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经验交流

时间:2022-06-26 05:31:00

导语: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经验交流

近年来,我县针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的源头不足、结构老化和程序简单等问题,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今年以来,全县共发展农民党员286人,其中35岁以下的230人,占80.4%;新发展乡土人才党员209人,占90.9%,分别比20*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拓宽视野,精心选育,解决发展党员“组织找人”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公有制的确立和发展,一部分乡土人才和青年农民的政治热情逐渐淡化,认为“党票”不如钞票实惠,入不入党无所谓,致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源头不足、组织找人的现象。为此,我们坚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作为发展党员的“源头工程”来抓,早选苗,早培育。

1、突出培养重点,选准苗子。针对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现状,我们注重突出重点,在乡土拔尖人才、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回乡高中生中这四个群体中发展党员,采取建立专门档案、派专人跟踪培养等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和吸收他们参与一些村务工作和党的活动。20*年以来,全县共发展832名乡土拔尖人才入党,占86.9%;发展748名致富能手入党,占90%;发展68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入党,占8.2%;发展348名回乡高中生入党,占41.8%,使农村党员结构不断得到改善。

2、实行包联机制,加强培养。20*年,我县针对农村发展青年入党难的实际,实行了“三包四定”的包联责任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党员的结构。三包,即:由县委领导包三年以上没有发展党员的村、乡镇党委成员包两年以上没有发展党员和没有35岁以下青年党员的村、驻村干部和村支部委员包青年党员数量比例较低和村组干部党员偏少的村。四定,即:年初由县委组织部给乡镇定党委培养目标、乡镇党委给村支部定培养措施、驻村干部给入党积极分子定培养时间、村支部委员给发展对象定培养质量。推行“三包、四定”,增强了农村青年入党的政治热情,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青年入党难的问题。今年,我县共发展农村党员286名,其中35岁以下的230名,占80.4%,同20*年相比增长了33%。

3、依托社团“推优”,重点培养。我们把培养农民党员与青团、妇联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农村群团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紧紧依靠这些组织向基层党组织推荐,党组织把他们推荐的优秀农民及时列入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加以重点培养。近三年来,全县通过社团“推优”,吸收入党积极分子900多名,已发展815名党员,占90.6%。

二、搭建平台,加强培养,解决积极分子“素质不高”的问题

近些年,我县针对农村党员队伍普遍存在着致富本领偏低、带富能力偏弱的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为培养和发展优秀农村党员搭建平台、创新载体,使广大优秀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1、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实效。针对农村乡土人才种类多、数量少,采用传统技术的多、科技含量少,推广应用的多、试验创新的少,实践经验多、理论知识少的“四多四少”状况,我县按照“重要能人重点培训,优秀能人加强培训,紧缺能人抓紧培训”的要求,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适应农村培训需求,今年以来,我们因地制宜,因需施教,根据各地不同的培训需求情况,及时选派党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送教下乡,以满足不同的培训需求。这一举措既降低了培训成本,又使不同需求的农民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同时,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调研等形式,立足针对性和实用性,制定了系统周密的近景、远景培训规划,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编写了乡土人才培训教材,依托县、乡党校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采取电教培训、基地示范、现场观摩、读书演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增强农村乡土人才的“造血”功能,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近三年来,我县有针对性地举办党的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技能培训班100余期,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服务130余次,输送农村科技能人到山东寿光等外地参观培训1865人次,举办能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2期,培训15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涵盖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行业和领域的农村经济能人,为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党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搭建活动平台,重点培养。由于对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认识不足,研究不够,部分地方了出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会”的局面。为此,我们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为发展农村党员搭建有效平台。一是依托产业协会,重点培养。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开展了“双建双带”(建基地、建协会,带动农户致富、带动产业发展)活动,把各产业协会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途径。通过在各主导产业中建立协会,将“散兵游勇”组建成“联合舰队”,形成整体合力。在协会中建立党组织,把那些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吸收到产业协会中来,再从协会会员中挑选优秀乡土人才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今年以来,全县20多个产业协会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名,发展党员名。二是建立双向培养机制,定向培养。我们在农村发展乡土人才入党中,建立了党员定责帮带卡制度,根据“双向培养”的不同对象,由各基层党组织制作相应的定责帮带卡,分别明确了党员和乡土人才的帮带职责、内容、时间、方法及其它要求,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今年以来,我们在发挥党员作用的基础上,开展各类有针对性地培训10余次,培训1500余人次,把1200余名党员培养成为乡土人才;同时,在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把286名乡土人才吸纳为中共党员。三是注重政策倾斜,选择培养。我们围绕优先落实项目,优先投入资金,优先提供信息,优先搞好营销,优先减免税费,优先评定职称的“六优先”原则,鼓励农村乡土人才和乡土人才党员创办扶贫型、开发型、示范型、服务型产业基地和经济实体,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共倾斜项目38个,推广科技成果45项,使500多名乡土人才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中的中坚力量。

3、加强教育引导,滚动培养。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激发政治热情。我们利用春节和农闲时间,采取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务工人员奉献家乡恳谈会等,广泛宣传党的历史地位和光荣使命,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同时,一些地方还采取党员和群众“交朋友”、“结对子”等形式,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二是注重舆论引导,增强荣誉感。连年来,我们坚持每年“七一”期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农民向他们学习,使其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感染和熏陶,以增强入党的荣誉感。三是树立党的形象,增强吸引力。通过完善党的各项制度,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有机结合起来,以保障党员参政议政的权利。同时,我们还在资金、扶贫开发、技术、政策待等方面向党员倾斜,最大限度地提高党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以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四是传递党的温暖,增强凝聚力。多年来,我们坚持扶贫帮困,切实为困难党员排忧解难,使每个党员随时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一大批有志之士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三、完善机制,严格程序,解决发展党员“操作不当”的问题

1、实行发展党员目标管理制。每年由县委组织部与乡镇党委签订责任书,把发展农村青年党员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纳入目标管理。形成乡镇党委包村、村干部包人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在制定发展计划时,我们将全年发展计划60%的名额分解到乡镇,要求乡镇将70%的名额计划到村,村里将70%的计划名额分配到青年,并在全县农村基层团组织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推优”工作制度和程序,把农村青年团员作为重点“推优”对象。2003年以来,全县发展的520多名青年党员中,90%以上都是由各级团组织“推优”发展的。

2、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20*年以来,我们在全县推行了发展党员公示制,明确规定发展党员在支部大会讨论前,必须将拟发展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公示7—15天,做到“发展党员准不准,先让群众评一评”。在内容上,我们坚持“四公开”,即公开党员标准、发展党员程序、发展对象情况和受理群众意见方式。在形式上,我们按照“广泛、实效和便于监督”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在村务公开栏及所属的村民小组公示,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支持、参与、监督发展党员工作的积极性。在结果运用上,对公示中没有不良反映或经核查举报不实的发展对象,及时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对存在一定问题、不够成熟的,暂缓发展;对群众意见大、经调查确有问题,不符合发展条件的,坚决不予发展。三年来,全县先后有名发展对象被暂缓发展,名被取消资格。

3、实行发展党员票决制。去年,为克服在吸收预备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时,一些党员受“人情”“面子”的束缚,我们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一改过去举手表决的方式,实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推行票决制进,我们制定了比较规范的操作办法,明确规定实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人数的一半,才能开会投票表决,当场投票,当场公布结果,赞成票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方为票决通过。今年以来,全县共有名因票决不规范或票决数没有过半,而被暂缓或取消资格。

4、实行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我们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审批等重点环节,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坚持做到“四不发展、四不审批”。“四不发展”指没有经过政治审查的不发展,培养考察期不够的不发展,没有经过培训或培训考试东合格的不发展,没有经过公示和公示期间异议较大的不发展;“四不审批”即:未经组织谈话的不审批,入党手续不全的不审批,不符合发展程序的不审批,群众反映问题未调查清楚的不审批。严格发展党员全程责任追究制,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那个环节责任人的责任。对介绍人和考察人不如实汇报情况造成发展失误的,追究介绍人和考察人的责任;对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不符合发展程序的,追究支部书记的责任;对党委审批后又发现问题的,追究党委书记的责任。