过这些努力,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外出创业的积极性,在全县营造了“人人想劳务输出、户户走致富新路”的浓厚氛围。

二、强化培训,促进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

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劳务输出的重要环节。过去,我们输出的劳动力大都是壮工,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且不受市场欢迎。为扭转这一局面,近年来,我们主要从基地建设、技能培训、品牌打造等方面入手,促进劳务输出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一是加强基地建设。以县劳动就业服务局为核心,以劳动就业训练中心为主阵地,整合农业广播学校、县职教中心教育资源,并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工作,同时将视野扩展到北京,由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形成了*县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为实现劳务输出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采取“定单式”、“委培式”等多种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司炉工、电工、电焊工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一是请进来。我们先后多次请进北京市技术监督局等机构的专业培训人员对我县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三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司炉工等6000多人次。所有培训人员均由北京市、河北省安监部门颁发了特种行业上岗操作证书,并实现了稳定就业。二是走出去。积极组织农民工到北京开展技能培训,20*年我县组织67名农民工到北京市农民职业技术学院参加电子电工专业技术培训,从吃、住、行,到颁发证件全部免费。考核合格后,由北京市安监局颁发了特种行业上岗操作证书,并全部安排就业。三是走下去。为减轻农民负担,我们坚持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把培训班办到乡镇、办到农村去。共创办各类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民工20000多名,编制发放《农民工培训读本》15000册。

三是适应市场需要,打造劳务品牌。围绕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培训方向,围绕发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经济,确定培训内容。根据驻京办事处反馈信息,我们积极调整培训方向,主要围绕司炉工、电工、电焊工、电梯工、绞车司机和蜂窝煤加工运销等北京急需的工种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目前,我县的司炉工、电焊电工等已成为在北京叫得响的品牌,慕名来我县招工的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经过培训的司炉工仅在北京上岗的就超过5000人。同时,我县的司炉工品牌被评为省“阳光工程”百大品牌之一,劳动训练中心被评为省“阳光工程”百家品牌基地之一。

三、拓宽渠道,变政府单一组织为市场化运作,形成“大劳动力转移”新格局

从政府组织推动,社会多方参与,到市场化运作,大力畅通劳动力转移渠道,逐步形成“大劳动力转移”格局。以县劳动就业服务局为轴心,在全县18乡镇和4个社区设立农民工劳务输出服务站,在440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农民工劳务输出信息员,形成三级信息网络。同时,在北京建立了农民工劳务输出办事处,构建了上下贯通、纵横相连、灵敏高效的农民工劳务输出网络。

一是通过劳务派遣公司输出一批。为了进一步开拓北京等地劳务市场,成立了*县双赢劳务派遣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捕捉务工信息。通过联络处的协调对接,先后与北京市宝能热力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全县已有8000多农民工通过北京办事处联络,成功到北京就业。

二是通过走访新老客户输出一批。通过老用工单位的牵线搭桥,积极发展新客户,不断壮大劳务市场。组织召开劳务洽谈会,邀请北京新老用工单位,到我县洽谈劳务用工事宜,签订用工协议。目前,我县已与北京40多家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用工协议,北京市已将我县确定为劳务输出基地县。

三是通过劳动保障站发现人才、利用农村劳务经纪人输出一批。鉴于一部分农民工在外务工时间长、活动能力强、关系广泛、信息来源多的特点,劳动保障站及时和他们联系,发挥他们的作用,通过亲帮亲、友带友的形式,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有组织地带动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同时通过农村劳务经纪人的带动输出一批。样田乡西红石窑村农民杨宝,10年前到北京烧锅炉,后通过我局培训,拿到了北京市颁发的司炉工管理证书,不仅本人月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三四百元,还为家乡的350名农民联系到了烧锅炉的工作,杨宝现在北京市宝能热力公司已成为技术骨干。

四是通过发展产业转移一批。为扩大农民工就业空间,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城镇建设、矿业开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免费用工信息,促使农民工就地转移。去年,为龙宇公司等企业培训电工、电焊工绞车司机、司炉工共240名。三年来,通过发展产业,共就地转移农民工2万多人。

四、当好“娘家人”,变“三不管”为全程跟踪服务

为了让农民工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我们始终把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内延伸到村级农户,对外延伸到工厂车间,彻底改变以往农民工外出之后无人问津的局面。

一是建立“家庭档案”。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前提,我们对全县10万名劳动力按照年龄、学历、技能水平等基本情况分别进行梳理分类,建立县、乡、村三级档案,并录入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进行全国联网,实现动态输出管理。

二是为农民工开设专门账户。为了确保农民工外出就业,我县在北京成立了两个办事处,对用工单位的生产条件、经济效益、工资待遇进行实地考察。实行“一站式”服务和劳务输出跟踪服务机制,为农民工开设专门账户。由我县派遣公司与用工单位签订派遣协议,用工单位将农民工工资,养老、医疗、社会、工伤等“四险”金按月拨付到派遣公司账户,由我县派遣公司按时为农民工发放,并监督用工单位为农民工按时足额缴纳“四险”。从源头上杜绝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的发生。

三是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确保输出质量的前提下,做好跟踪服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努力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我们积极到各用工单位进行走访,了解务工人员的安全生产、工资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一系列情况,对发生损害外出务工人员经济利益和人身伤害的案件,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龙门所镇庙子湾村农民王某在北京某热力公司做司炉工,因病离开岗位,回家后不久死亡,派遣公司与用工单位协调,不仅解决了其医疗费用,用工单位还一次性付给其家人抚慰金3万余元。

四是利用节假日期间“探亲”。在重大节日期间,我县劳动保障部门与用工单位联合,在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地区或企业,与农民工开展联欢活动,并送去家乡的关怀和慰问。通过组织召开务工人员代表茶话会、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农民工情况,及时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解决农民工实际困难,确保农民工在外安心工作。

五是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输出的是劳动力,引回的是生产力,发展劳务经济就要带动、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回归工程”,就是针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实施的优惠扶持政策。20*年,全县回乡创业人员达279名,创造了1150个就业岗位。实现了以输出促就业的良性循环。

通过不懈努力,我县实现了劳务输出的“四个转变”,提升劳务输出品牌的竞争力。调查显示,我县农民人均收入的40%来自外出务工收入。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主要途径,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20*年,劳务输出人数达到37890人,劳务创收达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